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歷史課堂;“兩問”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23-0066-01
為了能夠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氣氛活躍,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宗旨,組織課堂小組討論已成為教師教學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初中歷史課堂在教學上與其他科目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自身的特點。我認為教師在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時需要做好“兩問”。
第一問:用在什么時候?
1.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時。教學中的重難點是教師設計討論問題的重中之重,通過學生的討論,可以完成知識的自主學習。如“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這一課,“行省制”是本課的重難點。為了加強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印象,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的問題:“元朝建立了幅員空前遼闊的多民族國家,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大一統(tǒng)局面,為了進行有效的管轄和統(tǒng)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制與郡縣制有哪些區(qū)別呢?”經過討論和回顧,學生很快就得出了結論,保證了對教學重難點的學習。采用小組討論形式來解決問題,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可以說事半功倍。
2.回答有一定深度的開放性問題時。如教學“貞觀之治”這課,我先放映了一段關于武則天的影視作品,然后要求學生談談對這位女皇帝的看法。學生積極討論后得出了很多結論:①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②武則天重用酷吏,濫殺無辜,實行極端恐怖政策,生活腐化,不是一個好皇帝;③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武則天的功過,既要看到她對我國封建社會做出的杰出貢獻,也要看到她的局限性?!槍τ幸欢ㄉ疃鹊拈_放性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既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fā)了討論的積極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第二問:用的過程要注意什么?
1.問題要適度。提出的任務或問題,應適合討論、協(xié)作完成,難度必須處于小組成員學習能力的范圍之內。如果所提問題過于簡單,就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浪費課堂時間;而難度過大的問題,會使學生無從下手,喪失信心,降低學習興趣。
2.教師要引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雖是學習主體,但是仍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不能無所作為,只是一個旁觀者。教師布置完任務后,應穿梭于各小組之間,進行旁聽(觀)、指導、幫助或糾正。學生討論的場面可能很熱鬧,學生也都在講,但能真正圍繞主題活動的也許不多,甚至有些學生借此機會談論與主題無關的事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也有些學習小組從開始討論到回答問題,都是個別學生的“一言堂”,多數(shù)學生一言不發(fā)當聽眾。這時就需要教師擔負起指導者和監(jiān)督者的角色,在教師的適當參與下使得學生順利地完成任務。
3.評價要及時。小組合作討論后要注重展示,及時評價,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小組合作討論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生展示。一方面,可以檢驗學生合作交流的成果,檢驗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能力。教學中讓一些在學習上沒有自信的學生來展示,幫助這部分學生樹立自信。通過展示,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等等,為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并更好地適應社會做好準備。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能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