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人文特質(zhì)必然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欣賞、感悟文本知識性之外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以及人生的有益的啟示。在具體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就是要以情感體驗為抓手,推動學生親近文本、欣賞文本,在情感體悟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性;情感體驗
正如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流傳古今的優(yōu)秀作品,大多抒寫真情,讓讀者在一次次閱讀中欣賞和感動。語文教學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人文性對于精神內(nèi)涵、情感特質(zhì)的解讀要求更高,也是文本教學的要義。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從優(yōu)秀文本的情感特質(zhì)出發(fā),引導學生在鮮活、深刻的情感體驗中真正學深悟透,不僅僅欣賞到文本的語言藝術,更要感受到文本的情感魅力。本文就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強情感體驗。
一、多一些疑問,由表及里察實情
對情感的理解,可以說不同的人有不同層次的認知,千人千面,無法輕易讓人感受到那種普遍性的共鳴。特別是如果僅僅概念性地傳遞一些“高大上”的情感,學生也許會認同,但并不感動,其實從根本上來說并不能了解個中情感。比如筆者在一次教學中,講到底層人的困苦,如果作為課堂問題來提問,大部分學生對此的情感是:這些人很可憐,我們要幫助他們,甚至說接到家里住。前者情感空泛,后者很是虛假,這些都是流于其表的情感認知,很少有學生說到尊重他們,維護他們的尊嚴,不是廉價的施舍可憐,而是實實在在地幫助??上攵?,學生對文本的情感本身認識是錯誤的,那么對文本很難說真正親近和欣賞。正如英國諺語所說,“一個人如果從肯定開始,必以疑問告終;如果他準備從疑問開始,則會以肯定結束?!比绻覀冊谡n堂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疑問,一步一步地讓學生從表層的疑問出發(fā),慢慢深入到深層的內(nèi)在情感,也許就能真正走進文本了。
學貴有疑,情感體驗也是如此。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教學中,當學生仔細閱讀了全文之后,發(fā)現(xiàn)學生的表情很淡然,我想大部分學生可能心中都會想,文章不過是一些平常的風景和日常生活罷了。此刻如果講解作者的激動、渴望,學生會理解,但情感體驗并不深刻。所以,我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海倫·凱勒年幼患病,在無聲無色的世界里生活這么多年,腦海里應該沒有辦法對現(xiàn)實世界產(chǎn)生出鮮活的畫面吧,可是你看她文中的描述,似乎和正常人一樣每天都在聽著、看著,細節(jié)是那么真、那么形象,為什么呢?這樣的質(zhì)疑,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原來看似普通平常的描述,卻可能是作者無數(shù)次通過別人的講述、自己的手摸、長久腦海中的幻想形成的,那是一種怎樣的孤寂中涌發(fā)的渴望呀!是一種怎樣虛幻卻又深刻的夢想??!不少學生突然明白,原來我們簡單的生活,對作者來說,也許才是可想不可及的至高心愿啊!因為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學生也就真正走進文本了。
二、多一些假設,換個角度悟深情
由于生活閱歷的不同,不少學生對情感的體悟是相對淺顯、直白的。簡單來說,中學生對復雜情感的體驗,更多時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為優(yōu)秀的文本,其傳遞的情感往往是獨特的,帶有作者個人的情緒、情趣在里面,如果不能理解其寫作的背景、目的和特定內(nèi)涵,那就很難準確把握文本特質(zhì)。作為語文教師,若不能充分考慮到學生對問題的認知,而只是按照教學設計機械地授課,恐怕很難激發(fā)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其實,在具體教學中,我們不必完全以常規(guī)角度進行,可以換一個方式,換一個角度,通過假設一些可能存在的情況,或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文本傳遞的特殊情感。
巧用假設,等于給學生打開走進文本的另一扇門。比如,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教學中,學生對海倫·凱勒的情感雖能夠理解,但對于其在僅有的三天光明中,所選擇做的事情如此瑣碎、普通會感到難以理解。對此,我提出這樣的幾個假設:如果作者一直是個健康正常的普通人,那么這三天的選擇你能夠理解嗎?如果作者是一個正常人,因為事故突然在三天里看不見、聽不見,但是三天后就恢復正常,你覺得這三天她會怎么度過呢?為什么?兩個假設一正一反,揭示的內(nèi)涵其實很簡單,就是作者因為看不見、聽不見,其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個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正常人,而不是追求什么轟轟烈烈的事情;如果僅僅是意外導致三天看不見、聽不見,作者肯定是不在意的,可是作者這輩子都注定看不見、聽不見了,這種渴求和正常人一樣的平凡日子,卻是她的最大夢想了,這就是作者文本中愈加平凡的生活選擇,體現(xiàn)出的愈加獨特的深沉情感,在這樣的假設與思考下,學生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換個角度,更能體會作者的渴望,體悟到作者波動的情緒。
三、多一些活動,設身處地感真情
人們常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對于情感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不能將自己置身于文本之中,設身處地地去思考作者的真實感受,那么將難以直觀而深刻地體會文本蘊含的真實情緒。教師要善于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更加直接地去感受文本傳遞出的情感。結合中學生的年齡特征,活動體驗無疑是一種比較直接也受歡迎的方式。在活動中體驗情感,其好處在于能夠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真正思考同樣情境下文本中作者的情感。
活動體驗關鍵在氛圍營造。比如,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教學中,學生對看不見、聽不見的感覺很模糊,自然也就對文本中相對樸素的文字理解不深,感受不到作者平凡情感中的激蕩。于是我組織了這樣的活動,要求學生將眼睛蒙起來,然后從教室后面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寫上一句對作者的評價語。學生對活動非常感興趣,有的學生從教室后排走上講臺的過程跌跌撞撞,好不容易在大家的偷笑聲中走上講臺,連方向都搞不清楚,在同學的指引下,摸到粉筆,歪七斜八地寫出幾個難看的字來,但是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不再笑了,在黑板上對作者的評價也變了,變成:您是一個能真正看到世界的人、您是心中有陽光的人、您的樂觀是最大的財富等。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盲人世界里,感受到了作者的渴望,感受到了作者的偉大,感受到了作者的追求。那平凡的三天光明,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是對于作者來說也許是可以補償數(shù)十年看不見、聽不見的無奈、難過。思考及此,我想大部分學生都了解到活動的目的,也更能感受到作者獨特的思緒了。
作者簡介:環(huán)承娟(1985—),女,上海市奉賢區(qū)莊行學校中學二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