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曼萍,劉衡英
(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 大學英語部,廣東 廣州 510665)
?
擴展型檔案袋評估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
帥曼萍,劉衡英
(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 大學英語部,廣東 廣州 510665)
摘要:根據(jù)檔案袋評估與自我評估的特點,構(gòu)建“大學英語寫作”課程的擴展型檔案袋評估框架,在教學過程中將框架理念貫穿并實踐于課程,探討擴展型檔案袋評估對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影響機制。實驗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擴展型檔案袋評估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和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檔案袋;自我評估;自主學習能力;寫作能力
形成性評估關注學習過程,注重從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xiàn)中提取信息,近年來受到語言測試研究者及語言教師的重視。在形成性評估模式下,教師可以采取觀察、日常記錄、自我評估、同伴評估、建立檔案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進展進行持續(xù)評價。學生的英語寫作檔案是英語寫作教學形成性評估的重要手段之一[1]37-60。它是學生在一個時期內(nèi)創(chuàng)作的文本作品的收集[2]。在中國學生英語寫作能力以學期末書面終結(jié)性測試來評價的背景下,我們試圖將“評估文化”理念帶入外語教師的視野,期待能在英語寫作課程中推行以漸進性為特點、并能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氛圍的形成性評估。通過重構(gòu)擴展型的檔案袋評估理論框架,將自我評估融入檔案袋評估,綜合指導學生并提供預先制定的衡量標準,幫助學生學會分析、評價自己的作品,在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1擴展型檔案袋評估的基本理念
擴展型檔案袋評估的基本理念是:給學生提供寶貴的機會,使他們能按照列出的相關標準反思自己的寫作活動。自我評估是學習者根據(jù)具體寫作任務的寫作標準對自己的寫作過程、結(jié)果和寫作能力的發(fā)展進行評價和反思的過程。自我評估能否獲得預期效果,取決于評價標準和評價工具的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評分標準的解讀、樣本評價的示范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有效的自我評估。檔案袋評估是形成性評估方式的最佳體現(xiàn),它使學習過程可視化,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使他們有機會分析自己的學習活動并按自己的步驟學習,促使學生對寫作過程進行反思,加強和提高學生英語寫作的標準意識、過程意識和策略意識,有效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2研究設計
2.1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調(diào)查兩種備選評估方式對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和寫作能力有無影響。具體研究問題:1)自我評估和檔案袋評估作為過程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否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2)自我評估和檔案袋評估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有無影響?
2.2實驗對象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實驗對象為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參加大學英語寫作課程的58名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本研究采用等距抽樣法把參與者分成實驗組和控制組。研究持續(xù)16周,實驗組學生按照備選評估方式的實驗程序接受英語寫作指導,控制組學生按照傳統(tǒng)英語寫作課程模式接受指導。研究以大學英語四級寫作任務作為對比工具,并采用賓特里奇等(1991)編制的學習動機策略問卷作為測量工具[3]。第一項“大學英語寫作任務”用來給學生做前測和后測,以確定學生實驗前后的英語寫作水平,從而對比分析其英語寫作水平的變化。為確保前測和后測的評估標準一致,本研究在前測和后測時采用中國最大的英語作文寫作平臺“句酷批改網(wǎng)”給學生的作文評分。第二項“學習動機策略問卷”是用于測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自評式量表。該量表采用Likert五級計分法,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記1到5分,問卷總得分越高,表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強。量表由81個題目構(gòu)成,內(nèi)容包括動機和學習策略兩部分。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都參加了以這項寫作任務為考試內(nèi)容的前測和后測,在實驗前后都參與了學習動機策略問卷調(diào)查。
2.3研究程序
實驗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如何填寫自我評估檢查表方面,為實驗組學生提供充分的指導(為期四周)。要求所有學生在課堂內(nèi)外各完成一篇主題不同的寫作任務,控制組學生的習作按傳統(tǒng)評價方式(即寫作完畢—上交作品—教師批改并給予反饋)進行,而實驗組學生則要準備好文件夾、按順序保留他們的寫作任務以記錄在冊,并在教師指導下填寫自我評估檢查表。第二階段,實驗組學生完成課堂內(nèi)寫作任務并獨立運用檢查表進行自我評估,教師定期(兩周一次)查看學習檔案中的材料,記錄檔案袋中檢查表所提供的學生反饋,作出評價,并給予教師反饋。如此,學生和教師都能對檔案袋中所記錄的寫作活動進行反思。
3實驗結(jié)果與分析
本研究目的在于檢驗檔案袋評估和自我評估對英語非母語學生在寫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上的影響。我們將檢驗如下兩個零假設:1)自我評估和檔案袋評估作為過程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會提高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2)自我評估和檔案袋評估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沒有任何影響。
為保證兩組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實驗前沒有顯著差異,先對兩組學生的前測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1。t檢驗須觀察方差齊性結(jié)果,即SPSS在進行等均值假設的t檢驗的同時,也要做方差齊性檢驗。方差齊性檢驗結(jié)果看對應的P值,如果P值>0.05,說明滿足方差齊性的條件。表1中P值為0.423,可知是兩方差齊,故t檢驗的結(jié)果表中要看第一排的數(shù)據(jù),亦即方差齊的情況下t檢驗的結(jié)果。在表1的等均值假設的t檢驗中,第一排方差齊情況下的P值為0.703>0.05,說明兩樣本均數(shù)沒有顯著差異。
表1 兩組學生前測成績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jié)果
為確認兩組學生在寫作上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實驗前無明顯差異,將對實驗前兩組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量表中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2。表2中兩類得分的方差齊性檢驗的P值都大于0.05,說明兩方差齊。表2的等均值假設的t檢驗里第一排的雙側(cè)P值都大于0.05,因此兩樣本均數(shù)無顯著差異,兩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實驗前沒有顯著區(qū)別。
表2 實驗前兩組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量表中得分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
為檢驗第一個零假設(即自我評估和檔案袋評估作為過程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會提高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立與否,在學期末,再次讓兩組學生填寫自主學習能力自評式量表,并對兩組學生在量表中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3。此處顯著水平設定為0.05,自由度=56,且是雙尾檢驗,查t分布表得臨界值2.000(自由度=60)。表3中量表總分和各題均分的方差齊性檢驗的P值都大于0.05,說明兩方差齊。表3的等均值假設的t檢驗第一排的檢驗統(tǒng)計值t都為7.668,大于臨界值2.000,故第一個零假設不成立,說明自我評估和檔案袋評估作為過程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能提高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
表3 實驗后兩組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量表中得分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
為檢驗第二個零假設(自我評估和檔案袋評估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沒有影響)成立與否,我們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觀察實驗后兩組學生后測成績的均數(shù)有無顯著差異,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4。表4中兩組學生后測成績的均數(shù)存在顯著差異(雙側(cè)P值為0.000,小于0.05),故第二個零假設推翻,說明自我評估和檔案袋評估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影響。
表4 兩組學生期末測試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
由此可見,檔案袋自我評估不僅使學習者在寫作上成為自主學習者,也提高了他們的英語寫作能力。實驗前進行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顯示,控制組和實驗組學生在英語寫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上無顯著差異。經(jīng)過一段時期自我評估檢查表的填寫指導及定期開展的課堂內(nèi)、外寫作活動,實驗組已能獨立完成每次寫作任務的自我評估。實驗后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量表中得分的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實驗組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已經(jīng)超過了控制組。這意味著這種融合自我評估和檔案袋評估的評估方式對學生的英語寫作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影響,是一種培養(yǎng)自主學習者的評估方式。
4結(jié)語
本研究證實了檔案袋評估和自我評估兩種備選評估方式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和學生在寫作上的自主學習能力。根據(jù)實驗觀察和總結(jié),我們得出以下結(jié)論:第一,學習者成為成功的自主學習者的關鍵因素有:對自主學習本質(zhì)的深刻理解,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正確態(tài)度,對個人實踐的反思姿態(tài),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與同伴合作、互動和交流的開放度。第二,“促進學習自主性的評估”強調(diào)通過評估來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看重學習的過程和結(jié)果,能提升學習者的學習體驗。第三,一個語言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越強,就越有可能達到高的語言水平。事實上,學生寫作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他們的寫作水平也在提高,關鍵是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
[2] 張紅霞,王同順.電子檔案袋——外語寫作測評的新理念和新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 2004 (2):41-44.
[3]PintrichP,SmithD,GarcíaT,etal.Amanualfortheuseofthemotivatedstrategiesforlearningquestionnaire(MSLQ)[M].AnnArbor,MI:UniversityofMichigan,1991.
(責任校對朱正余)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3.043
收稿日期:20150801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課題(GDJY-2015-F-b005);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教學研究項目(201327)
作者簡介:帥曼萍(1982-),女,江西宜春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外語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3-01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