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其雷
摘 要 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在課堂教學中巧用歷史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歷史課堂效率的做法有許多,只要能不斷地在新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中,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勤于總結,益于提高,就可以使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關鍵詞 歷史 教學方法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1.052
Using History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LIN Qilei
Abstract How to enhance the fun of classroom teaching,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s an important issue many teachers relentless pursuit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In the classroom, use history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classroom efficiency historic practice, as long as we keep teach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the courage to explore, good reflection, diligent summary, benefit increase, so that students learn the history alive.
Key words history; teaching methods; learning interest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尤為重要。筆者結合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巧用歷史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 巧設開局、激發(fā)情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有一個好的課堂開頭,不但可以收到先聲奪人之效,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使學生有余味三日不絕之感。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西方文明之源”,先問學生有關奧運會的知識,進而設問:奧運會的起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奧運會的故鄉(xiāng)——希臘。又如講“文藝復興”時,事先準備一石子和同樣大小的一紙團,問學生這兩樣東西哪樣先落地?然后再導入文藝復興的社會背景。如講解《美蘇爭鋒》一課,首先對課本標題進行這樣的解釋:爭鋒之一:杜魯門先聲奪人,斯大林以牙還牙;爭鋒之二:馬歇爾巧援歐洲,莫斯科力組經互;爭鋒之三:組北約,北美牛志在必得,會華沙,俄國熊爭鋒相對。這樣開頭形象直觀,助于學生宏觀理解。
2 巧設過渡、連續(xù)史實
熟練掌握過渡技巧,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拓展和能力培養(yǎng)。在歷史教學中,巧設過渡,可以使歷史史實更加連貫。如講俄國1861年改革后即提問“同一時期的日本情況如何?”這樣就很自然地過渡到“日本明治維新”。又如講遵義會議后,紅軍的命運真的改變了嗎?請同學們看書并列出史證。又如講《聯(lián)合國家宣言》時,問之前(后)法西斯的侵略是否還屢屢得手呢?請看史實。這樣的過渡能夠自然轉入到下面內容的學習,防止學生的思維中斷,保證了課堂教學的嚴密性和學生思維的連貫性。
3 巧設板書、字簡意賅
板書能把教材中復雜的、抽象的問題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巧設板書,字簡意賅,既有利于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又能較好地發(fā)展學生智力,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例如學習必修一第一單元時,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制度、兩對矛盾、三個趨勢”,學生很快總結出了第一單元的主干知識。板書反映本節(jié)內容,是一堂課的濃縮,其設計如何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及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如講“諾曼底登陸戰(zhàn)局勢”時,板書:英美聯(lián)軍←→德軍←→蘇軍,由此易顯德軍從此面臨東西夾擊作戰(zhàn)之中。如介紹“世界的文化杰作”時,用表格來表示,使學生一目了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應內容。在《新興力量的崛起》一課中,把課本中四個問題板書為:“歐洲人的歐洲”(以聯(lián)合求發(fā)展)、“迅速崛起的日本”(以政策求發(fā)展)、“東方巨龍的騰飛”(以探索求發(fā)展)、“發(fā)展中國家的呼聲”(以斗爭求發(fā)展)。四個問題以“發(fā)展”為主線,一目了然,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4 巧用典故、畫龍點晴
教師借歷史典故提出問題,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使學生迅速投身于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深入體驗教材內涵。歷史典故、歷史故事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畫龍點晴之語,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汲取歷史知識。如講“拿破侖征戰(zhàn)”時,講述“兵敗滑鐵盧”故事,以引申正義。如講“幕尼黑會議”時,可解釋“慕尼黑陰謀”。如講“拉丁美洲獨立戰(zhàn)爭”時就講解學生們關心的“解放者杯”的由來。如講“淝水之戰(zhàn)”時可運用“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通過典故、故事的點撥,使學生愛上歷史課,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 巧撥思維、清晰史脈
在歷史教學中,巧撥思維,可以清晰史脈。選用關鍵、準確的語言來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其思路更加清晰。如講“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及時向學生講解評價歷史人物應從兩個方面進行評價,既要看到其不足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客觀辯證地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又如“經濟大危機”有《美國失業(yè)率》和《納西水壩》這兩個表圖,學生很難將這兩圖聯(lián)系起來,老師可給學生點撥,羅斯??偨y(tǒng)采取應對措施,興建公共工程以減少失業(yè),這樣把兩圖結合起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筆者還緊密聯(lián)系當今國際金融危機形勢,結合我國政府采取擴大內需等一系列對策,使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這一歷史知識。
6 巧設疑問、激發(fā)思維
設計精巧、生動有趣的提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當學生的認識水平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時,教師不能就此停頓,而應順水推舟,通過分析,再有意識地設置問題,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如在講“美國經濟大危機時”,可設問“假如你是美國總統(tǒng),你有什么辦法幫助美國人民走出困境,擺脫危機?”又如講“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可設問“假如你是美國總統(tǒng)的助理,你對美國投放原子彈,將持什么態(tài)度?”“有人說二戰(zhàn)勝利是美國投下原子彈的功勞,對此你有何看法?”通過設疑置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效果非常理想。
7 巧用掛圖、一目了然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掛圖的演示和掛圖的講解,能夠更為直觀地闡述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直觀了解。值得注意的是,掛圖的使用要符合教學的需要,要能起到掛圖的直觀性和針對性作用。如講“四渡赤水”時,事先準備好一幅自己設計的掛圖,邊講解邊比劃,很容易把“四渡赤水”戰(zhàn)略意圖講清楚,從而加深對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的認識。又如講解“工農紅軍長征”時,筆者用事先準備好的《紅軍長征路線圖》電子課件,活靈活現地給學生們展示了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六方面軍的行軍路線,使復雜難記的紅軍長征路線一目了然,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8 巧用辯論、活躍課堂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大膽地將辯論引入課堂,以激活歷史課堂。例如:“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我國歷史上誰的貢獻大?”“唐朝的科舉考試重視考詩賦是好事還是壞事?”這些辯論題只是為了激活歷史課堂,更好地為歷史教學服務。可用單元課后思考題、練習題,如“如何評價秦始皇、拿破侖,商鞅變法,王安石改革?”“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等等,針對有爭議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舉行辯論會,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激發(fā)思維,各抒己見,越辯越細,越辯越明,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激活了課堂,并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9 巧用媒體、形象直觀
現代多媒體技術可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渲染歷史背景,重視戰(zhàn)爭場景,以擴展歷史課堂容量,拓寬歷史知識,增強直觀效果,也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上“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時,筆者播放了歷史視頻《百年中國》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這段,讓同學們能更易理解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內容和作用。在講新中國的成立時,筆者用影視歷史資料,播放了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以他那濃重的湖南口音和發(fā)自肺腑的、鏗鏘有力的聲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畫面和天安門廣場上人潮如海、歡呼雀躍的動人場景,使同學們有身臨其境之感,久久難于忘懷。
10 巧作總結、升華效果
小結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朗誦一首詩歌,師生對話,提問方式,列表方式等等,這些簡單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節(jié)內容,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記憶,還可作為下一節(jié)內容的提示或引言。歷史課堂教學總結具有鞏固新知識、深化教學內容、升華情感、啟發(fā)思維的作用,是培養(yǎng)學生“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主要途徑。如在《開辟文明交往的新航線》一課后,總結為:四個原因:社會心理、政治動因、經濟動因、宗教動力;四個條件:生產力的發(fā)展、知識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王室的支持;四個人物: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影響(即四條路):世界市場聯(lián)系之路、人類文明交流之路、殖民掠奪之路、人類思想震撼之路。
激發(fā)學習學生歷史興趣的方法途徑還有很多,如巧設情境,以情求趣;精讀詩詞,以詩牽趣;編寫歌謠,以歌導趣;設置圖表,以圖增趣等等??傊?,教無定法、學無止境,要不斷地在新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中,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勤于總結,益于提高,使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 葉小兵.論歷史學習策略與歷史學習方法[J].歷史教學問題,2004(3).
[2] 聶幼犁.歷史課程教學論第五章[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1.
[3] 趙艷.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學園(教育科研),2013(4).
[4] 嫦娥.新課程體系下歷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11).
[5] 王生.“課標”是教學史料開發(fā)的重要依據——以人民版《走向整體的世界》一課為例[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3(1).
[6] 李稚勇.美國以史料為主體的歷史教科書論析——別具一格的《發(fā)現美國的過去:從史料中進行探究》[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6).
[7] 馬文平.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如何改變教學觀念[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