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丹
摘要:近些年來虛假嗓音在演唱中運用的越來越多,因此對于虛假嗓音技巧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聲樂教學的發(fā)展。本文就虛假嗓音的定義和意義以及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聲樂教學 虛假嗓音技巧
一、虛假嗓音的定義
所謂的虛假嗓音是相對真聲來說的,真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說話所發(fā)出來的聲音,而虛假嗓音和生活中的真聲是不同的,虛假嗓音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和藝術修飾才能夠實現,這種聲音和人們本來的唱歌聲不同。由于虛假嗓音的類別很多,因此對虛假嗓音進行優(yōu)劣判別是很困難的。虛假嗓音對于唱歌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虛假嗓音運用得好,會促進唱歌,使得歌聲很好且很成功,如果虛假嗓音運用得不好,就會影響唱歌,會使得唱歌的質量很差,導致唱歌失敗。因此想要將虛假嗓音運用到歌唱當中,就必須掌握好虛假嗓音的唱歌技巧,才能夠在運用虛假嗓音的情況下,使得唱歌質量提升上去。
二、虛假嗓音的分類和發(fā)聲方法
對于虛假嗓音的分類,大致分為三類,分別是無共鳴假聲和單一共鳴假聲以及混合共鳴假聲。虛假嗓音主要是依據共鳴腔來分類的,不同的共鳴腔使得虛假嗓音不同,不同的虛假嗓音的效果也不同。不同類型的虛假嗓音發(fā)聲方法不同,下面將對這三種虛假嗓音的發(fā)聲方法進行闡述。
(一)無共鳴假聲
無共鳴假聲也可以稱之為純假聲。所謂的無共鳴假聲就是指通過聲帶直接發(fā)出來的假聲,聲音由聲帶產生以后直接發(fā)出來,不存在經過頭腔的聲音。無共鳴假聲不僅僅存在嚴重漏聲現象,此外通過無共鳴假聲唱出來的歌沒有色彩,聲音非常的虛弱和空洞,一般情況下不會將無共鳴假聲運用在歌唱當中,因為無共鳴假聲很難把握。如果無法很好的把握無共鳴假聲,還將其運用到歌唱當中,就很容易導致歌唱失敗。比如在唱高音的時候出現漏聲,而導致失聲,這種情況就屬于無共鳴假聲的失敗嘗試。如果想要將無共鳴假聲運用到歌唱當中,且要保證歌唱質量,這時候需要融合其他聲樂技巧,將無共鳴假聲和聲樂技巧相結合,才能使得歌唱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才能使得歌唱成功。
(二)單一共鳴假聲
單一共鳴假聲也可以簡單稱為單一假聲。單一共鳴假聲是當聲帶產生聲音以后,讓喉嚨很小的打開,讓聲音全部進入頭腔當中,并在頭腔當中產生共鳴,發(fā)出的聲音比較集中和明亮。這種聲音一般在民族歌曲中體現,有民族風格的特點。但是單一共鳴假聲發(fā)音效果也存在缺陷,這種類型的假聲最明顯的缺陷就是聲音比較尖,而且聲音不夠豐滿。對于單一共鳴假聲在我國民族歌曲中運用很多,比如云南民族歌曲,京劇的青衣和小生等等,都采用了單一共鳴假聲。
(三)混合共鳴假聲
混合共鳴假聲與單一假聲和無共鳴假聲相比就復雜了許多,混合共鳴假聲的形成需要在胸腔和頭腔兩個地方產生共鳴?;旌瞎缠Q假聲產生過程中,喉頭向下,并且咽喉要充分的打開,使得頭腔與胸腔相通,在聲帶產生聲音以后,聲音在頭腔和胸腔同時產生共鳴,也就是整體共鳴,可以使得真聲在低音區(qū)獲得假聲的位置,產生假聲的效果,而在高音區(qū)的假聲,在放低呼吸支持點以后,高音區(qū)的假聲就能夠獲得真聲的呼吸支持?;旌霞俾暫芴貏e,真中有假、假中包含真聲的成分、真真假假、虛實結合。此外混合假聲既有真聲的特點,也有假聲的特點,包含真聲的結實與明亮,假聲的甜美與柔和,剛柔相結合,把歌曲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得歌聲非常的甜美和豐滿以及婉轉。如果很好的運用混合共鳴假聲,能夠增加歌聲的效果和質量,使得歌唱表演更加的成功。
縱觀人類聲樂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人們在不斷的唱歌過程中,其實也是對假聲的不斷應用的過程,人們對假聲的審美標準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變化。假聲的發(fā)展是有一定的順序的,第一階段是純假聲,第二階段是單一假聲,第三階段混合共鳴假聲。最開始人們在演唱時,當唱到高音的時候,聲音高不上去的時候,就出現了純假聲的應用,使得聲音足夠高,人們在唱歌時,高音能夠唱上去,但是由于沒有一定的共鳴支持,使得高音比較虛和空,聲音不夠飽滿,這使得純假聲不太適合演唱,因此為了使得聲音能夠得到共鳴的支持,歌唱家們開始通過頭腔獲得共鳴支持,使得假聲發(fā)展達到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高度。然后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于音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音域和音質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許多音樂作品的音域逐漸變寬,使得原先的單一共鳴假聲無法滿足,為了滿足音樂發(fā)展和歌唱的要求,歌唱家們又逐漸探索新的假聲,最終探索到了頭腔和胸腔同時共鳴,也就是混合共鳴假聲,能夠滿足歌唱的要求,更具有聲音的藝術表現力,使得音樂更加有生命力。
二、在歌唱中運用虛假嗓音的意義
(一)是聲樂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
虛假嗓音對于聲樂訓練來說非常重要,在日常的歌唱中也經常用到虛假嗓音,虛假嗓音技巧是歌唱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因此在聲樂訓練中,一定要注重虛假嗓音技巧的訓練。歌唱家在唱高音的時候,一般都會采用虛假嗓音,才能夠將高音提上去。此外運用虛假嗓音以后,歌聲會變得更加的婉轉動聽,音質也變得更加的飽滿,聲音更具有感染力,對聽眾更加有吸引力。使用虛假嗓音唱歌不僅能夠使得歌聲更加動聽,還能夠鍛煉虛假嗓音技巧和虛假嗓音在歌唱中的運用技巧,既達到了聲樂訓練的目的,也達到了虛假嗓音技巧訓練的目的。
(二)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能力
在歌唱中運用虛假嗓音能夠使得歌唱更加有藝術魅力。在歌唱中運用虛假嗓音,一定要把握好虛假嗓音技巧以及虛假嗓音在歌唱中的運用。此外還要控制好歌聲的強弱和音質,使得歌聲更加動聽,更加有震撼力,把歌唱表演得淋漓盡致,使得歌唱表演成功。如果演唱者在歌唱中沒有運用虛假嗓音,那么歌聲就會顯得沒有活力、沒有生命力,而且演唱的音色也比較單調,整首歌曲沒有多大變化,演唱結果會使得聽眾感到乏味,無法吸引聽眾。所以在演唱的過程中運用虛假嗓音,會使得歌聲更加有吸引力,能夠很好的將歌聲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虛假嗓音有很好的藝術表現力,為歌唱增添藝術色彩,使得歌聲更加有韻味。當代歌唱家陶喆就是虛假嗓音技巧唱法的代表,在陶喆的歌曲中,有很多地方都運用了虛假嗓音和轉音,這也是為什么陶喆的歌曲總是那么的活潑婉轉,這也使得陶喆的歌曲別具一格,和其他歌曲相比,有自己的唱歌風格。
(三)能夠保護演唱者的嗓子
采用單一的唱法演唱歌曲不僅僅會損害嗓子,也會使得演唱出來的歌曲比較單一、乏味。比如可以嘗試運用一種唱法進行歌唱,會發(fā)現當歌唱一會以后,就會有疲倦感,這說明用單一的唱法來演唱歌曲會有單調無聊的感覺。如果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使用虛假嗓音,就會使得歌曲唱法由單一變?yōu)樨S富,歌曲在演唱過程,音色會發(fā)生變化,這使得歌曲很婉轉,也不會給人疲倦感,而且因為運用了假聲,嗓子在轉換唱法的時候得到了休息,這也使得嗓子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由此可見將虛假嗓音運用到歌唱中,能夠很好的延長歌唱家的藝術生命力,使得歌曲更加的有活力和生命力,對于歌唱家來說非常的重要,對其演唱生涯有著很大的影響。
(四)能夠拓寬音域和發(fā)展高音
虛假嗓音對于拓寬音域和幫助演唱高音的提升有著很大的作用,有助于演唱者高音部分演唱的提高。在歌曲高音部分演唱的時候,一般都是采用分階段演唱的方法,將高音演唱上去。比如大家熟知的《青藏高原》,想要將高音部分演唱上去就需要分階段演唱,在演唱的過程中運用虛假嗓音,由于轉音的過程中嗓子得到一定的休息,這樣在高音演唱的過程中是分部分和階段演唱的,使得高音部分能夠一步一步的演唱上去,而且還避免了破音和中斷的現象發(fā)生。此外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運用虛假嗓音技巧,使得頭腔和胸腔相連接,產生混合共鳴,使得演唱者的音域拓寬,演唱出來的歌曲延綿不絕,給人悠遠的感覺,使演唱的歌曲具有藝術效果。
三、虛假嗓音技巧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排除虛假嗓音,保持學生真聲
對于排除學生虛假嗓音,主要是針對那些有得天獨厚聲帶條件的學生。真嗓音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分貝非常的大,和其他類型的嗓音相比要大很多。通過基礎聲樂學習,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的聲帶大小是不同的,有的人的聲帶大,有的人的聲帶小,而真嗓音型的色帶特點就是寬而厚。對于真嗓音類型的學生,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針對性的訓練,保證學生真聲,減少學生虛假嗓音的運用,這類學生通過真聲唱出來的歌曲更加剛勁有力,更具有戲劇性的色彩,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正確引導,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保持學生歌唱的本聲。
(二)幫助學生豐富唱法,鍛煉學生高音演唱
在演唱中運用虛假嗓音更有利于將高音提上去,因此在聲樂教學中,要注重虛假嗓音技巧的教學。和真嗓音相比,虛假嗓音就要柔和許多,而且假嗓音的分貝較小,因此在高音的演唱過程中,運用假嗓音更容易將高音提上去,而且還具備假嗓音的特點,唱出來的歌聲非常的婉轉。因此音樂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要提高學生歌唱過程中運用虛假嗓音的比例,提高學生歌曲演唱的能力。此外在聲樂教學中,要求學生多運用虛假嗓音,還有利于學生的嗓子的保護,學生每天都在演唱,對于嗓子的傷害是很大的,而運用虛假嗓音,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嗓子的休息時間,保護了學生的嗓子,減少了對學生嗓子的傷害。如果一直運用單一演唱的方法演唱歌曲,演唱結束以后,嗓子就會變得沙啞,而且很疼痛,長期如此對嗓子的傷害很大。除此之外虛假嗓音還能夠豐富唱法,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演唱技能,學生還可以在歌曲演唱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使得學生形成其自身獨有的風格。
四、結語
通過本文研究發(fā)現,虛假嗓音對于歌曲演唱來說非常的重要,熟練掌握虛假嗓音技巧,不僅僅能夠提高學生演唱的能力,還能夠保護學生嗓子,使學生具備唱高音的能力。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要更多的融入虛假嗓音,讓學生掌握虛假嗓音技巧,便于學生實際的演唱。
參考文獻:
[1]武秀之,張永杰,張平.民族聲樂教程[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
[2]王保榮.假聲在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價值[D].開封: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01年.
[3]程淑安.歌唱與教[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