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禺的話劇《北京人》以一個典型的沒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經濟衰落為全局矛盾沖突的線索,以曾家三代人為主人公,展開家庭中善良與丑惡,新生與腐朽,光明與黑暗的沖突。劇中著力塑造美麗善良的新“北京人”愫方的形象。本文從情節(jié)和人物臺詞入手,分析愫方這一人物的性格與品質特征,以及她經歷一次次幻想破滅而最終覺醒的過程,以期更深層地理解作者力圖表達的 “人應當像人一樣活著……必須在黑暗中找出一條路子來?!钡乃枷胫骶€。
關鍵詞:女性;性格;覺醒
作者簡介:徐蕓(1969-),女,漢族,重慶人,重慶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高級講師,主要從事大學語文教育及文學戲劇評論。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2--02
在北京人藝演出的話劇《北京人》開場,隨著鏡頭的推進,映入眼簾的是頹墻、裂縫、老屋、月影,幾束冷光打在小院低矮的屋檐上,使整個小院籠罩在一種陰森、凄涼的氣氛之中,遠遠傳來幽幽的鴿哨,撲面而來的壓抑感讓人喘不過氣來。這個破落的小院,就是曾經顯赫一時的曾家花廳,故事就在這一隅之地展開。
《北京人》描寫的是北京城里一個沒落的大戶曾家,大少爺曾文清頹廢而無所事事,他不喜歡家里為他娶的妻子思懿,心里愛著表妹愫方。愫方像女仆一樣整日勞作,還得忍受表嫂的冷言冷語。 大媳婦思懿,掌管著家中的財權,她內外操持,拆東墻補西墻,硬撐著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他空有許多新思想,但一事無成。曾家的朋友、人類學家袁任敢?guī)е畠涸瑘A從國外歸來,暫借住在曾家,為曾家?guī)нM了新的空氣。 曾文清與思懿之子曾霆才17歲,被迫娶了瑞貞,他與袁圓玩得很開心,根本不懂夫妻之道。老太爺曾皓,這位敬德公的后代,唯一看重的,就是漆了15年的棺材……
如果說,《北京人》最初給我感覺是一個“冷”字的話,隨著劇情發(fā)展,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酸”字。而劇中的人物,唯一讓我落淚的就是愫芳。愫方是《北京人》的女主角,也是曹禺筆下最美的一位女性形象,曹禺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了愫方“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侗本┤恕穼а莶腆J曾說:“如果《北京人》是詩,那么這首詩的靈魂是愫方。”如果說曾家是一個行將腐朽的囚籠,愫方就是這囚籠中一株清麗的幽蘭,集善、美、真于一身,是在封建束縛下成長起來的、中國式的“圣母”形象。
一、愫方的善,著重表現(xiàn)在她的“忍”上
出生在江南名門世家的愫方,從小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生活在姨父家中,卻處于小姐不像小姐,婢女不像婢女的尷尬的境地。她與表哥曾文清青梅竹馬,兩情相悅,卻只能靠傳紙條來互訴情思。她把寶貴的青春和全部精力都無償?shù)孬I給了曾府。她是曾皓遮風避雨之傘,是思懿出氣解恨之物,也是文清解憂除悶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表嫂曾思懿想方設法想把這個“眼中釘”嫁出去,而自私的曾老太爺又希望愫方留在自己身邊,伺候他一輩子。在試探愫方是否想嫁人那場戲中,思懿和曾皓各懷心思,話語中的潛臺詞極為豐富。愫方試圖逃避:“我要給姨父煎藥去?!边@當然只是一個借口,但聰明的江泰一針見血地發(fā)問:“這藥您還沒有煎夠?”的確,愫方的遷就忍讓似乎從來沒有盡頭。最后曾皓一句“我是替你想啊,替你想啊!”“你不要哭,姨夫也活不長了”,換來的是愫方哽咽地回答“姨父,不要替我想吧,我說過我是一輩子也不嫁人的呀!”這話,正中老太爺?shù)南聭眩蠣數(shù)玫搅怂谂沃械囊彩撬缫杨A知的答案。此外,在思懿強逼曾文清將愫方的信還給她時,懦弱的文情背轉身去,將信反手遞給愫方,思懿獰笑著說:“這是愫妹妹給文清的信吧?文清說當不起,請你收回?!豹q如當面一記耳光,這對一個女人來說,是多么莫大的羞辱,而愫方只是顫抖地拿過信,默默地轉身離開。在愫方溫順忍讓的性格中,既有以德報怨、逆來順受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也有堅忍不屈、自我犧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精神。不管是對老太爺?shù)暮魜韱救?、虛情假意,還是對表嫂的冷嘲熱諷、指桑罵槐,愫方都表現(xiàn)出一種驚人的隱忍,這個知恩圖報、安分守己的女子,盡管活得痛苦,但她自覺生命是充實而豐富的。
二、愫方的美,突出表現(xiàn)在她的愛上
在第三幕中有這樣的場景:“在蒼茫的塵霧里傳來城墻上還未歸營的號手吹著的號聲。這來自遙遠,孤獨的角聲,打在人的心坎上說不出的熨帖而又凄涼,像一個多情的幽靈獨自追念著那不可喚回的渺若煙云的以往,又是惋惜,又是哀傷,那樣充滿了怨望和依戀,在薄暮的空氣中不住地顫抖。”
愫方:……(忽然揚頭,望著外面)你聽,這遠遠吹的是什么?
曾瑞貞:(看出她不肯再談下去)城墻邊上吹的號?!?/p>
愫方:(眼里涌出了淚光)是啊,聽著是凄涼啊?。腿粺崃业刈ブ鹭懙氖?,低聲)可瑞貞,我現(xiàn)在突然覺得真快樂呀?。〒崦约旱男兀┻@心好暖哪!真好像春天來了一樣。(興奮地)活著不就是這個調子嗎?我們活著就是這么一大段又凄涼又甜蜜的日子啊?。ǜ袆拥亓飨聹I)叫你想想忍不住要哭,想想又忍不住要笑??!
看到這里,我的眼淚忍不住滑落下來。愫方,這個在舊禮教里默默承受的孤獨者,猶如一塊海綿,吸盡了生活的苦和累,卻始終面帶微笑,逆來順受?;蛟S在最深的苦中,她早已忘卻什么是苦。她無私地愛著一個也許并不值得她去愛的男人,她的內心因為愛的付出而倍感快樂。她希望曾文清能沖出曾家的牢籠,尋找自己的幸福,她甘愿為曾文清伺候他的父親,照料他的孩子,保管他的字畫,喂養(yǎng)他的鴿子,她甚至“連曾文清不喜歡的人我都覺得該體貼,該喜歡,該愛……為著他所不愛的也都還是親近過他的!“看到別人快樂,你不也很快樂?”這就是愫方的處世哲學,這是何其深沉的愛??!
三、愫方的真,集中表現(xiàn)在她的“韌”上
愫方并不是柔弱的小女人,她是堅強并有韌性的。她對所有人都抱以示愛的態(tài)度,用愛去面對她生命中所遭遇的每一個劫數(shù)。明明知道曾家是個牢,仍鼓勵文清一去不復返,自己卻不同行,真正的原因不是怕諸如拖累文清等,而是愫方長久以來形成的東方女性的道德感,她把希望寄托在她所愛的人的復活上,為此她寧愿犧牲自己,以自己一生的幸福為代價!
劇中人類學家袁任敢說“北京人”是人類的祖先,也是人類的希望:“那時候人類要愛就愛,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們整年盡著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著,沒有禮教來拘束,沒有文明來捆綁,沒有虛偽,沒有欺詐,沒有陰險,沒有陷害,沒有矛盾,也沒有苦惱,吃生肉,喝鮮血,太陽曬著,風吹著,雨淋著,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人吃人的文明,而他們是非??旎畹??!比欢嗄陙?,在文明和禮教的捆綁下,在虛偽和欺詐的囚籠中,心地晶瑩如玉的愫方忍辱負重地生活,早已忘卻了自己的存在。
愫芳對瑞貞說過,或許有一天她會離開曾家,那就是“天塌了”的那一天。癡情的愫方以為,曾經賭咒發(fā)誓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曾文清,是絕對不會再回到這個家的。愫方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曾文清的身上,曾文清就是她的天。然而曾文清“只是一個生命的空殼”,跟他的無可救藥的怯懦一樣,他的無處不在的頹廢,種種對生活的厭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懶于宣泄心中的苦痛,懶到他不想感覺自己還有感覺,他的靈魂里,已經失去了精神的追求。他終是一個在曾家牢籠里待太久而失去飛翔翅膀的老鳥,在外出不久后又灰溜溜地回到了曾家。文清的歸來使得愫方徹底絕望,她的天塌了!愫方終于悲憤地發(fā)出“多少的事情是要拿出許多痛苦才能買個明白啊”的感嘆!當一切希望和寄托化為灰燼,愫方不得不重新尋找活著的意義。最后,堅韌的愫方決絕地選擇了與瑞貞一起出走,給灰暗的全劇帶來一抹希望的亮色。
雖然曹禺在《曹禺選集·后記》中提及:“寫《北京人》時,我的詛咒比較明確些了,那種封建主義、資產階級是早晚要進棺材的!他們在爭搶著壽木。而這個人世,需要更新的血液和生命?!钡腋敢獍选侗本┤恕房醋饕徊勘憩F(xiàn)女性覺醒和追求人生價值的頌歌。作者緊緊抓住“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一命題,既表現(xiàn)了曾文清從“人”蛻變?yōu)椤吧目諝ぁ边@一時代悲劇,又刻畫了愫方從隱忍到覺醒的心路歷程?!侗本┤恕穼θ说纳畹膬仍谏耥嵟c詩意的挖掘,是曹禺追求已久的由“戲劇化的戲劇”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戲劇”的轉變,也是曹禺“走向契訶夫”宿愿的實現(xiàn)。
“西風寒露深林下,任是無人也自香?!便悍?,這株生長在殘垣頹墻中的幽蘭,終于以其自身的覺醒,吐露出沁人心脾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