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亮 楊舒涵
彝族中學生英漢語音習得研究
羅亮楊舒涵
彝族中學生英漢語音習得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雙重的意義與價值。它不僅是提升語音教學效果的關鍵,也是提升任課教師教學改革意識的基礎;它不僅是語言學理論的實際運用,也是教學理論的研究與拓展。因此,本文擬在確定語音習得研究必須面對課題的基礎上,結合彝族中學生英漢語音教學實踐,提出了四個解決語音習得存在問題的策略:借鑒策略、創(chuàng)新策略、遷移策略和教改策略。
語音習得核心課題解決策略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教育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英漢語音習得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了廣大任課教師和研究者的關注,特別是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英語語音習得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頗具雙重意義與價值。從教學的層面分析,對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不僅事關教學效果的提升,而且也事關任課教師執(zhí)教能力的提高;從語言學習的層面上講,英漢語音習得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既是運用傳統(tǒng)語言習得理論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一次有益嘗試,同時又是總結外語教學實踐,豐富語言學研究理論的一次科學探究。
彝族中學生英漢語音習得及其相關問題的探究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者關注。但是,本研究主要關注運用傳統(tǒng)語言習得理論解決彝族中學生英漢語音習得中發(fā)現(xiàn)的新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存在于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研究彝族中學生英漢語音習得的相關問題,研究者必須明確相關理論問題是他們必須面對的基本課題;第二個層面,研究者必須根據(jù)這些理論的核心內容制定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尤其是后者,它既是解決彝族中學生在英語、漢語學習中遇到語音習得問題的前提,又是提升彝族中學生學習英漢兩種語言學習效果的關鍵。
彝族中學生英漢語音習得的研究始于彝族中學生英漢語音教學中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這也就是說,結合彝族中學生在其學習英語與漢語時遇到的語音問題,才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推動語音習得研究的發(fā)展。
1.語言學理論與教學理論的普及
彝族中學生遇到的英漢語音問題是二語習得研究課題下的一個分支,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注意到二語習得中的語音問題與其它語言問題密切相關。即,英漢語音習得既是語言學習實踐中的問題,也是語言教學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因此,彝族中學生英漢語音習得中遇到的問題具有綜合的性質,它是一個既涉及到語言學習,又涉及到學校教學的實踐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切實解決,既需要語言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念,又需要教授英漢語言的任課教師掌握一定的語言學知識。所以,無論是對于語言學研究者而言,還是對于從事彝族中學生英漢語言教學的任課教師而言,他們都面臨著一個理論普及的問題。
2.語言學理論與教學理論的整合
語言學與教育教學理論的普及是語言研究者和任課教師進行理論整合的前提。只有實現(xiàn)了理論整合,才有可能解決彝族中學生在語言學習中遇到的語音難題。為此,有研究者提出了二語習得一體化模式及動態(tài)的研究課題。在這個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對自己的研究實踐進行了如下的歸納:該模式由三個部分組成:二語習得的過程模式、二語習得的心理機制模式、二語習得的通用模式。[1]
這也就是說,無論是從語言學的層面探究二語習得中的語音問題,還是從教學層面對其進行分析,都需要相關的研究者和任課教師在不同學科理論的整合下進行相關問題的探討。
根據(jù)以上提到的語言學與教育教學理論的融合,在反思彝族中學生英漢語音習得問題研究實踐的基礎上,該研究制定了如下的解決策略:
1.借鑒策略
雖然彝族中學生學習英語、漢語的過程與傳統(tǒng)的二語習得研究稍有不同,但其在實質上,它所探討的問題也是二語習得的問題。盡管它所面對的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學生進行的語言的學習,盡管它面對的是漢語與英語,但在解決它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傳統(tǒng)的二語習得理論還是頗有指導意義的。也正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提出了借鑒策略。所謂的借鑒策略是指在借鑒其它學校二語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提升彝族中學生學習英語、漢語的客觀效果。
首先,在運用借鑒策略解決英漢語音習得問題的時候,任課教師和語言研究者都要堅持廣義的“借鑒”策略。在理論研究方面,可以借鑒語言學的二語習得理論來解決彝族中學生面對的語音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借鑒其它彝族中學在教學英、漢語言中解決語音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對于前者而言,可以借鑒兩種語言的詞匯教學經(jīng)驗以解決彝族中學生面對的語音問題。眾所周知,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語音都具有區(qū)別詞義的作用。因此,掌握語音就是掌握詞匯。特別是在漢語里,漢語語音四個聲調的形成幾乎是語言界的一個特例。盡管英語語音也有聲調的變化,但它對詞義的影響絕對沒有漢語那樣明顯。在漢語里,就連所謂的“輕音”,它也有區(qū)別詞義與表達情感的作用。例如,“老子”一詞就如此。如果把后邊的“子”重讀,它的意義就指向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如果把后邊“子”的聲音輕化處理,它的詞義就與古代的這位思想家沒有絲毫的關系了。其次,在彝族人民的生活區(qū)域里存在教育不平衡的現(xiàn)象,每一所彝族中學校所面對的學生基礎有所不同,這些學校所擁有的教師資源也有所不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所使用的授課教材或許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對于那些教育基礎薄弱的學校而言,借鑒先進學校的教學經(jīng)驗,提升本校的英語、漢語語音教學的效果就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2.創(chuàng)新策略
創(chuàng)新策略是指根據(jù)彝族中學生學習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層面上所存問題的本質特點,創(chuàng)新式運用教育教學理論或語言學的習得理論解決現(xiàn)實問題。但是,在運用創(chuàng)新策略的過程中,對“創(chuàng)新”一詞一定要有一個科學而正確的理解。眾所周知,所謂的“創(chuàng)新”并不是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解決思路,而是強調所運用理論之“新”。在英漢口語的學習過程中,解決語音習得問題是教學中的關鍵。運用對比分析理論解決彝族語言與漢語言之間的語音習得問題,從而把積累的經(jīng)驗運用于彝族語言與英語之間的語音教學,同時也可以借鑒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教學層面上的積累經(jīng)驗指導彝族語言與漢語或英語語音教學實踐。例如,漢語普通話的復韻母/ei/,/ai/,/an/,/ou/和英語的雙元音[ei],[ai],[ao],[ou]雖都以強元音為主,發(fā)音時向弱元音滑動,但普通話較快而且并沒有達到弱元音的位置,念起來兩者渾然一體,而英語的雙元音滑動較明顯,兩者相對獨立。[2]當然,這只是列舉了兩者發(fā)音的核心區(qū)別,在兩種語言的語音系統(tǒng)里,這幾個語音的發(fā)音區(qū)別還體現(xiàn)在發(fā)音部位與發(fā)音的口形上。反思這一段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任課老師可以積累這樣的語音教學經(jīng)驗:雖然不同語言之間,語音的區(qū)別是明顯的,但是這種明顯的區(qū)別卻是有規(guī)律可以遵循。無論是發(fā)音部分的區(qū)別,還是發(fā)音方法上的不同,就連發(fā)音時的口形也要給予特別的關注。
3.遷移策略
彝族中學生的英語和漢語學習,嚴格地說它屬于三語學習。而眾所周知的遷移理論正是研究語言學習的理論。因此,把遷移策略作為解決彝族中學生學習英語、漢語的語音問題的策略無疑是最佳的選擇。語言遷移既包含不同語言之間的遷移,即語間遷移,如英語和漢語之間的遷移;也包含了同一語言內部的遷移,即語內遷移,如英語的詞匯習得對英語閱讀、寫作、翻譯的遷移。[3]作者在論述語言遷移現(xiàn)象的同時,也在提醒從事彝族中學教學英語和漢語的教師既要注意學生母語與外語學習時的遷移現(xiàn)象,而且同時也要注意英語或漢語內部的遷移現(xiàn)象。無論是語間遷移,還是語內遷移都會對學生的語音學習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除此之外,遷移還有正遷移與負遷移之分。正遷移是指運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對其學習其它語言時的積極影響,負遷移則與其相反,即學生已掌握的語言知識會對其學習另外一種語言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但是,任課教師一定要注意一個這樣的教學事實,即正遷移和負遷移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任課教師能夠及時了解教學中存在的負遷移并積極地采取正確的策略預防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那么所謂的負遷移也就轉化為正遷移了。
4.教改策略
也許某些研究者認為不能把教改當作一種解決語音問題的策略。但是,教學改革卻是涉及到教學的諸多方面,包括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材的編寫、校本教研的實踐,這些都是教學改革研究的核心。這也就是說,教改的廣泛性有可能使其針對性受到相應的影響。因此,面對彝族中學英語、漢語教學中存在的語音問題,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研究。比如,如何運用語音微課提升學生的語音學習效果,如何運用翻轉課堂提升教學質量的理念,如何改革傳統(tǒng)教學中的語音教學等。特別是對于微課教學改革而言,如果任課教師能夠把微課教學改革的理論進行拓展化理解,那么微課改革涉及到的語音教學就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實踐,它還可以在課程構建的層面上,關注彝族中學英語、漢語教學的課程資源構建。這種以語音為核心的課程資源構建,不僅可以降低任課教師的備課負擔,而且還可以為各任課教師之間相互借鑒彼此的先進教學經(jīng)驗提供一個現(xiàn)實的基礎。眾所周知,作為教學層面的微課設計是任課教師教學策略的體現(xiàn),是其所持教學理念的再現(xiàn)。而作為課程資源層面的微課程,則是其各位任課教師進行語音習得研究的難得教學資源。
彝族中學生英漢語音習得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雙重的意義與價值。它不僅是提升語音教學效果的關鍵,而且也是提升任課教師教學改革意識的基礎。語音是學好英語的重要基礎,只要彝族中學生掌握好了英漢語音的學習,對其英語系統(tǒng)的學習將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在進行彝族中學生英漢語音習得研究時,在面對其必須解決的課題基礎上,結合自己對語音教學的反思,提出了四種解決策略,以期廣大教師通過彝族中學生三語中的英漢語音習得現(xiàn)象豐富和發(fā)展民族教育課堂教學理論,為教師在新的課程改革中正確認識民族學校的語言教學提供基礎的實踐和理論借鑒,從而豐富和深化民族教育語言教學評價體系,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培養(yǎng)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改變現(xiàn)行的語言教學模式,形成符合彝族中學生特點的三語教學模式。
[1]戴運財,楊連瑞.二語習得的一體化模式及其動態(tài)性研究 [J].外語教學. 2013(06)
[2]馮健高.英漢語音對比對英語語音教學的啟示[J].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研究2012(04)
[3]張朝慧,邵廣宇.二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及對策[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0)
(作者介紹:羅亮,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應用語言學;楊舒涵,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歐洲文化、英美文學與文化、英語教學)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科研項目(編號:16SA017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