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文學精神的探討,歷來爭論不斷。在本篇文章中,作者以四大奇書為例,從三方面論述中國文學精神。
關鍵詞:文學精神;個人;社會;文化傳播
作者簡介:常瀟(1991-),漢族,山東人,研究生,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01
文學活動是信息的創(chuàng)造、接受與研究,它有傳承傳播文化,啟發(fā)人類思想、心靈的重要作用,因而其精神屬性是第一位的。筆者認為中國文學精神主要有三方面,現(xiàn)以四大奇書為例進行闡釋:
1、通過歌頌美、批判丑,教化民眾提高審美水平、提升個人修養(yǎng)、努力超越自我。
《水滸傳》中,筆者欣賞燕青這一人物。他有出色的外交手段:到何處都能游刃有余,他打著東京鄉(xiāng)談騙過守門軍,進入城內(nèi);給徽宗唱的兩支“訴衷情”歌,博得皇帝的好感,借機將宋江早有招安之意,童貫、高俅卻蒙蔽真情的事都說了出來。他還機敏過人,有“韜光養(yǎng)晦”之法:燕青到泰岳廟與任原打擂,在比賽的前一天,裝作平庸無能。在任原人多勢眾的情況下,受辱了也不貿(mào)然逞能,但在正式比賽的場合下,則在眾人面前摔倒任原。燕青最智慧之處在于其“識時務”:他目光長遠,有預見性,在了身達命后能夠全身而退。他勸說盧俊義與他一起離開。思慮到要讓自己今后的物質生活無憂,便“收拾了一擔金珠寶貝”,帶著“御筆赦罪詔書”離開,可見其思慮之周全。因此,從燕青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也應不斷提高修為、增加內(nèi)涵、修煉技藝、加強交際能力,進而提升個人修養(yǎng)、處事水平,令自己做事從容不迫。
《金瓶梅》中西門慶的人物形象刻畫得很成功,在他身上也有值得學習、可稱贊之處。他努力以自己的智慧達到聚斂錢財?shù)哪繕耍挥胸泿帕魍ǖ囊庾R,不斷擴大生意;對李瓶兒感情真摯,對黃四等“自己人”仗義疏財。從一個破落財主,只有生藥鋪的小生意做起,到成為山東正千戶提刑官。不能不說他的發(fā)跡體現(xiàn)出一種堅毅的精神、積極進取的意識。他身上征服江湖闖蕩天下的氣魄與勇氣,對自己人慷慨解囊的照顧,不固守老本的思維,審時度勢的能力都值得我們?nèi)ニ伎寂c學習。
以上僅以四大奇書中燕青、西門慶兩個人物形象為例,說明中國文學帶給我們的精神指向——積極進取,豐富自身,提升個人素養(yǎng),發(fā)展、超越自我。
2、通過刺時罵世、褒揚歷盡艱辛終成功、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導向正能量,啟示社會應朝著更開闊、明朗的方向挺進。
時至今日,《金瓶梅》刻畫出的各色人物形象仍具有高度的警示意義:在如今社會經(jīng)濟繁榮、思想、價值觀更加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金錢、權勢能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也能滋生墮落,所以今人要在《金瓶梅》中復雜的人物形象中汲取教訓,不斷思索《金瓶梅》的悲劇意識,并在深思中獲得靈魂的凈化與升華。
《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盡艱辛,通過八十一難終于求取真經(jīng)。師徒四人在應對八十一難時也在不斷成長、不斷超越?!段饔斡洝愤€導向正能量:告誡我們也許求取“真經(jīng)”的過程很辛苦,但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還是會取得“真經(jīng)”并普濟大眾的,即我們的社會最終會走向更開闊、明朗的前方。
四大奇書的創(chuàng)作也反映出民眾價值觀念的不斷進步、突破:《三國演義》體現(xiàn)出強烈的封建正統(tǒng)的人生觀念,即為國為民獻身,道德修養(yǎng)崇高者受人尊敬。到了《水滸傳》,已不再因為等級和道德的約束而一味忠心于仗勢欺人的官吏,也出現(xiàn)了不少突出個人能力的章節(jié),可見個人的情感、價值較《三國演義》有了進步。到《西游記》,孫悟空努力爭取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地位;豬八戒的形象坦言了人們的一種態(tài)度:飲食男女,不必遮掩。人們的眼光已經(jīng)轉移到現(xiàn)實、身邊。到《金瓶梅》,諸多人物的生活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他們縱情享受現(xiàn)世時光,吃、穿、用、度也比前三部更為精細、奢華。四大奇書體現(xiàn)出歷史的進步,人本性的彰顯,人的欲望逐步被肯定,人的自我價值被不斷提高,即社會已朝向更開闊、明朗的方向挺進。
3、文學體現(xiàn)出對文化、歷史的傳承、傳播精神;文學的特性使人產(chǎn)生向善、見賢思齊的精神取向。
《三國演義》對智謀的描寫引人入勝。其突出貢獻在于:從智謀的角度探索了戰(zhàn)爭過程中兵家的智慧與戰(zhàn)勝勝負、歷史發(fā)展的深刻聯(lián)系,從審美層面挖掘出軍事與文學的淵源關系[1]。它吸取了《史記》等古代名著中戰(zhàn)爭描寫的豐富經(jīng)驗,融匯了群雄爭霸的戰(zhàn)爭實例,將漢末三國時期復雜的政治斗爭藝術地展現(xiàn)于文本之中。文本中的智謀之適時、適勢的用兵與外交、經(jīng)濟、政治、策略、運籌、計劃等結合起來,形成了中國外交、軍事、政治的“百科全書”。至今人們還從中學習經(jīng)營、管理、外交、領導等策略,也為海外學者深入研究。甚至影響了日本企業(yè)家的思維模式。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會也對關羽推崇備至。可以說文學中體現(xiàn)出的精神及文化內(nèi)涵從古至今、從本國到他國綿延不斷地傳播著,對跨民族、跨時間的大眾或社會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西游記》修心立身的闡述過程,《金瓶梅》社會腐敗的警示通言等均引導著人們向善、見賢思齊的精神取向。
從文化角度講,四大奇書深刻反映出它們所在時代的群眾的思想方式、生活態(tài)度、審美理想、宗教意識、政治理想、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各類文化因素、社會歷史背景等。倘若能全面把握“四大奇書”的精神,吸取其精華之處,就會感受到這些經(jīng)典文學充盈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精神與民族智慧,這為我們研究中國文化,推動傳統(tǒng)文化不斷更新、走向世界都有非凡意義。
注釋:
[1]田靜:三國演義智謀描寫初探[C].2007(5)。
參考文獻:
[1]鄧紹基:《古典文學·華夏民族精神·中國文學精神》[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