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明
(綏化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
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構建策略探討*
王東明
(綏化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摘要: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是以共同學習和發(fā)展為目標,由輔導員群體組成的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目標一致的自我管理組織,是輔導員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筆者從加強平臺建設、實時動態(tài)規(guī)劃、建立約束機制、構建互助體系、培育團體文化、完善評價機制幾個角度對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構建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專家化
高校輔導員肩負著學生事務性管理工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成長發(fā)展引路等多重使命。當前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紛繁冗雜,涉及到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心理疏導、交友、擇業(yè)等各個方面。輔導員應實現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的精細分工,儲備充足的理論知識和掌握有效的實戰(zhàn)技能來科學面對思政工作的多重困難。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的有效構建是提升輔導員的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水平的有效方式。
一、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及特征
德國學者滕尼斯首先提出了“共同體”概念?!肮餐w”是由多個成員組成的目標群體,每名成員有著共同的群體發(fā)展目標,一般通過集體討論、集體決策、集體行動來共同推進“共同體”的發(fā)展。以共同學習和發(fā)展為目的的由輔導員作為群體成員的組織被稱為輔導員學習共同體。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是一個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目標一致的自我管理組織,群體輔導員大部分都具有積極上進、樂觀進取和共同發(fā)展的精神特質,群體成員在共同發(fā)展愿景的影響下,協同開展學習、互助、分享工作,從而使輔導員之間取長補短,優(yōu)化了資源,營造了良性互動氛圍。輔導員學習共同體讓群成員自覺、自發(fā)、自主地推進了自身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的發(fā)展進程。
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具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目標一致。輔導員作為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職教師,個人發(fā)展具有相似的工作和成長經歷,他們工作中的所想、所悟、所觸極大激發(fā)每個輔導員的提升動力,能夠將輔導員學習共同體當作自己的“家”和精神“歸宿”,在共同發(fā)展的平臺里相互促進、協同進步。其次,價值認同。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是輔導員集體價值觀念凝聚的綜合體,每名成員都為了一個共同的價值追求而成為了一個和諧、一致、規(guī)范的道德和價值統一體,在這樣一個平臺架構實現了自身價值的升華和集體價值的認同,共同的思想基礎、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發(fā)展愿景融合了輔導員自身發(fā)展的需求,成為了輔導員隊伍前進發(fā)展的強大內推力。再次,自由發(fā)展。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是由輔導員這樣一個群體自發(fā)、自主、自愿組織成立的非行政自治組織,以開放、包容、自由為組織理念,以自由發(fā)展為終極目標。自由的文化養(yǎng)成、心靈歸屬和自由的活動形式讓輔導員自愿、自覺融入其中,進而演化成能夠同奮進、共進步、自我完善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機體。
二、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建設的作用
(一)有利于輔導員個人職業(yè)能力水平的提升
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時常奔波于處理繁雜的學生事務,很少有時間去靜下心來投入學習和考慮自身職業(yè)能力的提升,作為一個不斷學習中的個體,輔導員整體需要與同行共同研究探討事務工作的內驅力不斷顯現。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整合了教育、管理、心理、法律等各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打造了一個群成員相互學習、交流、研討的有機生態(tài)系統,將每個人的背景知識化作了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整體的知識架構體系,輔導員將整體智慧結晶有效運用于自身的工作中去,切實提高了工作效率。輔導員學習共同體為高校輔導員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臺,在共同參與的活動中能夠拓寬輔導員的視野、強化專業(yè)知識、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充分發(fā)掘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的有效融合途徑,夯實專業(yè)知識,提升實踐智慧,將“個人發(fā)展”與群體的“共同發(fā)展”有機融合,有效提升自身的職業(yè)能力水平。
(二)有利于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
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有效提高了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水平。首先,輔導員在共同體中得到了柔性的管理和指導,在自由、自愿基礎上通過積極參加學習活動樹立了良好的學習和管理理念。崗位管理經驗和實踐水平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工作動力和負責態(tài)度得以養(yǎng)成,這是高校自上而下垂直管理體系所不能達到的,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柔性管理體系與輔導員職業(yè)化管理相契合,既緩解了高校普通硬性行政管理的的諸多弊端,又為輔導員的各項素質提升帶來了新的機遇。其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的互動體系凝聚了輔導員智慧,將個人的知識技術、經驗教訓、價值理念轉化為共同的“可利用資源”,形成更符合自身工作實際的現實經驗,實現了輔導員崗位上的“生手”向“成手”的蛻變,“新手”向“專家”的轉化,極大地降低了高校對輔導員群體管理和培訓成本,提升了高校整體輔導員的學生工作水平,加速了輔導員職業(yè)化和專家化的成長步伐。
(三)有利于高等教育整體育人水平的提升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力量,輔導員能力水平的高低,職業(yè)化與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程度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成效和高等教育的育人水平。當前高校輔導員成長發(fā)展體系還存在缺乏溝通交流、協作共進、互助成長等諸多問題,一部分輔導員由于學習能力不強、工作視野不寬、實踐經驗不足、價值觀念模糊、成長發(fā)展動力不足等因素限制了輔導員隊伍整體效能的發(fā)揮,成為當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阻礙。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能夠搭建輔導員拓寬視野、增長專業(yè)知識、強化職業(yè)技能的平臺,塑造輔導員職業(yè)形象、價值認同和職業(yè)素養(yǎng)養(yǎng)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在輔導員學習共同體的整體效應帶動下,輔導員將所學、所感、所悟真正用于育人事業(yè),責任與使命的擔當,智慧與經驗的碰撞必然帶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質量和效果的提升。
三、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構建策略
(一)加強平臺建設,全員進步
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是輔導員知識學習、思想共鳴、互助共贏的交流平臺,平臺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輔導員隊伍建設和交互學習的效果。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的功能需要一個有效的、多樣化的平臺去發(fā)揮。輔導員學習共同體平臺建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一般平臺、高校或者結合地域組建的平臺、高等教育主管部門開設的平臺。一般平臺是輔導員自發(fā)組成的共同體常規(guī)平臺,定期開展學習交流、互動沙龍、觀摩體驗、情感溝通等活動,以共同進步為目標,如以院系為單位的輔導員沙龍、輔導員互助組等。高?;蛘呓Y合地域組建的平臺旨在增進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之間輔導員的溝通與協作,擴大地域合作交流,拓展輔導員學習共同體的互動空間,如以高校為單位的輔導員事務交流中心。高等教育主管部門開設的平臺可以將最新的高等教育動態(tài)和信息及時推送給平臺的成員,輔導員共同參與協商互動,將最新的教育相關政策及時傳達給學生,也可以將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反饋上級主管部門,如由教育部組建的各個全國輔導員培訓與研修基地、中國大學生在線等新媒體交流平臺等。
(二)實施動態(tài)規(guī)劃,遞進發(fā)展
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遞進式發(fā)展路徑可以隨著輔導員從業(yè)時間和專業(yè)發(fā)展程度來確定性質和功能。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化發(fā)展歷程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時期:新手時期、熟練新手時期、初步勝任時期、成手時期、專家能手時期。根據輔導員不同的發(fā)展時期,有針對性的成立相應時期的輔導員學習共同體,例如新手時期的共同體以樹立輔導員職業(yè)感和從業(yè)基本知識為主,每一個時期的輔導員共同體都為下一階段的共同體打好基礎,為進入更高的學習層次積累知識和實踐經驗,隨著學習的深入可以進入到到更高一級層階,直到成為專家級輔導員。專家能手時期輔導員又可以對前幾個時期的輔導員提供經驗介紹、知識傳承、精神指引、目標向導,以幫助前幾個時期的輔導員突破自身的發(fā)展障礙,實現人生價值,促進輔導員學習共同體的良性循環(huán)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按照高校輔導員發(fā)展的時間年限節(jié)點、知識儲備現狀、實踐經歷積累情況動態(tài)的規(guī)劃與管理,組織成立低、中、高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輔導員學習共同體,以保證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的遞進式發(fā)展。
(三)建立約束機制,凝心聚力
任何一個組織或者團體都需要有一套完備的約束機制,規(guī)范群體成員的無意識行為,讓團體成員以一種自覺維護的態(tài)度去建立規(guī)約體系。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也不例外,也需要適當的約束機制來維護體系的有序和正常運行。這里面提到的約束機制不是絕對的命令和強硬的控制,而是全體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成員之間共同協商、共同起草的精神規(guī)約和運行準則,在共同體成立之初由全體成員討論通過,包括團體成員權力和義務、學習交流活動的制度、成員準入與退出機制等內容。只有建立規(guī)范的約束機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團體成員的行為一致,凝心聚力,為團體的共同進步和發(fā)展提供動力。
(四)構建互助體系,協同進步
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體系的好壞與否和整個團體的成員參與度息息相關,如果共同體中的輔導員愿意去參加群體的相互交流、學習、互助活動,且都表現的非常積極,那么說明他們在參與中有所收獲、得到了幫助、素質得到了提升、找到了心靈和精神的歸宿,強大的積極性造就了主動參與欲。因此,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要形成互利互助的良好氛圍,完善互助體系,開展豐富多樣的互助活動,增加輔導員之間的交流面,定期開展團體成員都感興趣的主題活動,明確互助互利體系,充分考慮大部分輔導員的內在需求,在活動中盡量以互助的形式去滿足,倡導在團體中有收獲要分享,并及時對別人的知識和經驗訴求給以相應的回應,只有保證互助體系的真正落實,才能讓團體成員從個人的利益訴求中解放出來,共同維護團體的精神內核,協同進步。
(五)培育團體文化,認同歸屬
任何一個組織或者團體只要有了相應的文化內核,就有了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就有了理論和價值的認同。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的文化培育是將全體成員的參與學習的動機、信仰、理念有機融合,提煉出來的一種精神特質,將這種精神特質賦予了語言、文字、徽標或者圖形,就形成了外在的有形文化,這種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文化可以提高共同體的社會影響力和熟知度,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得到外在輿論和社會公眾的好評與肯定。優(yōu)良的團體文化是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化發(fā)展的核心。培育團體文化有利于成員的自治管理,塑造共同的價值基礎,增進了團體成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堅定輔導員對學習共同體的歸屬心理。共同的發(fā)展愿景融合共同意志的精髓打造的團體文化有助于規(guī)范輔導員團體行為,能將輔導員的職業(yè)行為和心理轉化為自身和團體前進和向上發(fā)展的內驅力,為團體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和文化底蘊,有助于輔導員的素質提升。
(六)完善評價機制,合作共贏
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需要完善評價機制,與之相適的評價體系可以更好地促進團體的發(fā)展。當前,高校輔導員的考核還停留在單一的業(yè)績評價和個人考核方面,對獎懲過于看重,直接導致了輔導員群體之間的利益紛爭,進而影響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發(fā)展。輔導員學習共同體考評機制應該更加注重合作與貢獻,在合作互助、貢獻交流方面建立細化考評的指標,在合作和發(fā)展維度加大比重,也就是說以輔導員在學習共同體中一段時間范圍內的貢獻程度大小來對輔導員做出科學的評價,評價實行動態(tài)管理,跟進式追蹤,強化團體成員的合作、貢獻和發(fā)展意識,弱化各自之間的利益競爭,注重共同體成員的協同長期效應和個人所得到的知識與實踐體驗。
輔導員學習共同體需要結合輔導員成長經歷和過程,打造多層次、多角度、綜合評價、遞進發(fā)展的共同體,融合輔導員整體發(fā)展目標實施有針對性的動態(tài)規(guī)劃,實現輔導員不同發(fā)展階段、不同發(fā)展要求都具有相應的學習和拓展平臺,真正實現有效資源的實時利用和共享,切實提高解決學生工作問題的實用性,促進輔導員的互動交流和協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屏.論高校輔導員學習共同體及其構建途徑,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6)
[2]張音宇.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共同體的構建,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2)
(責任編輯:陳勇)
College Advisors Need a Good Learning Community
Wang Dongming
(CollegeofArtDesign,SuihuaUniversity,Suihua,Heilongjiang,152061,China)
Abstract:A learning community is a self-managing organization where college advisors can share resources and make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with the same goal of learning and growing together.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boost advisors'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learning community requires efforts in many directions: platform building, real-time dynamic planning, establishment of commitment mechanism and mutual-assistance system, cultiva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college advisor; learning community; expert-like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2.021
基金項目:201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15JDSZ3083)
作者簡介:王東明(1982-),男,黑龍江省綏化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講師,博士。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337(2016)02-00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