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摘 要:課堂討論,作為教學的一般方法,符合課改要求,它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彼此溝通與交流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相互啟發(fā),形成對問題的獨立見解,有利于規(guī)范學生,促進其養(yǎng)成嘗試表達的習慣,便于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深刻地把握以調整相應的教學策略。下面就個人的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和做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在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中,課堂討論法主要是指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對話和互相商量,進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的的一種基本教學方法。
1 做好充分的準備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一是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二是利用演繹推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三是利用類比推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chuàng)新精神的今天,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課堂討論前師生都要在思想、知識和資料上做好充分準備。如果沒有準備,討論中學生就可能陷于被動,教師也可能難以引導討論深入下去。所謂準備,對學生來講就是要對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對教材進行預習;對教師來講就是要把重點部分揭示出來,還要指導學生的準備過程,如認真劃分小組,培養(yǎng)學習骨干,鼓勵學生大膽探索,積極發(fā)言。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時,通過預習,讓學生了解課文介紹的是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有過三次相遇、相處并成了好朋友的故事。這時,我提問:“一個世界有名的大科學家和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他們之間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呢?”不僅有利于導入新課,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和思維的積極性。
2 選準課堂討論焦點
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聽到有的教師說,課堂討論真累,有時候冷冷清清,有時候沒完沒了,弄得該上的內容沒上完,甚至拖堂。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主要是教師組織討論時沒有合理組建討論小組以及選準討論的焦點,導致課堂教學結構呈渙散狀態(tài),也使部分學生無所適從、緊張不安,找不準思考的著力點,難以使學生的思維達到一種最佳的狀態(tài)。所以,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教育學生的契機,選準討論的焦點內容,并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思辨能力。
3 把握時機
時機是具有時間性的機會,是事物發(fā)展的連接點和轉化的關節(jié)點,抓住了時機也就抓住了關鍵、抓住了要害。因此,要有效地開展課堂討論,教師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捕捉討論的最佳時機。常見的最佳時機有:
1、當需要突出重點時。教學內容有主次之分,課堂教學必須重在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使得突出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而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討論的方法,則是突出重點的有效辦法之一。這樣不僅準確把握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而且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在發(fā)展學生語言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促進他們思維的發(fā)展,從而達到的一種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當需要擴展和深化知識時。大綱和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課堂教學必須抓綱靠本,但這絕不意味著,教師教授的內容全部就是照本宣科,照念教材。課本中的有些內容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接受能力予以進一步拓展、充實、深化,以拓寬視野和發(fā)展思維。
3、當學生的認識普遍發(fā)生偏差時。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的認識偏差,與學習活動是存在緊密聯(lián)系的,利用它引發(fā)討論,對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有效糾正學生的學習錯誤、培養(yǎng)學生積極情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4、當教師的提問出現(xiàn)“卡殼”時。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由于受智力因素(比如認知結構等等)和非智力因素(比如興趣等等)的影響,課堂中出現(xiàn)卡殼、冷場現(xiàn)象并不少見。當一出現(xiàn)這種狀況,教師既不能一手包攬,給他們灌輸知識,也不能“窮追猛打”,一定要逼迫他們說出答案,更不能冷言相譏,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通過發(fā)揮團隊精神,依靠集體智慧,使”卡殼”的學生茅塞頓開,明確知識掌握的薄弱點在哪里。
5、當學生的思維進入“低谷區(qū)”時。課堂教學的構思和組織,要以啟發(fā)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教學為中心。從一節(jié)40分鐘的課來看,學生的思維活動并非時時刻刻都處于亢奮狀態(tài)的,而是有張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進入“低谷區(qū)”時,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拉開發(fā)散思維新的一幕,將學生的思維活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使學生對文本解讀更加深入。
4 小組討論和大組討論結合
對于全班性的大組討論來說,小組討論可以起較好的醞釀作用。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并不喜歡以及習慣在大眾面前發(fā)表自身的看法,小組討論的氣氛適于學生敞開心扉自然真實地暢談發(fā)表言論,同時也能夠方便大家集中精力,使大家的話題有所集中,認識有所明朗。在此基礎之上,可以更好地活躍大組討論的課堂氣氛和效果,特別在人數(shù)較多的班級管理過程中尤為突出。當然,小組討論本身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對于一些簡單性話題不需要進行大組討論,但是對于一些較復雜的討論話題或者需要進一步深入討論的話題,則應該開展全班性的討論。一方面讓學生打開視野,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在大組討論中老師可更有效地發(fā)揮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啟發(fā)引導作用,使討論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以及更廣的范圍內進行。
5 準確評價討論結果
課堂討論結束之后,各組可推薦代表發(fā)言。此時,教師要對討論結果作出準確、客觀的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討論的氣氛是否熱烈,討論進行中存在哪些問題,語言表達是否準確,結論是否合理,等等。對于課堂討論中表現(xiàn)積極的學生,教師要點名表揚;對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未曾發(fā)言的學生,教師可不點頁名批評。這樣做有助于維護課堂紀律,更好地組織下一次的課堂討論。對于討論中取得的進展和成效,教師要及時予以肯定,對于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則要客觀對待。對于語言表達流暢、思維條理而富有邏輯性的學生,教師要加以肯定;而對于學生在語言表述中存在的邏輯問題、語法問題,教師要認真指出,及時糾正。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出恰當?shù)挠懻搯栴},精心設計討論運作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從而使討論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羅立.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討論[J].基礎教育研究.2002(S2)
[2]溫雪梅.課堂討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0(15)
[3]陳麗娟.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討論藝術[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06)
[4]陳兆嶺.小學語文課堂討論的實施策略[J].文教資料.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