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蘭
【摘 要】古詩詞匯集了炎黃子孫的人文精髓是我國優(yōu)秀的古典文化遺產(chǎn)。在多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以培養(yǎng)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為宗旨,根據(j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求知規(guī)律和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經(jīng)過不懈的探索和不斷的實踐,在語文古詩教學中,本文總結(jié)出讀詩句、知詩人、明詩意、會詩境、悟詩情的五步教學模式,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模式
由于古典詩歌距離學生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相差很大,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加上傳統(tǒng)教學,一些老師采用“字字解釋、句句翻譯”八字真經(jīng)教學法,大大破壞了詩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索然寡味,毫無生機,因而一些學生對古典詩歌不免敬而遠之。因此要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積極性,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教師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師教得很活,學生學得有味。下面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就古典詩歌的教學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讀詩句,加強學生語感
葉圣陶、朱自清兩位先生曾說過:“要親切地體會白話與文言的種種方面,就必須花一番功夫去吟誦白話和文言。”這不但說明了朗讀對理解、體會文章的作用,而且強調(diào)要“花一番功夫”去朗讀。我國絕大部分古詩格律嚴謹,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韻味無窮,而且學習古詩,語感甚為重要。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朗讀。為了加強語感,采用十讀即范讀、齊讀、分讀、仿讀、起始讀、收尾讀、誦讀、背讀等。經(jīng)過反復朗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詩歌的語言文字有初步的感知,對詩歌所表達的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的、朦朧的印象,并激發(fā)其興趣,誘發(fā)其美感,使其在不自覺中進入詩歌的境界。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都說明讀的重要性。無可非議,“讀古詩”這一步驟將成為學生全面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全詩的基礎。
二、知詩人,了解詩歌背景
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它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主觀反映的產(chǎn)物,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者的烙印??梢哉f,不了解某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作家本人,就無法真正地理解一部作品,對古詩的學習也理應如此。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對詩歌作者的認識也是開啟學生。如柳宗元的《江雪》,從字面上看,這是一首絕妙的吟詠江鄉(xiāng)雪景的詩,全詩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雪白、明浩、空疏、靜寂的江雪圖景。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探索作者,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這首詩就不僅僅是一首寫景的詩了,它的蘊意遠非如此?!督愤@首詩正作于柳宗元遠貶永州期間,實際上詩中以“鳥飛絕”和“人蹤滅”渲染了極為冷寂清幽的環(huán)境,又以“孤舟”和“獨釣”突出江上漁翁的孤傲,從而體現(xiàn)出詩人孤寂郁憤的心情及堅強不屈的性格,是作者當時處境、思想的寄托和寫照。
三、明詩意,指導學生理解詩歌
這一步是對古詩的細讀精研,是學生理解全詩基本內(nèi)容的關鍵所在。教學中可根據(jù)教材的具體內(nèi)容,采用“釋”、“譯”、“變”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詩的意思。“釋”,就是運用查工具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字詞的方法去準確理解詩句中單字或詞語的意思。如李白的《秋浦歌》中,作者為了盡情宣泄一個“愁”字,大膽地運用奇特的夸張和比喻,“愁長”似“白發(fā)三千丈”,將其內(nèi)心的苦楚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非“白發(fā)有三千丈長,愁很長”的意思,理解這樣的詩句,當應靈活一些。
四、會詩境,再現(xiàn)詩歌意境
詩歌是最長于抒情的文學體裁。強烈抒發(fā)感情是詩歌的重要特征。現(xiàn)代詩人臧克家說:“詩歌在文藝領域上獨樹一幟,旗幟上高標著兩個大字:抒情?!痹姼枰彩种v究意境,詩以境界為最正,有境界則自成高格。何為意境?朱光潛說:“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币饩称鋵嵤窃娙艘元氂械膶徝赖难酃獠蹲降纳顖D景,賦予濃厚的主觀情感并進行獨到的藝術(shù)處理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是情和境的典型化。學詩只是明白字面意思而不能會境悟情,可謂只知詩的皮毛而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再現(xiàn)詩的意境,領悟詩的感情,是對古詩的美讀升華,也是給學生的一種高層次的美感享受。
五、悟詩情,達到情感共鳴
在教學中,應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使學生對作品描繪的生活情景有切身的感受,產(chǎn)生自然的聯(lián)想,將“此景此情”變?yōu)椤拔揖拔仪椤?,學生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才呢能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其行為中透出了只有兒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與聰明。體現(xiàn)了兩小童的可愛與思維的敏捷。詩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詩人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tài),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詩人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表達了詩人對孩童的喜愛和贊賞。
以上所述就是筆者在長期語文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出的古詩教學模式。但模式只是一種框架,不可能一成不變,更不能死搬硬套,它在教學中運用時貴在創(chuàng)新,產(chǎn)生復式。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對象及不同的教學條件而產(chǎn)生的變式才真正具有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陶冬紅.《談《過故人莊》中的一個典故 》[J].現(xiàn)代語文,2006.10.
[2]馮家純.《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之我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7.
[3]陶滌非.《唐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