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霞
【摘 要】當前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對學生不了解、不信任、不放手的現象。運用前置性學習策略,讓學生帶著“想知”走進“不知”“可知”,進行趣味性研究; 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發(fā)現”“創(chuàng)造”,進行嘗試性探究;讓學生帶著“經驗”走進“感知”“理解”,采用多元化方式;讓學生帶著“情趣”走進“實踐”與“創(chuàng)作”,進行生活化體驗。這些是達成美術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前置性學習 美術教學 有效策略
美術教學中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教學現象。
【現象一】
“老師這節(jié)課學什么?”
“你怎么這么急的,一會兒上課就知道了!”
上課前,學生總是這樣問教師,教師也往往會給學生賣上一個關子,留待課上導入時制造所謂的神秘情境。對于教學內容而言,學生可謂一張白紙,他能做的只是被動接受,包括教師的講解、示范及圖片展示等教學信息。
【現象二】
在實物展臺上,教師用“樹葉貼畫”示范一條小金魚,還沒貼完,學生大叫:
“老師,我會。”
“老師,我也會!”
“老師,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教過我們。”
“會,也要耐心地看我做完!”
……
顯然,課前教師缺乏對學生的了解,教學目標偏低了。
【現象三】
如蘇教版五年級《藏書票》一課教學,有教師在播放了“藏書票的制作過程”的微課視頻后仍不放心,又親自示范,再讓學生制作,可作業(yè)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制版時部分學生寫的還是正字,沒寫反字。于是教師又講解示范,結果還有部分學生犯老毛病。原本一課時能達成的目標用了三課時。
究其原因,學生首先不明白為什么要寫反字,不知道在制版時寫正字是什么后果。教師也沒有抓住這個難點采取有效措施,只是一味地播放微課視頻,浪費時間還起不到效果。
以上這些常見的教學現象,追根溯源,還是教師對學生的不了解、不信任、不放手。在以生為本,倡導“全面依靠學生”的今天,教師應“無為而為”,先回到“助學”的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美術教學中,運用前置性學習策略,是帶動學生有效自主學習,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的有效途徑。
前置性學習,又稱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業(yè),即教師在向學生講授新課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學生通過前置性學習,對新知識有了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從而有目的性地進行課堂學習,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美術教學中的“前置性學習”怎樣才能落到實處呢?筆者作了點粗淺的嘗試。
一、趣味性研究—— 讓學生帶著“想知”走進“不知”與“可知”
以趣味性或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容激發(fā)求知欲,讓學生帶著“想知”走進“不知”,自主研究,盡力達到“可知”的彼岸。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前置性研究”時既要結合教學目標考慮學生研究的內容及難易度,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 形式多樣化, 具有趣味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之樂于思考,樂此不疲。
以蘇教版四年級《染紙》一課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了解染紙藝術,初步掌握不同的折疊方法及染色的方法,簡單創(chuàng)意應用,感受染紙藝術魅力。有教師同課異構,在不同的班級執(zhí)教后發(fā)現,每次都因時間有限,教學內容較多,無法達成教學目標,最理想的情況也只是學生了解了折法、單色及彩色染法,至于創(chuàng)意應用,只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為了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該教師嘗試將基本的折法及單色染紙?zhí)岬秸n前,作為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內容,從而在課上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體驗染紙的創(chuàng)意應用,拓寬課堂教學。
在上課的前兩天教師就將“課前小研究”(如圖1)布置給學生。
從學生課前小研究的作業(yè)來看,學生能夠自主掌握基本折法、染法,課上只要在基本折法掌握的基礎上稍作拓展,在點線面的組合、色彩的搭配上作一些啟發(fā)和引導即可,節(jié)約了很多的時間,原本到制作彩色染紙即戛然而止的課堂,多了更高層次的練習——染紙在生活中的創(chuàng)意應用,染窗花、用染紙做衣服等,課堂教學效益提高了。
由此可見,美術教學課前運用前置性學習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內容上要“低入”,形式上要有趣,這樣才不會給學生造成更大的負擔。當然,基于此的課堂教學如何預設也是關鍵,要求多方面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的起點,進行有效教學。
二、嘗試性探究—— 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
前置性學習,要讓每個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堂,自主發(fā)現、主動創(chuàng)造,進行嘗試性探究。如浙美版四年級《磚石上的雕刻》一課,課前教師鼓勵學生以熟悉的紫砂泥為材料,思考并嘗試用各種方法,讓圖案“凸”出來。學生很感興趣,積極配合。上課時,不僅帶來了作品還帶來了好多問題:我用了“刻”的方法,但圖案不夠清晰,怎樣才能讓作品的“凹凸”感更強?除了用“刻”“貼”的方法,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了呢?一件作品中可以既“刻”又“貼”,各種方法都用上嗎?除了用泥塑工具,用其他生活用品會不會更好,比如梳子、筷子、勺子、牙簽等?怎樣讓泥條、泥片粘得更牢,為什么它們總是會脫落?……疑問引領著學生在課堂上,一步步去探究、發(fā)現。
教師的教是以學生的學來確定的,通過課前的嘗試性探究發(fā)現學生掌握了部分教學內容,就避免了重復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更重要的是通過前置性學習發(fā)現學生的疑問及教學的重難點,使課堂教學目標更明確。
三、多元化方式—— 讓學生帶著“經驗”走進“感知”與“理解”
前置性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應是多元化的,其設計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情況而定,不應有固定的格式。除了文字式、繪畫式、游戲式等,還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形式。
(一)借助實物,收獲經驗
如浙美版四年級《蟲蟲大聚會》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蟲蟲的形狀、色彩,并用簡單的折、剪、貼等方法制作喜歡的蟲蟲形象,滲透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熏陶。課前教師給每一小組分發(fā)了用彩紙制作好的“毛毛蟲”“蝴蝶”“瓢蟲”等,先讓學生隨意地拆一拆、做一做,發(fā)現基本的制作方法,課上教師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享交流并創(chuàng)意發(fā)現更多更新的方法,由此學生收獲的不只是昆蟲的制作方法而是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理念。
(二)利用網絡,積累知識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當今,只要點擊網頁,就可以分享到豐盛的網絡資源大餐,很多知識點不需要教師的一一講解,可以利用課前時間,引導學生上網先行獲取知識。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船》一課前,前置性學習設計就是:1.搜一搜(查閱圖書或上網收集一條或更多關于“船”的相關資料,把它記錄下來吧!記得帶到課堂上和同學們分享哦?。?.變一變[這些是古老的甲骨文,猜猜是什么字?(圖2)仔細看看像什么?簡單地添幾筆試試,看能不能變成小船?]。3.畫一畫(大膽地用鉛筆線條簡單地畫一艘你最喜歡的船,明天的美術課上記得帶來讓老師、同學們猜猜是什么船哦?。?。
課堂上,時間交給學生交流分享,分享知識、交流畫法,教師“隱”到了幕后,“隱”是為了“顯”,顯露學生的思考與發(fā)現。前置性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自我建構的,學生會獲得一種愉悅、成功的體驗。長此以往,學生自學的興趣就濃厚,自學的能力就得到提高。
(三)巧用微課,掌握技能
由于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使用自己的移動設備(手機、平板電腦、MP4播放器等)學習原來在課堂上由教師通過講授傳遞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將課堂上要講授的重難點或特別耗時間、課堂上無法示范的部分制作成微課視頻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上則能空出大量的時間進行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通過討論與交流,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或者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輔導。如蘇教版四年級《卷紙魔術》一課,課前可以利用微課,讓學生了解各種紙卷的制作方法;如蘇教版四年級《水墨畫鳥》一課,可以利用微課讓學生課前自學了解潑墨、破墨等技法。
多元化的前置性學習讓學生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課堂、進入學習,不僅為課堂學習做了準備,而且可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不過內容決定形式,前置性學習必須以教學目標為導向進行設計,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
四、生活化體驗——讓學生帶著“情趣”走進“實踐”與“創(chuàng)作”
“美”來自于生活。運用前置性學習,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感受自然、體驗人文,帶著“情趣”進行實踐和創(chuàng)作,拓展課堂教學空間。
如浙美版四年級《毛茸茸的動物》一課,教學目標是觀察、感知動物“毛茸茸”的特點,學習用水墨表現動物皮毛的質感,感受傳統(tǒng)水墨的魅力,增進與動物的情感,提升表現力和審美情趣。基于這一教學目標,前置性學習就不能只是嘗試濃淡干濕等潑墨、破墨的用筆用墨技法,還應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學生與動物近距離接觸,從視覺、觸覺等多感官感受動物的可愛以及毛茸茸的特點,帶著真切的感覺和對動物的喜愛去表現,去創(chuàng)作。
再如蘇教版五年級《橋》一課,前置性學習就可以以調查研究、攝影、寫生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橋,帶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投入學習。這樣的創(chuàng)作實踐更具有人文情懷。
多一些生活體驗式的前置性學習,避免了課堂的單一臨摹,避免了學生的閉門造車,讓實踐與創(chuàng)作增添了更多的情趣。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敝挥薪處熣嬲叵嘈艑W生,給學生提供開放的時間、空間,課堂才更靈動、更真實。前置性學習是實現這一理念的有效形式,它不僅是一種時間順序,更表明了以學為根本的地位。當然無論何種形式、何種內容的前置性學習,從設計到實施到反饋,以及基于此的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設計,“有效性”是核心追求,這更考驗教師的教學智慧。
(江蘇省揚中市三躍中心小學 2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