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強
【摘 要】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方式,又是閱讀的一項重要技能。朗讀不僅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最為基礎(chǔ)的訓練項目,通過朗讀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于課文內(nèi)容和作者主題的理解,還有助于對字句發(fā)音、語氣和語調(diào)等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小學語文的重要內(nèi)容。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朗讀能增加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朗讀是提高寫作水平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教學,學生只有養(yǎng)成了有感情朗讀的習慣,才能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更好地學習語文。
【關(guān)鍵詞】朗讀;意義;現(xiàn)狀;訓練;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2011)對朗讀教學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要求:一是正確地讀,即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讀,字音讀正確、清楚,聲母、韻母要讀準確,不落字,不添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不拖尾韻),詞的輕重格式基本正確;二是流利地讀:閱讀時通順流暢,不頓讀,不讀破句子;三是學習有感情地讀: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能準確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正確處理重音、停連、語速、節(jié)奏、語氣等,讀出感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從低年級開始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從基礎(chǔ)抓起,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開始,使學生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增加積累,豐富自己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使之逐步走向流利地朗讀、有感情地朗讀。
一、培養(yǎng)朗讀興趣,讓學生樂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朗讀產(chǎn)生了興趣,才能放聲朗讀,自覺朗讀。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敢于朗讀,樂于朗讀。一要鼓勵學生朗讀。低年級學生剛開始時不會朗讀,讀來很不像樣。有時在課堂上抽學生起來讀書,剛開始聲音還算宏亮,可是越來越小,最后幾乎聽不見聲音。教師要耐心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朗讀。二要采用激勵性的評價。不管孩子讀得怎樣,都要給予肯定的評價,先指出讀得好的地方,再指出不足,可以用這樣的語氣“你讀得很好,如果在……地方這樣讀就更好了?!崩蠋熢俳o學生一個朗讀示范。三要經(jīng)常播放一些名家朗讀的音頻材料,讓學生感受朗讀的魅力。四要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如課前讓學生上臺朗讀一篇文章或一個段落,還可以開展朗讀比賽等。朗讀比賽既能調(diào)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也能檢驗學生的朗讀水平。
二、加強朗讀指導,讓學生會讀
1.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剛進入小學的孩子,讀書總是唱讀,拖著尾巴,或者一詞一頓,一字一頓,教師必須進行糾正。首先教會學生按正常的語速說話,有針對性地進行說話訓練,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常常說不完整,只說半句,或因緊張說話急促不成句, 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話說完整,可以采用教師說一遍,再讓學生跟著說。其次指導學生按正常的語速讀書,并且注意音量,逐步糾正唱讀和頓讀的不良習慣,學會正確的讀書方法,做到聲音洪亮、讀準字音,不讀錯字、不加減字。
2.結(jié)合朗讀示范,指導學生學會朗讀。模仿是低年級孩子學習的最主要的方法。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模仿朗讀的樣本,在課堂教學中要多范讀,并在需要重讀或突出的地方特別強調(diào)一下,讓學生感悟體會,什么是正確的朗讀。教師還可以借助音頻材料進行朗讀示范,或抽讀得好的同學朗讀。讓學生通過模仿與比較,掌握朗讀的基本方法。不僅如此,平時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讓他們自由地進行朗讀練習,逐步做到能通暢地朗讀課文,不頓讀、不讀破句子。
3.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jù)不同課文的內(nèi)容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使學生體會文中的感情,逐步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引讀。教師用引語引領(lǐng)學生讀出課文中的相關(guān)部分。通過老師的引讀凸顯文本的重點、結(jié)構(gòu)、過渡、照應、邏輯聯(lián)系,強化對重點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達到感情的升華。添加提示語朗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添加提示語,讓學生根據(jù)提示讀出人物的語言,以營造一種語境,渲染一種情感,幫助學生理解人物性格,把握情感基調(diào)。問讀。在學生已經(jīng)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把課文中能夠回答問題的語句讀出來。這樣在一問一讀中,讓學生讀懂內(nèi)容,品味情感。分角色朗讀。幫助學生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體悟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
三、培養(yǎng)朗讀技巧,讓學生善讀
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教材中好的課文,對學生進行朗讀方法和技能訓練,指導學生讀出停頓、重音,把握好朗讀速度和語調(diào),讀出感情。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然后畫出停連,標出重音等,再指導學生朗讀。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可以先按如下所示畫出符號:
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烏鴉∥看見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墒?,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到水?!旁趺崔k呢↗。(注:主重音……次重音,停頓/(短)、//(長),連接號V)
“口渴”是烏鴉“到處找水喝”的起因,應重讀;“到處”一詞夸張性地重讀,并且拖長,突出“找水”的艱辛;第二句話以比較驚喜的語氣朗讀,體現(xiàn)烏鴉找到水的驚喜之情;“可是”一轉(zhuǎn),心情由欣喜轉(zhuǎn)為失望;“多”與“小”重讀強調(diào)喝不著水的原因;“怎么辦呢?”以夸張的語氣重讀,且語氣上揚,讀出疑問的語氣,突出烏鴉由焦急到驚喜再到失望著急的心情。為了讓學生讀好此句,可多抽幾個學生朗讀、比較,讓學生體會由驚喜而失望的心情,再讀出疑問的語氣。如此這般,學生就能把握烏鴉喝水的情感變化過程,體會到并讀出烏鴉因口渴急于找到水喝的焦急,到找到水時的驚喜,再到喝不著水時的失望、著急的心情。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拿到一個文本,自己都能找到重讀和停頓,久而久之,便會掌握朗讀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技巧。
朗讀是讀者與文本、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對話。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讀,沒有一個具體的定義和標準,朗讀時要靠自己感悟和理解。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文中主人公的情感,進而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想象,做到心中有人物,腦中有畫面,邊讀邊悟,逐步做到讀出畫面感,讀出感情。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可以先讓去過桂林的同學回憶桂林的山水,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桂林山水的短片,讓學生對桂林山水有個初步的印象。然后抓住兩組排比句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讀出重音和停連,邊讀邊想象畫面。突出桂林的水的“清、靜、綠”,以及山之“奇、秀、險”。又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象圓明園宏偉、輝煌、華麗的景象,以及侵略者毀壞圓明園的瘋狂、貪婪、野蠻的場面,引導學生比較兩處表達的情緒有什么不同,進而抓住關(guān)鍵的段落和詞句進行朗讀訓練,在朗讀中突出對圓明園慘遭毀滅的惋惜和沉痛之情,以及對侵略者的憤慨和痛恨。
朗讀既是學習語文的方法,又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體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并堅持朗讀訓練,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做到科學引導,持之以恒,使學生樂讀,善讀,讀出文章的情,品出文章的味。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
[2]張承鳳.國培講座《語言藝術(shù)與小學語文教學》,2014
[3]周國強.《積極探索朗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