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入黨啟蒙教育隊伍建設亟須加強。教育者面對網絡文化的全新背景,與傳統(tǒng)的入黨啟蒙教育有許多不同之處。在新形勢下,入黨啟蒙教育工作者應抓住網絡時代的特點,需要具有網絡文化意識,需要具備運用網絡文化的能力,需要適應網絡語言。
關鍵詞:網絡文化;入黨啟蒙教育;隊伍建設;網絡語言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231-02
當前大學生入黨啟蒙教育處于網絡文化的新環(huán)境下,建設入黨啟蒙教育隊伍是對新環(huán)境的積極應對,隊伍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入黨啟蒙教育的效果。在新形勢下,入黨啟蒙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扎實的理論基礎、敬業(yè)的工作態(tài)度、優(yōu)秀的職業(yè)道德,需要掌握計算機知識、熟悉網絡操作。當前,有些入黨啟蒙教育工作者還僅僅局限于運用電腦打字、瀏覽新聞,這些顯然不能適應新時期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入黨啟蒙教育的要求。因此,教育機構需要對這支隊伍進行網絡方面的培訓。
一、提高教育者的網絡文化意識
第一,教育者需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三個自信”。網絡文化的內容紛繁復雜、多姿多彩。教育者要堅守自己的職業(yè)道德,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引導大學生在海量信息中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被不良信息所蠱惑,不被負面信息所影響。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不僅對大學生、對教育者來說也需要不斷加強,通過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經典理論、通過認真領會黨中央各項方針政策等途徑不斷堅定教育者的理想信念。國外反動勢力將網絡作為爭奪意識形態(tài)的主戰(zhàn)場,不斷地通過網絡文化傳播西方的享樂主義、奢侈主義等腐朽的價值觀,這不僅僅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是一種考驗,同樣對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也是一場考驗。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道路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捍衛(wè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理論上,進一步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制度上,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時俱進地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網絡文化中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第二,入黨啟蒙教育工作者要擁有正確的網絡意識。網絡的發(fā)展為入黨啟蒙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多樣的教育手段,教育者要充分地認識到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主動占領網絡宣傳陣地,主動地開發(fā)網絡入黨啟蒙教育的教學方法,并且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以適應網絡的高速發(fā)展。教育者要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各項文件精神,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教育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擁有深刻的理論水平才能使大學生信服,才能真正地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教育者要加強網絡文化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網絡文化道德與傳統(tǒng)文化道德有所區(qū)別,網絡的匿名性使不在場效應明顯。在保證網絡文化內容的健康方面,需要教育者創(chuàng)造的網絡文化積極健康,需要教育者能夠克服不在場效應,將網絡道德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教育者需要具有全球化的意識。要在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國文化的精華,拓寬文化視野,增強文化底蘊。在去權威性的網絡文化環(huán)境中,言論更加自由,語言更加靈活,溝通更加方便,思維也更加活躍,這就需要教育者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無論是教育者對待教學的創(chuàng)新,還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意識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是入黨啟蒙教育在網絡文化環(huán)境下提高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教育者不僅需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育模式,更應該在實踐的基礎上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提高教育效果。只有入黨啟蒙教育工作者具備全球化意識,才能使大學生在網絡文化背景下,融入互聯網思維,在全球化意識的指引下,立足民族特色,拓寬學術視野,從全球化的視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入黨啟蒙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二、提升教育者運用網絡文化的能力
在入黨啟蒙教育中,教育者運用網絡文化的能力影響著教育的效果。與傳統(tǒng)的入黨啟蒙教育不同,網絡背景下入黨啟蒙教育不僅要求教育者具備傳統(tǒng)教育者的素質,也對教育者的網絡文化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培養(yǎng)教育者運用網絡文化的習慣。網絡文化的運用是入黨啟蒙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網絡是虛擬世界,但不是與現實完全脫離的虛擬世界。相反,很多時候,它是現實生活的指向標,是現實世界在網絡中的真實反映。由于網絡信息千變萬化,教育者只有具備網絡文化的運用習慣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信息中觸碰到大學生的內心。一是需要教育者熟悉大學生經常瀏覽的網頁,精確掌握大學生經常使用的軟件,能夠對新事物快速地接受并且合理地使用。在網絡中新事物的產生速度較快,所以教育者要緊跟時代步伐,擁有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二是教育者需要具有政治敏銳度。大學生是熱衷政治的群體,也是最容易受不良信息誘導的群體。網絡背景下入黨啟蒙工作者需要把握時事熱點,及時做出正確的評論,引導大學生正確關注時事。
第二,要求入黨啟蒙教育工作者能夠熟練地操作各種網絡教育軟件。網絡背景下入黨啟蒙教育將傳統(tǒng)的面對面教育轉變?yōu)榻逃吲c被教育者之間通過網絡進行連接,教育者對網絡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熟練掌握教育軟件才能將教育內容完整地傳達給受教育主體,例如博客的使用。博客可以發(fā)表文章,大學生可以自主去閱讀,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很好的補充。
第三,需要入黨啟蒙教育工作者能夠利用網絡工具與大學生交流。網絡技術不斷升級,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較高,無論是網絡文化表現形式還是網絡語言都是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離不開的表達方式。教育者要減少與受教育者的距離感,就需要利用新的網絡文化表現形態(tài)以及網絡工具與大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實現零距離接觸。熟悉大學生應用較為頻繁的即時通訊工具,例如微博、微信等。微博微信的廣泛使用,已經影響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者需要熟悉這些即時通訊工具的性能,并能夠熟練地應用這些工具,將入黨啟蒙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入黨啟蒙教育的隱性教育發(fā)揮應有的價值。
第四,教育者需要將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與網絡的教育方式相結合,實現網上與網下相結合,顯性和隱性相結合的模式,實現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教育者要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這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要采取網絡文化輔助課堂教育的模式,將網絡文化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教育者也可以以網絡文化為載體,用網絡文化承載入黨啟蒙教育的內容,充分發(fā)揮隱性入黨啟蒙教育的功能。教育者要創(chuàng)新思維,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接受新鮮事物,網絡文化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教育者需要緊跟網絡文化發(fā)展的步伐,分析網絡文化變化的規(guī)律、特征,將網絡文化作為入黨啟蒙教育的有效載體,創(chuàng)新思維、與時俱進地進行入黨啟蒙教育,例如利用網絡視頻進行教育。目前網絡視頻的制作者具有草根性,只要是合法注冊的會員都可以將網絡視頻上傳到網絡空間之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錄制生動的、具有吸引力的公益性小視頻,力爭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總體目標,增加視頻點擊率,使視頻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
三、提升教育者運用網絡語言的能力
“網絡語言是伴隨網絡的發(fā)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網絡語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縮寫、含有某種特定意義的數字以及形象生動的網絡動畫和圖片?!本W絡語言是網上閱讀以及參與網絡文化的橋梁,教育者運用網絡語言的能力直接影響網絡文化背景下入黨啟蒙教育的效果。
網絡語言的發(fā)展是隨著網絡文化的一個事件、一個人物或者極其偶然的網絡文化對話產生的,具有偶然性、傳播速度快的特點。網絡語言一般與表面意思有所區(qū)別,它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產生的詞或句子,例如風靡網絡的“元芳體”。每一個網絡文化流行語的產生都有其背景,也有其獨特的含義,僅從字面的理解遠遠不能滿足對網絡語言的掌握。而且,網絡語言的運用也具有時效性。剛剛產生的網絡流行語在一段時間內運用較廣,超過時效期,就會失去了它運用的價值,也容易被網友所遺忘。但是也會有些經典的詞語或者句子一直流行至今。例如“給力”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用語,“■”甚至應用到影視劇之中,例如“人在■途”等等。這需要教育者對網絡流行語言快速地理解,在時效性內加以運用,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網絡語言無疑是教育者與大學生在網絡文化中進行溝通的必備用語,網絡語言的運用能夠加深教育者與大學生的溝通,更好地適應大學生的語言習慣,使大學生對入黨啟蒙教育有所改觀。但是網絡語言的運用需要適度,不能過度使用網絡語言,也不能濫用網絡語言。另外,運用網絡語言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對經常使用網絡語言的大學生可以適當使用,對從來不用網絡語言的大學生也應該避免用這類語言;否則這些大學生并不懂網絡語言的意思,反而會造成溝通障礙,導致教育效果下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黨委中心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文集[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2][美]邁克爾W.阿普爾.文化政治與教育[M].閻光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何明升,白淑英.中國網絡文化考察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4]謝曉娟.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中國軟實力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斯蒂芬·哈格德,等.慕課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
[6]宋友文.當代西方“意識形態(tài)終極論”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其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7]尚億軍,等.“微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的探索與構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
[8]駱郁廷,等.論意識形態(tài)安全視域下的文化話語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
[9]馮剛.創(chuàng)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5).
[10]陳俊.網絡時代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