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爾曼
小小蝦子微不足道,想不到近來成了我朋友圈的熱門話題,不時有人提到它,或咨詢、或疑慮、或探討,源由來自一瓶醬油,準確地講,是一瓶蝦子醬油。
先是我丈夫姜先生路過上海重慶路淮海中路口一家著名老字號面館,見櫥窗上寫著新品“蝦子醬油”,標樣規(guī)格為500毫升,外表色澤介于生抽和老抽之間,不同的是浮面多一薄層星星點點的小蝦子。查閱價目表,竟然五六十元!不過雖說貴,卻稀罕,過數(shù)天,我倆趕去已不見“標樣”,但櫥窗上還留著鮮紅大字——蝦子醬油。
我母親擅長烹飪,還會自制花色調(diào)料,例如番茄沙司、蝦子醬油,比市售的更具“私房”特色。我成家任“煮婦”后也學母親喜歡下廚、自制。蝦子醬油是家中每年必備之物,十多年來,我在浙江舟山、石浦結(jié)識了生產(chǎn)蝦米、大蝦干的老板,蝦子是他們生產(chǎn)產(chǎn)品的“下腳”,為我開了方便之門。故而盡管干蝦子市面上罕見難覓,但我時常可尋得,除了燒菜用外,還每年自制近30瓶蝦子醬油, 大部分是送親朋好友。
蝦子,顧名思義是鮮蝦卵子的干品。若一卵受精就孵化成蝦,其營養(yǎng)之豐可想而知。蝦子是舊時烹調(diào)中的重要鮮味調(diào)味品,明代已有食用記載。清代《本草綱目拾遺》引《食物宜忌》謂:蝦子“鮮者味甘,腌者味咸甘,皆性溫助陽,通血脈。”
蝦子分海蝦子和河蝦子兩種。制蝦米大多用海蝦,蝦子自然也以海蝦子為主。河蝦子基本由家庭自制或小批量專產(chǎn)專用,最經(jīng)典的產(chǎn)品有蝦子鲞魚、蝦子腐乳、蝦子醬油。
蝦子微細,味鮮美無比,我認為海味干貨中唯它鮮香味最為獨特。參、鮑、肚、翅、燕當然也珍貴,可惜除了海腥味,均淡而無味,全得靠別的鮮味食材。例如本幫特色經(jīng)典名菜“蝦子大烏參”、山東名菜“蝦子燒廣肚”,如果去除蝦子,還有啥特色、啥風味可言?
蝦子適于多種食材,可用多種烹調(diào)方法,不管是燒、蒸、燴,還是溜、炒、煮,都方便可行。我最喜歡用它來輔助魚肚、蹄筋、肉皮、海參、魷魚等食材,增香添鮮,也常用來燒“蝦子茭白”、“蝦子筍片”、“蝦子豆腐”、“蝦子燉蛋”,菜肴口感頓時升上一個臺階。至于蝦子醬油,更能派不少用場,如做蘸料,蘸食白斬雞、皮蛋、豆腐香干那是一級棒!還可用來拌面。當青蔥上市時,我就會熬上一瓶蔥油來配伍,兩者相輔相承,組成一碗“蔥油開洋面”。
我自制的蝦子醬油在朋友圈中已小有名氣,受贈者同聲叫“嗲”點“贊”。有位薛先生自己舍不得吃,特地孝敬給老丈人。不料丈人很快“消化”于拌面上了,又向女婿要,薛先生又不好意思開口,結(jié)果丈母娘好不容易在商店里覓到一瓶,老丈人嘗后說“這算什么東西!根本搭不上脈!”于是,薛先生只好向我索討,邊討邊解釋一番。
自制蝦子醬油說難亦易,說易又繁瑣。我一般是這樣制作的:買來“海天”金標生抽,取500毫升配以10克處理好的干蝦子、數(shù)片生姜,再加上50毫升“李錦記”草菇老抽,一起煮沸,烹些花雕酒,酌加白糖,再煮沸,轉(zhuǎn)小火煮二三分鐘,離火待涼裝瓶。
自制蝦子醬油繁就繁在干蝦子如何出味。聽聞本幫菜泰斗李伯榮先生燒煮“蝦子大烏參”之絕招,是將蝦子用藥碾子碾碎后加入,可我感到這招比較“為難”,“難”在藥碾子別家少有,“難”在干蝦子里肯定混有些砂子會同時被碾碎,更難以除凈,所以我認為只需作一般的“干貨”泡發(fā)處理。具體做法:干蝦子加花雕酒浸漬兩小時,用酒量高于蝦子表面1.5倍,見蝦子漲發(fā),隔水蒸20分鐘左右,蝦子外膜肯定“破裂”,其包裹的氨基酸也就會溶于酒精,鮮味才可滲出來,而砂子亦會沉淀碗底,可輕松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