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哲
(1.廈門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2.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臺灣 臺北 11605)
?
留學生“是……的”句型的習得性偏誤分析
張哲1,2
(1.廈門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2.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臺灣 臺北 11605)
[摘要]基于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留學生“是……的”句型的習得性偏誤率高達41%,遠遠高于其他類別的漢語句型,不同語言水平、不同國籍習得者的偏誤率也有所不同。該句型的8種構式中,“主語+‘是’+狀語+動詞+(賓語)+‘的’”構式出現(xiàn)的偏誤率最高。偏誤類型主要有遺漏偏誤、錯序偏誤、誤代偏誤和誤加偏誤,其中,遺漏偏誤的偏誤率最高。偏誤原因主要來源于母語負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和教材教學的缺失。
[關鍵詞]漢語句法;“是……的”句型;習得性偏誤;語料庫;對外漢語教學
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的”句型使用頻率極高,它也是留學生漢語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頒發(fā)的《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和《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都認為它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比較特殊且重要的句型。目前,“是……的”的偏誤研究[1-3]主要局限于不同國別的漢語學習者的偏誤分析上,研究結果亦未能凝練出漢語學習者習得性偏誤的共性及對策。本研究基于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對留學生“是……的”句型的習得性偏誤進行分析,以期降低留學生習得偏誤率,并為漢語自學者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是……的”句型的本體研究綜述
(一)界定與分類
“是……的”句型是指句子中含有“是……的”構式的句子。大部分研究者都贊同“是……的”構式可分為兩個大類,即說明意義重點的句型(I)和表示確認肯定語氣的句型(II)。但其下更細致的分類仍有分歧,本文采用其中最為簡明的一種,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是……的”句型分類
宋玉柱等[4]認為,判斷句型(I)和(II)的方法是看能否去掉“是……的”。句型(I)去掉 “是”和“的”之后,句子不成立,“是”為動詞,“的”是結構助詞;句型(II)去掉“是”和“的”后,句子仍成立,其中“是”是副詞,“的”是語氣詞。
(二)語法功能分析
“是……的”句型(I)都是動詞謂語句。鄭懿德等認為它是“說明句子意義的重點”[5],劉月華等則稱之為“突出對比焦點”[6],這兩種提法都表達出該句型的功能在于“突出焦點”。這一句型通常用來表示事情在過去發(fā)生或完成的各種情況,且這一情況已經(jīng)成為雙方已知并共有的信息,其說明的焦點并不是動作本身,而是與動作相關的處所、時間、方式、目的等方面。在這種情況下,“是”字作為動詞存在,與后面的字詞一起構成謂語部分,它在肯定句中可以省略,而在否定句中則不可省略;“的”作為助詞,一般不可以省略?!笆恰摹本湫?I)常用的語法結構有表1所示的(1)~(4)四種。
在構式(1)中,“是”后面的成分是為了解釋和說明主語的狀態(tài),其焦點在于作狀語的部分;在構式(2)中,主謂結構中的主語為焦點信息,句首的名詞或名詞性結構為受事,可以替換成“她寫的書”/“誰買的花”/“他家里寄來的包裹”;在構式(3)中,焦點信息是“是”字后面整個小句,敘述是為了對小句中的主語進行強調(diào);在構式(4)中,“是”和“的”中間的部分是焦點信息,即表示的原因部分。
“是……的”句型(II)表示肯定、確認的語氣,用以表達對主語的態(tài)度、看法,也用以描寫和說明主語,起著加強語氣的作用。其中的“是”和“的”都表示語氣,用不用“是……的”,句意基本不發(fā)生改變,但句子的語氣有所不同。這類句子的否定式是把“是……的”中的部分改為否定形式?!笆恰摹本?II)常見構式有表1所示的(5)~(8)4種。
二、留學生習得“是……的”句型的偏誤率和偏誤構式分布
檢索北京語言大學的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共檢索出2 629句“是……的”句型的習得性偏誤,其偏誤率高達41%,遠遠高于其他類別的句型,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留學生漢語句型習得性偏誤率
不同語言水平習得者習得“是……的”句型的偏誤率不同。在初級和中級(無高級證書)階段,留學生習得性偏誤率為52.95%,即使在高級C證階段,仍有35.91%的學習者出現(xiàn)偏誤。而且,以英國、美國、韓國、日本、泰國、越南留學生偏誤語料為例,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國籍的留學生在這一語法點上出現(xiàn)偏誤的頻次也有所不同,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國籍留學生習得“是……的”句型的偏誤頻次
2 629條語料中,留學生“是……的”句型偏誤構式分布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留學生“是……的”句型偏誤的構式分布
由表4可見,構式(1)偏誤率最高,構式(5)、(8)次之。構式(3)、(4)類型的偏誤雖未出現(xiàn),但結合實際經(jīng)驗可以推斷,很可能是因為此類結構比較復雜,極少被留學生使用的緣故。
三、“是……的”句型的偏誤分類
目前,語法偏誤類型主要有遺漏偏誤、錯序偏誤、誤代偏誤和誤加偏誤。對HSK動態(tài)語料庫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留學生“是……的”句型習得中的偏誤類型與偏誤率如表5所示。
表5 留學生習得“是……的”句型的偏誤類型與偏誤率
(一)遺漏偏誤
遺漏偏誤在“是……的”句的使用中是最常見的,約占所有偏誤類型的88%,其中遺漏“的”字的頻率最高(62%),遺漏“是”字次之(17%)。如:
例1這名女學生考上了大學,大學是沒理由拒絕女學生*(的)*注:* 表示偏誤出現(xiàn)的位置,()中為訂正后的正確形式。下同。?!鞠ED籍】
例2對外國人來說,學習漢語是很難*(的)。【老撾籍】
例3我不*(是)在印尼出生和長大的。【希臘籍】
例4這可*(是)沒有道理的。【尼泊爾籍】
例5我知道有些游戲很吵,我*(是)受不了的?!居《燃?/p>
例6我們*(是)在念中學時認識*(的)?!酒咸蜒兰?/p>
例7如果沒有下雪*(是)不可能*(的)?!卷n國籍】
例1~2都屬于遺漏了“的”字。例1屬于第(1)類構式,“的”字作為助詞,在句子最后標志著句子結束,強調(diào)作狀語的部分——“沒有理由”——不可以省略。例2屬于第(8)類構式,“的”字作為副詞,與“是”字構成一個強調(diào)語氣的結構。一般出現(xiàn)了“是”,在形容詞后都必須加上“的”用以結尾,如果沒有用“的”,則應該把“是”字去掉。
例3~5均屬于遺漏了“是”字的偏誤。例3屬于第(1)類構式,“是”作為動詞,在肯定句中,可以省略,但在否定句或疑問句中不能省略,另外主語是代詞或含“有”的時候也不能省略“是”字。“是”和“的”是一體的,在不表示強調(diào)的時候一般都需刪除。例4屬于第(5)類構式,與“的”字構成起著確認動詞語氣作用的結構,不能單獨使用“的”字。例5屬于第(7)類構式,“受”是動詞,“不了”是可能補語,動詞加可能補語本身就可以做謂語,“的”在這里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加上“是”,整個句子才能完整地表達確認的語氣。
例6~7是屬于應使用“是……的”結構卻未使用的偏誤。例6屬于第(1)類構式,例7屬于第(8)類構式。例6缺失了“是……的”結構,也可以表達一定的意義,但是只有在使用了這一結構后,才能更加清楚地表達強調(diào)或者肯定的意味。而例7作為緊縮句,理論上應由兩個單句組成,但是 “不可能”在這里作為形容詞短語,是不能單獨成句的,必須用“是……的”結構使之完整。
(二)錯序偏誤
錯序偏誤是指某一或多個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有誤,主要包括 “是”字的錯序和主語的錯序。由于“是……的”句中賓語位置素有爭議,如果動詞后面接有賓語時,對于賓語放在“的”字后的句子是否屬于“是……的”句,學者們見解不同。因此,本文暫不將“的”字的位置不同列入錯序偏誤,僅討論“是”字的位置和“主語”位置的錯序。如
例8這評價是*對國內(nèi)(是)很不利的。【馬達加斯加籍】
例9起飛后的兩三個小時是*對我們空姐來說(是)最忙的時間?!救毡炯?/p>
例10父親馬上叫我和弟弟下來,便問“(是)誰是*偷我的錢?”【菲律賓籍】
例11對吸煙的看法是*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日本籍】
一般而言,句子焦點信息多出現(xiàn)在“是……的”之間。而例8~9中,“對國內(nèi)” “對我們空姐來說”都不是句子所肯定強調(diào)的部分,放在“是……的”中間,顯然有誤。
例10~11中,主語的位置不當,此類錯序比較少見。例10是因為混淆了第(5)類與第(3)類構式,前者是用以肯定動作的,后者才用以強調(diào)小句中的主語。而例11屬于第(8)類構式,該句的主語應該是“每個人對吸煙的看法”,整句話中用以加重語氣的部分是“不一樣”。
(三)誤加偏誤
誤加偏誤是指在使用句子時,應該單用“是”字的時候用了“是……的”結構,或是在不需要用“是……的”結構的時候卻使用了此構式。如:
例12是進口產(chǎn)品的*嗎?【秘魯籍】
例13來到廣州的那時候是9月份的*,恰好是秋天?!卷n國籍】
例14最后他嘆了一口氣說:“原來還是我的老師有眼光的*?!薄景拇罄麃喖?/p>
例12中“進口產(chǎn)品”是名詞,可以做“是”字的謂語,不需要再用“的”構成沒有中心語的“的”結構;如果表示判斷強調(diào),也應該是諸如“是進口的嗎?”此類構式。例13中,“9月份”是名詞,且“是”字做動詞而非副詞,不需要“的”字。例14比較特殊,它符合第(2)類構式,但是此構式的焦點信息所在位置是主謂結構的主語部分,并非整個主謂短語,在該句句意并非強調(diào)“我的老師”,而是對“我的老師有眼光”進行判斷說明的情況下,不需要“的”字。
(四)誤代偏誤
誤代偏誤是指用“了”代替“是……的”結構中的“的”。雖然“了”和“是……的”結構都有表達某個過去就已經(jīng)完成或實現(xiàn)的事情的功能,但它們之間是有差異的?!傲恕弊侄嘤糜陉愂雎犜捜瞬恢赖男畔ⅲ鋬?nèi)容是客觀的;“是……的”句則用在對話雙方都了解相關信息,同時就其中一個方面進行強調(diào)判斷的情況,其內(nèi)容帶有主觀色彩,如突出事件發(fā)生的方式、處所等。如:
例15他是1833年10月21日出生,1896年12月10日去世了?!痉▏?/p>
例16他是我們的漢語老師,也是暨南大學派來了。【馬達加斯加籍】
例15中,如果想要表述“他”去世了這一事實,則刪除“是”字后,表達會比較清楚;如果使用了“是……的”結構,就意味著大家都知道“他曾經(jīng)出生過,然后去世了”這一信息,只是要突出表達“他”出生和去世的時間,此時用“了”就不妥了。例16則應該從句子結構上進行分析,因為單從句意上并不能判斷句子是表示強調(diào)還是僅僅是陳述事實?!芭蓙怼笔莻€及物動詞,也就是說,它和主語結合還不足以構成完整的句子,后面應加連接詞。而“的”作為助詞,接在動詞后面,形成“的”字結構,句子就完整了。同時,也明確突出了“暨南大學”這一信息。
四、“是……的”句型的偏誤原因
偏誤出現(xiàn)的原因,魯健驥稱之為“母語干擾”和“過度泛化”[7],王建勤則表達為“語言遷移”[8]107和“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8] 110,盛炎的提法是“語際遷移”和“語內(nèi)遷移”[9]。本文采用周小兵[10]等在《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中的分類標準,將偏誤原因分為五類,即母語負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教學誤導、交際策略的運用和語言普遍性因素。因為后兩類屬于所有中介語的普遍原因,所以本文僅分析前三類。當然,在實際運用中,一種偏誤的出現(xiàn)往往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母語負遷移
“母語負遷移”是指把母語中的語法規(guī)則套用在目的語上而導致出現(xiàn)的表達偏誤。母語負遷移主要取決于母語和目的語的差異程度,從對比分析法的角度看,它一般分為六個等級,即零級(正遷移)、一級(合并)、二級(差異不足)、三級(再解釋)、四級(超差異)、五級(分化)。在“是……的”句上,這六個等級中比較常見的是三級(再解釋)、四級(超差異)這兩種。
1.再解釋。再解釋是指母語中某個語法規(guī)則在目的語中有不一樣的分布。在再解釋過程中,母語和目的語并不是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關系,而是交叉關系。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產(chǎn)生偏誤的原因通常屬于這一類,主要體現(xiàn)于句型的不對應。如漢語中極少有詞形變化,表達被動也多是以虛詞和語序的變化為主,因此,對于“It is/was……that/who”這一句型的翻譯,既可以對應漢語中的強調(diào)句,也可以用不表達強調(diào)或語氣的“是”字句。例如:
例17It was by train that I came to school.
例18It is said that John killed his baby.
例17表達的是強調(diào)的語氣,對應的中文可以是用“是……的”句翻譯的“我是乘火車來學校的”,而例18則無法如此翻譯??梢姡笆恰摹本洳⒉煌耆珜⒄Z中的某個句型,反之亦是,所以英語母語者學習“是……的”句時,可能會套用其中某個句型而導致偏誤的出現(xiàn)。
2.超差異。超差異產(chǎn)生的偏誤主要是指由于目的語中的某個語法規(guī)則在母語中不存在相應的規(guī)則而產(chǎn)生的偏誤。在“是……的”句中出現(xiàn)這種偏誤的典型代表是泰語母語者。如
詞譯:我 有狗 只 一 它 是顏色白
句譯:我有一只狗,它是白色的。
錯句形式:我有一只狗,它是白色*。
可見,泰語中沒有“是……的”對應的句型,而且語序也和漢語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泰語母語學習者通常會出現(xiàn)誤加、遺漏和錯序等偏誤。一般而言,母語負遷移在初級階段出現(xiàn)的比例比較大,因為在初級階段,學習者會不自覺地用已知的句法結構去理解未知的信息。
(二)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
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是指學習了某個語法規(guī)則后,對這一語法規(guī)則進行過分類推。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產(chǎn)生的偏誤一般在中高級階段出現(xiàn)得較多。楊翼認為,其心理學原因在于 “隨著課程學習的深入,學習者積累的漢語表達式不斷增多。對各種句型結構的整體特征缺乏集中性注意,又使學習者在信息儲存時常常丟失部分特征,造成整體特征不同,局部特征相似的句型結構相互發(fā)生糾纏?!盵11]在“是……的”結構中,最典型的就是“了”和“是……的”結構的誤用,如例16。
(三)教材和教學缺失
在現(xiàn)有的對外漢語教材中,對“是……的”句型的闡釋,缺乏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如《漢語教程》和《初級漢語課本》只提到了第(1)類構式;《目標漢語·基礎篇》只提到了(1)、(3)類構式;《發(fā)展?jié)h語》只提到了第(1)、(3)、(7)、(8)類構式。另外,教師在教學中,也較少對此句式進行專門講解。如張井榮[1]針對20位講解“是……的”句型的教師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針對“是……的”結構進行過專門講解的只有兩位。這些都非常不利于學習者掌握這一句型。
五、結語
本文基于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分析了留學生漢語學習過程中習得“是……的”句型偏誤的四種類型及其產(chǎn)生的三個主要原因。本研究豐富了“是……的”句式作為中介語發(fā)展的研究,有利于切實提高對外漢語教與學的效率。期待未來有更多的認知科學研究方法與工具運用到中介語語料研究中來;另外,可進行國別化的語料分析,以更有效、準確地研究學習者的語言習得與中介語發(fā)展的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張井榮.印尼學習者習得漢語“是……的”結構偏誤分析[D].廣州:暨南大學, 2009.
[2]周家玲.越南學生“是……的”習得偏誤分析及教學設計[D].蘇州:蘇州大學,2014.
[3]劉語頌.柬埔寨學生漢語“是……的”句習得偏誤分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4]宋玉柱.關于“是……的”結構的分析:語法筆記一則[J].天津師范學院學報,1978(4):75-76.
[5]鄭懿德,馬盛靜恒,劉月華,等.漢語語法難點釋疑[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1992:95.
[6]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M].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435.
[7]魯健驥.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1992(1):69-73.
[8]王建勤.中介語產(chǎn)生的諸因素及相互關系[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4):105-120.
[9]盛炎.語言教學原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211.
[10]周小兵,朱其智,鄧小寧.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7:124.
[11]楊翼.B級證書獲得者作文中的雜糅現(xiàn)象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1):66.
(責任編輯馬誠)
Analysis of Overseas Students’ Acquisitional Errors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I…DE”
ZHANG Zhe1,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24,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Taipei 11605,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created by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the acquisitional erro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I…DE” is 41%,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ypes of constructions.The Corpus also reveals that the error rat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I…DE” vary across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the nationalities of the overseas students.Among the eight subcategor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I…DE”,the error rate of the “Subj.+ SHI + Adv.+ Verb + (Obj.) +DE” is the highest.The types of the errors are classified into omission,sequence,substitution and addition,among which omission occupies the dominant position.The errors derive from negative transfer from the first language,overgenera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misleading instructions in the textbooks.The construction of “SHI…DE” can be further discussed as one of major top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language and can pedagogical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Key words:Chinese syntax;construction of “SHI……DE”;acquisitional errors;corpus;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收稿日期]2016-03-08[修回日期]2016-04-18
[作者簡介]張哲(1980-),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E-mail:zhangzhe@xmut.edu.cn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4432(2016)02-00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