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代中德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2016-04-20 00:42:44董冠妮
      美育學刊 2016年2期
      關鍵詞:設計教育課程設置比較

      董冠妮

      (湖北經濟學院 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

      當代中德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董冠妮

      (湖北經濟學院 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摘要:21世紀,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fā)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chuàng)新水平,教育將始終處于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為緊隨社會發(fā)展與世界接軌,中國高等藝術教育體系和專業(yè)課程設置也需要不斷變革,培養(yǎng)多元化的人才。為吸取德國的優(yōu)秀教育理念,結合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改革的背景,對中、德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設置中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課程開展方式進行較全面和系統(tǒng)的比較與思考,對兩國的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設置的優(yōu)缺點進行總結,并結合我國國情進行反思和借鑒尤為重要。

      關鍵詞:德國;設計教育;課程設置;比較

      21世紀,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fā)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chuàng)新水平,教育將始終處于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在這充滿創(chuàng)意的時代,藝術設計在當代多元化社會需求背景下,承擔著科技、藝術、技術相融合的任務,扮演著發(fā)展國家創(chuàng)意產業(yè)、提高國家產品競爭力的重要角色。隨著社會和市場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高等藝術設計教育,不斷地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設置進行探索和研究,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設置。

      德國的高等教育水平一直位于世界最前列,從1810年的洪堡教育改革到瓦根舍因創(chuàng)始范例教學法;從1919年的包豪斯設計學院到1953年的烏爾姆設計學院,其影響彌足深遠。為吸取德國的優(yōu)秀教育理念,本文從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改革的背景出發(fā),對中、德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設置中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課程開展方式進行較全面和系統(tǒng)的比較,對兩國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設置的優(yōu)缺點進行總結,并結合我國國情進行反思與借鑒。

      一、中德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改革背景比較

      (一)中國

      中國在20世紀初,著名的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學為基本,術為枝葉”的觀點,關注到世界上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引進使用了“工藝美術”(Arts and Crafts)一詞。我國當時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沒有系列的理論知識支撐,只能對法國的“布雜教育體系”進行模仿和移植,側重對古典形式美的研究,這是一種“學院派”式、藝術式的設計教育。1949年后,我國政府提出了 “全盤蘇化”政策,藝術設計教育也成了“蘇式教育”。80年代在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浪潮下,各種新興行業(yè)出現(xiàn),空白的中國設計市場要求學校培養(yǎng)大批能滿足工業(yè)生產需求的人才,而德國的設計教育理論隨著王受之、尹定邦等人的推廣才在中國這樣一個多元化的土地上扎根生長起來。包豪斯的現(xiàn)代主義觀念通過“色彩構成”“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教學開始輻射中國??梢哉f,中國的高等藝術設計課程就是在包豪斯教學系統(tǒng)和專業(yè)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二)德國

      德國是一個喜歡思想的國度,在這里教育和科學一樣,其研究和發(fā)展都被賦予核心地位。1919年正值一戰(zhàn)之后,戰(zhàn)敗的德國經濟蕭條,大批的失業(yè)工人和退伍軍人在社會上游蕩,人們迫切需要住宅,而且社會上還流行著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德國的先鋒派人士吸收了各種思潮,形成一種兼容并包的藝術氛圍。德國著名建筑大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將原薩克遜大公美術學院和國家工藝美術學院合并,成立了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的成立有著當時政治、經濟、藝術等多方面的因素?!癇auhaus”一詞是由德語的“建造”和“房屋”兩個詞根構成的。當時這所學校創(chuàng)辦的原意是培養(yǎng)能夠設計建造房屋的設計師。1919年成立于魏瑪的包豪斯(Bauhaus)就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fā)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它的誕生使人類的藝術設計教育發(fā)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變革,有力地推動了德國乃至世界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發(fā)展,使世界所有的專業(yè)設計院校受到影響。1933年包豪斯被迫關閉。1953年烏爾姆(Ulm)設計學院成立,它在包豪斯的基礎上繼續(xù)完善和發(fā)展了德國現(xiàn)代設計教育體系,更趨理性化和科學化。[1]

      將中德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的背景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兩者的變革都是在社會經濟變化發(fā)展、國內外文化思潮激蕩、社會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進行的。德國一戰(zhàn)結束后的百廢待興,引起了格羅庇烏斯對于設計教育的重新思考和重新整合,從而建立了包豪斯學院和真正意義上的設計教育體系。中國設計教育在20世紀初萌芽,但是由于“蘇式教育”的壟斷性,使得中國設計教育呈現(xiàn)出單一性和教條性的特征。21世紀,中國的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需要重新思考和整合,既要傳承五千年的藝術文化傳統(tǒng)和手工技藝,擺脫程式化的“學院派”教育,又要滿足現(xiàn)代工業(yè)化大生產需求,培養(yǎng)一批能夠勝任社會與產業(yè)要求的學生,也要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完善我國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

      二、中德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設置比較

      (一)課程結構設置

      中國的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教育起步較晚,1956年才建立中國第一所多學科、綜合性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后來遭到“文化大革命”的徹底性破壞,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教育完全停滯。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政策引領下,為滿足中國設計市場對工業(yè)生產人才的需求,中國現(xiàn)代設計教育又從新起步。目前我國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設置都采用“1+3”的教學模式。學生的第一學年統(tǒng)一學習專業(yè)基礎課程——《造型基礎》和《設計基礎》?!对煨突A》主要由素描、色彩兩部分內容組成?!对O計基礎》則由平面、色彩、立體三大內容組成。第二學年到第四學年學習專業(yè)課程,由一年基礎課和三年專業(yè)課的組合方式搭建“1+3”教學模式。

      德國的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設置是有一定變化的,我們可以從德國包豪斯時期到現(xiàn)在德國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設置看出其變化與發(fā)展。

      包毫斯的整個教學制度歷時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預科,即基礎課時間,學生分別學習《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廠原理與實習》三門課,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形式特征,同時還上一些設計原理與表現(xiàn)方法的基礎課,然后根據學生的特長分別進入后三年的本科教育,合格者發(fā)給“技工畢業(yè)證書”。再經過實際工作實踐,成績優(yōu)異者進入“研究部”,研究部畢業(yè)方可獲得“包豪斯文憑”,結業(yè)后授予“包豪斯文憑”稱號。1914年4月,包豪斯院長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編制出《包豪斯課程設置表》(表1)。

      現(xiàn)今的德國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在包豪斯的基礎上,由原來的三年半時間擴展到9~10個學期,稱為 Diplom。在五年制教學前三年的Vordiplom中,囊括了造型基礎課、理論基礎課、技術基礎課三大類。理論基礎課主要包括設計史、設計原理基礎課程;技術基礎課包括材料媒體的使用、數字媒體的運用;造型基礎課則指傳統(tǒng)手繪表現(xiàn)和設計表現(xiàn)等。在后兩年的Hauptdiplom中,多以導師帶領的實踐設計項目為主,學生完成校方規(guī)定的實踐設計項目數量后才能拿到畢業(yè)證。

      表1 包豪斯課程設置表[2]

      (二)課程內容設置

      中國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包括專業(yè)基礎課程、專業(yè)課程兩大部分。學生的第一學年統(tǒng)一學習專業(yè)基礎課程——《造型基礎》和《設計基礎》,教學重點是解決學生的基本功問題?!对煨突A》主要是素描、色彩兩大內容組成;《設計基礎》則由平面、色彩、立體三大內容構成。從第二學年到第四學年學習專業(yè)課程。如平面設計的學生就要學習包括字體設計、書籍裝幀、排版設計、VI設計等一系列專業(yè)課程。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學生學習包括空間概念、環(huán)境心理學、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等課程。其中再穿插一些藝術史論課程,如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設計史、設計概論等,以及一些專業(yè)選修課程,如陶藝、書法等。

      目前我國采用的藝術設計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著重于繪畫技藝的訓練,忽視學生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課程內容相對較孤立,缺乏設計與實踐的結合,缺乏與后期專業(yè)課程的銜接,學生在學習中帶有強烈的茫然感和被動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德國的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教學采用的是雙軌制教育,即學生的學習生涯由藝術形式理論教育與手工技術材料操作課程并軌進行的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它不僅有一位藝術形式教育導師來教授設計的基礎課程,如繪畫、色彩、圖案以及形式研究和藝術史論等內容,還有一位技術教育導師擔任技術、手工藝和材料學等內容的指導。課堂學習與工作室實踐互相交叉,理論導師講授與手工藝人指導相結合,成為雙軌制教育的核心內容,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藝術設計造型理論的同時解決實踐動手問題。

      雙線并進的教育形式早在17世紀萌芽于法國巴黎美術學院的“布雜教育體系”,但在1919年受工業(yè)化大生產的沖擊,“布雜教育體系”這種以藝術至上的設計觀念被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格羅庇烏斯提出的“藝術與技術的新統(tǒng)一”所取代,并對雙線并進的教育形式進行了改良,強調學院教育必須把設計理論教育和車間的手工操作結合起來。

      1919年成立于德國魏瑪的包豪斯(Bauhaus)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fā)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自成立至解散歷時雖然只有短短14年,但它在這個期間進行的探索與實驗卻影響深遠。如對于傳統(tǒng)藝術與設計教育的挑戰(zhàn):到底藝術與設計如何進行教育?現(xiàn)代設計教育的體系應該是怎么樣的?包豪斯的奠基人格羅庇烏斯提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tǒng)一”[3],他認為藝術與手工藝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活動的兩個不同方面。于是他在包豪斯創(chuàng)造性地啟用了“雙軌制”教學設計教育體系,由技術教育導師和藝術形式教育導師兩部分共同進行教學,讓學生共同接受藝術與技術的雙重影響。

      1933年,由于法西斯白色恐怖的高壓政策,包豪斯被迫關閉。1953年烏爾姆設計學院成立,它在包豪斯的基礎上繼續(xù)完善和發(fā)展了德國現(xiàn)代設計教育體系,并更趨理性化和科學化。

      當今的德國藝術設計院校在課程的設置上仍然延續(xù)著包豪斯傳統(tǒng),保留一定的教師席位和課程給社會上擁有深厚工作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的設計師,他們能夠非常直接有效地指出許多設計上的實際操作問題,與教授理論知識的教師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既有理論知識指導又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教學體系。德國傳統(tǒng)Diplom五年制教學往往在前三年的Vordiplom中,在學校完成課程,其中一半設置為理論課程,主要包括設計史、設計原理這樣的基礎課程;另一半則為技術性教學,包括材料媒體的使用、數字媒體的運用和傳統(tǒng)手繪設計表現(xiàn)。在后兩年的Hauptdiplom中,則多為導師帶領的實踐設計項目為主。

      以紐倫堡藝術學院的一位教授為例,他在教學的同時還擔任慕尼黑4份雜志的設計工作,他就能非常直觀地解決學生關于書籍裝幀、印刷、排版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德國藝術院校對于工作室的建設也是非常重視的,在專業(yè)啟蒙期間學校就開設與專業(yè)必修相關的操作課程,讓學生親身認識材料的特性以及材料處理的程序與技術。就紐倫堡藝術學院而言,就有10多個工作實驗室,實驗室的設備與器材可在專業(yè)管理員和任課教師的輔導下使用,以保證學生能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現(xiàn)代工業(yè)技能知識。采用“雙軌制”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將課堂與社會結合起來,避免了設計理論與實踐操作的脫節(jié),對現(xiàn)代的藝術設計教育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紐倫堡藝術學院工作實驗室包括:Bronzeguss 青銅鑄件工作室;Digitalwerkstatt 數字媒體工作室;Fotografie 攝影工作室;Gipsgiessrei 石膏鑄造工作室;Gold- und Silberschmieden 金銀器鑄造工作室;Lithografie- und Siebdruck 平版印刷工作室;Maltechnik 涂料工作室;Medienlabor 媒介實驗工作室;Metall- und Schweisstechniken 金屬焊接工作室;Tiefdruck 絲網、凹版印刷工作室;Schreinerei und Modellbau 木工和模型構造工作室。

      (三)課程運作方式

      我國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提出要保留學生的獨立性和獨創(chuàng)性,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與互動,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以教學課程計劃、教學大綱等為課程運作導向,以教師為中心,我教你學。我國的課程運作主要有幾方面的問題:1.國內大部分高校的教學方法是一種“灌輸式”教學方法,缺少師生間、同學間的相互交流和討論;2.固定化的課堂教學注定無法滿足多樣化的設計教育需求;3.集體化、無個性的個體學習行為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個性的發(fā)展;4.教師成為知識的壟斷者和傳授者,讓學生習慣于被動式學習。

      德國教育的課程運作方式則以學生為中心,以“探討式”的教學模式為課程運作導向。德國的“探討式”教學模式建立在尊重學生思考的獨立性和獨創(chuàng)精神之上,以“學術自由”“大學自治” 為教育思想,以師生互動探討、小組協(xié)作探討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教學模式[4]。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在德國,在歐美國家也廣為運用。特點是思想活躍,研究氣氛濃郁。

      以改革后的柏林大學為中心逐漸聚集起大批人才,柏林也成為當時歐洲的文化中心,其成功的教育經驗也被各國效仿,對歐美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柏林大學被稱為“現(xiàn)代大學之母”。1876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就是在充分借鑒德國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模式上建立起來的;日本明治維新中后期也一度以德國大學為藍本;蔡元培也深受德國大學理念的影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北大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5]。直到20世紀初,德國大學仍然被視為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

      包豪斯期間的藝術設計教育提倡客觀地看待事物,主張“授之以漁”。教授力求避免把自己的主觀思想和手法強加于學生,僅指導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同時還注重設計的協(xié)作性。在德國現(xiàn)在的藝術設計高等教育中,除了有一小部分講授課外,其他部分都堅持小班教學。小班教學的學生不分年級,只分課程,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和高年級的學生一起學習,課堂教學氣氛和諧、活潑、寬松,又具有緊張感。高低年級的學生可以互相帶動和學習,有效地增加了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直接面對教授,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及時針對問題進行調整,學生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得到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空間也被加大。“探討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較多,由教授提出案例和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思考,再以小組形式探討后將結果提交給教授,經與教授多次探討后得出結論。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高年級與低年級的學生相互探討,撞擊出創(chuàng)意火花,再與教授探討,創(chuàng)意的火花得到提升,經凝練,具有個人風格和創(chuàng)意的作品被創(chuàng)造了出來。

      三、反思和借鑒

      德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是“雙軌制”教育體系和“研討式”教學模式的結合,即在“雙軌制”教育這種藝術與技術、理論與實踐雙軌同行的教育體系結構上,以尊重學生思考的獨立性和獨創(chuàng)精神為核心精神,以“研討式”為其教學模式而進行的德國獨有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形式。學習德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特色,對于改變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模式,將工藝設計實踐的內容與高等藝術教育聯(lián)系,培養(yǎng)有主觀能動力、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設計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但是這種學習,并不是對德國藝術設計教育模式的再現(xiàn)或模擬,它應該建立在中國文化的文明基礎之上,應該根植于中國三千年歷史之中,既不全盤西化,也不固步自封,在保留傳統(tǒng)領域延續(xù)的同時,順應時代高科技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歷史人文傳統(tǒng)與科技以及大生產框架的共存共興。

      (一)建立中國式“雙軌制”藝術設計教育體系

      其一,中國式“雙軌制”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課堂學習應當與工作室實踐平行,形成一個藝術形式教育與實踐技法教育相結合的“雙軌制”藝術設計教育體系。

      在現(xiàn)今的教育體系中,多以藝術形式教育為主。應該在實驗室建設和人才引進上保持足夠的力度,避免“雙軌制”教育形式化。如在現(xiàn)代工業(yè)中的鍛、鑄、刨、焊、鉚、印、染、塑、膠,以及現(xiàn)代電子、信息、電器和對各種材料的了解和認識,都應在工作室的實踐中完成。特別是要將這種工作室課程貫穿到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如大一大二設置相關的材料課程、操作程序與技術課程,學生在大三大四項目課程中就可以順利地使用操作技能,實現(xiàn)“工”與“藝”相統(tǒng)一的設計教學理念。

      其二,中國式“雙軌制”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繼承傳統(tǒng)應當與創(chuàng)新設計平行。

      傳統(tǒng)的裝飾工藝,如髹漆工藝、彩繪工藝、雕刻工藝、鑲嵌工藝、編織和絨繡工藝應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表現(xiàn)手法之一保留和傳承下來,成為現(xiàn)代工業(yè)制作、電腦技術和媒體技術的補充手段。將工藝美術大師請入高等學府作為技術教育導師進行授課,把各種裝飾工藝的學習作為選修或者研修課程來設置。這樣既解決了許多民間工藝面臨失傳滅絕的窘況,保護搶救了祖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解決了高校藝術設計類學生空有繪畫技法,無法動手實踐,或過于模擬歐美,無法形成本土風格的尷尬局面。

      (二)建立“研討式”教學模式

      中國教育長期以教師為中心,我教你學。中國的藝術教育更是長期以政治服務為方針,不是“奴才主義”就是“個人主義”。要保留學生的獨立性和獨創(chuàng)精神,就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講究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與互動。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教師講授為主;說教式教學;固定化的課堂教育;集體化、無個性的個體學習行為;教師作為知識的壟斷者和傳授者。

      “研討式”教學模式是:范例啟發(fā)學生探究為主;互動式學習;多場地化的實地教育;多樣化、個性化的小組合作式學習;教師作為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

      通過對中德高等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設置進行比較及借鑒,對于實現(xiàn)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教學理論與學術討論的有機結合、人才培養(yǎng)與課程建設的有機結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社會在不斷發(fā)展,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在這樣的多元化的社會需求背景下,中國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斷與其他國家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比較中提升和成長。這種提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拓展探索未知的領域,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將具有較高的專業(yè)綜合素質和一定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適應當代市場和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王受之.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 [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144.

      [2] 利光功.包豪斯——現(xiàn)代工業(yè)設計運動的搖籃[M].劉樹信,譯.北京:輕工業(yè)出版社,1988:77.

      [3] Walter Gropius.包豪斯宣言[EB/OL].(2007-0604)[ 2015-3-20].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59189/.

      [4] 歐陽麗莎.德國“探討式”教學模式初探[J].教學研究,2008(1):58-61.

      [5] 劉毳.學術自由理念在德國大學的形成及影響[J].民辦教育研究,2010(1) :50-54.

      (責任編輯:紫嫣)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Courses in Chinese and German Universities

      DONG Guan-ni

      (College of Fine Arts,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H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ill be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level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Education will always occupy a strategic position of priority. To keep pace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et integrated with the world, innovations must be introduced into the art curriculum of China'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courses offered so as to cultivate diverse talent. In answer to the call for reforms in the art design courses offered in universities and to incorporate sophisticated German educational idea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content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 design courses offered in the universities of these two countries, summarizing each other’s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reflecting on and making suggestions for our country.

      Key words:Germany; design education; curriculum; compare

      中圖分類號:J5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0012(2016)02-0083-05

      作者簡介:董冠妮(1979—),女,湖北武漢人,湖北經濟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設計教育、視覺傳達研究。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當代中德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設置比較研究》(15Q172)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11

      猜你喜歡
      設計教育課程設置比較
      手藝精神對現(xiàn)代設計教育的意義
      設計思維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
      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標志設計趨同化的思考
      今傳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9:03:54
      高校設計教育網絡平臺的服務系統(tǒng)設計研究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21:09
      同曲異調共流芳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47:14
      中日足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體系比較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7:19
      曲靖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羽毛球課程設置的思考
      關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yè)課程設置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
      高職物流專業(yè)課程設置與物流崗位職業(yè)證書的有效對接
      張愛玲的《金鎖記》與居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較研究
      许昌县| 南城县| 遂宁市| 黄大仙区| 浮山县| 花莲县| 临朐县| 台安县| 潮安县| 阿拉尔市| 察哈| 浦东新区| 高安市| 曲水县| 南通市| 枣强县| 宁海县| 洛宁县| 自贡市| 桑日县| 乌鲁木齐县| 盐津县| 留坝县| 疏附县| 昭觉县| 连州市| 荥阳市| 姜堰市| 阿拉善左旗| 江西省| 枣庄市| 明水县| 外汇| 綦江县| 即墨市| 金湖县| 融水| 安仁县| 龙江县| 仁布县| 贵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