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
高中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目標性、針對性、豐富性、層次性、選擇性等基本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思考:如何很好地協(xié)調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如何更好地銜接古代詩文和近現(xiàn)代詩文?怎么把已知和未知的知識盤活起來?這三個問題,考驗語文教師們選擇與甄別的能力,那么應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做好這“三個結合”,更好地為廣大學生服務呢?筆者在此陳述自己的拙見,以期拋磚引玉。
一、協(xié)調課內課外知識,做好高度上的引導和寬度上的拓展
在語文必修模塊的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涵養(yǎng)他們的心靈。在選修文本的教學中,讓學生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目的是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語文課,既要授人以魚,也要授人以漁。教材所選的課文都是經典篇目,學習它們,可以與先哲先賢對話,汲取他們的巧妙才思。但教材內容單薄,對于一個成長中的學生而言,顯然是不夠的。他需要不斷補充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來彌補課堂有限的知識容量。對于高中學生而言,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一定量的中外經典文學名著。讓學生通過閱讀來體悟它們的博大精深,精彩紛呈。利用課余時間和寒暑假與名著親密接觸,對于經典名著要有一定的了解,在閱讀中愉悅身心,豐富知識。經過時間的沉淀,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就會水漲船高。只要閱讀過這些名著,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黛玉進賈府》等節(jié)選文章時,就不會一頭霧水??梢栽O想一個讀過《史記》的人,怎么會對司馬遷塑造人物的方法一無所知呢?如果讀過一點外國經典文學名著,對莎士比亞、海明威、歐亨利、莫泊桑、雪萊、拜倫等就可能有所涉獵,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老人與海》等文章時,一定會構建比較合理的認知情感。再查找一點相關資料,包括鑒賞評價類文章,做點讀書札記。閱讀是一種深度的學習,這種學習的作用可以有直接和間接兩種。一個閱讀量達到一定水準的學生,在構思作文,下筆成文方面應該不會出現(xiàn)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在分析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時,應該不會無所適從,毫無章法。
二、做好古代詩文和現(xiàn)代詩文的銜接,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水平
古代詩文,尤其是古詩詞的鑒賞是新課改語文教學與語文高考的重點、難點。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鑒別美的形式和內容,風格和特點,是需要一定的能力的。而這種能力并非先天稟賦,而是后天學習習得的。因此,培養(yǎng)審美能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文藝鑒賞是一種主體性很強的情感和思維活動。筆者以為,廣泛的閱讀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不同作者在同一時期的作品,不同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不同時期、不同國別的作者對同一內容所寫的作品都有利于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熟讀《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世界最美的詩歌,中國最美的詩歌》等書籍,對名家名作有針對性地品讀,吟誦,想象與聯(lián)想,結合提示進行再加工是非常有必要的。對雪萊、狄金森、席勒、拜倫、泰戈爾、普希金等的著名詩篇進行誦讀、玩味、品鑒和梳理也可以達到對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當然,要在詩詞閱讀中培養(yǎng)這種能力,必須對詩詞的寫作特點、表達技巧、表現(xiàn)手法和風格流派等有深刻的理解。比如,中國古代詩詞特別注重意境的營造,通過意象的組合,來表達情感,表現(xiàn)主題。這一特點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詩歌,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另外,外國的詩歌也注重意境的營造和象征等手法的運用??偟膩碚f,無論古今中外,李白,杜甫,還是拜倫,雪萊,都遵循一個詩歌的審美原則——言有盡而意無窮。知道了這個原則,也就不難理解詩歌其實和音樂一樣,可以跨越時間,超越國界,把不同性格、不同膚色、不同時代的人靠著動人的詩句聯(lián)系起來,達到美的傳遞。
三、要把已知和未知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就要活學活用
總結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共同規(guī)律,梳理相近知識點之間的區(qū)別和不同,歸納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把握不同層級知識的不同能力要求,都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抓大放小,細化學習進程?!犊荚嚧缶V》一般對考點的能力層級有明確的要求,對照《考試大綱》,對已知知識進行深化、細化、條理化、系統(tǒng)化是十分必要的。對未知知識,比如語文高考卷中的仿寫、圖文轉換、概括一句話新聞、單復句轉換等題型,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它們往往能力在課內,知識在課外,或知識和能力在課內和課外互相遷移、滲透、補充,用課堂所學,分析解決課外實際問題。以概括一句話新聞為例,人教版必修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第四單元短新聞兩篇其一《別了,“不列顛尼亞”》,就是一篇典型的新聞作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對新聞作品的常識和寫作特點進行分析整理,只要課內學習扎實,在面對高考關于新聞作品的試題時,才會得心應手,利用已知知識盤活未知知識,形成合理的答案。另外成語運用題型的設置,也是要把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結合起來考查。成語需要積累,但課內積累畢竟有限,有些成語還是會成為未知,這時候,勢必要利用好已知學識和方法,去類比、分析未知知識。做好這個結合就要求我們語文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時多留心,不能只抓課本。多練固然重要,多思也必不可少。只有學好已知知識,才具備學習未知的可能,而未知的知識,是對學生已學知識的強化和提升,運用和檢測。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課程的設計和推進,要協(xié)調好各種關系,處理好“三個結合”等因素的影響,長期堅持,不斷觀察和思考,總結和改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寧夏固原回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