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麗
【摘 要】“研學后教”是以“研學問題”為核心,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形式,以教師的“后教策略”為原則的課堂。關注課堂生成性,需要運用“后教”把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計劃。常用的后教策略有:統(tǒng)領性策略、針對性策略、適宜性策略、總結(jié)性策略。教師在“研學后教”的課堂中要恰當?shù)剡\用“后教策略”,幫助學生習得新的知識體驗。
【關鍵詞】研學后教;生成性;后教策略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改變了傳統(tǒng)模式的教學思維,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已經(jīng)成為學生思考問題,發(fā)表意見,暢所欲言的舞臺。課堂更關注生成性,更加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情感和體驗,滿足生成性課堂需求。然而生成性教學對教師的教學機智要求更高,在課堂教學中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根據(jù)教學中突發(fā)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計劃,以滿足學生的需要。這更需要教師睿智地運用“后教策略”。
在新的教學理論的引導下,基于“研學后教”理念,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了一系列的教學嘗試,從學習與嘗試中總結(jié)出“后教”策略有:統(tǒng)領性策略、針對性策略、適宜性策略、總結(jié)性策略,并探析了在語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一、運用統(tǒng)領性策略,貫穿課堂
1. 定好研學問題,在解決過程中統(tǒng)領課堂
“研學后教”是以“研學問題”為核心,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形式,以教師的“后教”策略為原則的課堂。當研學問題已生成,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研、學、教三者的關系。教師要著眼于定好研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統(tǒng)領課堂。在以下兩個課例中,筆者巧妙地運用統(tǒng)領性策略,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主動地思考問題,解決研學問題,課堂教學效果明顯。
如教學《貓》一課時,研學問題是:“哪些地方寫出貓古怪的性格特點?”教師有意識地圍繞這個統(tǒng)領性問題,引導學生認真研讀課文,并針對學生的理解感悟進行統(tǒng)領性指導。學生讀完后找出表現(xiàn)貓古怪性格的特點和文中的相關句段,學生很容易找到貓老實、貪玩、盡職、溫柔可親、冷漠等性格,并找出相關的語句談體會。如學生所談的體會有:“我從‘它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這句話感受到貓捉老鼠時盡職盡責,連呼吸都不敢,等幾個鐘頭還在等,如果是我可能早就走了。”“我從‘或是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感受到作者很喜歡這只貓,因為作者把它那又黑又臟的腳印比作美麗的小梅花,如果是我媽早把那貓給扔出去了。”
當學生探討完1-3自然段后,教師順勢利導進行后教,圍繞這個統(tǒng)領性問題順勢總結(jié)出學習方法:①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②找:用“﹏﹏﹏”畫表現(xiàn)貓古怪性格的方面。③體會:找出體現(xiàn)這方面性格的語句體會。④再讀: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讀—找—體會—再讀的學習方法,了解到小貓剛滿月時的愛玩和稍大一點時的淘氣性格。學生學習課文時有方法可循,因而學得積極主動,找相關語句也較準確,學生還把這一學習方法遷移到整組課文中去。
2. 落實語言訓練,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句話明確告訴我們,學習語文的重點在于語言文字運用。貫徹落實課標精神,就應該把落腳點放在語言文字運用上面,學習語言表達、領悟語言規(guī)律、提煉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抓住相關詞句進行聽、說、讀、寫、思,在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教學《頤和園》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組填空:課文按照
順序,介紹了頤和園的 、
和 (景點),這真是一個 的頤和園。(總體印象)學生在完成這組填空時,區(qū)分清楚觀察順序“從遠到近”和寫作順序“游覽順序”,歸納出文章介紹了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并總結(jié)出這是一個又美麗又大的頤和園。
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文中寫到“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边@句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父親挖掘時間長,挖掘艱辛,永不放棄的信念,以及對兒子深深的愛等情感。筆者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領讀、引讀、組織學生有感情個別讀,把學生的感悟、體驗不斷推向文本,并且適時地設計了一個補充句子的練習:“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在這36個小時里,他顧不上( ),顧不上( ),顧不上( ),甚至連( )都顧不上。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他心里反復念叨著的一句話是( )?!蓖ㄟ^這樣設計引導學生揣摩品味,積累語言,既是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的,又是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和深加工;既使書本上的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心靈深處的話語,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這樣的言語實踐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言、思維和精神的同步發(fā)展,達到了“訓練”和“感悟”比翼齊飛的境界。
二、善用針對性策略,有的放矢
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處處閃耀智慧的火花,激辯的熱情。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弄明白半懂不懂的問題,提醒被忽略的問題,有的放矢,運用好針對性策略。
如教學《觸摸春天》一課時,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詞句,學生能找出“竟然”“攏住”“張望”等關鍵詞,但理解體會就如蜻蜓點水。因此,教師要巧妙追問,幫助學生通過關鍵詞“竟然”“攏住”“張望”體會安靜對生命、對生活那神奇的靈性,體會盲女對春天、生活的熱愛,從而更好地感悟生命,感悟人生的真諦。如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學生并未關注這一典型的語段:“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于是教師敏銳地提出,引導學生明白四個“立刻”的反復,對母親一系列動作描寫一氣呵成,感受母親掙錢的不易、生活的艱辛。
三、巧用適宜性策略,因勢利導
小學語文后教策略的主要任務是:1. 展示學習成果;2. 解決學習困惑;3. 領悟語言規(guī)律;4. 提煉學習方法;5. 進行讀寫遷移。后教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主要通過課堂上學生交流展示學習成果,生生互動,生生互教,針對學生存在的困惑及未發(fā)現(xiàn)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shù)狞c撥、拓展和延伸,力求講到實處,點到關鍵,使教學能充分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當學習“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边@一句時,結(jié)合文中小泡泡的問題:“慢慢地滑過中的‘滑字用得真好?!弊寣W生分析為什么用“滑”而不用“劃”。學生根據(jù)“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這一句體會到因為昆明湖太平靜了,太美了,所以游船只能輕輕地“滑”過,如同在鏡面滑過一樣,如果用“劃”,總會留下痕跡,影響湖面的平靜。筆者適時提醒:“如果游船行駛得快,總會留下痕跡吧?”經(jīng)筆者一點撥,有的學生說道:“游船一定行駛得很慢,所以才用滑?!蓖瑢W們對這一“滑”字的理解更準確更能體會出昆明湖的靜、美。老師適宜地后教,有助于學生把半懂不懂的知識深化弄懂,課堂學習更高效。
教學《去年的樹》一課時,當學習到鳥兒終于找到了由樹朋友變成的火柴后,一學生提問“當鳥兒找到了用樹木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他唱起了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他的歌聲會和去年的歌聲一樣嗎?”筆者引導學生回想小鳥與樹共度的日子。學生們找出“鳥兒站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天天聽著鳥兒唱?!斌w會它們之間的友情有多深厚,以及小鳥好不容易才找到那棵樹,而樹卻變成了點燃的燈火。對課文的回顧,學生們都明白鳥兒唱的歌雖然是一樣的,但心情卻不一樣了,多了一份傷感。
四、會用總結(jié)性策略,歸納提升
在學生充分展示交流過后,教師要善于對展示過程進行歸納梳理,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學人教版第七冊《巨人的花園》一課時,四年級學生在研學問題“當孩子們在花園里玩耍,巨人在行動上和態(tài)度上前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的指引下,學生自主閱讀,感悟批注,在組內(nèi)交流,互相補充,讓學生能緊緊抓住描寫巨人在行動上和態(tài)度上前后發(fā)生變化的句子去理解體會。但學生關注的多是情節(jié),沒從這些變化中體會巨人心理的悄然變化所揭示的道理。此時需要教師進行總結(jié)性的點撥引導,讓學生通過對比巨人在行動上和態(tài)度上的語句,體會出巨人的心理變化,明白這篇童話所蘊含的道理——與大家分享才是真正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周士軍.提高語文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6(29).
[2]陳小曲.結(jié)合藝術·語文課堂教學大放異彩[J].廣東教育:綜合版,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