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惠
(作者單位: 臺北商業(yè)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曾國藩古文四象說之文章風格分類探討
蔡美惠
曾國藩的文章學豐厚詳實,堪稱集近代文章學之大成,其中最為特殊者,應為其“古文四象”之說。曾氏此說,與其“古文八美”之說,皆為其古文風格論,二者確定的時間相距亦不遠,但二者對于陰陽風格的分類與歸屬,則有所抵觸;且《古文四象》原著不存,亦增加爭議性。本文試循曾氏分類的依據(jù),亦即邵雍四象之說,援取《周易》“四象八卦”之推演,以架構(gòu)古文“四象八類”的風格分類體系;并由此一體系,敷敘此說內(nèi)涵。進而比較“古文四象”與“古文八美”之異同,分析二者相左之處與產(chǎn)生緣由,以見二者相參互補的功效,并闡述古文四象說文章風格分類的價值。
曾國藩;近代文章學;文章風格論;文境說;陰陽剛?cè)嵴f
有關(guān)文章風格之論,溯其淵源,以陸機《文賦》為最早,提出:“故夫夸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遠者唯曠”,區(qū)分文章風格為四體。之后,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區(qū)分文章風格為“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梁) 劉勰: 《文心雕龍·體性》,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八體。至于姚鼐引用《周易》陰陽剛?cè)嶂拍?陰陽剛?cè)嶂x,最早見于《周易》?!兑住べS卦·彖傳》:“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宋) 朱熹: 《周易本義》,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42頁。)《說卦傳》提出“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宋) 朱熹: 《周易本義》,第1頁)此亦就自然文采而言。沈約《宋書·謝靈運傳》有“民稟天地之靈,含五常之德,剛?cè)岬茫矐C分情”之說,以剛?cè)釁^(qū)分人之性情,而“志動于中,則歌詠外發(fā)”,于是文章亦有剛?cè)嶂?。劉勰《文心雕龍·镕裁》所論“剛?cè)嵋粤⒈?,變通以趨時”,以剛?cè)嵴撐恼?。姚氏援引《周易》陰陽剛?cè)嶂f,區(qū)分文體,對于古文風格分類之說,具有推演作用。,來討論文章風格,以為天地之道,區(qū)分陰、陽二氣。文章者,乃天地之精英,亦為陰陽、剛?cè)岫庵宫F(xiàn),于是援陰陽剛?cè)嵋詤^(qū)分文章。且只有圣人之言,才能統(tǒng)此二氣而弗偏,但自諸子以下,則未有不偏者。故文章風格可大分為陽剛、陰柔二種,除圣人之文外,自諸子以下,陽剛、陰柔二種,二端判分,畫然不謀。*(清) 姚鼐: 《復魯潔非書》,《惜抱軒詩文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3頁。原文為:“鼐聞天地之道,陰陽剛?cè)岫选N恼?,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cè)嶂l(fā)也。惟圣人之言,統(tǒng)二氣之會而弗偏,然而《易》、《詩》、《書》、《論語》所載,亦間有可以剛?cè)岱忠?!值其時其人,告語之體,各有宜也。自諸子而降,其為文無弗有偏者。”
曾國藩(1811—1872)依邵雍四象之說,析分文章為四象八類,以文章風格選輯古文,編成《古文四象》。古文四象說為曾氏之文章風格論,在此說提出之前,尚有古文八美之說。古文八美之說,系承續(xù)姚鼐陰陽剛?cè)嶂f,加以推闡而來,于陰陽剛?cè)岫种?,各析為四,將古文區(qū)分為“雄、直、怪、麗、茹、遠、潔、適”八種風格,并各提出十六字訣,說明此八種風格之特色與作法。曾氏古文八美之說,劃分文章風格之方法,乃承陰陽二分法,此八種風格非陽即陰,并無同一風格兼含陰陽的情況。古文八美之論,對于古文風格之分類與作法,有推進的效用。
古文四象說系推演邵雍四象之說,析陰、陽為太陽、太陰、少陰、少陽四象,而以氣勢、識度、情韻、趣味四者配之,選輯古文,編成《古文四象》。且于四象之下,再依陰陽推演為八類,其中除“噴薄之勢”為陽、“含蓄之度”為陰外,其他如“跌宕之勢”、“閎括之度”、“沉雄之韻”、“凄惻之韻”、“詼詭之趣”、“閑適之趣”六者,每一風格實則陰、陽交錯。此一風格分類方法甚為特殊,其不同于姚鼐陰陽剛?cè)岫种f,亦不同于曾氏之前所提出之“古文八美”陰、陽二分之法,可謂曾氏獨創(chuàng)的風格分類法。
曾氏“古文八美”之說,首次見于咸豐十年(1860),第二次修訂于同治二年(1863),第三次修訂于同治四年(1865),而確定其分類。*(清) 曾國藩: 《曾國藩全集·日記》,長沙: 岳麓書社,1995年。曾氏“古文八美”之說,曾經(jīng)三次修訂,可見其對此說之重視。首次見于咸豐十年,以為“古文有八字訣,曰: 雄、直、怪、麗、淡、遠、茹、雅”。然又顧及“音響、節(jié)奏,須一‘和’字為主,因?qū)ⅰ指臑椤汀帧?,而成“雄、直、怪、麗、和、遠、茹、雅”八字。見《曾國藩全集·日記》,第487頁。第二次修訂,同治二年提出,“溫《易經(jīng)·系辭》,因思文章陽剛之美,莫要于‘涌、直、怪、麗’四字;陰柔之美,莫要于‘憂、茹、遠、潔’四字”,因成“涌、直、怪、麗、憂、茹、遠、潔”八字。詳見《曾國藩全集·日記》,第936頁。第三次修訂,同治四年正式推演為“陽剛之美曰雄、直、怪、麗,陰柔之美曰茹、遠、潔、適”,因成“雄、直、怪、麗、茹、遠、潔、適”八字,并各作十六字贊之。見《曾國藩全集·日記》,第1105頁?!肮盼乃南蟆敝f,來自《古文四象》一書之分類,此書編輯大抵由同治四年(1865)六月著手,同治五年(1866)成書。*(清) 曾國藩: 《古文四象》,北京: 中國書店,2010年。其《序》以為:“《古文四象》最遲至同治五年(1866)已經(jīng)成書?!倍f確定的時間相差不遠,但二者卻出現(xiàn)抵觸現(xiàn)象。本文首先探索《古文四象》一書之形成始末。其次,就曾氏此論之依據(jù),從邵雍四象之說著手加以推演,以推論古文四象說風格分類體系。再次,依據(jù)此一推演,析論古文四象風格分類的內(nèi)涵。進而比較古文四象與古文八美的異同,揭示二者相左之處,以呈現(xiàn)此說的特色,并闡述古文四象說文章風格分類之優(yōu)劣。
《古文四象》的編輯,其分類方法,受邵雍四象之說所啟發(fā)而來。曾氏于同治四年(1865)六月初一家書中,提及“前所示有氣則有勢,有識則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古文絕好文字,大約于此四者之中必有一長?!?(清) 曾國藩: 《諭紀澤紀鴻》,《曾國藩全集·家書》,長沙: 岳麓書社,1995年,第1198頁。并于同月十九日家書言:“氣勢、識度、情韻、趣味四者,偶思邵子四象之說可以分配?!?同上,第1201頁。《古文四象》的分類方法,不同于曾氏《經(jīng)史百家雜鈔》,此種以風格之分類選輯古文之方式,打破自昭明《文選》以來,以文章體裁選文的編輯方法,對于古文選輯與古文風格理論,皆有所闡發(fā)。
曾氏于同治五年(1866)九月初七《日記》提及:“溫《古文四象》本,旋選付鈔手?!?(清) 曾國藩: 《曾國藩全集·日記》,同上,第1300頁。同年十一月初二《致沅弟》提及:“《古文四象》目錄抄付查收。所謂四象者: 識度即太陰之屬,氣勢即太陽之屬,情韻、少陰之屬,趣味、少陽之屬,其中所選之文,頗失之過于高古,弟若依此四門而另選稍低者、平日所嗜者鈔讀之,必有進益,但趣味一門,除我所鈔者外,難再多選耳?!?(清) 曾國藩: 《致沅弟》,《曾國藩全集·家書》,第1296頁。可見《古文四象》一書,約于同治五年(1866)成書。
《古文四象》一書,曾氏原抄本不傳,今世所見者乃依據(jù)曾氏弟子吳汝綸所鈔曾氏原書目次而定者。吳汝綸于《記古文四象后》說:
曾文正所選《古文四象》,都五卷。往昔汝綸從文正所,寫藏其目次,公手定本有圈識,有平議,皆未及鈔錄。其后,公全集出,雖《鳴原堂論文》皆在,此書獨無有。當時撰年譜人亦不知有是書。意元書故在,終當續(xù)出。今曾忠襄(國荃)、惠敏(紀澤)二公皆久薨逝,汝綸數(shù)數(shù)從曾氏侯伯二邸求公是書,書藏湘鄉(xiāng)里第,不可得。今依舊所藏目次,繕寫成冊。其平議圈識,俟他日手定本復出,庶獲補完。*(清) 吳汝綸: 《記古文四象后》,引自常堉璋刊本《古文四象》卷首,臺北: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1929年刊本。
曾氏《古文四象》于同治五年(1866)成書后,至于同治十一年(1872)曾氏辭世,該書并未公諸于世。光緒三年(1877),曾氏全集倉卒編印,而缺漏此書,甚至編撰年譜之人,亦不知此書。吳汝綸雖親見本書,記下目次,但曾氏之圈識、平議,卻未及鈔錄。光緒二十四年(1897),吳氏于遍尋不得,詢問曾氏子孫又不得之情況下,不得已依舊時所鈔目錄,照錄寫定,以付梓傳世。光緒二十八年(1902)吳氏赴日考察學制之前,臨行以繕寫潔本授工雕版,命其門人常堉璋督刻,然光緒二十九年(1903)吳氏辭世,此刊仍未印行。常堉璋刊本,直至民國十八年(1929)才正式刊行*有關(guān)《古文四象》刊本,大抵有三。一、 趙衡排印本,北京北新書局光緒三十四年六月鉛印出版,為《古文四象》最早問世之刊本,趙衡編,王在棠???。二、 張翔鸞評注本《評注古文四象》,上海有正書局1917年一月鉛字印刷,四月發(fā)行,張翔鸞編纂。三、 常堉璋督刻本,光緒二十八年常堉璋奉其師吳汝綸之命督刻,至1929年始刊行,本刊因原稿受之作者,板式亦精美,為《古文四象》刊本之最善者。,所刊行者,乃依吳氏所鈔曾氏原書目次而定,然部分篇章之節(jié)錄起、迄不能確定;且曾氏原本“有圈識,有平議,皆未及鈔錄”。
曾氏古文四象說之產(chǎn)生,既為推演邵雍四象之說而來,故欲知其文章風格之分類,對于邵子四象之說,應有所探討。
邵雍(1011—1077),字堯夫,又稱安樂先生、百源先生,謚康節(jié),治《易》、《詩》、《書》、《春秋》之學,畢生心術(shù)之精微,盡在《皇極經(jīng)世》。邵雍之子伯溫以為:“《皇極經(jīng)世》之所以為書,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數(shù),以盡天地萬物之理;述皇帝王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陰陽之消長,古今之治亂,較然可見矣?!?(宋) 邵伯溫: 《述皇極經(jīng)世書論》,(宋) 邵雍撰、(明) 黃粵洲注釋、(清) 劉斯組述: 《皇極經(jīng)世緖言》,臺北: 集文書局,1968年,第4頁。有關(guān)邵子四象之說,則在于“太極生兩儀,兩儀形之判也。兩儀生四象,四象生而天地之道備焉。一為太極,二為兩儀;二生四,四為四象;四生八,八為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后天地之數(shù)備焉。天地萬物莫不以一為本,原于一而衍之以為萬,窮天下之數(shù),復歸于一”*同上。之論。朱熹《周易本義》載有“伏羲八卦次序圖”,如下圖所示:
朱熹對于邵子四象說之推演,有精辟說明:
系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鄙圩釉唬骸耙环譃槎?,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薄墩f卦傳》曰:“《易》,逆數(shù)也?!鄙圩釉唬骸扒?、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弊郧晾そ缘梦瓷裕裟嫱扑臅r之比也,后六十四卦次序放此。*(宋) 朱熹: 《周易本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大抵而言,邵子天地四象之說,自伏羲四象八卦推演而來。伏羲四象八卦之推演,即于兩儀之下再分陰陽而形成四象,亦即陽又分為陰與陽,稱之為“太陽”、“少陰”,陰亦可分為陰與陽,稱之為“少陽”、“太陰”。四象之下又可分陰陽衍化為八卦,亦即“太陽”演化成“乾”、“兌”,“少陰”演化為“離”、“震”,“少陽”演化為“巽”、“坎”,“太陰”演化為“艮”、“坤”。*徐紀芳: 《邵雍研究·易學》,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第107頁。簡言之,萬物之根源之中存有太極,太極即是易之根源,因此由太極之陰與太極之陽衍生成兩儀,兩儀演成四象,即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四者,四象生八卦,即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者。故陽下分陰、陽,陰下亦分陰、陽,太陽乃陽中毗陽,少陰乃陽中毗陰,少陽乃陰中毗陽,太陰乃陰中毗陰。同理可推,四象下亦各分陰、陽,即太陽之下,再分為陰、陽,太陽之陽者為乾,太陽之陰者為兌,八卦依此類推,少陰之陽為離,少陰之陰為震,少陽之陽為巽,少陽之陰為坎,少陰之陽為艮,太陰之陰為坤。
邵子依據(jù)伏羲畫八卦之次序再加以推演,提出四象八卦之說: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于陰,陰下交于陽,四象生矣;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后萬物生焉。*(宋) 邵雍: 《觀物外篇》,《皇極經(jīng)世緖言》,臺北: 集文書局,1968年,第10頁。
此四象八卦之說,可分四層加以說明。所謂“太極分離之后便創(chuàng)生兩儀。陽(天)由上往下與陰(地)交,陰由下往上與陽交,于是產(chǎn)生天之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剛?cè)嵯嘟?,因而產(chǎn)生地之四象(太剛、少剛、太柔、少柔)。八卦相交,然后生萬物?!?徐紀芳: 《邵雍研究·易學》,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第107頁??芍渌膶又葸M為: 第一層為太極,為動靜、天地渾然之一體;第二層分動靜二儀,天地之道完備;第三層分陰陽剛?cè)崴南?,天地之用產(chǎn)生;第四層,分太陽至太柔八卦,則天地之體完備,由此可見二儀交,四象交,八卦交之后,分別產(chǎn)生道、用、體之完備。清代包耀對于陰陽剛?cè)嵴f,有明確解說:
乾與兌,太陽卦也;離與震,少陰卦也;巽與坎,少陽卦也;艮與坤,太陰卦也。就兩儀而論,則乾、兌、離、震為陽,巽、坎、艮、坤為陰。就四象而論,乾、兌、巽、坎為陽,離、震、艮、坤為陰。就八卦而論,則乾為太陽之陽,即天之太陽;兌為太陽之陰,即天之少陰;離為少陰之陽,即天之少陽;震為少陰之陰,即天之太陰;巽為少陽之陽,即地之太剛;坎為少陽之陰,即地之少柔;艮為少陰之陽,即地之少剛;坤為太陰之陰,即地之太柔。*(清) 包燿: 《讀易雜論》,《皇極經(jīng)世緒言》,臺北: 集文書局,1968年,第7頁。
由此可知,邵子所論“太陽”、“少陰”、“少陽”、“太陰”為天之四象,亦即為二儀之“動”,若以動靜而論,“動”為陽,“靜”為陰,則邵子所論天之四象,則皆屬“陽”。同理推之,其所論“太剛”、“少剛”、“太柔”、“少柔”為地之四象,則皆屬“陰”。
曾氏自言古文四象說之分類方法,乃援邵子四象之說而來,且于四象之下,又各析為陰、陽二類,衍成八類,即“太陽氣勢”分為“噴薄之勢”、“跌蕩之勢”;“少陰情韻”分為“沉雄之韻”、“凄惻之韻”;“少陽趣味”分為“詼詭之趣”、“閑適之趣”;“太陰識度”分為“閎括之度”、“含蓄之度”??芍纤运南蟀祟愔畢^(qū)分,仍以伏羲四象八卦之推演為準,亦即古文四象中,“太陽”、“少陰”為陽,“少陽”、“太陰”為陰;古文八類中,“噴薄之勢”、“跌蕩之勢”、“沉雄之韻”、“凄惻之韻”為陽,“詼詭之趣”、“閑適之趣”、“閎括之度”、“含蓄之度”為陰。
至于八卦之陰陽屬性,清代包耀亦有明確說明:
故乾之外,兌本太陽,離雖少陰,而又為天之少陽;惟震雖陽,而已臨于陰矣。坤之外,艮本太陰,坎雖少陽,而又為地之少陰;惟巽雖陰,而已趨于陽矣。大抵天地之道,陰陽互為其根。*(清) 包燿: 《讀易雜論》,臺北: 集文書局,1968年,第7頁。
由此推演曾氏古文四象八類之陰陽屬性,可知“噴薄之勢”為太陽之陽,屬性同于“乾”();“跌宕之勢”為太陽之陰,屬性同于“兌”();四象八類依此類推?!俺列壑崱睘樯訇幹?,屬性同于“離”();“凄惻之韻”為少陰之陰,屬性同于“震”();“詼詭之趣”為少陽之陽,屬性同于“巽”();“閑適之趣”為少陽之陰,屬性同于“坎”();“閎括之度”為少陰之陽,屬性同于艮();“含蓄之度”為太陰之陰為,屬性同于“坤”(),詳如下表所示。
《易經(jīng)》四象八卦與曾國藩古文四象八類對應表
古文四象說既承邵子四象之說而來,其中各風格之屬性,有陰陽交錯之現(xiàn)象,如少陰為陽中毗陰,少陽為陰中毗陽,二者欲截然劃分陰陽、剛?cè)?,并不容易。又如“凄惻之韻”一陽二?)與“詼詭之趣”一陰二陽(),二者欲截然劃分陰陽、剛?cè)?,也非易事??梢姸咴忈尫椒ú煌?,分類亦有所差異?/p>
古文四象說區(qū)分文章為四象八類,“噴薄之勢”、“跌宕之勢”、“閎括之度”、“沉雄之韻”、“凄惻之韻”、“詼詭之趣”、“閑適之趣”、“含蓄之度”等。古文八美,即所謂“雄、直、怪、麗、茹、遠、潔、適”八者,如云:“雄: 劃然軒昂,盡棄故常,跌宕頓挫,捫之有芒。直: 黃河千曲,其體乃直;山勢如龍,轉(zhuǎn)換無跡。怪: 奇趣橫生,人駭鬼眩;《易》、《玄》、《山經(jīng)》,張、韓互見。麗: 青春大澤,萬卉初葩,《詩》、《騷》之韻,班、揚之華。茹: 眾義輻湊,吞多吐少,幽獨咀含,不求共曉。遠: 九天俯視,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潔: 冗意陳言,類字盡芟,慎爾褒貶,神人共監(jiān)。適: 心境兩閑,無營無待,柳記、歐跋,得大自在?!?(清) 曾國藩: 《曾國藩全集·日記》,長沙: 岳麓書社,1995年,第1105頁。二者之說有相同處,有不同處,可相互補充。
古文四象說區(qū)分文章為四象八類,所選文章涵蓋經(jīng)史百家,“太陽氣勢”44篇,“少陰情韻”100篇,“少陽趣味”47篇,“太陰識度”45篇,合236篇文章(含節(jié)錄)。其中經(jīng)105篇,史57篇,百家74篇。所選文章以《詩經(jīng)》80首為最多,列入“少陰情韻”。百家則以韓愈選文30篇為最多,并分布于四象之中。試依其說,論述各類風格之意涵、屬性、作法,與“古文八美”之對應,并舉《古文四象》所選之文章為例說明,以見其理論與選文之關(guān)聯(lián)。
(一) 太陽氣勢
所謂“太陽”,乃陽中毗陽,為四象中陽氣之至盛者。所謂“氣勢”,則指噴薄浩瀚之文,曾氏以為“大抵陽剛者,氣勢浩瀚?!薄昂棋?,噴薄而出之?!?同上,第475頁。可知所謂“氣勢”,近似八美之“雄”,亦即雄偉壯闊,氣勢浩大之文章。于“古文四象”中,曾氏最為重視者。
氣勢之文的寫作要訣,可由其家訓中看出:“爾當兼在氣勢上用功,無徒在揣摩上用功。大約偶句多,單句少,段落多,分股少,莫拘場屋之格式。短或三、五百字,長或八、九百字、千余字,皆無不可。雖系《四書》題,或用后世之史事,或論目今之時務(wù),亦無不可??傢殞鈩菡沟瞄_,筆帳使得強,乃不至于束縛拘滯,愈緊愈呆。”*(清) 曾國藩: 《曾國藩全集·家書》,同上,第1204—1205頁。以為寫作文章,應于“氣勢上用功,無徒在揣摩上用功”,其中方法,如多用偶句,增益文章排偶壯盛之氣;又如重視行氣,巧妙安排布局,使段落清,“段落多,分股少”,重心分明,而又能蓄勢翻騰;又擺脫格律拘束、“場屋格式”,能赤地立新,自然成文,“總須將氣勢展得開,筆帳使得強”,文章才不至于束縛拘滯。
太陽氣勢為文章中陽氣之盛者,然依其氣勢之呈現(xiàn)方式,可析分為“噴薄之勢”、“跌蕩之勢”,《古文四象》中,此類文章因篇幅最多,故分上、下。太陽氣勢上,包含經(jīng)1篇、史12篇、百家17篇。太陽氣勢下,史14篇,共選錄文章44篇。
1. 噴薄之勢
曾氏相當重視雄偉之文,雄偉之文乃天地之義氣,能得陽剛之美者。至于構(gòu)成此類文章之條件,一在于“劃然軒昂”,亦即行氣雄偉,所謂“雄奇以行氣為上”,“古人雄奇之文,以昌黎為第一,揚子云次之。二公之行氣,本之天授?!?(清) 曾國藩: 《諭紀澤》,《曾國藩全集·家書》,同上,第629頁。曾氏以為文章得自天地元氣。此天地元氣作用于人,形成人之先天氣質(zhì),再加以后天氣度之培養(yǎng),于是形成作家神氣、精神,亦即作家獨具的生命力。此種生命力,運行于文章段落、文字,使段落分明,文字鮮活,氣充體盈,文章自然充滿活潑的生命力,以體現(xiàn)作者的精神。其次,在于“盡棄故?!?,亦即文章要能雄偉,則當超凡絕俗,不同凡響,否則人云亦云,千篇一律,難有所成,此亦曾氏強調(diào)“凡詩文欲求雄奇矯變,總須用意有超群離俗之想,乃能脫去恒蹊”*同上,第900頁。的用意。
至于作法,則應重視行氣,行氣乃指氣之運行,其作用于文章,則為章法結(jié)構(gòu),故曾氏提出“氣盛全在段落清”之說,欲行氣于段落,使脈絡(luò)周通,則應在文法上下功夫,能夠知言,熟練作文方法、技巧,為文之時,對于靈感之感應、意象之掌握,以及情境之制造,都能更得心應手,曾氏提出:“為文全在氣盛,欲氣盛全在段落清。每段分束之際,似斷不斷,似咽非咽,似吞非吞,似吐非吐,古人無限妙處難于領(lǐng)取。每段張起之處,似承非承,似提非提,似突非突,似紓非紓,古人無限妙用,亦難領(lǐng)取。”*(清) 曾國藩: 《文藝》,《曾文正公日記》(辛亥七月,下卷),臺北: 老古文化公司,1992年,第74頁。蓋文章段落與脈絡(luò)互為表里,段落之分束,有斷、咽、吞、吐之不同;段落之張起,有承、提、突、紓的差異,而行氣其間,文章自然活潑,具生命力,而能展現(xiàn)作者獨特體勢,呈現(xiàn)鮮活風格。
以韓愈《原道》一文為例。韓愈作《原道》,旨在辟老佛,護儒道,正人心。文分七段,其中包含數(shù)層論述,層層涌現(xiàn),如波濤泉涌。第一層,將儒家所謂仁、義、道、德,分別定義;并與老子學說比較,以闡明儒家學說,并說明儒家學說與老子學說之異同。第二層,就歷史思潮轉(zhuǎn)變而言,概述孔子去世以后,黃老之學、釋氏之說、楊墨之言,此起彼落,并分棄儒信佛老,與援儒入佛老析論。第三層,感慨世人喜怪異,造成佛、老與儒并存,對民生有害無益。第四層,申論相生相養(yǎng)之道,以辟老氏絕圣棄智,與釋氏清凈寂滅之非。第五層,闡釋儒道誠、正、修、齊、治、平之本義。第六層,進一步舉證儒道之傳承與其實踐。第七層,強調(diào)亟須毀佛棄老,方能護道。本文雄偉渾浩,噴薄騰涌,可知韓文真能得氣勢者,而文欲噴薄雄偉,應求胸襟之雄偉光明,并可于章法結(jié)構(gòu)深下功夫,能深研韓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zhuǎn)”之噴薄氣勢,是一大途徑。
2. 跌蕩之勢
四象之“跌蕩”,指氣勢飛動流轉(zhuǎn),豐神搖曳,其對應之八卦為兌(),屬太陽毗陰,其性質(zhì)為二陽一陰,與“噴薄之勢”相比較,則于氣勢中更重視氣之流動變化,使情意搖曳者,意近于八美“雄”之風格中所謂之“跌宕頓挫,捫之有芒”。
所謂“跌蕩”,又為“跌宕”,唐彪《讀書作文譜·文章諸法》提出“跌宕”之法,以為“文章既得情理,必兼有跌宕,然后情意洋溢,姿態(tài)橫生,不期然而閱者心喜矣?!薄盁o余情余韻,使豐神搖曳,則一蠢然死板之文耳,安能令人心喜?故跌宕為文章最佳境也?!?(清) 唐彪: 《讀書作文譜·文章諸法》,臺北: 偉文出版社,1976年,第84頁。文章能蓄勢婉轉(zhuǎn)且飛動流轉(zhuǎn),方可具跌蕩之氣勢。至于欲求跌宕多變,則應斂抑而疏蕩文勢,使“往而復還”,使文意忽起忽落,動宕變化。
以賈誼《治安策》為例。本文敷陳時政,切中事理,全文反復不窮,痛切詳盡,為西漢論事說理之代表作。本文波濤洶涌,變態(tài)萬千。方展清評曰:“賈生文最善轉(zhuǎn)筆換氣,忽而馳驟,忽而旋轉(zhuǎn),極其恣肆跌宕。于此處求之,可長筆力?!?高步瀛: 《兩漢文舉要》,北京: 中華書局,1990年,第65頁??芍疚臍鈩葜蹅验?,“轉(zhuǎn)筆換氣,忽而馳驟,忽而旋轉(zhuǎn)”,是“恣肆跌宕”、“變態(tài)萬千”之要因。
(二) 少陰情韻
所謂“少陰”,四象之性質(zhì)乃為陽中毗陰,屬陰陽交錯之象?!扒轫崱敝盖橐怙L韻,情韻為詩文不可或缺之特色,亦是詩文具有藝術(shù)之美感、想象之空間,與動人之感染力之最大原因。至于此類文章的作法,則“物色在于點染,意態(tài)在于轉(zhuǎn)折,情事在于猶夷,風致在于綽約,語氣在于吞吐,體勢在于游行,此則韻之所由生矣。”*(明) 陸時雍: 《詩境總論》,丁仲祜編訂: 《續(xù)歷代詩話》下冊,臺北: 藝文印書館,1983年,第1708—1709頁。物色采以點染之法,由物之意象,投射或渲染情意。意態(tài)轉(zhuǎn)折委屈,不露骨矯作;情事猶夷婉曲,不一語道破;風致綽約柔婉,語氣吞吐蘊藉,體勢游行多變,而文章方能成就風韻。而依情韻之性質(zhì),分為“沉雄之韻”、“凄惻之韻”。包含經(jīng)80篇、史4篇、百家16篇,共100篇。
1. 沉雄之韻
一寄以哀傷之感慨者,以鮑照《蕪城賦》為例。本文以“出入三代,五百余載,竟瓜剖而豆分”,為轉(zhuǎn)折句,以上言其盛,以下則言其衰。首段直述廣陵得地利之勝,語簡而意賅。次段說明廣陵昔日繁盛,句句由“城”生義,為后文寫“蕪”之張本。三段極力形容廣陵今日荒蕪,凋零衰敗之狀,凄清蒼涼之感,與前段之繁盛形成對比。末段以今追昔,感嘆昔日之繁華,而終成絕響。然后收至“蕪城”之題面,以歌作結(jié),感慨蒼涼凄切,余韻繚繞。本文以城之興衰,感慨人世滄桑,暗示政治之良窳,可為千秋亡國者鑒戒,詞旨沉郁,情韻深美,易于感發(fā)人心。姚鼐評之“驅(qū)邁蒼涼之氣,驚心動魄之詞”*(清) 吳闿生: 《吳評古文辭類纂》,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第1441頁。,可謂知音。
二托以曠達之體悟者,以蘇軾《赤壁賦》為例。本文分五段。首段寫夜游赤壁之情景,點出縱情山水之樂,綻放優(yōu)游自在,逍遙自得之情韻。次段寫洞簫和歌,以哀凄動人之蕭聲,與楚辭體歌詞相和,渲染離臣思君哀怨悲凄之情懷,進而介入高潮。而以“何為其然也”一句,為全文之轉(zhuǎn)折句,引發(fā)下文主客之爭。三段以主客之問答,吊古傷今,引發(fā)人生無常之感慨,情韻轉(zhuǎn)為悲涼哀傷。四段以水月之喻,暢論變與不變之真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标U述惟有著眼于大我之永存,無視于個人死生,能游于物外,則清風明月,何處不樂,以反駁客人之感慨。情韻又一轉(zhuǎn),轉(zhuǎn)為曠達自在、逍遙愉悅。末段以盡歡酣臥作結(jié),情韻轉(zhuǎn)為陶然忘我,余韻無窮。本文由自在游樂,至哀怨凄切,進而悲涼憂傷,又忽而轉(zhuǎn)為曠達優(yōu)游,而以陶然忘我之境作結(jié),情韻綿渺,變化萬千,而體悟深刻,沉郁凝練,感慨良深。
2. 凄惻之韻
一為哀凄悲痛,以《詩經(jīng)·衛(wèi)風·伯兮》為例。本詩主在描述別久思切之凄惻哀傷。首章直陳丈夫為勇武特立之才,仕宦王朝,并為前軀之士,以從征役。次章敘述自夫東行伐鄭,別久思切,無意妝點,以至“首如飛蓬”。三章續(xù)敘思夫望歸之切,以“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興起期望落空之悲凄哀怨,即令思念過深,而致首疾,仍甘心無怨。四章續(xù)言憂思欲忘之難,以思植萱草以忘憂,然夫終不歸,豈能忘憂?憂思日深,至得心病,而終不悔。全詩除“首如飛蓬”用比,“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用興,多用賦體,直接陳述思婦思念之哀傷凄切,悲凄動人。
二為委婉低回,以《詩經(jīng)·秦風·蒹葭》為例。本文主在描寫曲折婉轉(zhuǎn)之情思。全詩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之情境入手,以深秋風中翻白之蘆葦起興,引起離別之情思與思念之苦,而深秋露寒,更渲染出寒冷、凄涼、哀傷之氛圍。繼而描述對于在水一方之伊人的思念。而文意一轉(zhuǎn),因思念而產(chǎn)生尋覓追求之情懷,然而尋尋覓覓,猶不可得,失望孤寂之時,卻見伊人,“宛在水中央”。虛虛實實,情境交融,具體呈現(xiàn)思念伊人之情懷。本詩采用三章連環(huán)體,展現(xiàn)高逸出塵之意境,其設(shè)詞清新婉秀,音節(jié)優(yōu)美,情境妙合,結(jié)構(gòu)勻稱,達藝術(shù)圓融之境界。
三為溫婉端莊,以《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為例。本詩端莊委婉、溫柔敦厚。主題為詠君子追求嫻靜女子,終成婚姻。共分四章,采先興后賦之法。首章由雎鳩關(guān)關(guān)之鳴聲起興,引起君子欲求淑女為佳偶之思。次章以荇菜參差流動,聯(lián)想淑女追求之不易,并進而敘及思念之深長。三章、四章,則以荇菜起興,而以“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敘述君子淑女相悅,進而成婚之景象,情境相合,婉約動人。
(三) 少陽趣味
所謂“少陽”,四象之性質(zhì)乃為陰中毗陽,屬陰陽交錯之象?!叭の丁?,指文章之興致意味,能引人入勝者。曾氏以為:
凡詩文趣味約有二種: 一曰詼詭之趣,一曰閑適之趣。詼詭之趣,惟莊、柳之文,蘇、黃之詩。韓公之文,皆極詼詭。此外實不多見。閑適之趣,文惟柳子厚游記近之,詩則韋、孟、白傅均極閑適。而余所好者尤在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陸之七絕,以為人生具此高淡襟懷,雖南面王不以易其樂也。*(清) 曾國藩: 《諭紀澤》,《曾國藩全集·家書》長沙: 岳麓書社,1995年,第1332—1333頁。
依其趣味之性質(zhì),分為“詼詭之趣”、“閑適之趣”,其包含經(jīng)11篇、史7篇、百家29篇(含節(jié)錄),共47篇。
1. 詼詭之趣
詼詭之文,舉其要義,在于譬喻奇特,寓意深刻,文字新穎,而能引發(fā)人興趣,并發(fā)人深省者。以司馬遷《滑稽列傳》為例。本文共分四段。首段引孔子六藝足以治國入手,對舉滑稽之語“談言微中,亦可解紛”,闡述此類文字,能于嬉笑之中,寄托微妙,表達深微事理,產(chǎn)生解紛治國之效用,價值同于六藝。二段至四段連續(xù)舉出三事例,具體說明滑稽之語的作用。本文專為滑稽人物作傳,表彰不隨波逐流,不爭權(quán)奪利,能下情上達之人物。此種人能言善辯,口齒流利,常用婉轉(zhuǎn)之諷刺,倒反之話語,進行規(guī)勸,于談笑之間,以含蓄微妙之言趣,點出事物之要旨;以調(diào)笑嬉戲之筆法,道出治國之大道。文中比喻新奇,寓意深刻,語言亦莊亦諧,句法參差變化,清新俊逸,別具一格。
2. 閑適之趣
至于閑適之文,其要在于情景交融,寄興深刻。以柳宗元《小石城山記》為例。本文為柳氏《永州八記》末篇,借小石城之天然奇景,抒發(fā)胸中塊壘。文章寥寥二百字,讀之卻有尺幅千里之勢。文分兩部分展開。前半記敘,寫小石城之方位與自然形貌,掌握特征,逼真描繪。首先,描述“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使用“斷”、“分”、“橫”等動詞,采用動態(tài)展示法,化靜為動,化美為媚,增加形象之立體感,使景象直逼眼前。其后,采用視覺、聽覺之摹寫,勾勒事物之本質(zhì)特征,成功描述山水之奇美靈秀。然后以“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亦奇而堅。其疏數(shù)偃仰,類智者所施設(shè)也”數(shù)句,以此景有如精心布置,巧奪天工,令人贊嘆造物者之神奇,因而引發(fā)下文之議論。后半議論,作者本不信有天神之存在,然以此山之巧奪天工,確認真有造物者。但又為造物者不將此佳勝奇景安置于中原,反而埋沒于幽僻之鄉(xiāng),再度懷疑天道。作者連用“疑”、“以為”、“又怪”、“儻”、“則其”等字眼,于短短文字中,反復申述對造物者之有無的懷疑,并于亦信亦疑的思辨之中,文情波瀾起伏,旨趣亦含蓄曲折。柳氏即藉景抒情,寫小石山之無人賞識,其實即述說自己之懷技不售,其對于天道有無之思辨,實則對蒼天之抗議吶喊。文末更提出二項“或曰”之說,寫旁人之強為解釋,再次振起文氣。最末,以“是二者,余未信之”作結(jié),戛然而止,而“未信之”者,豈只此二項“或曰”所言?滿腔憂憤郁結(jié),躍然紙上?!缎∈巧接洝纷鳛椤队乐莅擞洝纷钅┢?,旨意明晰,傳達懷技不售之憂憤,明確總結(jié)《永州八記》之情懷,情景交融,而寄興深刻,為閑適之文之代表。
(四) 太陰識度
所謂“太陰”,乃陰中毗陰,為四象中陰氣之至盛者。所謂“識度”者,識者,識器;度者,度量,乃指胸襟豁達光明,器量弘大之意。所謂器者,則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雖有大憂大辱,皆能不易其常,能豁然大度。所謂識,則有充足之智慧,以分析天下之至微;有犀利之識見,以破除偏失差誤。*(清) 曾國藩: 《黃仙嶠前輩詩序》,《曾國藩全集·詩文》,同上,第207頁。胸襟豁達光明,器量弘大,識見深遠,而能成就不朽之文。太陰識度為四象中之至陰者,然依其識度之呈現(xiàn)方式,可析分為“閎括之度”、“含蓄之度”。其包含經(jīng)13篇、史20篇、百家12篇,共45篇。
1. 閎括之度
以諸葛亮《出師表》為例。蓋“以區(qū)區(qū)蜀漢一隅,而欲出師關(guān)中,北伐曹魏,其志愿之宏大,事勢之艱危,亦古今所罕見?!笨梢娖浣蠖戎h大,志氣之恢弘。“而此文不言其艱巨,但言志氣宜恢宏,刑賞宜平允,君宜以親賢納言為務(wù),臣宜以討賊進諫為職而已?!蹦艘颉翱酌髟缫姾笾鞴苑票。越∪?,恐其遠離師保,志趣日遷。故宮、府、營陳,悉屬之貞良,以謹持其政柄?!薄岸苑Q先帝以臨之,使知沮忠良之氣,必墮先帝之業(yè);蹈桓、靈之轍,必傷先帝之心;棄善道,忽雅言,是悖先帝之遺命?!?(清) 曾國藩: 《吳評古文辭類纂》,同上,第377頁。足見孔明之“思慮精微”。曾氏評本文,以為“襟度遠大”、“思慮精微”*(清) 曾國藩: 《曾國藩全集·鳴原堂論文》,同上,第513頁。,即說明孔明擁有閎括之識度,故能成就千古不朽之文。
2. 含蓄之度
以歐陽修《豐樂亭記》為例。本文寫聳然特立的豐山,滃然仰出之清源,因而疏泉鑿石,辟地為亭著手,以自然美景與建亭意趣下筆。但文章銜接,卻不寫賞亭之樂,反而轉(zhuǎn)至滁州之歷史沿革,此為一層轉(zhuǎn)折。簡要描寫五代干戈,作者本欲訪求古戰(zhàn)場遺跡,然因年久而不可得,“蓋天下之平久矣”一句,輕輕點出五代之亂,用意則在頌揚宋初之升平,寫古即頌今,此為二層轉(zhuǎn)折。此后,不寫今日之君恩,反將筆鋒宕向更久遠之唐代,以唐末之分裂,對比宋代百年承平,收束對歷史之感懷,亦將頌揚君上恩德,推至最高點,此為第三層轉(zhuǎn)折。以“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說明人民安居樂業(yè),儼然世外桃源,一則呈現(xiàn)人民豐樂情況,一則暗示安定得來不易,以宣上恩德,此為第四層轉(zhuǎn)折。第三段筆鋒一轉(zhuǎn),寫“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欣賞“幽芳”、“喬木”、“風霜”、“冰雪”等四季美景,“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被貞锥危原h(huán)境之美,與豐年游樂之趣,此為第五層轉(zhuǎn)折。于是“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說明豐年之樂,乃因“無事之時”,而此為第六層轉(zhuǎn)折。此六層轉(zhuǎn)折,皆回應“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之主題,然敘述時,皆蘊藉其言,使意在言外,至于最末總言其旨意,而能曲折開合,自然而然,呈現(xiàn)真情,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作用。
曾氏古文四象之說,系依據(jù)易經(jīng)四象八卦推演而成,以“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方式推演,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交錯,而成四象八類之區(qū)分,此種分類方式,對于四象八類,以四象八卦相對應,使各類文體之陰陽屬性,清楚明晰之呈現(xiàn),對于各風格之性質(zhì)與相互間之差異,提供完整且明確之整體理論,實古文風格論中頗為特殊之理論,可見曾氏镕鑄創(chuàng)新之功效。然亦因此種陰陽交錯之性質(zhì),與“古文八美”純分陽剛、陰柔兩大類不同,故欲以四象八類,強分某某為陰柔,某某為陽剛,則不免于抵牾。故試比較“古文四象”與“古文八美”二說之異同,如下表所示,以厘清二論抵觸情況,并試圖探索此二論貫通互用之可能性。
古文四象古文八美八美屬性陽剛之美太陽氣勢少陰情韻噴薄之勢?跌宕之勢?沉雄之韻?凄惻之韻? 雄:劃然軒昂,盡棄故常,跌宕頓挫,捫之有芒。陽剛之美與四象同 無 無陰柔之美少陽趣味太陰識度詼詭之趣? 怪:奇趣橫生,人駭鬼眩;《易》、《玄》、《山經(jīng)》,張、韓互見。陽剛之美與四象異閑適之趣? 適:心境兩閑,無營無待,柳記、歐跋,得大自在。陰柔之美與四象同閎括之度? 遠:九天俯視,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陰柔之美與四象同含蓄之度? 茹:眾義輻湊,吞多吐少,幽獨咀含,不求共曉。陰柔之美與四象同備注無無 直:黃河千曲,其體乃直;山勢如龍,轉(zhuǎn)換無跡。陽剛之美 麗:青春大澤,萬卉初葩,《詩》、《騷》之韻,班、揚之華。陽剛之美 潔:冗意陳言,類字盡芟,慎爾褒貶,神人共監(jiān)。陰柔之美
(一) 就二論抵觸仍可互用之處而言
由上表古文四象與古文八美二說之比較,可知二說陰陽歸屬不同者,僅有一項。亦即四象之詼詭與八美之“怪”,意義相近,然四象之詼詭,隸屬陰柔,八美之“怪”,卻納入陽剛。八美所謂“怪”者,奇詭之意,乃指“奇趣橫生,人駭鬼眩;《易》、《玄》、《山經(jīng)》,張、韓互見。”四象之詼詭,其屬性為八卦之“巽”(),為一陰二陽之性質(zhì),依四象八卦之意,歸入“少陽趣味”,納入陰柔;然其性質(zhì)仍有偏于陽者,故八美將之納入陽剛,此二種分類方法不同,于陰陽不能截然區(qū)分之時,因分類依據(jù)與原則不同,產(chǎn)生歸類之不同,然其根本,仍可互通,其中之寫作方法、要訣,以及選文定篇,仍可相通互用。
(二) 就二論相合足以相參之處而言
就古文四象與古文八美二者相合處而言,理論、作法可互相輝映,其要有四。
1. 四象之氣勢近于八美之“雄”
四象之氣勢,含“噴薄之勢”、“跌蕩之勢”,與八美“雄”之風格相近,同屬陽剛。蓋八美所謂“雄”者,雄奇之意,乃指“劃然軒昂,盡棄故常,跌宕頓挫,捫之有芒?!逼渲小皣姳≈畡荨?,類于“劃然軒昂,盡棄故?!保嗉次恼氯绮?,波波騰涌而出,其勢浩大,層出不窮?!暗幹畡荨鳖愑凇暗搭D挫,捫之有芒”,指文意忽起忽落,動宕變化,文勢縈回?!皣姳≈畡荨迸c“跌蕩之勢”二者,皆指文章氣勢之盛,然依四象推演,“噴薄之勢”為太陽之陽,“跌蕩之勢”為太陽之陰,前者氣勢雄偉浩大盛于后者,后者文勢縈回動宕超過前者,雖氣勢稍有差別,然同屬陽剛,意涵近于八美之“雄”,二者可相參互用。
2. 四象之閑適近于八美之“適”
四象所謂“閑適之趣”,與八美所謂“適”意義相合,同屬陰柔。蓋八美“適”之風格,乃指“心境兩閑,無營無待,柳記、歐跋,得大自在?!遍e適在于心境與環(huán)境二者之閑靜,因無所營求,無所等待,不役于外物,而能閑適自得,其中以柳子厚之山水游記與歐陽修《集古錄跋尾》為代表?!豆盼乃南蟆酚诖?,選有柳文五篇: 《始得西山宴游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邱記》、《小石城山記》、《小石潭記》等,二者說法可并用互參。
3. 四象之閎括近于八美之“遠”
四象所謂“閎括之度”,近于八美之“遠”,同屬陰柔。蓋八美所謂“遠”者,高遠之意,乃指“九天俯視,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庇羞h識,乃能審擇至精,見遠而識深;有閎度,才能剖析毫厘,深中肯綮,因而產(chǎn)生奇崛非常,閎括識度,甚而奇趣橫生,人駭鬼眩,其中尤以張衡之賦、韓愈之文為代表。其意涵與四象之閎括之度相合,二者說法可相參互用。
4. 四象之含蓄近于八美之“茹”
四象之含蓄,近于八美“茹”之風格,八美所謂“茹”者,含蓄之意,乃指“眾義輻湊,吞多吐少,幽獨咀含,不求共曉?!焙钪夂谕掏缕溲?,蘊藉其意,使言有盡而意無窮者,與“茹”意涵相近,皆屬陰柔,二者可相參互用。
(三) 就二論相異卻可互補之處而言
就古文四象與古文八美二者相異處而言,理論、作法可互相補充,其要有三。
1. 四象與八美所列有相關(guān)者
四象之情韻與八美之“麗”,雖不盡相同,然皆隸屬陽剛,且二者皆重視情韻之重要,二者有相通之處。八美所謂“麗”者,指壯麗,所謂“青春大澤,萬卉初葩,《詩》、《騷》之韻,班、揚之華。”情韻為壯麗之文所必備,亦是詩文具有藝術(shù)之美感、想象之空間,與動人之感染力的關(guān)鍵所在,此為情韻文章之特色,亦為“麗”之文字之特質(zhì),二者有相互為用之處。
2. 四象有列而為八美所缺者
四象之“少陰情韻”,列有“沉雄之韻”、“凄惻之韻”,八美則無此二目。四象之沉雄者,與八美之“雄”,同屬陽剛,然四象之沉雄,乃沉郁悲壯之意,隸屬于少陰情韻,與八美中所謂“雄”者,雄偉之意,意涵有所不同。然沉雄悲壯,多家國之思,仍有慷慨蒼涼之意,其屬性為八卦之“離”(),為二陽一陰之質(zhì),歸入陽剛,尚屬合宜。但“凄惻之韻”多屬個人情懷,為凄涼哀傷之思,其屬性為八卦之“震”(),為一陽二陰之質(zhì),歸入陽剛,然其屬性為陽中盛陰,仍具陰柔之趨向,此為陰陽剛?cè)峤诲e之象,然論其根本,仍可相通,故寫作之方法或原則,仍可互為參酌。
3. 四象無有而為八美所列者
四象無有而為八美所列者,如八美隸屬陽剛之“直”與隸屬陰柔之“潔”。其中“直”者,勁直之意,所謂“黃河千曲,其體乃直;山勢如龍,轉(zhuǎn)換無跡。”“潔”者,簡潔之意,所謂“冗意陳言,類字盡芟,慎爾褒貶,神人共監(jiān)。”二者乃為陰陽風格二者所必須,于四象中,并無相近之風格,但二者所論,仍可作為四象各類文章之參考。
古文四象與古文八美二者,因理論依據(jù)不同,風格分類方式有別,因而二者有抵觸者,有相合者,有相異者。此二說陰陽歸屬雖有抵觸之處,實無害二者相參互用之效益;且二說理論所同者,可互為印證;說法有別者,可相互補充,二說可相互輝映,對于古文風格理論之闡發(fā),有相當作用。
有關(guān)《古文四象》價值之評估,最早提及者為曾國藩本人,曾氏以為此說“頗失之過于高古”*(清) 曾國藩: 《致沅弟》,《曾國藩全集·家書》,同上,第1296頁。,然而吳汝綸則譽為“瑰懷大觀”,以為:
自吾鄉(xiāng)姚姬傳氏以陰陽論文,至公而言益奇,剖析益精,于是有四象之說。又于四類中各析為二類,則由四而八焉。蓋文之變,不可窮也如是。至乃聚二千年之作,一一稱量而審定之,以為某篇屬太陽,某篇屬少陰,此則前古無有,真天下瑰懷大觀也。*(清) 吳汝綸: 《記古文四象后》,常堉璋刊本《古文四象》卷首。
吳氏以為《古文四象》一書,突破《昭明文選》以來,以“體裁”輯文之方法,易以“風格”輯文,使二千年之作,“一一稱量而審定之”,各有歸屬,此為前古無有,故可謂“天下瑰懷大觀”。且吳氏對曾氏“失之高古”之自評,則有所解說:
文之精微,父不能喻之子,兄不能喻之弟,但以俟知者知耳。此揚雄氏所以有待于后世之子云也。公此編故自謂失之高古。夫高古何失?……文者,天地之精華,自孔氏以來,已預識天之不喪斯文。后之世變,雖不可測知,天茍不喪中國之文,后君子讀公此書,必有心知而篤好之者。是猶起姚氏、曾氏相諾唯于一堂也,豈不大幸矣哉!*同上。
吳氏對于古文四象之說,頗持肯定看法。
賀濤以為《古文四象》以風格區(qū)分文章,揭示作家精神,以利于欣賞體悟,所謂:“殊式異貌、向之分隸諸部者,皆得雜廁其閑,相遇以天機,不復知其色物,九方皋相馬之術(shù)也。此精神之說也。”*(清) 賀濤: 《賀先生文集》,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96頁?!豆盼乃南蟆纺艽蚱企w裁輯文之模式,而能以文章之風格分類,示人以文章之精神、特色,使人易于感受體悟,此真“九方皋相馬之術(shù)”。且賀濤對曾氏“失之高古”之自評,亦有所闡釋:
公嘗自謂是編失之高古,夫非猶是鄉(xiāng)者所纂錄之文乎?而此獨病其高古,豈以屏舟車而御風而行,非有道術(shù)之士,遺脫凡近,游神太空,未易強而幾與!雖然,道極于文;不騖其高者、古者,道固不可得而傳。姑縣其格以為招,能者從之,俟焉可耳。*同上。
賀氏以為此編前無所有,然“道極于文;不騖其高者、古者,道固不可得而傳?!闭J為此編正因高古,而道得以傳,只俟來者加以體悟闡發(fā)而已。
吳汝綸、賀濤之論,主要就《古文四象》一書,以風格輯文之特殊性而言,就選集而論,此為曾國藩此編之獨特性,而取援《易經(jīng)》“四象八卦”之論,以類別文章,確實是本編“高古”之處,也是“瑰懷大觀”之因。且就編輯而言,《古文四象》一書,尚有一獨特處,與姚鼐之編有所不同。“姚氏作《古文辭類纂》,不錄六經(jīng)之文,而曾氏編《古文四象》一書,每類均以經(jīng)文冠其首,不廢史書、百家之文。與選《經(jīng)史百家雜鈔》時,‘每類必以六經(jīng)冠其端,涓涓之水,以海為歸’的思路別無二致,亦可見曾氏對桐城派發(fā)展的貢獻?!?(清) 曾國藩: 《古文四象序》,《古文四象》卷首,中國書店出版社,2010年。大抵而言,曾氏私淑姚鼐,然而不盡守姚氏之說,尤其《古文四象》一書,突破歷來以體裁區(qū)分文體之方式,易以文章風格輯文,雖承姚氏陰陽剛?cè)嶂異d,然依邵子四象以推演,而成獨特的文章風格分類體系,對于文章的編輯與文章風格理論之探討,應有其參酌之價值。
就風格理論方面,古文四象之說,援四象八卦推演之原理,以區(qū)別文章風格,對于每類風格之性質(zhì),依八卦之卦象相對應,可使每類風格之特性,與各類風格間之差異,更為具體明晰。如噴薄之勢(),為氣勢之象中、陽剛之極致;跌宕之勢(),為氣勢之象中、陽剛略帶陰柔。二者皆為氣勢之文,惟噴薄之雄偉浩大勝于跌宕,跌宕之縈回動宕超過噴薄,二者之性質(zhì)與差異,真可一目了然。如沉雄之韻(),為情韻之象中、陽中略帶陰者;凄惻之韻(),為情韻之象中、陽中帶盛陰者。二者皆為情韻之文,然沉雄之悲壯蒼茫勝于凄惻;凄惻之哀怨憂傷強似沉雄。如詼詭之趣(),為趣味之象中、陰中盛陽者;閑適之趣()為趣味之象中、陰中略帶陽者。二者皆為趣味之文,然詼詭之奇崛詭異勝于閑適,閑適之沖淡舒緩強似詼詭。又如閎括之度(),為識度之象中、陰中略帶陽者;含蓄之度(),為識度之象中、陰柔之極致。二者皆為識度之文,惟閎括之寬廣卓絕勝于含蓄,含蓄之委婉曲折強似閎括。凡此種種,依據(jù)四象八類之方式,剖析文章風格之性質(zhì),為前人所未提及,乃曾氏之創(chuàng)發(fā)。
古文四象之說,采四象八卦之推演,對于文章風格之屬性,突破陰陽剛?cè)崤腥欢值姆h,對于風格論而言,仍有其進步的意義。文章風格強以陰、陽二分,本不符合文章本質(zhì)。曾氏古文四象之說,以四象八類區(qū)分,以為文章風格本具有陰陽交錯之現(xiàn)象,故以陰、陽交錯之趨向來區(qū)分文章,援八卦以取象,使文章風格分類方法,由二分法衍為八分法,突顯文章風格陰陽交錯之現(xiàn)象。然而文章風格抽象難明,陰、陽區(qū)別也難以量化,故除“噴薄之勢”()為陽剛之極致,與“含蓄之度”()為陰柔之極致二者外,其他陰、陽交錯者,并不易區(qū)別,尤其“凄惻之韻”一陽二陰(),“陰”的成分居多,然而依據(jù)《易經(jīng)》八卦之歸屬為震(),四象屬“少陰”毗陰,兩儀則屬“陽”,與“凄惻之韻”凄寒哀怨、委婉低回之陰柔情感,似不相合,不免降低其說服力。再者,如“詼詭之趣”一陰二陽(),“陽”的成分居多,然而依據(jù)《易經(jīng)》八卦之歸屬為巽(),四象屬“少陽”毗陽,兩儀則屬“陰”,與“詼詭之味”奇趣橫生、人駭鬼眩的氣味,又不相合,更與其“古文八美”所舉“陽剛之美”的“怪”之風格,說法相互抵觸,且若要將“《易》、《玄》、《山經(jīng)》,張、韓互見”的“詼詭之趣”,強歸入兩儀之“陰”,與現(xiàn)實相違,則勢有所不能。“凄惻之韻”、“詼詭之趣”之歸屬,為曾氏古文四象說之一大盲點,也是套用《易經(jīng)》四象八卦之說,不可避免的宿命。
《古文四象》一書不僅是曾氏風格論重要著作,與其“古文八美”之說相互輝映;同時,亦是曾氏重要的文學選集,與其《經(jīng)史百家雜鈔》有相互補足之處。就風格輯文之特殊性而言,確實有其可圈可點之價值在。而就各風格之屬性而言,也能突顯其中之陰柔、陽剛趨向,如“凄惻之韻”一陽二陰(),確實陰盛于陽;“詼詭之趣”一陰二陽(),確實陽盛于陰,其他各項之陰、陽趨向,歸屬亦合宜,此對于陰陽屬性來說,使每類風格的性質(zhì),與各類間之差異,更為具體明晰,此亦可參酌之處。雖說《易經(jīng)》四象八卦之說,具有很高的統(tǒng)攝性,可以用來演繹不少現(xiàn)象,人之性情、文之風格,或許可援取以為分類,然而在“非陰即陽”、“非陽即陰”的普羅觀念中,仍有其格格不入之處。故曾氏古文四象說,引用邵雍四象之說,援取《周易》“四象八卦”之推演,其得之高古,然也失之高古,是“瑰懷大觀”,但也是如賀濤所言:“姑縣其格以為招,能者從之,俟焉可耳”的理論,亦如吳汝倫所謂:“此揚雄氏所以有待于后世之子云也”的瑰懷大觀。理論是講得通的,但要推之大而遠,則不免有“失之高古”之嘆。
(作者單位: 臺北商業(yè)大學通識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