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琳玲
摘 要: 數學源于生活,必須回歸生活,實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習數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聯系生活開展教學,讓數學問題貼近學生的實際,做到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在實際生活應用中切實體驗數學的魅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 生活情境 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師應聯系生活展開教學,讓數學問題貼近學生實際,做到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在實際生活應用中切實體驗數學的魅力,感受數學知識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對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健康和諧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由生活情境導入新課,引發(fā)數學問題
心理學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只有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聯時,才會引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善于挖掘社會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創(chuàng)設出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把社會生活中一些看似無關的問題,剝繭抽絲,層層抽象成數學問題,即生活問題數學化。從現行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選編的很多內容中都可以找到與我們身邊的事物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要找出兩相對應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讓學生感覺抽象無趣的數學知識緊緊依附于血肉豐滿的社會生活。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學習數學創(chuàng)設鮮活、生動的問題情境,增加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第九冊“求積的近似值”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模擬到商場購買學習用品的情境。(彩色水筆12.34元、畫板13.42元等。)由教師飾演售貨員,讓學生輪流充當顧客購買學習用品。生1:阿姨,我要買一盒彩色水筆和一塊畫板。營業(yè)員:請付款25.8元。生2:阿姨,我買兩塊畫板。營業(yè)員:請您付26.8元……這時,生1質疑:一盒彩色水筆和一塊畫板應該是25.76元,怎么要25.8元,你多算了4分錢。生2也覺得不對:你少收了我4分錢。其他買東西的學生也紛紛提出了類似的疑問:錢不是多收了就是少算了。教師順勢而為,導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這樣的課堂教學導入,可以滿足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需求,使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更積極、更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被有效激發(fā)出來,在學習“積的近似值”的時候,愿學、愛學、樂學、會學,不再像以前那樣感到枯燥無味。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問題,既能讓學生切實理解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又能讓學生親近數學、熱愛數學,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借生活經驗學會探究,完善知識建構
知識構建的基礎是人們的生活經驗與學習經驗。數學學習過程,實質上是經驗的積累過程。教師要善于總結與升華學生生活中有關的數學現象和經驗,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從自己的現實數學天地起步,與課本知識交互作用,積極構建個人的數學知識網絡。一個人的頭腦就像一張紙,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記錄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隨機調取學生腦海中已有的學習與生活的記憶,模擬鮮活的生活情景,促使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構。
例如,學習蘇教版第八冊“乘法分配律”時,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可設計如下這道生活情境題:光明小學一年級新生制作校服,一件上裝76元,一件下裝34元,一年級新生共160名學生,一共要給制服廠多少錢?問題一提出來,大家便紛紛開動腦筋,找出了各種各樣解題方法:有的列式76×160+34×160,即上裝的總價加上下裝的總價等于要給制服廠的錢;有的列式(76+34)×160,即先計算出一套校服需要的價目,再計算出160套校服總共需要多少錢。通過計算,同學們發(fā)現76×160+34×160=(76+34)×160。基于這個基礎,還可以列出其他解題算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各種計算方法的比較,歸納出a×b+b×c=(a+b)×c。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難以理解的乘法分配律被學生通過生活經驗的支撐得以順利建構。
三、用所學知識回饋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源于生活,必須回歸生活,實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習數學的終極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要將自己的生活實踐與數學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在應用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理解,感受數學學科的魅力,培養(yǎng)數學應用意識。教師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盡量多設計一些數學活動,千方百計為學生搭建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尋找、發(fā)現、認識、探究、學習數學,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融會貫通,打通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最后渠道,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學以致用”。
例如,學習了十二冊“比例的意義”后,就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測量計算操場上旗桿的高。旗桿這樣高,既不能爬上去測,又不能放倒來測。教師在地上豎起一根2米長的竹竿,陽光下的竹竿在地上留下一米長的影子。教師啟發(fā)學生:從竹竿長是影子的2倍,能找到測量旗桿的方法嗎?大家想到:這時旗桿高度也是影子的2倍。只要測量出旗桿影子的長度,就可以計算出旗桿高度;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可以讓大家計算教室地板的面積,黑板的面積,回到家里算算餐桌的面積、房間的面積等。
學習“解決問題策略”之后,讓大家想想怎樣測量一棵古樹軀干的周長?一張紙的厚度怎樣測量?一個皮球的體積怎樣測量?讓同學們在學習如何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時,切實體驗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培養(yǎng)數感,奠定發(fā)展基礎。
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實踐中,聯系學生身邊的人和事,讓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是那樣近,用所學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這樣,我們數學課堂才能奏響生活的樂章,煥發(fā)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