揚州市職業(yè)大學 胡惜春 趙婷婷
“創(chuàng)造性叛逆”在旅游文本英漢互譯中的應用
揚州市職業(yè)大學 胡惜春 趙婷婷
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具有哲學基礎,其本質(zhì)是對原語文化一定程度的改譯。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旅游文本翻譯中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翻譯行為。譯者通過形式叛逆和選擇性共鳴的策略實現(xiàn)譯介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在一定原則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具有促進文化融合的重要使命和價值。
創(chuàng)造性叛逆;形式叛逆;選擇性共鳴;文化融合;叛逆原則
近年來,隨著日漸增多的外籍游客來到中國觀光游覽,我國現(xiàn)代旅游業(yè)已經(jīng)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新局面和新路徑,即“請進來+走出去”的模式。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我國居民也正在走出國門看世界。旅游資源是各國文化最好的體現(xiàn)之一,因此,在開門接客之前,外宣資料包括旅游文本的譯介就顯得尤為重要。謝天振(2004: 7)曾指出:“翻譯已成為民族間的全方位的文化交流,成為極重要的一項人類文化交際行為。”在當前的語境下,譯界對旅游文本翻譯的研究也日漸增多,多數(shù)研究者從翻譯技巧、翻譯的功能目的論、跨文化交際和翻譯過程等視角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是,針對外宣翻譯語境中的譯者行為的研究還不多見。筆者認為,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行為能夠幫助他國游客更好地解讀本國文化,從而促進中華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同時也能使我國人民領略五彩斑斕的世界文明。
(一)“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概念起源
20世紀80年代,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皮(1987)在其影響深遠的《文學社會學》中首次提出了“創(chuàng)造性叛逆”這一概念。埃斯卡皮(1987: 135)指出,“說翻譯是背叛,那是因為它把作品置于一個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參照體系里(指語言);說翻譯是創(chuàng)造性的,那是因為它賦予作品一個嶄新的面貌,使之能與更廣泛的讀者進行一次嶄新的文學交流,翻譯不僅延長了作品的生命,還賦予了作品第二次生命”。他甚至夸張地認為,全部古代及中世紀的文學在今天還有生命力,實際上都經(jīng)過了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背叛。大冢幸男(1985: 105)指出,“翻譯通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叛逆’。即便是原作本身,讀者也往往是‘創(chuàng)造性叛逆’地加以接受的。因此,譯作對讀者來說存在雙重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
上海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1987: 95)對“創(chuàng)造性叛逆”做了三方面的闡釋:“一是指現(xiàn)代讀者對以前作品的‘誤解’”。比如,土耳其的傳奇故事中樂觀、幽默、機智勇敢、為民除害的民族達人阿凡提被當今美國的小學生定性為沒有誠信、沒有公德且自私的反面人物形象?!岸侵笧橛媳緡x者趣味,對外國作品進行違反原作本意的改寫。” 比如,龐德對中國詩的改編和梁啟超對拜倫詩的改譯。“三是指翻譯中由于語言的局限而導致的理論上的錯誤從而產(chǎn)生的‘創(chuàng)造性背叛’?!北热缡壮靶胚_雅”翻譯三原則的嚴復卻在翻譯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中,將原作中宣揚的動物界的“優(yōu)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誤譯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適用于整個生物界包括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因為這一所謂的“誤譯”卻為當時清末進步人士心中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振興中華的思潮打了一劑強心針。因此,該譯作在當時廣為流傳,起到了喚起民眾的作用。
(二)“創(chuàng)造性叛逆”在翻譯中的規(guī)定性特點
劉小剛(2014: 59-72)指出:“創(chuàng)造性叛逆”在翻譯中有三個規(guī)定性特點,即普遍性、歷史性和原文規(guī)定性?!皠?chuàng)造性叛逆”的普遍性取決于闡釋的普遍性。從本質(zhì)上說,翻譯就是闡釋,而闡釋性的閱讀就是思維的重組與再創(chuàng)造。同樣,任何對文本的闡釋和理解都是特定歷史語境中的思維和選擇,同一個文本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中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選擇。《魯濱孫漂流記》從創(chuàng)作之初的“殖民主義小說”到當今的兒童讀物就是最好的例證。原文規(guī)定性是指,譯者或讀者是在尊重原文本客觀存在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理解,并不等同于無視原作的存在而隨意發(fā)揮。
海德格爾(1999)認為,理解者即譯者的前理解不可能重建原作者本意,而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是構(gòu)成前理解的兩個參數(shù),他們都經(jīng)歷了歷時性的演變,具有多維形態(tài),從而導致了“創(chuàng)造性翻譯”??梢?,在翻譯的理解與表達的兩個階段中,譯者的前理解是“創(chuàng)造性表達”(即翻譯行為)發(fā)生的哲學基礎。迦達默爾(2004: 492)也認為:“翻譯都不可能純粹是作者原始心理過程的重新喚起,而是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而這種再創(chuàng)造乃受到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所指導?!?/p>
前理解使譯者在翻譯之前就具有了看待事物的自身視域,而譯者的翻譯過程就是自身視域與原作者的他者視域的融合。例如在旅游文本語境中,中文譯者視域中的漢語景物描寫重在寫意,常用對偶結(jié)構(gòu)和四字成語,使用主觀性強的文字對景物進行渲染、描寫,句子之間主要靠語義銜接,使用明喻、暗喻、擬人、重復、夸張等多種修辭手法努力做到情景交融、意境相諧,充滿詩情畫意。然而,以英語為母語的游客視域中的景物描寫偏重于客觀事物的完美再現(xiàn),往往客觀地羅列出表象上的具體意象,感情的抒發(fā)以不妨礙再現(xiàn)的真實為限。同時,對景物的介紹較客觀,較少使用帶有感情色彩的主觀評論性語言,而且多用名詞短語與介詞結(jié)構(gòu),并借助關系代詞搭建起符合英語語言思維的空間結(jié)構(gòu)。因此,在把中文景點文本譯成英文時,譯者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翻譯,要盡量采用形合的英語行文原則把漢語的意象表達轉(zhuǎn)換成英語的形象羅列,而不是逐字譯出,造成煩冗啰嗦。
(1) 原文:夜晚,憑欄遠望珠江上的白鵝潭,皓月當空,繁星閃閃,舟楫如梭。鵝潭美景,一覽無遺。
譯文:Look into the distance and you will have a nice view of the White Swan Pond in the Pearl River and boats up and down the river with the bright moon and twinkling stars in the sky.
(丁大剛 2008: 153)
例(1)中,漢語原文連續(xù)使用了幾個對仗工整的四字動賓結(jié)構(gòu)從而構(gòu)成線性結(jié)構(gòu),文字練達、結(jié)構(gòu)松散但不失連貫,并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讀來頗有氣勢,體現(xiàn)了漢語意合的行文原則。在譯文中,譯者只用了一個結(jié)構(gòu)緊湊的長句,按照自下而上的空間順序,借助多個名詞短語和介詞結(jié)構(gòu)把江上美景的意象一一羅列。文字表述客觀嚴謹,富有邏輯,符合英語行文重形合的特點。
(一)譯文在形式上的“叛逆”
譯作要在兩種語言間成功地實現(xiàn)信息功能的對等轉(zhuǎn)換,就要采取一些翻譯手段,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語言風格和體裁規(guī)范,也就造成了語言表達形式上的變化,即叛逆。這些手段包括拆譯和重組、增減譯、詞類轉(zhuǎn)換、同義反譯法等。
1. 拆譯和重組
(2) 原文:Clark is the perfect getaway for families seeking an action-packed holiday with a twist—climbing a dormant volcano.
譯文:希望與家人歡度一個全動感假期? 或再加一點新意爬休眠火山?菲律賓的克拉克火山是個理想之地。
(丁大剛 2008: 48)
在例(2)中,原文是英語國家的一則旅游廣告語,目的是吸引他國游客去菲律賓的克拉克火山旅游。這句廣告語只有一句話,句子較長且結(jié)構(gòu)較復雜,其中做定語的修飾成分較多,但總體結(jié)構(gòu)緊湊,并且句末用了句號結(jié)尾。使用長句是英語語言行文注重形合的一個原則。然而在譯文中,由于漢語重意合,這句話在形式上被拆譯和重組成了意義連貫且具有明顯思維層次感的三句話,并且加上問號構(gòu)成了疑問語氣,就像是與中國游客面對面進行介紹。這種等效不等形的形式上的叛逆比原文取得了更好的話后效果,能更好地激發(fā)中國游客去克拉克火山探險的興趣。
2. 詞類轉(zhuǎn)譯
(3) 原文:Majestic and stylishly dignified, the archway known as the Puerta de Alcala, designed by the architect Sabatini in Spain’s Age of Enlightenment, is at once a symbol of a city eager to welcome the world, and a veritable gateway to Spain for millions of visitors from all around the globe.
譯文:既莊嚴又瀟灑的阿爾卡拉門,是由建筑師撒巴蒂尼在18世紀設計的。她不僅是馬德里逐步向世界開放的標志,每年還吸引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旅游者。
(丁大剛 2008: 73)
例(3)中原文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句,包含很多修飾語,有分詞短語結(jié)構(gòu)和多個名詞短語結(jié)構(gòu)。漢語譯文中采用了拆譯法和詞類轉(zhuǎn)譯法。首先,譯者根據(jù)漢語的邏輯順序調(diào)整了原文的結(jié)構(gòu),把原文拆分成了兩個句子。此外,譯者沒有把gateway to Spain和a city eager to welcome the world直譯為漢語的名詞短語“進入西班牙的通道”和“渴望歡迎世界的城市”,而是轉(zhuǎn)譯為動詞“吸引”和“向世界開放”,符合漢語多用動詞的表達習慣。
3. 增減譯
(4) 原文:中山大學四個校區(qū)分別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總面積達5.971平方公里。廣州南校區(qū)樹木蔥蘢,綠草如茵;廣州北校區(qū)林路漫漫,曲徑通幽;廣州東校區(qū)枝繁葉茂,風景如畫;珠海校區(qū)依山面海,景色宜人,均是不可多得的讀書治學的勝景。
譯文:Sun Yat-sen University(Zhongshan University)has four campuses which cover a total area of 5.971 square kilometers. Guangzhou South Campus and Guangzhou North Campus are located south and north of the Pearl River. Guangzhou East Campus lies in the University area and Zhuhai Campus lies to the we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ll four are beautiful with lush grass, providing pleasant environments for study and research.
(張美芳 2005: 133)
(5)原文:影片中劉三姐與阿牛哥大榕樹下拋繡球定終身的情景打動了天下有情人。
譯文:Many lovers were deeply impressed with the scene when the hero Aniu and heroine Sister Sanjie Liu in the movie were telling their lovers’ pledges to each other under the Grand Banyan.
(丁大剛 2008: 75)
在例(4)中,原文使用了富有節(jié)奏感的四字成語和對仗結(jié)構(gòu),對中山大學的校園風景進行了渲染。首先,原文作者為了突出中山大學的校園美而情不自禁地使用了一連串有疊加意義的四字成語“樹木蔥蘢,綠草如茵”、“林路漫漫,曲徑通幽”和 “枝繁葉茂”。如果把這些虛實結(jié)合的形容詞逐字全譯,難免造成啰嗦累贅,反而影響了外國讀者欣賞中山大學校園美景的心情。因此,在譯文中,譯者采取減譯手法,只用了beautiful、lush和 pleasant三個形容詞描寫原文中四字成語描寫的景物,簡練而不失美感。其次,原文中的“風景如畫”和“景色宜人”帶有原作者的主觀評判性感情色彩。因此,譯者省略不譯這兩個成語。此外,由于考慮到在外國游客的視域中,“珠江之畔,南海之濱”的位置介紹過于籠統(tǒng),譯文中采用增譯手法把4個校區(qū)的位置補充出來,使之具體化。例(5)對具有濃重中國文化氣息的“拋繡球定終身”的文字進行了加注性的增譯,使外國游客能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
4. 同義反譯
(6) 原文:Here’s a five dollar bill—please keep the change.
譯文:這是一張五元的鈔票——零錢就不用找了。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六版 2004: 958)
例(6)原文中的keep the change是肯定形式,但是如果譯成“留著零錢”則不如譯成“不用找了”通俗易懂,更符合以漢語為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而且避免了歧義。
(二)譯者對原文的選擇性共鳴
前文指出,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是構(gòu)成前理解的兩個參數(shù)。譯作形式上的叛逆與英、漢兩種詩學體系的差異有關,而譯者對原作的選擇性共鳴則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意識形態(tài)的構(gòu)成復雜而多元,“它是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經(jīng)濟思想、社會思想、教育、倫理、藝術、宗教、哲學等構(gòu)成的有機的思想體系”(俞吾金 1993: 131)。
法國哲學家Foucault(1980)認為,意識形態(tài)在語篇中普遍存在。因此,在旅游文本翻譯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與意識形態(tài)相關的內(nèi)容的譯介。東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為了避免引起文化或政治誤解甚至不悅,旅游翻譯的過程中就要有目的地采用一些翻譯策略,對原文采取以下幾種選擇性共鳴的翻譯表現(xiàn)手法,重建一個適用于目的語意識形態(tài)的譯文語篇。
1. 使用幽默的語言或口語使譯文輕松有趣
(7) 原文:鱷魚傷人,禁止入水!
(丁大剛 2008: 19)
譯文一:Crocodiles are dangerous and getting in water is prohibited!
(筆者譯)
譯文二:The last one is delicious, bring me another one!
(方夢之 2002:109)
例(7)的原文是一則標示語,符合漢語標示語帶有嚴肅警示語氣的表達習慣。譯文二選擇了與目的語讀者在文化語境上的共鳴。因為西方文化崇尚幽默詼諧的語言表達方式,即使在危險的情境下也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緩解緊張氣氛。相比而言,譯文一確實譯出了原文的語氣,卻會在游客的心理上造成緊張和恐懼。
2. 換譯原文的修辭格
(8) 原文:Going East, staying Westin.
譯文:游覽東方,下榻威斯汀。
(丁大剛 2008: 23)
(9)原文:Blessed by year round good weather, Spain is a magnet for sun worshippers and holidaymakers.
(丁大剛 2008: 52 )
譯文:蒙上帝保佑,西班牙一年四季天氣很好,宛如一塊磁鐵,吸引著酷愛陽光、愛好度假的人們。
(譚衛(wèi)國 2003)
例(8)的原文是一句賓館廣告詞,原作者使用了對仗的修辭格,極具創(chuàng)意。但是,如果按照原文的辭格譯作“游覽東方,下榻西汀”,則起不到廣告的宣傳效果,因為可能會讓游客弄錯賓館的名字。相反地,把Westin做音譯處理,不再保留四字對仗結(jié)構(gòu),雖然失去了“東西”兩字構(gòu)成的對稱美,卻能讓游客準確記住賓館名的語音,真正起到宣傳的作用。例(9)原文中的Spain is a magnet采用了隱喻辭格,譯文把隱喻改譯成了明喻,對游客更有說服力和勸導性。
3. 改譯帶有貶義的文字
(10) 原文:There isn’t history at every turn—three decades of perpet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ist town planning have taken their toll—but travel selectively in China and rich seams of antiquity await exploration. With tumble-down chunks of the Great Wall, mist-wreathed, temple-topped mountains...
(Wheeler 2015: 14)
例(10)原文是英文旅游指南LonelyPlanet—China2015年的版本中對中國歷史的部分介紹。目前雖然沒有相對應的中文譯本,但是其中畫線的文字明顯帶有尖酸刻薄的語氣,折射出不同的政治立場,也不符合中國主流的歷史觀和中國國情。因此,我國譯界的很多學者主張在把這些英文翻譯成中文或其他文字時,需要改用中性語氣。
在旅游文本譯介中發(fā)生的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能夠產(chǎn)生不同文化之間的視域融合,從而達到使中華文化走出國門的目的。正如劉小剛(2014: 39-45)所言,“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視域融合產(chǎn)生的意義表征,前理解使譯者具有了看待事物的視域,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遭遇了原文作者的他者視域,可能出現(xiàn)的情景是譯者在改寫他者視域的同時也受到他者視域中的語言和文化的誘惑,自我與他者從最初的碰撞與排斥到協(xié)商與交融,最后出現(xiàn)了譯介文本的視域融合。視域融合對于原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的雙重叛逆使其具有了文化融合的重要使命和價值。
在旅游文本的翻譯活動中,無論是采取形式上的“叛逆”,還是對原文做出選擇性共鳴,筆者認為譯者都應該遵守以下幾項原則。
1. 以譯入語讀者為中心的原則
既然旅游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那么,譯者要使譯文成為與讀者溝通的橋梁,既要使譯文符合譯入語的體裁規(guī)范,又要根據(jù)譯入語讀者的期望和審美情趣對原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改譯,才能讓對方帶著興趣走上這座交際的“語言橋”,最后達到交際的目的。
2. 以實現(xiàn)語用效果為目的的原則
旅游文本是出現(xiàn)在特定情景中的文本。比如,旅游廣告文本是呼喚性和誘導性的話語,景點文本是信息性話語,旅游標示語是指示性或警示性的話語。因此,同其他實用性文本的翻譯一樣,旅游翻譯的結(jié)果是要再現(xiàn)原文的語用效果,即使用適合景點語境的詞匯表達、采用合作原則、達到言語行為的語用效果。
3. 以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為目的的原則
旅游翻譯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翻譯,也是一種交際服務行為,服務的對象是各國游客和準游客。旅游文本也是一種文化載體,因此,為了使各國游客能更好地理解原語文本承載的異域文化,翻譯過程中就要根據(jù)譯入語文化對原文做出一些調(diào)整、轉(zhuǎn)化或遷移。
Foucault, M. 1980.Power/Knowledge[M]. New York: Pantheon.
Wheeler, T. 2015.LonelyPlanet—China[OL]. [02-04]. http://www.lonelyplanet.com.
埃斯卡皮. 1987. 文學社會學 [M]. 王美華, 于沛譯.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大冢幸男. 1985. 比較文學原理 [M]. 陳秋風, 楊國華譯.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丁大剛. 2008. 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 [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方夢之. 2002. 翻譯新論與實踐 [M]. 青島: 青島出版社.
海德格爾. 1999. 存在與時間 [M]. 陳嘉映, 王慶節(jié)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迦達默爾. 2004. 真理與方法——哲學闡釋學的基本特征 [M]. 洪漢鼎譯. 上海: 譯文出版社.
劉小剛. 2014. 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與跨文化交際 [M].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陸谷孫主編. 2004.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六版) [Z]. 北京: 商務印書館.
上海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 1987. 中西比較文學手冊 [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譚衛(wèi)國. 2003. 英漢廣告修辭的翻譯 [J]. 中國翻譯 (2): 62-65.
謝天振. 2004. 論譯學觀念現(xiàn)代化 [J]. 中國翻譯 (1): 7-12.
俞吾金. 1993. 意識形態(tài)論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美芳. 2005. 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 馬應聰)
通訊地址: 225009 江蘇省揚州市 揚州市職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2015年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項目“揚州新興旅游資源資料拓展及英譯實踐——以揚州現(xiàn)代民間私家園林為對象”。
H059
A
2095-5723(2016)03-0095-05
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