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峰 葉四橋 林軍志 王宗建 鄭丹(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重慶400074)
?
基于教學效果調查結果的"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教學反思
王林峰葉四橋林軍志王宗建鄭丹
(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重慶400074)
摘要:"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是教研究生如何從事科研活動和遵守學術規(guī)范的課程。本文根據(jù)"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教學效果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了目前這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據(jù)這些不足從研究生科研興趣的培養(yǎng)、加強科研活動訓練、激勵機制建立和互動平臺的建設等方面探討了如何改進"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而為如何提高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研活動學術規(guī)范教學效果教學方法
研究生之所以不同于本科生在于所有的研究生都要從事科研活動,進而培養(yǎng)研究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生學習生活只有短暫的三年,第一年以課程學習為主,后面兩年才真正的開始科研活動,而大部分同學都是從不會搞科研到要搞科研,并需要在這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完成一項完整的科研成果[1-3]。為了讓同學們盡快的進入到研究生角色中,基本上每個學校都設置了教同學們如何從事科研活動的課程。鑒于此,重慶交通大學開設了“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這門課程不僅要教大家如何從事科研活動,而且還要大家了解和牢記科研活動中的學術規(guī)范。本文根據(jù)“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教學效果的調查結果,分析本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探討從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從事科研活動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從事科研活動的主觀能動性角度出發(fā),改進“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的教學方法。
重慶交通大學的“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主要包含如何從事科研活動和學術規(guī)范兩大部分。其中,科研活動部分包含如何閱讀與檢索科技文獻、科研選題與基金項目申請、科技論文的寫作與發(fā)表、學位論文及答辯、參加學術會議和專利申請與保護6個部分,學術規(guī)范部分包含學術規(guī)范的概念、內涵、基本準則與規(guī)定,以及常見的學術不端的行為。因此,這門課程包含了科研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本門課程的課程目標是讓新入學的研究生知道什么事科研活動,科研活動的有趣點在哪里,進而引導他們如何從事科研活動,并在從事科研活動之前給大家明確什么是學術規(guī)范,在科研活動中那些是不能去做的和違背的。
為了了解學生們在學習完“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這門課程后掌握的效果和對這門課有什么建議,對862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包含課程總體情況調查、課程教學內容調查、課程教學組織與方法調查、課程教學資源調查和課程教學效果調查五個部分。其中課程教學效果調查部分的調查題目為:
(1)通過課程學習,你是否掌握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A.掌握;B.基本掌握;C.沒有掌握
(2)通過課程學習,你是否了解了有哪些學術不端行為?
A.了解;B.基本了解;C.不了解
(3)《科技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的課程學習,是否對你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有幫助?
A.有;B.較少;C.沒有
(4)通過課程學習,你是否掌握了檢索和閱讀文獻的基本方法?
A.掌握;B.基本掌握;C.沒有掌握
(5)通過課程學習,你是否掌握了科技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
A.掌握;B.基本掌握;C.沒有掌握
(6)通過課程學習,你是否掌握了科研選題的基本方法?
A.掌握;B.基本掌握;C.沒有掌握
(7)請您選擇本課程合理的考核方式
A.綜述報告;B.綜述報告+閉卷考試;C.綜述報告+開卷考試;D.閉卷考試;E.開卷考試;F.課程作業(yè)與討論+閉卷考試;G.課程作業(yè)與討論+開卷考試;H.其他(請注明)
調查問題(1)~(6)的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其中以B選項所占比例最大,可能是因為本門課程課時比較短,教學方式以老師講為主,且同學們也沒有進行過科研活動訓練。由于同學們剛進入研究生階段,所以對科研活動還沒產生興趣,也還沒清楚的認識到科研活動對研究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調查問題(7)選擇考核方式選擇的結果主要以A,B和C三個選項為主,因此,大家主要還是趨向于綜合報告、開卷和閉卷考試。
(1)興趣的培養(yǎng)
興趣是每位同學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從事科研活動的興趣。在課堂上經過隨機調查,我校有大約2/3的研究生不是因為對科研感興趣而選擇了讀研究生,而是由于目前就業(yè)壓力大,拿到了研究生學位可以去找個好點的工作。鑒于當前的就業(yè)形勢和教育普及化的要求,為了更好的就業(yè)而讀研究生也是無可厚非。但在課程上應該給同學們講清楚為什么用人單位會偏向于用研究生,是因為研究生具有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這個能力需要在大量的科研活動的訓練下才能培養(yǎng)出來的。因此,無論是以搞研究為興趣還是以就業(yè)為目的,只要選擇了讀研究生,都要靜下心來搞一些科研。另外,這門課在教學的時候不能照本宣科,講得太教條了,應該以大量的案例和經驗分享的方式輕松愉快的去講解,讓大家體會到科研的樂趣,其實科研也并不難,并且科研成功后的快樂是非常奇妙的,消除科研和大家的距離感和神秘感。
圖1 調查問題(1)~(6)各選項分布比例圖
(2)加強科研活動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老師講,還應該在這之間提供一下訓練活動,包括文獻檢索、科研選題、論文寫作、圖標處理等方面。如在講解如何撰寫科技論文摘要時,找一篇論文,隱去論文的摘要,然后讓同學閱讀這篇論文后,自己撰寫一下這篇論文的摘要;又如講科研選題時,讓同學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和導師的相關項目,結合專業(yè)的前沿,自己擬定一個課題,然后同學自己闡述這個選題的背景,意義,再由老師和同學們共同探討這個題目是否選得合理;同樣在講解檢索文獻時,可以擬定一些關鍵詞,讓同學們在不同數(shù)據(jù)庫檢索不同級別的中文和外文文獻,以達到讓大家熟悉這些檢索工具的目的。
(3)建立激勵機制
由于上這門課時同學們才入學,對研究生的學習還不是很了解,因此,首先要向他們梳理一下研究生的學習生活,讓他們了解自己這幾年將會怎么樣度過?有幾個重要階段?作為一門課,要單獨建立一個完整的激勵機制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要充分結合學校的獎勵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獎勵制度就是獎學金評比,隨著國家在研究生培養(yǎng)資金投入的加大,獎學金的額度也在不斷的增加,如國家獎學金每人每年達到了2萬元的額度。國家獎學金的評選規(guī)則是在課程成績的基礎上加上科研積分,科研積分包括論文、專利、獎勵和著作等方面科研成果的積分。從這幾年已經評選出的國家獎學金獲得者來看,都有科研加分,加分最多的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加了15分(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為4分)。同樣校級獎學金、優(yōu)秀學位論文的評選方法也大致相同。學校的獎勵制度雖然可以較大的調動大家從事科研活動的積極性,但是論文見刊、專利授權等需要的時間很長,不是半年或某學期集中突擊就可以的,因此,在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中就要把這些問題和大家講清楚,希望大家早作準備,爭取能在碩士研究生階段獲得2次國家獎學金。
在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內也可以建立一起激勵機制。由人力資源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可知要把握激勵對象的主導需要,將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相結合。因此,課程的激勵制度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從事科研活動的回報和學生的利益相結合,如在課程中將課程作業(yè)和練習做得好的同學們,進行適當?shù)募臃止膭?,另外對在課堂上積極思考互動的同學進行表揚,又如課下有自己完成某項科研成果的同學,邀請他向大家講解,號召大家向他學習;二是梳理補充科研方法和科研規(guī)范的知識,讓學生少走彎路,讓學生提前獲得一種內在的成就感,三是鼓勵同學撰寫項目申請書,讓同學們積極申報校級和市級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獲得項目經費支持,有了項目后,也會約束大家繼續(xù)走下去,將這個項目完成。
(4)建立互動平臺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和知識的大爆炸,科研活動越來越體現(xiàn)為一項團隊的活動,且同學們初在科研的海洋中遨游,因此需要互動平臺讓大家互動交流和提供幫助。互動平臺可以通過建立課程網頁,在網頁中設置互動模塊,大家可以在這個平臺中交流,老師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指導大家。另外可以將現(xiàn)代的通信交流技術引入進來,如QQ群、微信群、微博、飛信群等,這樣可以實現(xiàn)實時交流和資源共享。
“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是引導研究生如何規(guī)范的從事科研活動的一門課程,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同學們盡快的進入研究生角色。本文以“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教學效果的調查結果為例,分析了本門課程在教學過程存在的不足,進而從研究生科研興趣的培養(yǎng)、加強科研活動訓練、激勵機制建立和互動平臺的建設等方面探討了如何改進“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guī)范”課程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趙節(jié)昌.對高校開展學生科研活動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13, (12):100-101.
[2]隆意.論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動中激勵機制的構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7):48-51.
[3]張義明.基于教師角色榜樣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yè),2011(9):45-46.
王林峰(1983.12-),男,博士,副教授,主要巖土工程研究。
作者簡介:
基金項目: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yjg14303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408084); 2013年重慶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計劃資助項目(KJTD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