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揚
摘要:隨著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民俗文化的翻譯越來越受到重視。翻譯在對外文化交流中起著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本文以浙江各個文化場館、景點介紹及外宣資料的日譯資料文本為考察對象,以民俗翻譯的基本原則為出發(fā)點,對日譯策略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準確翻譯民俗文化是傳播中國民俗文化進程中的重中之重。
關(guān)鍵詞浙江民俗文化;日譯;問題研究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民眾風俗生活文化的統(tǒng)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qū)集居的民眾所創(chuàng)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它是普通人民群眾在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zhì)的、精神的文化現(xiàn)象,它具有普遍性、傳承性和變異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的準確譯介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2 浙江民俗文化特色
浙江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是吳越、江南文化的發(fā)源地,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境內(nèi)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讓浙江這塊寶地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典型的江南山水,歷來被稱為“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浙江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出現(xiàn)過思想家王充、王陽明、龔自珍,魯迅;詩人蘇東坡、白居易、陸游;教育家蔡元培;科學家竺可楨、錢學森;書畫家王羲之、吳昌碩以及文人金庸、夏衍、艾青、徐志摩等一大批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是全國聞名的“文化之邦”。遍布全省各處許許多多富有影響的博物館和紀念館,無疑是這些大師們留給這片故土的豐富文化遺產(chǎn)。浙江物華天寶,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形成了獨特的山地文化、稻作文化和桑蠶文化。浙江臨近沿海,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形成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和旅游文化。
3 民俗文化的翻譯特點
3.1 準確性
任何翻譯都應做到準確,民俗文化翻譯關(guān)系到國家形象與文化輸出,因此對準確性的要求更為嚴苛。準確性的第一層要求是傳播事實、內(nèi)容可信。準確性的第二層要求是表現(xiàn)準確、表達合理。諾德總結(jié)了不同層面,翻譯上主要的四種錯誤類型:語用翻譯錯誤、文化翻譯錯誤、語言性翻譯錯誤及語篇翻譯錯誤。這里所提的準確性是指避免及消除上述四種錯誤并確保在語義、語法、語用及文化層面,正確合理翻譯民俗文化并準確有效地交流跨文化信息。翻譯準確性可總結(jié)為內(nèi)容的客觀性,表達的準確性及適當性,同時需考慮目的語讀者的認知心理及接受程度。
3.2 保留性
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文化個性或民族特性,就是民俗文化固有的文化身份。民俗文化具有該地區(qū)民族獨特的,其他地方無法替代的民族特色,是文化中最珍貴的部分。因此,在民俗文化的翻譯過程中就要保留民族文化身份,盡量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最大限度保留原民族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保持區(qū)域文化的個性和特征,將某個特定的民俗文化的內(nèi)涵翻譯出來,不用或盡量少用歸化策略,最終達到傳播學的目的。
3.3 目的性
民俗文化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信息傳播活動,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性的社會活動。在傳播的整個過程中,所有階段都存在明顯的或潛在的意圖與計劃。民俗文化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一部分,應努力達成既定目標,有效地將信息傳遞出去。從傳播層面來看,漢日翻譯應正確識別源語言的文本信息及傳播信息,使目的語讀者能準確轉(zhuǎn)換信息并最終完成傳播過程。傳播的實效是衡量翻譯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標準。無論譯文多美,對源語忠實度有多高,如果傳播的目標沒能達成,翻譯就不成功。
4 浙江民俗文化的日譯實例分析
通過浙江省各個文化場館、景點介紹及外宣資料的日譯,向日本介紹了浙江民俗文化,很好地起到了民俗文化對外傳播的目的。但遺憾的是,這些文本的日譯問題不少?,F(xiàn)選取一些值得商榷的譯文進行分類分析,以利提高民俗文化翻譯水平的提高。
4.1 刪減過多,失去文化特色
例1:嘉興當?shù)孛耖g過端午節(jié)一直以來是較為隆重的,習俗活動也是各種各樣,其普遍活動主要有四大類。一是有規(guī)模盛大的祭祀伍子胥;二是在南湖舉行龍舟競渡和搖快船等節(jié)日娛樂習俗;三是民間裹粽子習俗;四是掛菖蒲艾葉,燃熏蒼術(shù)、白芷,佩香袋,吃“五黃”(黃瓜、黃魚、黃鱔、黃泥蛋即咸鴨蛋、雄黃酒),吃“五白”(白干、白鰲、白菜、白切肉、白斬雞),吃煨蛋等節(jié)日飲食習俗。
例2:一年端午,許仙買菜置酒同白娘子共慶佳節(jié)。按照杭州古代風俗,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要喝雄黃酒,白娘子知自己是蛇身,喝下雄黃酒會顯露真相,一再婉拒不喝,但許仙苦勸不止,白娘子不得已喝下一杯,顯出原形,許仙頓時嚇得倒地昏死。
例1是嘉興民俗文化外宣資料中的句子。端午節(jié)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逢端午,家家戶戶插菖蒲,掛艾葉;小孩子胸佩五色香袋,玩耍嬉鬧;還有那軟糯可口的粽子,彌漫著幽淡的清香……嘉興端午習俗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并且是全國首個“中國端午文化研究基地”。2015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jié),演繹了濃郁的中國味道,展示了獨特的民俗魅力。這樣一個充滿民俗特色的節(jié)日,在日譯文本中卻省略了“舉行龍舟競渡和搖快船”、“裹粽子”、“掛菖蒲艾葉”、“吃五黃”、“吃五白”等反映端午民俗文化特色的詞,顯然譯文刪減過多,失去了原有民俗文化的特色。例2是介紹杭州民俗宣傳冊中關(guān)于神話故事《白蛇傳》的日譯?!靶埸S酒”是漢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飲用的黃酒,據(jù)說端午這天,喝了“雄黃酒”可以驅(qū)邪,避免“疫癘”之氣。在譯文中將“雄黃酒”僅用“酒”字來翻譯,失去了原民俗文化習俗的內(nèi)容及真正內(nèi)涵,筆者認為應該翻譯為“雄黃酒”然后用加注的方法,既保持原汁原味,又讓目的語讀者容易理解。
4.2 缺少必要加注,讀者難以理解
例3:“九華立春祭”,是衢州立春祭祀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每年的立春日,當?shù)厝硕紩e行儀式祭祀春神句芒,青年男女頭戴鮮花,進行包括貼春牛圖、扮芒神、迎春、鞭春、踏春、探春、采春、嘗青、戴春等在內(nèi)的儀式,并有演戲和各種娛樂活動。
例4:小蓮莊由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孫子劉承干于1920至1924年建造,因清朝皇帝溥儀所賜“欽若嘉業(yè)”九龍金匾而得名,為中西合璧園林式布局。
例3是浙江省外宣資料中介紹衢州“九華立春祭”傳統(tǒng)民俗活動中的句子。例句中的“春神句芒”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句芒在古代非常重要,有悠久傳統(tǒng)歷史的衢州“九華立春祭”中祭祀“句芒”是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按号D”則是中國古時一種用來預知當年天氣、降雨量、干子等資料的圖鑒。衢州傳統(tǒng)民俗活動“九華立春祭”中的“貼春牛”是這一節(jié)日民俗中重要的一部分。含有濃郁的民俗文化之特色。例4中的“欽若嘉業(yè)”四字,因南潯小蓮莊“嘉業(yè)堂藏書樓”所懸掛的清末皇帝溥儀所賜“欽若嘉業(yè)”的匾額而廣為人知。意為“欽佩如此功德業(yè)”。如果將“句芒”、“春牛圖”、“欽若嘉業(yè)”直接照搬翻譯,雖然保留了原汁原昧,但不能讓目的語讀者完全理解其內(nèi)涵,就不能真正將當?shù)孛袼孜幕瘋鞑コ鋈ァ?/p>
4.3 誤譯、漏譯
例5:……第二天果見兩虎跑地,泉水傾刻涌出,“虎跑夢泉”就源于此?;⑴芩妄埦璞蛔u為“西湖雙絕”。據(jù)說濟公和李叔同曾在此留有足跡。
例6:西湖醋魚又稱“叔嫂傳珍”,傳說是由北宋宋五嫂為病重的小叔調(diào)胃口,燒過一碗加糖加醋的魚而來?,F(xiàn)以西湖鮮活草魚烹制,融合鮮、甜、酸三味,魚肉鮮嫩,帶有蟹肉滋味。
例5是介紹杭州著名景點“虎跑夢泉”中的句子?!皾笔悄纤胃呱?,出生浙江臺州。他好打不平,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后被人尊稱“活佛”,在民間廣為傳誦。而李叔同則是著名音樂家、美術(shù)教育家、書法家。從日本留學歸國后,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后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等校任教,后剃度為僧,號弘一,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這兩位都是浙江乃至全國家喻戶曉、令人崇敬的人物。譯文5,如將“據(jù)說濟公和李叔同曾在此留有足跡?!眲h減不譯,顯然會失去“虎跑夢泉”這一人文景點中的文化信息和人文色彩,因此,筆者認為這里漏譯了這部分,應該補上。
5 結(jié)語
民俗文化翻譯不僅僅是翻譯問題,更關(guān)系到一個國家、地域?qū)ζ溟L年沉淀形成的文化習俗和文化特征的尊重,涉及到民俗文化傳播及交流。通過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了在浙江民俗文化翻譯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1)刪減過多,失去文化特色;(2)缺少必要加注,讀者難以理解;(3)誤譯、漏譯等。浙江各個文化場館、景點的介紹及外宣資料是傳播浙江民俗文化的窗口,因此需要廣大譯者多一份責任和使命感,更多掌握漢日對比研究基本知識,能夠準確翻譯民俗文化內(nèi)涵,使譯文既做到準確性、保留性,又達到民俗文化翻譯的目的,使中國民俗文化真正傳播到世界,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