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霞
《陳涉世家》里,陳勝是一個平民子弟,但他領導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因而司馬遷將他載入世家??梢姟妒酚洝罚灰陨矸莩蓴≌撚⑿?,它不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部人學。
項羽,兵敗自刎,司馬遷卻將他列入了《本紀》,享有帝王的尊榮。這是因為司馬遷愛英雄惜英雄,同時在項羽的身上更投射著自己的生死觀。司馬遷的《史記》里,描寫過很多人的死。例如黃帝軒轅,是古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又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但司馬遷的描述非常簡單,一筆帶過“黃帝崩”。又如孔子,開創(chuàng)儒家之風,是仁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至圣、萬世師表,但司馬遷同樣惜墨如金“孔子卒”。但在項羽之死的描寫上他濃墨重彩。
司馬遷和項羽都遭受了人生中的巨大不幸,都感受過人生的大悲。
項羽24歲起兵反秦,斬秦皇,封天下,戰(zhàn)無不勝,襟懷坦蕩,27歲成就了一代霸王。項羽戰(zhàn)無不勝,指揮過很多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在巨鹿之戰(zhàn)中,他曾以五萬兵對秦兵的二十萬;在彭城戰(zhàn)役中,他曾以三萬兵對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但最終被圍垓下,雖三戰(zhàn)突圍,最終大勢已去,烏江自刎。項羽的才、情、義、氣都讓司馬遷為之動容。但這位英雄自刎之后結局是如此的可悲?!妒酚洝防镉涊d:
“王翳取其頭,馀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shù)十人。最其后,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p>
曾經威風凜凜,讓人不敢仰視的英雄,因為賞金而被貪婪的人爭奪得四分五裂。
司馬遷曾卷入李陵事件,替李陵辯護,惹怒漢武帝,漢武帝便把司馬遷交給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處理。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后來漢武帝聽信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但是漢朝的免死只有兩條路,一條是交錢,一條是接受宮刑,宮刑是奇恥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沒有選擇死,而選擇了宮刑。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司馬遷悲嘆的正是英雄霸業(yè)未成,才華難展,有情有義卻不能善終。而司馬遷悲嘆的也是自己的人生命運。
司馬遷和項羽都備受世人指責和質疑。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很多人說項羽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殘忍有余,仁善不足;心胸狹窄,缺乏國君氣度;優(yōu)柔寡斷,婦人之仁等等。
而司馬遷在宮刑之后,備受世人嘲諷,內心痛苦。他在《報任安書》里這樣寫道: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p>
司馬遷和項羽都有著頑強不屈的精神,對生與死都有著深刻的思考。
項羽被圍垓下,他可以選擇死,但是他選擇了活——努力突圍;在深陷沼澤時,可以選擇死,但是他選擇了活——帶兵至東城;在東城只有28騎時,可以死,但是他選擇了活——快戰(zhàn)突圍;在烏江,烏江亭長愿意渡他,他可以選擇生,但他卻選擇了死。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死也必須是一個英雄,絕不是一個懦夫、茍活者。項羽的死捍衛(wèi)的是自尊。在常人認為可以死的時候,項羽沒有選擇懦弱放棄;在常人認為可以活的時候,項羽沒有選擇茍活。這就是英雄的不屈。
司馬遷備受恥辱,但是他頑強不屈。他對生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在《報任安書》里寫道:
“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p>
項羽的死不是結束,而是自尊不屈的永生;司馬遷的生不是茍活,而是自我價值的創(chuàng)造。
自然的生死不是人為可以選擇的,從古到今,文人們總會引發(fā)許多對生死的感慨和思考?!短m亭集序》中王羲之感慨“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因而珍惜眼前,把握當下才是要務。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磨難讓弱者在歷史的長河中隕滅,讓強者留下生命的最強音。慎重,莊重的去選擇如何活著,這是對自我生命的尊重,是對自我價值的挖掘。
不僅是《項羽之死》,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也體現(xiàn)了自己對生死價值的深刻理解。屈原的汨羅投江,不是為個人,不是為私利,更不是懦弱或逃避,他捍衛(wèi)了自己的忠,捍衛(wèi)了自己終其一身保護的信仰,捍衛(wèi)了自己精神的潔凈!
這樣的死才是轟轟烈烈,有價值有意義的!同樣,生要有價值有意義!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如果司馬遷沒有對生死價值的深刻認識,他又怎么會忍辱負重,寫下《史記》,名垂千史?
史鐵生曾經說過“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人必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更要生得其所。項羽是活著的英雄,死去的帝王,精神的王者!這也就是他雖然不是帝王,但勝似帝王的原因。司馬遷更是一位精神的王者,他主宰了自己的命運,成就了自我的價值。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新疆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