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桂華
【摘 要】小學科學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科學性思維,以及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使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將科學素養(yǎng)轉化為能力的學科。這就需要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科學學習習慣的重要性。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一定的“科學味”,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走上了科學探究之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會探究,懂質疑,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的引領是很重要的,如何使我們的學生在小學科學學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是當前擺在我們所有科學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 良好習慣
小學科學課程設計的目的是對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進行一定的啟蒙,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潛力,幫助其完成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其以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科學發(fā)展的過程。而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使其在小學階段就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yǎng)成的,需要我們老師付出長期的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只要持之以恒,對孩子進行耐心的引導,就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科學探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習慣成自然”,學生既學會了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與技能,又培養(yǎng)了科學的探究能力,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同時良好的習慣也將伴隨著孩子們,讓他們終身受益。
一、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小學科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而探究精神是我們科學學習的核心,我們的教學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完成科學教學的過程,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而在我們過去傳統(tǒng)的授課過程中,我們往往總是怕學生聽不明白,所以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們總是想盡辦法讓學生對我們所講的知識能夠很好的掌握,因此采取的都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上只是機械的按照老師所要求的去完成教學過程,沒有探究性思維的過程。因此,在實際的授課過程很多學生習慣了從老師或者家長那里去獲取現(xiàn)成的知識,不能體會到科學的趣味性。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這種教學現(xiàn)狀進行一定的改進,從而使我們的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例如,我在教授“物體的滾動摩擦大于還是小于滑動摩擦?怎樣證明?”這一類問題的時候,學生在一開始就只會需求老師的幫助以及現(xiàn)成的答案,我在意識到傳統(tǒng)教法的弊端之后就逐步引導我們學生去主動思考這些問題是什么樣的問題,如何設計實驗去探究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等,這樣通過一定程度的引導就能使我們的學生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從而使我們的科學教學更加有效率的進行下去。
二、培養(yǎng)觀察的良好品質
在我們科學的探究過程中觀察是起始階段,在我們的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歷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學研究的發(fā)現(xiàn)都是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的,如:牛頓就是從大家習以為常的蘋果落地現(xiàn)象,經(jīng)過一定的探究得出萬有引力的定律。而我們的觀察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后天有意識的教育來培養(yǎng)的。為此,在我們小學科學的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也非常的重要。良好的觀察品質主要包括:觀察的持久性;觀察的客觀性;觀察的敏銳性;觀察的全面性;觀察的目的性這幾部分,在我們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就學生的這幾部分進行一定有意識的培育,從而使我們學生具有良好的觀察習慣。
例如,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非常重視對于學生這幾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拿觀察的持久性來說,首先在課上我先通過科學實例來進行一定的說明,如達爾文通過幾十年的觀察與實驗,寫出了著名的《物種起源》。進而使我們學生明白了持久觀察的重要性,然后給我們的學生布置了“植物是否喝水?”這一科學探究問題,從而讓我們的學生結合問題進行不同角度的持久觀察,從而培養(yǎng)起我們學生一絲不茍,持之以恒的科學態(tài)度與習慣。在我們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結合我們學生不同的特性進行不同的引導,從而使我們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三、養(yǎng)成動手動腦的習慣
小學科學教育倡導學生要從“做中學”,其最終目標也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養(yǎng)成動手動腦的習慣,通過“做”去驗證我們所觀察與思索的科學問題,通過“做”去進一步進行科學探究,在“做”的過程中最終提升自己的“動腦”能力。但我們現(xiàn)在在教學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是小學生在科學的課堂上往往只是習慣動手,但是卻不習慣動腦,對于科學探究過程以及科研儀器只是感興趣,盲目的操作與湊熱鬧,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還是抱著玩的心態(tài)。為此,我們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逐步引導我們的學生養(yǎng)成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好習慣,引導我們學生去有目的與有意識的開展我們的科學課程,在動手的時候一定要動腦,搞清楚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制定一定的科研方案,在科研探究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勤于動腦,從而能夠及時捕捉到實驗的動態(tài)發(fā)展,從抽象的現(xiàn)象中能夠明白事物的本質。
例如,我在教授《電磁鐵》的性質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先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問題,然后再給學生進行分組,讓其對我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一定的探究工作。并在科研探究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記下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對學生所探究的內容進行一定的總結歸納,這樣就能使我們學生養(yǎng)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切實培養(yǎng)我們學生的科技本領。
四、總結
我們小學科學課堂的開展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我們學生探究的精神,觀察的良好品質,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這樣我們的學生在我們實際的課堂活動中才能感受到科研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起良好的習慣??傊?,擔負科學啟蒙任務的小學科學教育,養(yǎng)成小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比獲取知識的多少更為重要,它將決定著學生后繼的科學學習,甚至會對他們一生追求科學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向德桂.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03)
[2]彭建.淺談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