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莉莉
摘 要: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讀前活動設計常被忽視,而讀前活動是整個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作者以關聯(lián)理論為指導,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優(yōu)化讀前活動設計,進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形成閱讀期待,為后續(xù)閱讀活動的順利展開做好準備。
關鍵詞: 關聯(lián)理論 高中英語閱讀 讀前活動
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閱讀在英語考試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加上新教育思想的引入——強調(diào)語言的輸入和習得,使得閱讀地位更為凸顯。因此,閱讀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自然越來越被廣大一線教師接受。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通過對教師的公開課、訪談和問卷分析得出:很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輕視讀前活動設計,更注重讀中和讀后教學設計。作為閱讀教學的讀前階段環(huán)節(jié),其能激發(fā)學生對教材文本的閱讀興趣,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和相關經(jīng)驗,有效引入主題及掃除學生理解文本主旨大意的主要語言障礙等,所以有效的讀前活動是影響整個閱讀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
上世紀80年代斯波伯和威爾遜提出的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理解語言時不自覺地利用示意過程。閱讀就是進行推理、選擇語境和尋找最佳關聯(lián)的過程,是作者的明示與讀者的推理的過程,是作者達到最佳的語境效果和讀者付出最小努力的過程,也是作者與讀者獲取一致的認知語境的過程。因此,關聯(lián)理論為英語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一、關聯(lián)理論與閱讀
1986年,斯波伯和威爾遜在《關聯(lián)性》中正式提出了關聯(lián)理論,是近年影響較大的認知語用學理論。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關聯(lián)理論”是斯波伯和威爾遜于1995年修改以后得來的。關聯(lián)理論認為的閱讀過程可以從下面三方面解釋:
1.明示——推理。在關聯(lián)理論的視角下,閱讀理解的過程就是讀者盡可能用最大的關聯(lián)性程度進行邏輯推理去理解作者意圖的語用推理的心理過程。作為一種語言交際活動的英語閱讀,讀者不僅要理解文本的信息意圖,更要領會作者所隱含的信息。
2.最佳關聯(lián)性。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尋找作者期待讀者能找到的最佳關聯(lián)。在閱讀過程中,作者的任務是根據(jù)自己的交流目的,對讀者理解能力的假設,及對眼前交流環(huán)境的了解,選擇認為最合適的方式來寫作。有時為達到某個目的,作者可能會以一種迂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是當前語境中最好的選擇,符合作者的交際意圖,這認為是取得了最佳關聯(lián)。
3.語境假設。閱讀過程中,讀者從篇章中獲取字面信息,在此基礎上憑借認知語境中的邏輯、百科知識和詞匯三種信息,假定它們是有關聯(lián)的,從而獲取最佳語境效果。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關聯(lián)理論與閱讀是息息相關的,關聯(lián)理論對閱讀理解過程中的認知過程有極強的解釋力。
二、讀前活動設計存在問題
筆者從平時的聽課和自己教學反思中發(fā)現(xiàn),在進入文本之前的讀前活動設計中常出現(xiàn)以下幾個問題:
(1)耗時太多,喧賓奪主;(2)內(nèi)容過散,目的性不突出;(3)與要閱讀的文本關聯(lián)不大的問題。讀前環(huán)節(jié)是閱讀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任務是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和興趣,調(diào)動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進而幫助他們形成對文本的強烈的閱讀期待,為下一步的閱讀活動順利展開做好準備。
三、基于關聯(lián)理論優(yōu)化讀前活動設計案例分析
案例一: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模塊1Unit 5的閱讀課“Elias Story”的讀前活動設計:
活動1:標題入手,向?qū)W生提出問題:(1)According to the title,what kind of article is it?(2)What will probably be covered in this passage?學生較易發(fā)現(xiàn)標題中的關鍵詞story,判斷出這是一篇記敘文,并由語文課上所學的記敘文的六個基本要素對故事的內(nèi)容進行推測。
設計意圖:從標題可以看出文本的文體,引導學生根據(jù)標題中的關鍵詞預測文章的體裁,這會激活學生頭腦中語篇體裁的相關知識,從而降低閱讀的難度。
活動2:引導學生關注本單元的標題與文本標題間關系,思考:為什么不寫Mandela的故事而寫Elias的故事?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原來作者是要通過寫Elias的故事襯托Mandela的偉大。那么作者會寫什么樣的故事體現(xiàn)呢?通過對標題的解讀,為下一步的閱讀掃除障礙。
設計意圖:標題對文本的內(nèi)容有明顯的指向,引導學生通過標題對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預測,有助于學生對下一環(huán)節(jié)的閱讀有所側重。通過一連串的相關聯(lián)的問題,引導學生把已知的信息和將要閱讀的文本信息聯(lián)系起來,為讀者與作者間建立很好的關聯(lián)。
案例二:新人教版高中模塊1Unit1閱讀課教學。
先放歌曲“友誼地久天長”(課堂觀察:學生認真地欣賞,開始跟著哼唱,教師也自然地加入進去,第一段后音樂結束,學生們還處于興奮狀態(tài)),接著提問:What does this song write about?之后討論: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課堂觀察:學生分組討論得很熱烈。一分鐘后,學生踴躍地做匯報和補充。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Who is Annes best friend? Is her best friend a good friend?
設計意圖: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引導設計,為的是以尋找最佳關聯(lián)為目標,幫助學生建立相關的關聯(lián)信息。從熟悉的歌曲入手,通過問題的設計直接聚焦主題,讓學生開展想象,做多種的假設和猜測,目的在于讓學生的注意力能快速地集中在主題上,并自然引出文章所介紹的話題。
四、讀前活動設計建議
由于讀前活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們在關聯(lián)理論指導下的讀前活動設計中應注意以下三點:
1.活動不宜過長。日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文本或?qū)W生的實際情況,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方式來達到讀前活動的主要目的。切忌為了達到所有的目的而平均分配原來就不多的課堂教學時間,應該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真正的閱讀活動。
2.活動不宜過多。為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最好的效果,此階段的活動不可過多,切忌盲目追求“新穎”。教師應根據(jù)文本的內(nèi)容和特點及教學是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恰當?shù)淖x前活動,為后續(xù)閱讀活動的順利展開做好準備。
3.活動不宜偏離教學目標。有的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忽視教學目標,設計的活動與閱讀的文本關系不大,甚至偏離文本,這將不能對下階段的閱讀做好鋪墊。因此要注意的是,讀前活動的設計無論是激發(fā)興趣,激活背景,還是掃除語言障礙,都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組織此階段的教學活動。
五、結語
作為“語言心理的猜猜過程”的閱讀,需要讀者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和積極的智力投入。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探索多樣的、有效的讀前活動,激活和補充背景知識,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對文本的理解。同時,應該重視讀前階段的預測訓練,強化學生的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最終幫助學生與文本間建立起最大的和最佳的關聯(lián)。
參考文獻:
[1]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n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3]鄧尚尚.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P].碩士論文,2009.
[4]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施慶霞.關聯(lián)理論與閱讀理解教學[J].外語教學,2001,(3).
[6]楊謝友.巧用課文標題,優(yōu)化閱讀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2(8):16-19.
課題名稱: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課題編號:課題編號B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