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娜娜,王軍強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2.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
微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與實踐
蘇娜娜1,王軍強2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355;2.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濟南250000)
摘要:微媒體給大學生學習、生活帶來諸多便利,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機遇與挑戰(zhàn)。微媒體時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創(chuàng)新思維,探索新的模式,主動出擊,用先進文化占領微媒體陣地,充分利用微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微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技術不斷革新,“微時代”悄然而至,微博、微信、飛信、微電影、微訪談、微小說等即時公共交互工具和網(wǎng)絡平臺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弄潮兒,更是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和應用著微媒體。微媒體已滲透入大學生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乃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著深刻、廣泛的影響。如何應對微媒體信息沖擊下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改變、如何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成為高校極為關注的問題。
一、微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一)微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發(fā)展機遇
微媒體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范圍、思維空間和學習陣地,改變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帶來新的機遇。
1.微媒體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兩課”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活動相銜接、相補充的教育體系。
“兩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系統(tǒng)教育的第一課堂和重要形式。學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思想政治輔導員為主導,通過面對面交談、團體教育、主題班會等形式,針對學生思想中存在的疑點、熱點問題,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校園文化活動則在學校黨委、行政的領導下,以學生處、團委、宣傳部等相關部門為主力,以政治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文娛活動、學術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營造高校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微媒體的出現(xiàn)及迅速普及,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補充了新的血液,開辟了教育新陣地。高校學生工作隊伍要善于運用微媒體,在學生的新聚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利用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開展宣傳工作和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微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微媒體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宣傳條件所限,說教的形式占了主流;微媒體超大的信息容量,微博的“大鍋燴”,微信的“精致小菜”,都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內容,增強了其可選擇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利用微媒體查詢、轉載、收藏、學習需要的資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教育內容,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3.微媒體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言傳筆授是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微媒體傳播形式圖文并茂、聲像結合,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同時,各種教育資源在微媒體中“以分秒計算”的更新速度和傳播速度,操作方法方便快捷,可以實現(xiàn)思想引領工作的即時性。
4.微媒體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或者情感困惑時,他們尋求現(xiàn)實的幫助,現(xiàn)在,他們更多的或者說最先是在微媒體上通過微博、說說、微信“朋友圈”等將自己的困難、困惑用文字或圖片的形式即時表現(xiàn)出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關注到微媒體上的相關信息之后,可及時與學生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上溝通,為他們釋疑解惑,提高工作的針對性。
(二)微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的負面影響
微媒體在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其不利因素也日趨凸顯,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巨大沖擊。微時代主流媒體話語權削弱,人人都可發(fā)聲,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微媒體信息來源復雜,價值觀念多元,而監(jiān)管、監(jiān)督環(huán)節(jié)滯后或缺失,期間充斥著大量不良信息,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大學生甄別真假、理性判斷能力尚不足,經(jīng)常接受此類信息,長此以往,難免會影響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念,甚至會動搖整個社會的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
不當使用微媒體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部分大學生在其中迷失自我,長時間的沉溺微媒體,造成現(xiàn)實中同學間情感淡漠,連接減少,部分學生甚至出現(xiàn)與社會分隔、孤立無援,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疏淡。
微媒體信息量龐大,部分學生沉迷虛擬世界,不加選擇和控制,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嚴重影響學業(yè),學生曠課增多,掛科人數(shù)增多,考試抄襲事件增多,有些學生甚至違反法律法規(guī)等,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量,同時也加大了工作的難度。
二、微媒體沖擊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對與創(chuàng)新
(一)把微媒體文化建設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體系
1.主動占領微媒體陣地,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微媒體文化氛圍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負有傳承文化文明、傳播科學知識、探索真知真理、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責任,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1]。堅持用與時俱進、發(fā)展著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引導教育學生,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過程,融入思想引領、和諧校園建設的全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網(wǎng)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掌握網(wǎng)絡輿論主動權。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握好微媒體文化傳播的客觀規(guī)律,牢牢握緊微媒體思想引領工作的主動權。用先進的文化占領微媒體新陣地,積極、努力宣傳富有正能量的微媒體紅色文化,構建微媒體紅色網(wǎng)絡平臺,豐富高校思想引領工作的形式和內涵。要利用微媒體對大學生的吸引效應,結合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開展系列集教育性、趣味性為一體的科技文化活動,引導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在活動中實現(xiàn)個人成長,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2.加強微媒體內涵建設,積極創(chuàng)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形式
只有理論上的說教,學生普遍感到枯燥無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這就提醒我們要改變工作思路,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蘊含其中。
大學文化各具特色,加大微媒體內涵建設就是要求高校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微媒體文化品牌。高校應結合專業(yè)特點,合力打造微媒體品牌,發(fā)揮微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突出作用。如舉辦優(yōu)秀博文評選、微博大賽、微信原創(chuàng)作品評選大賽等,引導學生廣泛參與。高校還要把微媒體平臺建設與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人或事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其貼近生活。評選“學校年度十大新聞”、“學校十大優(yōu)秀教師” 等均可利用微媒體,吸引廣大學生投票,在投票的同時也是對學生愛校、愛師的一次深刻教育。同時,還可通過微信群、qq群等,宣傳線下活動,線上線下互動,讓微媒體宣傳與線下活動有機結合,真正落實好各項思政工作。
3.充分運用微媒體,發(fā)揮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引導作用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第一線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大學生接觸最多,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學生在哪里聚集,就在哪里開展工作。積極拓展工作陣地,充分利用微媒體資源,將思想政治工作細化到日常工作、交流中,真正落到實處。比如,可以建立年級QQ群、微信群,通過微信、微博等各種社交APP與學生溝通交流,及時、真實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增強工作活力。
同時,要注意虛擬與現(xiàn)實相結合,避免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現(xiàn)象。部分一線輔導員,熟悉社交APP的使用之后,所有通知、事務均從中處理,學生見不到真人,這樣也是不妥的,缺乏現(xiàn)實當中的面對面交流,會逐步與學生產生距離感,缺乏真實感。
(二)利用微媒體,建立高校、家庭和社會整體聯(lián)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當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以高校為主,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渠道不暢,缺少互動,家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忽視,積極探索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聯(lián)動機制是有效工作途徑之一,充分利用微媒體溝通的便利性和可行性,抓好學校教育主陣地之余,實現(xiàn)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參與和聯(lián)動,共同做好大學生的德育工作[2]。學校、家長、社會均可充分發(fā)揮微博、微信等學生大量聚集的微媒體功能,提供大量優(yōu)質的微媒體文化原創(chuàng)作品,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目前部分中小學,已建立起以班級博客為媒介的學校、家庭教育模式,高校如何利用微媒體建立與學生家庭良好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值得我們進行嘗試。
(三)培養(yǎng)一支高素質的學生思政教育隊伍
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一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在微媒體的沖擊下,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前提是要建立一支人員穩(wěn)定、政治素養(yǎng)高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一支與時俱進、以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的隊伍,一支熱愛這項工作的隊伍。高校應加大對一線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同樣也應提高一線思想政治工作者待遇,以激發(fā)他們的工作熱情。
面對微媒體的沖擊,思政工作者應積極應對,與時俱進,大膽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斷改進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教育內容,發(fā)展大學生思政引領工作新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韓喜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高校的責任[J].中國高等教育,2014,(07):4-7.
[2]董鳳.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聯(lián)動機制探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7):17-19.
收稿日期:2016-01-15
作者簡介:蘇娜娜(1980-),女,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生教育科科長,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40(2016)03—0075—03
王軍強,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