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卿
“少教多學”注重的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它意味著更少地依賴于死記硬背的學習、反復的考試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式,更多地關注經(jīng)驗式的發(fā)展、自主學習、差異化教學和終身技能的培養(yǎng)。它重視學生思維、態(tài)度、性格和價值觀的形成,力圖通過創(chuàng)新并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來塑造學生性格。
一、單篇課文研究性學習的“少教多學”
1.閱讀教學中的“少教多學”
單篇課文研究性學習的“少教多學”方式很簡單,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篇目的基礎上,根據(jù)篇目的三維教學目標,設計幾個研究課題,即可完成研究性學習的“少教多學”。例如,學習魯迅的《拿來主義》,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供學生自主探究:1.本文的寫作背景和主題是什么?2.閱讀文章第一部分(1—2段),談談從“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的發(fā)展與實質,所謂“催進象征主義”是怎么回事?3.閱讀文章第二部分(3—5段),說說“拋來”“拋給”“送來”“拿來”四個詞有什么嚴格區(qū)別?4.“拿來主義”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孱頭”“昏蛋”“廢物”各指什么樣的人?5.閱讀文章第三部分(6—9段),說說“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分別指什么?6.結合文章三、四部分,說說“拿來主義”者如何面對外來文化?7.結合文章第五自然段,說說文中兩種“送去”:一種是“送去主義”的“送去”,一種是“拿來主義”的“送去”,有什么本質區(qū)別?8.總結全文,說說本文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點?
2.寫作訓練中的“少教多學”
開展寫作訓練中的“少教多學”,就是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閱讀過程,讓研究性學習把讀與寫聯(lián)系起來,達到培養(yǎng)學生讀寫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意識的目的。
例如,《屈原列傳》是一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人物傳記,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自己探究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在深入探究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體現(xiàn)“愛國”這個主題的材料,開展以“愛國主義”為話題的作文訓練。學習時,筆者通過下面的設計,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①屈原所處的時代有什么特征?②傳記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學才華的?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幾個階段?如何概括?④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通過分小組探究,學生不但探究出了屈原生活的時代特征,屈原所具有的才華以及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而且學生還開發(fā)出許多現(xiàn)實社會中同樣展示愛國主義精神的事例。
二、單元課文研究性學習的“少教多學”
單元課文研究性學習的“少教多學”,不同于單篇課文,目光要聚焦這一單元。一般來講,與新課改相匹配的新教材,仍然把同一體裁的文章放在一個單元。所以,側重點就應有所不同。如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選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陸蠡的《囚綠記》,是一個寫景抒情的散文單元,而且所寫之景又都是北京的北國之景。所以,教師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少教多學”策略時,通過如下問題:1.散文的特點是什么?2.本單元幾篇散文各自突出的特點是什么?3.如何鑒賞散文:鑒賞角度、切入點,運用哪些專業(yè)術語?
學生經(jīng)過對相關資料和教材的研究,從教師指導的幾個方面進行研究性學習。明確:
1.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凝”。就行文上,講貌似洋洋灑灑,隨筆抒寫,但始終有一根主線將文字串起來。所以,閱讀時就要將文章的行文線索理出來,然后再探究從哪幾個方面突出這條主線的,從而達到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
2.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言,行文線索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只有搞清楚不寧靜的原因,才能理解為什么作者筆下不論是“荷塘里的月色”,還是“月色下的荷塘”都寫得那么朦朧、灰暗。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也一樣,為什么作者要突出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是因為作者每每看到北國的秋景,就馬上想起他那死去的“龍兒”,心境就沒法平靜。陸蠡的《囚綠記》從氛圍上與前兩篇截然不同,雖然結尾有一種離開北平一年后,對圓窗和綠友的懷念的傷感。但是,因為整篇文章的基調是“喜悅而滿足”,所以將北國的夏綠寫得那么富有生機,那么的招人喜愛。
3.鑒賞散文一般分三步走:①粗讀:即拿到一篇文學作品,首先運用傳統(tǒng)閱讀方法中的劃分層次,概括層意;②精讀:在審讀文章后面的閱讀題目后,針對每一個題目進行的有針對性的閱讀;③整合:將第二步檢索出的信息,按照題目的要求,寫在答案的相應位置上。
三、同題材課文研究性學習的“少教多學”
同題材的課文,學生研究性學習時,教師著重指導學生在比較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上設計“少教多學”教學程序。諸如:學習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時,就可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袁宏道的《虎丘記》進行比較閱讀;學習李密的《陳情表》,就可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諸葛亮的《出師表》進行比較閱讀。
綜上所述,由于研究性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特點與“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十分吻合,所以只要教師在教學程序的設計上本著一切從簡的原則,將課堂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探究,展示探究成果,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的子課題之一:“高中語文‘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論文之一?!?/p>
★作者單位:甘肅古浪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