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榮
【關(guān)鍵詞】 古典詩歌;頌秋;悲秋;情結(jié)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1—0087—01
在中學(xué)語文教材中,編者安排的有關(guān)秋的古詩名篇很多,有《詩經(jīng)·蒹葭》,有唐濤、杜牧的《山行》,劉禹錫的《秋詞》,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有宋詞: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 《蘇幕遮》,李清照的《醉花陰》;有元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秋”是離人類心靈最近的一個季節(jié),秋的豐富語義和秋天多樣的物侯特征,總是能使人產(chǎn)生多重的聯(lián)想,讓我們用一顆人文而善感的心來傾聽大自然“秋”的絮語。
漢語中“秋紅”指秋天熟透泛紅的果實,用“秋登” “秋獲”來表示收成、收獲。春播秋收的生產(chǎn)方式,使中國古人往往在豐收的喜悅和閑暇中安排婚事,所以,《詩經(jīng)·氓》中將“秋以為期”作為婚期的同義語?!按夯ㄇ飳崱薄扒锔邭馑倍紭?gòu)成了頌秋的積極意味。當然,這種贊秋、頌秋的抒懷也反映在古代詩歌中,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繪了一幅秋夜的美景: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摈[波蕩漾,水光瀲滟,金風(fēng)玉露,銀月高懸,詩人筆下的秋夜是可愛的?!翱丈叫掠旰?,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描摹了一幅安謐幽靜、明月清泉的秋景圖,秋之靜、秋之色溢于詩中。劉禹錫在《秋詞》(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之二)“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中唱出了與眾不同的秋之贊歌“我言秋日勝春朝”,一掃文人墨客慣有的秋愁情緒,那排云直上的白鶴,那深紅淺黃的秋林無一不蘊含詩人豪爽樂觀的情懷可見,秋的自然性與人類豐收的喜悅、奮斗的拼搏、收獲的快樂相互作用,形成感應(yīng),達到了天人合一?!耙荒旰镁熬氂?,正是橙黃橘綠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等。總之,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常以頌秋、贊秋來渲泄內(nèi)心情懷,陳述生命遭際,抒發(fā)人生感喟,從而形成了古詩歌頌秋的抒懷方式。
但是,從自然規(guī)律看,成熟也意味著生命力開始減弱,草木也正是秋季凋零,于是, “秋”又有了蕭條、衰敗的含義,這自然又引發(fā)了人們的悲秋心理?!稄V雅》說:“秋,愁也?!睗h語“秋容”形言怨愁的面容,“秋顏”形容衰老的容顏,“秋士”指遲暮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的知識分子,“秋發(fā)指白發(fā),“秋決”指處決犯人??磥?,秋不僅是個豐收、喜慶的季節(jié),也是個蕭條、令人悲傷的季節(jié)。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荒涼而充滿寒意的圖景:“千古言秋之祖”屈原在《湘夫人》中寫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詩人巧妙地把主人公惆悵的心境同這一凄涼的秋景融為一體,詩中流露出來的這種不可抑制的哀愁傷感之情,顯然也是詩人長期遭放逐苦悶心情的自然流露。然而真正開創(chuàng)“悲秋”這一中國文學(xué)史上影響深遠的主題的人,并不是屈原,而是他的傳人——宋玉。宋玉的名篇《九辯》一開頭便寫到“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撩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文章第一次將秋景與悲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開創(chuàng)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悲秋”情結(jié)層出不窮: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古代文人雅士悲秋的詩作舉不勝舉,由于他們的生活遭遇,對現(xiàn)實的失望,對前途的渺茫,因而看到秋天的只是蕭條、寂寞,是“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的一番情景。
查閱了大量有關(guān)“悲秋”的詩詞,發(fā)現(xiàn)中國詩詞中的“悲秋”情懷有三種是十分明顯的。第一種:悲嘆英雄遲暮,人生苦難。秋天萬物凋落,似乎意味著生命的終結(jié)。這自然會引起人年華流逝,空自懷抱,壯志難酬的悲嘆。漢武帝劉徹《秋風(fēng)辭》,詩中以“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為開頭,描繪了一幅秋風(fēng)勁吹、白云翻飛、草木黃落、北雁南飛的秋景,最終以“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結(jié)尾,雖感嘆時光易逝,人生苦短,但悲傷中仍帶有豪壯。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懷。辛棄疾《水龍吟》中,詩人登臨建康賞心亭,只見”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詩人以悲秋起興感嘆英雄遲暮,人生苦短。秋未盡,發(fā)先斑,縱“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自然流露出了詩人功業(yè)未就,報國無門的抑郁心情,最終只能掬把英雄淚。
第二種:抒發(fā)離愁別緒,離別之苦?!皩ひ捯挘淅淝迩?,凄凄慘慘”……“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等等,李清照是“悲秋”詩作的重要代表,那低徊哀婉的纏綿傾訴,那欲說還休的萬種深情,使她的詩作獨具攝人的藝術(shù)魅力。葉紹翁“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fēng)動客情”,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更有王實甫“碧云天,黃葉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而滿目蒼涼的秋色,日漸料峭的秋風(fēng),又常常勾起游子思鄉(xiāng)的情懷,遠在異國他鄉(xiāng),李白也許正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發(fā)現(xiàn)“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王建在追問“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而蘇東坡只好默默地祝?!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思鄉(xiāng)之情,離別之苦在他們的詩中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第三種:抒發(fā)征人的傷秋之情。戍邊將士,邊關(guān)征夫的“悲秋”情懷既有痛苦、悲憤和無奈,又不失作為軍人所特有的英雄豪邁之情。例如王昌齡“黃昏獨坐海風(fēng)秋,無那金閨萬里愁”表達的是征人懷鄉(xiāng)的痛苦。“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的邊塞風(fēng)光何等開闊。然而范仲淹看到的卻是“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悲嘆和“沙場秋點兵”的壯觀場景,辛棄疾空懷“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壯志,到頭來卻只能感嘆“可憐白發(fā)生”。從中可以看出,這種“悲秋”情懷不同于簡單的感嘆。
凡此種種,即構(gòu)成了古典詩詞悲秋的抒懷方式。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