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華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guī)定,地方指導與管理,學校開發(fā)與實施”的必修課程,是一門與學科課程有著本質區(qū)別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質上屬于活動課程,是活動課程的繼承和發(fā)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相比主要有如下不同:學科課程是以“知識”為線索展開的課程,是在“學中做”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為線索展開的課程,是在“做中學”的課程。從教學理念來看,學科課程是“帶著問題進課堂,不帶問題出課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新問題出課堂”??梢娋C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讓學生“愛問,會問”。筆者將結合主題生成課的課型,在策略的運用上進行闡述。
【關鍵詞】主題生成課 問題意識 培養(yǎng)策略
主題生成課是番禺區(q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的其中一個課型。主題生成課的主要任務是解決“為什么生成?怎樣生成?生成什么?”的問題。可見,主題生成課是“問題”的集中體現,是以“問題意識”培養(yǎng)為主要任務的課型。在主題生成課上所產生的問題,將直接影響學生在之后的單元活動探究的深度、廣度。所以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是否能提出有質量、有價值的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
如何在這個課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筆者將在操作層面上談談以下策略。
一、導入策略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于主體的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問題意識總是以已有的知識結構為其現實的土壤,而后不斷地生長、發(fā)展。
從主題生成課的課型來看:“問題導入----生成主題----分解話題----初定方案”有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其中“問題導入”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有了好的導入,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能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生思考,從而產生問題。
因此,課前準備首先要豐富導入的內容,其次是豐富導入的形式。
(一)豐富導入內容。
豐富導入內容是指豐富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因為小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較貧乏,對于事物的認知和了解水平較淺,單憑他們淺薄的認知是不足以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所以在課前,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就需要對主題進行全面的剖析,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預設相關的探究內容和方向。從人、事、物、時間、空間等方面來準備相關的導入內容,以便更好地引領學生較全面地關注探究的主題。在大量的信息沖擊下,學生總能發(fā)現自己原有的認知及經驗與導入的內容產生認知上的碰撞,這樣自然就有了想探究、了解的問題。我校開展過“沙溪茶葉城的探究”由于在課前準備時,教師只關注到茶葉,準備了大量與茶葉有關的素材,而忽略了這個“城”,所以學生提出來的探究內容都與茶葉有關,如茶葉的產地、品種、作用與功效、茶葉與文學。使得探究的內容與主題不相符。所以教師對探究的主題作充分的預設顯得十分重要。
(二)豐富導入的形式。
有了豐富的導入,還有有豐富的導入形式,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探究的欲望。我們常用的談話導入、圖片導入、情境導入、回顧導入等,其實還可用視頻導入、猜謎導入、計算導入等。如:我聽過“親近木棉”的主題生成課,該課的指導老師就恰到好處地截取了廣州電視臺相關的新聞報道、廣州亞運開幕式木棉盛開的表演、與木棉相關的詩文。在這樣豐富的導入形式中,學生關注到更多有關木棉的信息,所以學生提出了更具探究價值的問題:木棉的生成、木棉的藥用價值、木棉的精神、木棉與文學。當然也不能走極端,為了形式而形式。到這里可以說是解決課型中的“為什么”生成的問題,課堂上還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提問,討論、歸納來解決“怎么生成”以及“生成什么”。
二、對話策略
若說豐富的導入是學生對要探究內容產生問題意識的現實土壤,那教學過程中的對話交流就是學生問題意識得以不斷地生長、發(fā)展的養(yǎng)料。如何引導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對話是一種操作簡便而有效的方式。
(一)自我對話策略
引導學生自我的對話,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自己所提的問題,思考問題提出的原因和價值。在主題生成課上指導教師可提供一些表格來引導學生關注:“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什么意義”。如“沙溪村三輪摩托車使用現狀探究”的主題生成課,指導老師設計了以下的表格,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對話。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及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生生對話策略
學生各自都產生了些什么問題、問題是否有重復,學生是一無所知的,為了更好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交流和思考,所以老師設計了以下表格,引導小組成員在對話中相互質疑,并最終歸納產生小組內有價值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思維、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在這樣的狀況下所生成的問題肯定會更全面、更具可操性、也更具意義。
(三)師生對話
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說都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老師傾向于提出有價值問題或刨根問底式的提問,學生同樣會以教師為榜樣。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指導中,教師需要給學生的不是答案,而是拋出問題。就如“是嗎?這話怎么理解?為什么你能有這么獨特的想法?同學們認為哪個更好,談談你的看法?”等,讓學生不斷地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問題----再解決問題。強調的就是這個探尋的欲望,欲望背后所需要的正是問題的意識的激發(fā)。
值得注意的在師生對話中,教師要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指導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少講,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去想去說,才能有助于學生對自己所關注的問題進行思考,建構知識。
三、評價策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洛斯的需要層次理論有五層: 一,生理的需要。 二,安全的需要。三,友愛和歸屬的需要。當生理及安全需要得到相當的滿足,友愛和歸屬方面的需要便保持主要地位。 四,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別人的尊重。 五,自我實現的需要。當低級層次得到滿足就產生高一級別的層次需要。在集體中學生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樹立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開放性的學科,對學生的知識要求并不象學科那樣嚴謹,要求也并沒那么苛刻。故此絕大部分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都躍躍欲試。在主題生成課上,指導老師除了提供時間和機會讓學生發(fā)表見解,闡述理由外,及時的評價能讓學生的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問題意識正是在學習的欲望下激發(fā)的。另外評價以描述性評價為主,結合課堂的學生在課堂的表現進行客觀的評價,以達到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對問題作深入的思考效果。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才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從評價的對象來看可分為對學生的評價、對問題的評價;從評價的發(fā)出者來看可分為教師評價、同學的評價。評價策略的運用能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明確得失,讓學生對未知事物或對已存在的事實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說:“讓我們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鏡,要看事實,看未來;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巾,要想得通,想得遠;解放嘴巴,享受言論自由,談天,談地,談出真理來;解放雙手,甩去無形的手套,大膽操作,向前開辟;解放空間,把學生從文化的鳥籠里解放出來,飛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尋覓,去捕捉?!弊屛覀兣ε囵B(yǎng)學生問題意識,發(fā)掘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的發(fā)展,努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盡力而為。
【參考文獻】
[1]黎耀威,綜合實踐活動課型范式.廣東教育出版社(廣東 2010年9月 第1版)
[2]路堅,培養(yǎng)問題意識 提高質疑能力.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3月)
[3]黎瑞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指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第1版)
[4]楊萍,如何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中等職業(yè)教育理論(2008年8月)
[5]苑青松,關于中小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新思考.教育學術月刊(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