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雙來源支持感對員工的影響與承諾的中間作用

      2016-05-30 21:39:59閻亮樊耘
      商業(yè)研究 2016年11期
      關(guān)鍵詞:組織支持感組織承諾

      閻亮 樊耘

      文章編號:1001-148X(2016)11-0136-08

      摘要:通過432對樣本的實證研究,本文分析了員工雙來源支持感通過員工組織和主管承諾影響員工離職傾向和組織公民行為的作用機制。結(jié)果表明:員工組織支持感正向顯著影響其組織承諾,主管支持感正向顯著影響其主管承諾;員工的組織承諾負(fù)向顯著影響離職傾向,正向顯著影響組織公民行為;主管承諾正向顯著影響其組織承諾,主管承諾對離職傾向和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不顯著,主管的組織承諾在員工主管承諾和組織承諾關(guān)系間起到調(diào)節(jié)效應(yīng)。

      關(guān)鍵詞:組織支持感;主管支持感;組織承諾;主管承諾;主管的組織承諾

      中圖分類號:F27292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7-12

      作者簡介:閻亮(1982-),男,陜西千陽人,陜西師范大學(xué)國際商學(xué)院博士后,管理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組織行為、人力資源管理;樊耘(1956-),女,河南澠池人,西安交通大學(xué)管理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管理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企業(yè)文化與變革、企業(yè)競合戰(zhàn)略。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5YJC630153;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面上項目,項目編號:2015M570811;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15SZYB26。

      21世紀(jì)以來的技術(shù)革命和經(jīng)濟全球化改變著組織運行的環(huán)境,人力資源逐漸成為組織核心競爭力的來源[1],保留與挖掘人力資源的潛力越發(fā)重要。有關(guān)離職傾向和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揭示出員工的支持感有多個來源,支持感通過員工的承諾影響其態(tài)度和行為。從員工雙來源支持感入手,本文通過分析組織和主管承諾影響員工離職傾向及組織公民行為的作用機制,討論主管的組織承諾對主管承諾與組織承諾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以期揭示組織和主管對于員工態(tài)度和行為的影響。

      一、理論與假設(shè)

      (一)支持感與承諾

      Eisenberger等人提出的組織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簡稱POS)概念,是指員工關(guān)于組織重視他們貢獻(xiàn)和關(guān)心他們福利程度的信念[2],員工感知到組織的支持就有了一種保障感,有助于他們有效地開展工作并處理棘手的問題[3]。組織支持感越強,員工為組織利益和組織目標(biāo)奉獻(xiàn)自己力量的責(zé)任感就越強,他們會與組織建立更加強烈的情感聯(lián)系,并在工作中積極努力[4]。另外,感知到組織的支持也能夠滿足員工的社會情感需求,并增強個人得到組織重視、自我能力提升的體驗,從而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引發(fā)對于支持來源的情感聯(lián)系[5]。因此,組織支持感強的員工更易產(chǎn)生與組織的情感聯(lián)系,也更易產(chǎn)生對于組織的情感承諾。因此,提出如下假設(shè):

      假設(shè)1a:員工的組織支持感對其組織情感承諾存在顯著正向影響。

      在中國背景下,王忠軍等認(rèn)為主管與下屬的互動過程融合了下屬對其主管的投入和主管給予下屬工作性和情感性資源的回報[6]。正如員工從整體上評價其組織的POS一樣,感知到主管支持(Perceived Supervisor Support,簡稱PSS)表達(dá)了員工對主管重視他們的貢獻(xiàn),關(guān)心他們福利程度的感知[7]。主管是個人在工作環(huán)境中進(jìn)行社會交換的重要對象,主管支持感使得員工產(chǎn)生回饋主管,幫助主管達(dá)成其目標(biāo)的責(zé)任[8]。所以,主管支持感越強的時候,員工更有回饋主管的責(zé)任感,他們不僅僅以完成主管分配任務(wù)為回饋形式,同時以對主管的承諾作為回饋形式,成為與主管建立良好關(guān)系的手段。因此,員工主管支持感越強,其主管承諾水平越強。因此,提出研究假設(shè)1b:

      假設(shè)1b:員工的主管支持感對其主管承諾存在顯著正向影響。

      (二)承諾與離職傾向、組織公民行為

      1.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組織公民行為

      以往研究中所提出的對象一致性假設(shè)表明對于某一對象的承諾,能夠更好地預(yù)測指向此對象的態(tài)度與行為[9],此假設(shè)能夠推測組織承諾對員工離職傾向和離職行為具有重要影響[10],眾多實證研究表明情感承諾與離職傾向存在著負(fù)相關(guān)性[11-12],組織承諾能夠降低員工離開組織的意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shè):

      假設(shè)2a:員工的組織承諾對其離職傾向存在顯著負(fù)向影響。

      組織公民行為是自由的、不被正式獎勵系統(tǒng)直接或明確識別的,能有效提升組織運作的個體行為。組織情感承諾較強的員工相較于較弱的員工更易產(chǎn)生組織公民行為[13]。這是因為情感承諾較強的個人的角色認(rèn)知更寬泛,他們會將很多外部看來是角色外的行為認(rèn)為是自己角色范圍內(nèi)的工作,情感承諾更高的個體會有更多的組織公民行為[10]。因此,本文提出假設(shè):

      假設(shè)2b:員工的組織承諾對其組織公民行為存在顯著正向影響。

      綜上所述,在社會交換過程中,離職傾向的降低和組織公民行為是個體在感受到高水平的組織支持,進(jìn)而做出承諾后所出現(xiàn)的有利于組織的態(tài)度和行為反應(yīng)。當(dāng)員工感受到組織在工作和生活上提供了諸多支持時會產(chǎn)生回報意愿,員工會主動地考慮組織利益,表現(xiàn)出更多有利于組織的行為[14]。組織承諾在組織支持感與離職傾向和組織公民行為間起到中介作用,由此提出如下假設(shè):

      假設(shè)2c:組織承諾在組織支持感與離職傾向間起到中介作用;

      假設(shè)2d:組織承諾在組織支持感與組織公民行為間起到中介作用。

      2.主管承諾與離職傾向、組織公民行為

      根據(jù)Lewin的場理論,與個體聯(lián)系最近的因素對于個體態(tài)度和行為的影響最強。與個體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因素在組織中是員工的主管,員工對于主管的依附和認(rèn)同是因與主管之間良好的交換關(guān)系產(chǎn)生的,這樣的交換關(guān)系能夠為員工發(fā)展提供保障[15]。因此,對于主管有強烈承諾的個體往往不希望放棄與主管之間良好的交換關(guān)系和情感聯(lián)系。如單國旗在分析主管承諾對離職傾向等變量的影響時,發(fā)現(xiàn)主管承諾與離職傾向呈負(fù)相關(guān)性[16]。Vandenberghe等的研究表明主管情感承諾能夠降低員工離職傾向,進(jìn)而減少員工離職[17]。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shè):

      假設(shè)3a:員工的主管承諾對其離職傾向存在顯著負(fù)向影響。

      相似于組織承諾,主管承諾較強的員工對于工作角色的認(rèn)知更為寬泛,對于主管指派的非工作范圍內(nèi)的任務(wù)仍有良好的執(zhí)行力,他們會以做出更多角色外行為的方式來提高個體的績效水平,從而加強個人與主管的交換聯(lián)系,獲得更多的資源來滿足個體發(fā)展需要[18],即主管承諾對組織公民行為有正向影響[19]。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shè):

      假設(shè)3b:員工的主管承諾對組織公民行為存在顯著正向影響。

      (三)主管承諾與組織承諾

      管理者是組織的代理人,員工會將主管視為組織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的重要代表,他們覺得與主管保持一致就是與組織保持一致[15]。員工與主管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越強越有助于形成員工的組織承諾。因此,提出如下假設(shè):

      假設(shè)4:員工的主管承諾對其組織承諾存在顯著正向影響。

      (四)主管組織承諾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Eisenberger等的研究表明不是所有員工都將主管看作組織代理人[20]。Van Vianen等認(rèn)為個人與組織的匹配和個人與主管的匹配是兩個不同的結(jié)構(gòu),盡管組織和主管有著許多共同的價值觀和特點,但是并不能代表他們是一致的[15]。因此,員工對于主管的承諾能否轉(zhuǎn)化為其對于組織的承諾,應(yīng)該有調(diào)節(jié)變量對它們之間關(guān)系進(jìn)行調(diào)節(jié)。Cheng等認(rèn)為下屬在工作中會平衡自我、主管和組織之間的關(guān)系,如果主管對于組織的承諾水平越高,組織與主管才越是一致的[21]。在這種情況下,主管組織代理人的代表性越強,下屬對主管的承諾越強,才能推理其組織承諾也越強。組織情感承諾強的員工往往更容易與組織有著更強烈的價值一致性[22],但員工對于主管的承諾與其組織承諾的一致性是建立在主管與組織一致性基礎(chǔ)上的,主管對于組織的承諾水平越高,員工主管承諾到組織承諾的傳遞效應(yīng)越強。因此,提出如下假設(shè):

      假設(shè)5:主管的組織承諾在員工的主管承諾和組織承諾之間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樣本

      本文的樣本來自于北京、上海、廣東、福建、山東、新疆,陜西等地區(qū)的29個組織,本文采用上下級配對的方式,讓員工評價個人感知到組織支持、主管支持、組織承諾、主管承諾和個人的離職傾向等變量題項,讓員工的直接主管評價員工組織公民行為和自己的組織承諾的題項。共發(fā)放問卷550對,收到回復(fù)問卷536對,回收率為97455%。其中有432對有效樣本,樣本的有效率為 80597%。在有效樣本中,50694%為男性,49306%為女性。從年齡分布來看,20 歲以下受試者占比2778%,21-30歲占比 62037%, 31-40 歲受試者占比22454%, 41-50 歲、51-60歲、60 歲及以上受試者分別占比8333%、3935%和 0463%。擁有大專學(xué)歷以上的員工占比83102%。組織任期方面,工作 1 年內(nèi)的員工占比20370%,1-3 年占 37732%;3-7年占20370%;7-10年占6019%;工作10 年以上的員工占15509%。在工作職位方面,73843%的員工均是基層員工,基層管理者為 15509%,中層管理者為 9028%和高層管理者為 1620%。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翻譯-回譯方法制作量表,先請兩名管理學(xué)博士生將英文原始量表翻譯成中文版本,另請兩名管理學(xué)專業(yè)博士生將其回譯為英文,最后將兩個英文量表進(jìn)行對比、修正,并按照中國的語法習(xí)慣和語義內(nèi)涵進(jìn)行調(diào)整,最終得到最終調(diào)研量表。量表采用7級李克特量表,讓受試者評價題項與其感受或認(rèn)知符合的程度,1代表“完全不符合”,7代表“完全符合”。

      組織承諾的測量來源于Meyer等關(guān)于組織情感承諾的量表,選擇5個題項對情感承諾進(jìn)行測量[23],該量表在本文中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 0889。主管承諾的測量來源Vandenberghe等研究的相關(guān)題項,形成了5個題項的主管承諾量表[17],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 0901。組織支持感的測量來源于Eisenberger等的研究[24],本文選取了4個在原量表中因子載荷較大的題項作為調(diào)研量表,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 0926。主管支持感的測量借鑒Eisenberger等的測量方法[25],本文選擇4個題項測量感知到的主管支持,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 0939。離職傾向的測量來源于Vandenberghe和Bentein研究[26],使用三個題項測量員工的離職傾向,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 0938。

      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和主管的組織承諾由主管進(jìn)行評價,該種方式能夠增加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從而降低共同方法偏差的影響[27]。主管的組織承諾的測量題項與員工相同,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 0838。組織公民行為的測量包含5題,借鑒了Moorman和Blakely研究中以人際幫助為代表的組織公民行為測量題項[28],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 0932。

      就整體上而言,研究所用變量的信度系數(shù)Alpha值均大于07,表明變量的測量具有良好的信度[29]。

      三、數(shù)據(jù)分析與結(jié)果

      (一)共同方差偏差分析

      為確保共同方法偏差不對研究產(chǎn)生嚴(yán)重影響,本文按照Harman單因子檢驗的方法進(jìn)行檢驗,單因子CFA檢驗的擬合指數(shù)并不理想(χ2=4967261,df=377,χ2/df=13176,RMSEA=0197,NNFI=0841,CFI=0853),說明各變量間并不存在非常嚴(yán)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雖然在七因素模型中加入一個公共方法變異因子后,模型的卡方量得到了顯著的減少(△χ2=109530,△df=36,p<001),但由于△χ2會受到樣本影響,在進(jìn)行模型比較時還需要進(jìn)行模型擬合指數(shù)的比較[30]。從比較結(jié)果來看,盡管χ2顯著減小,但是加入共同方法變異因子后的模型,RMSEA、NNFI、CFI的改善程度均在001-002間,較為有限,由此表明加入共同方法變異因子的模型擬合程度并未有較大改善。加之,研究用EFA進(jìn)行的Harman單因素因子分析結(jié)果顯示未經(jīng)旋轉(zhuǎn)的第一個因子解釋了41349%方差,按照Hair等(2009)所推薦的050判斷標(biāo)準(zhǔn),說明共同方法偏差問題并不嚴(yán)重[29]。

      (二)效度分析

      基于樣本數(shù)據(jù),七維度的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結(jié)果表明各個觀測題項在其相應(yīng)的潛變量上的標(biāo)準(zhǔn)化載荷系數(shù)全部均在 05-1的范圍之內(nèi)。所有的因子載荷所對應(yīng)的 t 值從 14289-26348,表明它們均通過了 t 檢驗且在p<001的水平下顯著,而且模型擬合優(yōu)度的各項指標(biāo)分別為:χ2=698475,df=356,RMSEA=0047,NNFI=0987,CFI=0989(見表1)。這些指標(biāo)表明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擬合良好,測量模型具有較好的聚合效度[31]。本文使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進(jìn)行嵌套比較的方法,對變量間的區(qū)分效度進(jìn)行分析,按照驗證性因子分析測量指標(biāo)的設(shè)計方法,對研究涉及的7變量進(jìn)行分組合并,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建立了10個測量模型。嵌套模型對比結(jié)果顯示七因子模型各項擬合度指標(biāo)優(yōu)于其他嵌套模型,卡方檢驗結(jié)果也表明七因子模型較優(yōu)(見表1)[30]。

      (三)描述性統(tǒng)計與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

      本文對變量的均值、標(biāo)準(zhǔn)差和變量間相關(guān)系數(shù)進(jìn)行分析,在人口統(tǒng)計學(xué)變量方面的分析結(jié)果顯示(見表2),受教育程度與組織公民行為和離職傾向之間的相關(guān)性顯著,組織任期與感知到主管支持呈顯著負(fù)相關(guān)性,職位層級與感知到的組織支持間呈顯著正相關(guān)性;在研究變量方面,感知到的組織支持與組織承諾和感知到的主管支持與主管承諾之間顯著正相關(guān),組織承諾與主管承諾之間顯著正相關(guān),組織承諾和主管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均為顯著正相關(guān),組織承諾和主管承諾與離職傾向之間為顯著負(fù)相關(guān)。因此,檢驗結(jié)果表明本文所提模型中變量之間的關(guān)系得到了相關(guān)性的支持。

      (四)假設(shè)檢驗

      1.假設(shè)模型的結(jié)構(gòu)方程檢驗

      根據(jù)研究假設(shè)模型,本文運用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進(jìn)行分析,假設(shè)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如表3所示,路徑系數(shù)和顯著性如圖2所示,分析結(jié)果顯示假設(shè)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數(shù)(見表3)分別為:χ2=584322,df=265,χ2/df=2205,RMSEA=0053,NNFI=0987,CFI=0988,通過擬合指標(biāo)判斷,研究假設(shè)模型擬合良好。

      在結(jié)果方面(如圖2所示):首先,員工組織支持感對其組織承諾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為0320(p<001),且主管支持感對主管承諾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為0784(p<001),表明不同來源的支持感對該對象的承諾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假設(shè)1a、1b得到支持;其次,組織承諾對離職傾向和組織公民行為的路徑系數(shù)分別為-0317(p<001)和0215(p<005),表明組織承諾對離職傾向和組織公民行為存在顯著負(fù)向和正向影響,即假設(shè)2a、2b得到支持。另外,組織支持感對離職傾向的路徑系數(shù)為-0231(p<001),對組織公民行為的路徑系數(shù)為0131(p>005),結(jié)合假設(shè)1a和2a、2b可知組織承諾在組織支持感和離職傾向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組織支持感和組織公民行為間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假設(shè)2c,2d得到支持。第三,主管承諾對離職傾向和組織公民行為的路徑系數(shù)分別為0015(p>005)和0141(p>005),表明主管承諾對員工態(tài)度行為的影響并不顯著,即假設(shè)3a、3b未得到支持。第四,主管承諾對組織承諾的路徑系數(shù)為0575(p<001),表明主管承諾對組織承諾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即假設(shè)4得到支持。

      2.調(diào)節(jié)效應(yīng)的分層回歸檢驗

      本文使用分層回歸模型檢驗主管的組織承諾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即假設(shè)5),在分層回歸模型中分4個模型逐步放入控制變量、員工的主管承諾、主管的組織承諾,最后放入主管承諾與主管組織承諾的交叉項。檢驗結(jié)果如表4所示,員工主管承諾與主管的組織承諾間交叉項的系數(shù)為0063,且在005水平下顯著,由此可知主管組織承諾在員工主管承諾和組織承諾關(guān)系間的調(diào)節(jié)效應(yīng)顯著,即假設(shè)5得到支持。

      四、結(jié)論與討論

      (一)研究主要結(jié)論

      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本文分析了員工雙來源(組織和主管)支持感通過雙對象承諾(組織和主管)影響其離職傾向和組織公民行為的機理,并研究了主管的組織承諾在員工主管承諾和組織承諾間的調(diào)節(jié)效應(yīng),得出結(jié)論如下:第一,某一來源的支持感顯著影響對該對象的承諾,即組織支持感影響組織承諾、主管支持感影響主管承諾。當(dāng)員工的組織支持感越強,其對于組織的承諾水平越高,其主管支持感越強其主管承諾水平越高。第二,員工的組織承諾對離職傾向有顯著的負(fù)向作用,對組織公民行為有顯著的正向作用。當(dāng)員工的組織承諾水平越高其離職傾向越低,組織公民行為越多;在考慮組織承諾的中介效應(yīng)情況下,組織支持感對員工離職傾向的影響仍顯著,而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不顯著。因此,組織承諾在組織支持感和離職傾向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與組織公民行為間起完全中介作用。第三,員工的主管承諾水平對于其離職意愿和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并不顯著,主管承諾對組織承諾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當(dāng)員工對于主管的承諾水平越高,其對于組織的承諾水平越強。最后,主管的組織承諾在員工主管承諾和組織承諾關(guān)系間起到調(diào)節(jié)效應(yīng)。

      (二)結(jié)果討論

      就雙來源支持和承諾關(guān)系而言,本文的研究支持了對象一致性假設(shè),即員工支持感的來源和承諾對象在社會交換過程中是一致的,這符合社會交換的互惠原則。所以,想要提升員工針對某對象的承諾水平需要有針對性的支持水平,以便提升他們對該來源的支持感,從而獲得承諾水平的提升。

      對于承諾和員工產(chǎn)出而言,組織承諾能夠降低離職傾向,提升組織公民行為。組織承諾對于組織依附較高的員工,組織滿足了其歸屬的需求和情感需求,他們作為回饋而對組織提供良好的組織績效水平,同時也更愿意留在組織當(dāng)中。因此,作為角色外績效的組織公民行為水平提升和離職傾向的降低就能夠獲得預(yù)期。另外,組織承諾在組織支持感與離職傾向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說明為了降低員工的離職傾向,除了讓員工有組織支持感之外,還需要融入其他與工作匹配的因素,從而提升組織承諾水平。這就要求組織不但要提供支持,還需要提供有針對性的、與員工工作匹配的支持,惟其這樣才可能創(chuàng)造降低離職意愿的環(huán)境[32]。

      主管承諾對于離職傾向和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不顯著,可能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幾個產(chǎn)出變量的指向都是針對組織的,對象一致性的假設(shè)可能更能解釋承諾與產(chǎn)出變量之間的關(guān)系;其次,主管承諾對組織承諾有著顯著的積極影響,其對于產(chǎn)出的影響受到了組織承諾的中介;第三,可能與選擇樣本有關(guān):在進(jìn)行績效評價時,請主管評價員工時盡量選擇績效有區(qū)分的員工,而在員工方面,其評價時可能表現(xiàn)出更好的主管承諾水平傾向,或許造成了影響不顯著的情況。

      一般而言與主管保持著密切關(guān)系,對主管認(rèn)同和依附強的員工對于組織的認(rèn)同感也會更強。主管對于員工所做的各種決定、分配的資源、提供的獎懲、晉升的機會等,員工會進(jìn)行雙重歸因,即歸因于主管和組織,因為大多的條件和資源都來自于組織,而非主管本身。主管承諾對于其組織承諾有著顯著的影響,如果個人對于主管的承諾水平較低,說明兩者的交換關(guān)系并不理想,不少員工因為與主管的關(guān)系不融洽而離職。對于一般組織而言,想在組織中更換主管是比較困難的,為了擺脫與主管不良交換關(guān)系,即主管承諾較低情形的方式是離開組織,這就是主管承諾較低引致員工組織承諾較低的原因。結(jié)合主管的組織承諾的調(diào)節(jié)效應(yīng)可以得出主管的組織承諾較強時,管理者作為組織代言人這一基本假設(shè)能夠成立,這時主管會將自己視為組織的一分子,希望為組織的成功做出努力和奉獻(xiàn)。如果主管利益和組織利益是一致的,員工對于主管的承諾即是對于組織的承諾。當(dāng)主管的組織承諾較弱、主管對組織的依附較弱時,主管與組織的利益并不再交織在一起,這時下屬對主管的承諾越強,并不能表現(xiàn)出對于組織的依附,或?qū)τ诮M織利益的維護(hù);甚至有時對于主管的承諾很強,反而做出違背組織利益的事情,跟隨主管跳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33]。

      (三)未來研究

      本文尚有一些不足,未來研究需要關(guān)注并改善。首先,截面數(shù)據(jù)研究的局限。本文的理論框架反映了不同來源支持感通過對不同對象承諾影響個人離職意愿和組織公民行為的機制,及主管的組織承諾在過程中起到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如果未來的研究能采用縱向設(shè)計,則能夠更加動態(tài)地反映這一過程,從而體現(xiàn)支持感到承諾而影響員工產(chǎn)出的因果關(guān)系。其次,樣本多樣性有待加強。受研究條件限制,雖然采集多地組織中員工的樣本,但每個地域的組織數(shù)量較少,而且樣本量較小,樣本數(shù)據(jù)在分布方面尚存在一定局限。未來的研究可以進(jìn)一步擴大數(shù)據(jù)采集范圍,提升樣本量對研究進(jìn)行更深層次的推進(jìn)。

      參考文獻(xiàn):

      [1]趙曙明. 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研究現(xiàn)狀分析[J].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2005,27(1):15-20+26.

      [2]Newman A, Thanacoody R, Hui W.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perceived supervisor support and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 resources on turnover intentions : A study of Chinese employees i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J].Personnel Review, 2012,41(1):56-72.

      [3]Rhoades L, Eisenberger R.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87(4):698-714.

      [4]Stinglhamber F, Vandenberghe C. Organizations and Supervisors as Sources of Support and Targets of Commit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3,24(3):251-270.

      [5]Duke A B, Goodman J M, Treadway D C, et al.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emotional labor/outcomes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9,39(5):1013-1034.

      [6]王忠軍, 龍立榮, 劉麗丹. 組織中主管-下屬關(guān)系的運作機制與效果[J].心理學(xué)報, 2011,43(7):798-809.

      [7]DeConinck J B.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supervisor support on marketing employees′ level of trus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0,63(12):1349-1355.

      [8]Shanock L R, Eisenberger R. When supervisors feel supported: Relationships with subordinates′ perceived supervisor support,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6,91(3):689-695.

      [9]Hunt S D, Morgan R M.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ne of Many Commitments or Key Mediating Construc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37(6):1568-1587.

      [10]Ng T W H, Feldman D C. Affectiv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citizenship behavior: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rating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tenur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1,79(2):528-537.

      [11]Aydogdu S, Asikgil B.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2011,1(3):43-53.

      [12]Yücel .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an empiric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2,7(20):44-58.

      [13]Organ D W, Ryan K.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Attitudinal and Dispositonal Predictor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Personnel psychology, 1995,48(4):775-802.

      [14]翁清雄, 劉勇, 張增田. 基層公務(wù)員組織公民行為提升機制研究——基于社會心理動因視角[J].軟科學(xué), 2014,28(11):86-89.

      [15]van Vianen A E M, Shen C, Chuang A. Person-organization and person-supervisor fits: Employee commitments in a Chinese contex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0,32(6):906-926.

      [16]單國旗. 主管承諾對員工表現(xiàn)的影響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xué), 2010(6):184-189.

      [17]Vandenberghe C, Bentein K, Stinglhamber F. Affec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supervisor, and work group: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64(1):47-71.

      [18]Wang Y. Emotional bonds with supervisor and co-workers: Relationship to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Chinas foreign-invested compani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8,19(5):916-931.

      [19]Becker T E, Kernan M C. Matching Commitment to Supervisors and Organizations to In-Role and Extra-Role Performance[J].Human Performance, 2003,16(4):327-348.

      [20]Eisenberger R, Karagonlar G, Stinglhamber F, et al.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Affectiv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Contribution of Supervisor′s Organizational Embodimen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0,95(6):1085-1103.

      [21]Cheng B, Jiang D, Riley J H.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Supervisory Commitment, and Employee Outcome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Proximal Hypothesis or Global Hypothesi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3,24(3):313-334.

      [22]Meyer J P, Hecht T D, Gill H, et al. Person-organization(culture) t and employee commitment under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0,76(3):458-473.

      [23]Meyer J P, Allen N J, Smith C A.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s and Occupations: Extension and Test of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3,78(4):538-551.

      [24]Eisenberger R, Huntington R, Hutchison S, et al.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6,71(3):500-507.

      [25]Eisenberger R, Stinglhamber F, Vandenberghe C, et al. Perceived supervisor support: Contributions to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employee reten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2,87(3):565-573.

      [26]Vandenberghe C, Bentein K. A Closer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ive Comnnitment to Supervisors and Organizations and Turnover[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9,82(2):331-348.

      [27]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et al.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88(5):879-903.

      [28]Moorman R H, Blakely G L.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as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predictor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5,16(2):127-142.

      [29]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et a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7th Edition)[M].London: Prentice Hall, 2009.

      [30]溫忠麟, 侯杰泰, 馬什赫伯特. 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檢驗:擬合指數(shù)與卡方準(zhǔn)則[J].心理學(xué)報, 2004,36(2):186-194.

      [31]吳明隆. 結(jié)構(gòu)方程模式SIMPLIS的應(yīng)用(第二版)[M].臺灣:五南出版社, 2008.

      [32]Dawley D, Houghton J D, Bucklew N 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ersonal sacrifice and job fit[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0,150(3):238-257.

      [33]衛(wèi)林英, 樓旭明, 段興民. 知識型員工主管承諾對其離職影響的實證研究——“跟隨主管離職傾向”概念的提出[J].現(xiàn)代管理科學(xué), 2009(2):90-92.

      猜你喜歡
      組織支持感組織承諾
      熱電行業(yè)員工離職傾向的關(guān)系研究
      組織關(guān)懷感及其問卷的編制
      東方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16:47:26
      運動員組織承諾水平的評價與提升策略
      組織承諾視角下股權(quán)激勵在創(chuàng)業(yè)型公司應(yīng)用中的探討
      審計人員歸屬感對離職傾向影響的實證分析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28:15
      人力資源培訓(xùn)發(fā)展措施與員工組織承諾
      組織承諾與個體行為研究綜述與展望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44:33
      員工行為對企業(yè)發(fā)展的影響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8:19
      跨層次視角下組織認(rèn)同形成機制實證研究
      組織支持感、情緒勞動對90后員工角色外行為的影響研究
      内丘县| 惠东县| 汝南县| 桐庐县| 栖霞市| 城口县| 泸州市| 庄浪县| 德保县| 常宁市| 五家渠市| 五大连池市| 钟祥市| 西乡县| 深水埗区| 晴隆县| 南溪县| 盐津县| 永川市| 德江县| 昭觉县| 英德市| 马关县| 紫金县| 江门市| 凌云县| 武冈市| 尼勒克县| 景泰县| 独山县| 齐齐哈尔市| 额敏县| 开阳县| 平湖市| 聂拉木县| 安陆市| 侯马市| 定南县| 永靖县| 莱阳市| 平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