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學生不良品行的表現(xiàn),產(chǎn)生不良品行的原因即有家庭的影響、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提出思想品德教師要通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和提高學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矯正中學生的不良品行。
關鍵詞:中學生 不良行為 成因 矯正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4-0159-02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的道德品質(zhì)、文化素質(zhì)及心理素質(zhì)直接影響我國未來社會發(fā)展狀況及社會道德風貌。由于各方面的影響和干擾以及少年自身的弱點,導致一些中學生在思想品德上存在一些偏差。對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思想品德教師的高度重視,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糾正措施,排除不良影響,使其成為國家棟梁。
1 中學生不良品行的表現(xiàn)
中學生不良品行是指中學生違反道德準則或犯有較嚴重的道德過錯行為。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有責任和義務來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使學生們能夠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我們在校園里或在公共場所卻經(jīng)??吹竭@樣的情景:有的學生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有的學生打架斗毆,辱罵他人;有的學生參與賭博或變相賭博;有的學生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有的學生出入不適宜未成年人進入的營業(yè)性歌舞廳與游戲廳等場所……諸如此類的不良行為。雖然沒有達到違法犯罪的程度,尚屬品德范疇,但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逐步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因為不良品行與違法犯罪行為緊密相連,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之間的距離只有“一步之遙”。
2 中學生不良品行的成因
2.1家庭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
首先,孩子從一出生就成長在家庭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和長輩的言行、直接影響子女的品行。而我們礦區(qū)學校的學生家長多為農(nóng)民工子女,很多家長都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他們沒有什么文化底蘊,甚至有的家長是文盲,連孩子的名字都不會寫,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他們?yōu)榱松钏奶幈疾?,不可能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其次,家長教育不當,寬嚴無度。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只養(yǎng)不教,片面的認為教育子女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有的家長把溺愛、放縱當作愛護,偏袒護短;有的則信封棍棒之下出孝子,動輒訓斥、辱罵,造成子女對父母的怨恨、畏懼或反抗。這樣不僅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助長了孩子的不良品行的產(chǎn)生。
再次,長輩自我行為不佳,言傳身教差。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其中有少數(shù)家長行為粗魯、臟話連篇;有的家長行為不檢點,存在酗酒、賭博等違法亂紀問題。給子女樹立了不良的榜樣,如我班的一名男生專干打架罵人等壞事,當找他談話時,他的話語卻讓筆者和同事極其震驚,這位學生說:“我老爸說了,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所以我就要干壞事”。有這樣的父親引導,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已經(jīng)深深扎下了不良的種子,更加助長了孩子的壞習氣、壞作風形成。
第四,家庭的變故。現(xiàn)今社會離婚率居高不下已是不爭的事實,由于父母的離婚,家庭的變故,單親家庭對子女愛的缺失,沒有正常的家庭關懷與教育,孩子失去了原有的家庭溫暖,導致孩子不正常的思維而產(chǎn)生不良品行。
2.2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應該是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雖然各學校也進行了教學改革,但依然是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育人,其結果導致中學生品德教育的缺失。再有少數(shù)教師素質(zhì)偏低,不注重思想修養(yǎng),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特別是成績差的學生、易犯錯誤的學生,或采取冷漠無視或利用諷刺挖苦的語言進行中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造成學生的心理傷害,引發(fā)學生不良品行。
社會是大熔爐,它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滲透到學校的各個角落,中學生的特點是模仿力強,但缺乏辨別力和自控力。如受色情、淫穢制品、賭博、毒品、邪教“法輪功”等社會上危險的誘惑,極易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2.3學生自身原因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疾風暴雨期”也是情緒發(fā)展的一個特殊時期。他們?nèi)菀讻_動,缺乏理智控制,對父母、老師極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教育不當會導致與父母、老師發(fā)生矛盾與沖突,產(chǎn)生過激行為,引發(fā)不良品行。
3 中學生不良品行的矯正
初中生不良品行最初是偶發(fā)現(xiàn)象,如果不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種壞習慣,壞作風,不僅會影響到他人、學校、家庭、社會,最終還會危害到自己。所以對中學生的不良品行,不能姑息遷就,要及時糾正,要防微杜漸,勿以惡小而為之。
3.1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和提高學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師就要通過大量案例擺事實,講道理,對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教育。要求學生要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對人對事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既不輕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影響,又要慎重考慮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既不迷信和盲從,也不能固執(zhí)己見;既要努力學習知識,積累經(jīng)驗,又要鍛煉自主判斷的能力。
3.2要用良好的師德去影響矯正學生的不良品行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師德是學生道德的先導。教師首先要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其次是教師要做到心中有學生,真心關心他們,尊重他們;再次,是要相信學生。教師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不能有成見,要在生活上、學習上、情感上、關心和感化他們。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的良苦用心,把教師當作自己的貼心人,接受教師的教誨。
3.3要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學生的不良品行是受一定誘因作用與自身意志力薄弱相結合的結果。教師要矯正學生的不良品行,還要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然而一個人的頑強的意志品質(zhì)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磨練中增強的。思想品德教師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要提高學生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增強自制力。比如,學生在遇到外界的誘惑和干擾時,首先要做到“慎獨”,即能自覺地控制自己、約束自己,克服沖動,抵制外界的引誘和干擾。
3.4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
矯正中學生的不良品行,要根據(jù)學生所犯的錯誤原因和性質(zhì)、嚴重程度;以及學生的個性特征、年齡特點、性別差異;家庭環(huán)境、社會交往等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因人施教,做到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結語
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品行,樹立正確信念重要時期,它不僅關系到學生情感和價值觀,還關系到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更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fā)展。無論是教師還是學校、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決不能放松這一時期對孩子的正確引導。全社會要齊抓共管,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矯正學生的不良品行,教師的責任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李超.中學生不良品行矯正初探[J].咸寧學院學報,2010(10):190-192.
[2]黃文哲.中學生不良行為的產(chǎn)生原因及矯正方法[J].南方論刊,2002(8):63.
作者簡介:李芳(1963-),女,攀枝花市第32中小學校教師,中教一級,研究方向:初中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