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中心小學 吳夢云
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管窺
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中心小學吳夢云
為了更好地開展小數學教學工作,就必須要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采用因材施教以及分層教學等差異教學法來開展課程教學,否則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通過采用因材施教教學法,有利于激發(fā)每個學生學習的潛能,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但是,教師不僅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來設計因材施教教學內容,同樣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愛好,否則也無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因材施教;尊重差異;小學數學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同樣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克隆人”也會有其不同的特性,甚至可以說,差異是世間萬物發(fā)展過程中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小數學教學工作,就必須要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采用因材施教以及分層教學等差異教學法來開展課程教學,否則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均都是采用“大鍋飯”似的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師針對全班同學的授課,采用同一種授課方法,布置同一類型的作業(yè)題目等,卻忽視了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以至于使得某些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小學生逐步落后于大部隊,久而久之會逐漸心生厭學、畏學等負面數學學習情緒,這對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極其不利。實際上,差異是世界萬物發(fā)展過程中永恒不變的真理,學生之間同樣存在比較大的個體差異,以至于針對同一數學教師所采用的同一教學內容會有不同的學習效果,影響了學生的整體數學學習效果。因此,為了可以更好地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在充分明確授課理念以及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采用因材施教等差異化教學理念,以便滿足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這樣可以全面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例如,在開展日常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無論是在編制數學教案還是開展課堂授課之前,均需要本著“以生為本”的學習理念,深入調查全班學生的學習需求、興趣、愛好和個人性格,同時還需要了解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思想狀況以及家庭狀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波動的觀察和探知,以便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借助恰當的方法來推動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比如,數學教師在全面了解各個學生身心發(fā)展情況的基礎上,除了需要做好各個學生的單獨教育指導外,平時的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中可以采用層次化教學方法,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習小組,并為他們分配不同的教學訓練內容。例如,在講解“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部分數學知識的時候,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了解和掌握分數的性質及其具體應用;而學習能力低的學生只需要明確分數性質的具體含義即可,不用掌握其應用的要點,從而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均可以有所收獲。
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效果,數學教師需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以及明確因材施教教學原則的基礎上,結合數學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特征來合理實施因材施教教學對策,切實摒棄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切實借助科學、合理的因材施教教學方案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中來。比如,在平時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授課完畢之后,教師大都為全班同學布置完成教材課后習題的作業(yè),但是這種作業(yè)留置方式顯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容易使學習好的學生出現“吃不飽”,學習差的學生會出現“吃太撐”的現象,這樣會大大影響小學數學作業(yè)留置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所述,為了提升小學數學作業(yè)留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就需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改進傳統數學作業(yè)模式。具體就是在課堂作業(yè)或者課外作業(yè)留置的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留置不同的數學作業(yè),以便使每個學生均可以從作業(yè)中學到必要的知識。例如,在講解“分數的意義與性質”部分數學知識之后,留置作業(yè)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在課下自主運用分數性質來解決一些具體的數學問題,而對于那些數學學習能力比較低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深刻了解和掌握分數性質的基本含義與特征,這樣將大大增強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使他們可以借助作業(yè)訓練來逐步提升自身的學習效果。
在因材施教教學理念下,為了更好地展現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原則,需要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溝通和交流,這樣既可以及時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數學疑問,也有助于增強師生間的友誼,有利于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所需的數學知識,同時也可以借助生生間的有效互動溝通和交流來增強學生的學習有效性。實際上,師生間的互動是踐行因材施教教學對策的重要條件,所以,為了可以更好地開展因材施教對策,教師必須要在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安排以及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來合理確定因材施教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更好地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學習之外,師生間的互動也需要側重學生的日常生活事務,關心他們的生活,以便充分打開學生的心結,使他們可以敞開心扉地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借助科學、合理的互動溝通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是開展因材施教教學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順應新課標,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的重要體現。通過采用因材施教教學法,有利于激發(fā)每個學生學習的潛能,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但是,教師不僅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來設計因材施教教學內容,同樣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愛好,否則也無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