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認同和主觀幸福感是近年來跨文化心理學研究中研究較多的一個課題,尤其是在中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中,民族認同和主觀幸福感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發(fā)展。本研究以379名藏族、裕固族中學生為被試,采用問卷調查法,研究了藏族、裕固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文化適應與主觀幸福感三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藏族;裕固族;中學生;民族認同;文化適應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4C-0017-02
一、研究目的
當個體從自己熟悉的母體文化轉移到與其母體文化不同的異質文化中后,由于異質文化之間存有種種差異,所以普遍面臨著文化適應的考驗和民族認同的困境。但是,相對來說,在多民族國家中,這種考驗和困境在少數(shù)民族成員身上表現(xiàn)更為突出。對任何一位處于文化夾縫中生存的個體而言,他/她都面臨著諸多的困境和挑戰(zhàn)。他們既想認同母體文化,又擔心過分認同母體文化不能融入主流社會;既想認同主流文化又擔心過分認同主流文化而失卻母體文化。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獨特的亞文化,這種文化因素形成了影響主觀幸福感的潛在變量。少數(shù)民族都存在民族認同問題,要想對我國整體的幸福感有全面地了解,就有必要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幸福感進行更細化地研究,探索少數(shù)民族主觀幸福感的結構,從而進行跨文化的驗證,以豐富我國在該領域研究的理論。
在我國主流文化和藏族、裕固族亞文化背景下,對其民族認同、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的比較分析顯得更全面,更是對民族認同與主觀幸福感關系跨文化研究的有益嘗試。研究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年齡跨度較大,人數(shù)較多,代表性較強,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民族認同、主觀幸福感以及民族認同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從而為提高我國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提供科學依據(jù),希望為我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學校心理輔導提供實證依據(jù),也希望為促進民族教育發(fā)展提供更好的途徑。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選取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的一所占一半藏族學生的中學和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裕固族學生占一半的一所中學。包括初中一、二年級和高中一、二年級的在校學生,所選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偣渤槿?00名被試,其中藏族和裕固族各200名,發(fā)放問卷400份最后獲得有效問卷379份,有效回收率為97.2%。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問卷法,運用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統(tǒng)計分析方法,處理的數(shù)據(jù)全部在SPSS13.0上完成,研究使用的工具為自編的“基本狀況調查表”“藏族、裕固族中學生民族認同問卷”“藏族、裕固族中學生文化適應調查量表”“藏族、裕固族中學生民族認同、文化適應開放問卷”、張興貴編制的“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和Diener編制的“快樂感量表”等,信效度較高。
三、研究結果
(一)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的關系
四、討論分析
(一)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的關系
回歸分析表明,分離對消極民族認同和積極民族認同有很好的正向預測效果,對主流文化認同有很好的負向預測效果;同化對主流文化認同和積極民族認同有很好的負向預測效果,對消極民族認同有很好的正向預測效果;整合對主流文化認同和積極民族認同有很好的正向預測效果,對消極民族認同有很好的負向預測效果。主流文化認同是站在國家層面對中華民族統(tǒng)一體的一種肯定,而整合與同化的文化適應策略中間也包含著對漢族及其文化的一種肯定。同時,同化與整合的文化適應策略又可以分別直接而又間接地預測消極的民族認同和積極的民族認同。同化是一種拒絕民族文化而接納主流文化的文化適應策略,消極的民族認同既包含了對本民族的消極態(tài)度也包含了對民族文化的消極態(tài)度,同化對消極的民族認同具有正效應。同樣的道理,分離是接納民族文化而拒絕主流文化的一種文化適應策略,它對積極的民族認同具有正效應。
(二)文化適應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回歸分析表明,分離對自由滿意度有很好的正向預測效果;同化對家庭滿意度和正性情感有很好的負向預測效果,對負性情感有很好的正向預測效果;整合對主觀幸福感的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校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環(huán)境滿意度、自由滿意度、生活滿意度和正性情感有很好的正向預測效果。這說明藏族、裕固族中學生在文化適應時如果采取分離的策略,自由滿意度就很高,因為他不愿意受到新環(huán)境各種條件的束縛,不愿接納。在文化適應時如果采取同化的策略,那么在民族家庭中他的行為就顯得格格不入,勢必會引起家庭矛盾,心情也就變得很糟。所以在文化適應時,應該采取整合的策略,對友誼滿意、家庭滿意、學校滿意、學業(yè)滿意、環(huán)境滿意、自由滿意、生活滿意和正性情感都很好。
(三)民族認同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回歸分析表明,消極民族認同對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校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自由滿意度、生活滿意度、正性情感有很好的負向預測效果,對負性情感有很好的正向預測效果;積極民族認同對環(huán)境滿意度有很好的正向預測效果。這說明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其民族認同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對自己的民族抱著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就會影響他的友誼、家庭、學業(yè)、自由、情緒和對學校的態(tài)度等生活各個方面,如果抱著積極的民族態(tài)度,就會覺得周圍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非常好。
五、意見建議
民族差異的存在是自然的,也是普遍的。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民族之間存在的民族認同差異和主觀幸福感的差異也是自然的、普遍的。作為一種理想的模式,強烈的民族認同聽起來可以提高人們對生活和幸福的評價,因為它使民族的作用更加突出,使人們能顯露出民族認同趨向。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多元統(tǒng)一國家,雖然每個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認同,但是每個民族對主觀幸福感的評價并不一致。本研究也顯示了民族認同的不同因素與主觀幸福感的不同因素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所以要讓少數(shù)民族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適應主流文化,進而融入主流文化,從而提高民族認同和主觀幸福感。另外,女生的消極民族認同比男生高,我們要積極幫助女生提高民族認同。來自牧區(qū)和農(nóng)村的中學生文化適應的能力較差,更多采取分離的適應策略,所以我們在新學期開始時要特別幫助這部分學生,適應新環(huán)境,融入大家庭,防止邊緣化。
本研究對民族認同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統(tǒng)一的大家庭,各民族相互團結、共同進步是祖國繁榮富強的基礎,對各民族的相關研究有利于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對祖國的發(fā)展會起到促進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風俗等原因,對各少數(shù)民族進行一一研究有一定的困難,然而民族和諧是心理和諧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心理和諧是建設和發(fā)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心理學工作者和全社會應當不輕言放棄,迎難而上,加大對不同民族心理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吳明隆.SPSS統(tǒng)計應用實務[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2]萬明鋼,王亞鵬.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J].心理學報,2004,(1).
[3]張小龍,等.職中生與高中生主觀幸福感調查[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