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李天鳳
摘 要:小學,是個體啟蒙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小學德育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是所能把握的重要階段。思考我國當前小學德育教育的發(fā)展所面臨的問題發(fā)現(xiàn),我國小學德育教育缺乏對小學生這個德育群體的正確認識與分析。不可忽視個體的道德發(fā)展是個體整個認知發(fā)展的一部分。在道德認知,模式下,把握小學階段個體發(fā)展的認知特點,有的放失地進行德育教育,為我國德育教育發(fā)展找到新思路。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育;認知特點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7-0177-01
一、引言
近年來,學校德育教育已成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國學校德育教育由重視程度不夠、認識程度不足開始轉向對學校德育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探索與改革。小學德育教育由于德育教育對象的特點(單純、少認知參與等),使小學德育教育內容流于空洞、簡單化,教學方法單一、無趣,從而使我國小學德育教育問題突出。
二、道德認知模式與小學德育教育的新認識
道德認知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與道德教育專家勞倫斯·科爾伯格,他受啟發(fā)于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1]。道德發(fā)展模式以引導學生參與道德判斷為途徑,以發(fā)展學生道德推理能力為重點,以提高學生道德認識為目的,在認知沖突中尋求認知判斷水平的提升與發(fā)展[2]。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會經(jīng)常遇到與自己現(xiàn)有的“認知圖式”相沖突的事件,此時認知中將會出現(xiàn)“不平衡”,一般情況下個體會在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下做出判斷——“認同”或是“不認同”,個體的道德認知就會在這“認同”與“不認同”中得以發(fā)展[3]。
同樣地,小學生,在面對外界的道德刺激事件是其認知發(fā)展同樣會經(jīng)歷“沖突”,從而會引起其認知的變化與發(fā)展。分析小學生獨自面對道德沖突事件時,無論是“良性認知沖突”還是“不良認知沖突”,在小學生的道德認知判斷下,都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
(一)良性沖突
1.學生認同,改變自身原有道德認知中的不良認知重新形成自身的道德認知,提升自身的道德認知判斷水平并朝著正確的道德認知方向發(fā)展;
2.學生不認同,原有的道德認知中的不良認知繼續(xù)保持,學生的道德認知判斷水平不會發(fā)生變化,道德認知發(fā)展方向存在偏離危險。
(二) 不良沖突
1.學生認同,情況一:改變自身原有的正確的認知朝著錯誤的道德認知方向發(fā)展;情況二:不改變原有的認知,只是在原有認知中添加了一些不良因素,道德發(fā)展存在危險。
2.學生不認同,認為此類沖突是違反正確的道德標準(存在于個體自身認知圖式中),個體道德認知判斷水平得以提升并有著良性發(fā)展趨勢。
因此,小學道德發(fā)展歸納出兩點影響因素,一是個體的認知過程,二是外界的道德刺激事件。外界道德刺激事件的出現(xiàn),若總能引起小學生的道德認知沖突,學校德育教育并從中干預,那么小學生德育教育便不再是無的放失,德育教育也不在流于形式。
三、道德認知模式下,我國小學德育教育新探索
因此,道德認知模式應用于我國小學德育教育,其核心在于,利用道德認知發(fā)展中的道德認知沖突事件,利用各種“沖突”使個體原有的認知圖式出現(xiàn)“不平衡”,使個體的道德認知出現(xiàn)困惑并自我進行“認知探索”,尋求與自己當前的“認知圖示”的平衡。此時,學校德育教育便可在個體在尋求“平衡化”的過程中施加影響,在幫助個體道德認知達到平衡化的同時提高個體的道德認知判斷水平[4]。因此將道德認知模式應用于我國小學德育教育中需要地是在學校德育教育中創(chuàng)造道德認知沖突事件或情境。
(一)道德沖突事件的搜集歸納。因此,首先,此環(huán)節(jié)所要做的前期工作便是對是小學生學生個體道德認知沖突事件“點”的發(fā)掘,哪些道德事件能夠引起個體的認知沖突。學校在收集各類道德沖突事件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分析。
(二)學生道德認知發(fā)展水平的評估。由于個體發(fā)展的差異性,同一年齡的個體在生理、心理發(fā)展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因此,需要對學生當前道德認知判斷水平、對道德事件的認知參與度等進行預評估。
第一、把握學生道德認知發(fā)展一般發(fā)展程度。生活中的一些道德認知沖突事件還是在為了進行德育教育學校人為創(chuàng)造的道德認知沖突情境,不同的個體針對同一種道德情境所作出的反應是不同的,即,某些個體認為此種情境存在某種道德上的沖突但是有些個體則不然。因此在人為地創(chuàng)造“道德沖突事件”時,要研究把握小學生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了解當前學生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程度。在創(chuàng)造“道德沖突事件”時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調動學生對道德沖突事件認知參與。在道德認知沖突情境中,個體的對于某件道德認知沖突事件的反應,其認知參與程度是影響德育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沒有認知參與,學校德育教育是無法對學生的道德認知發(fā)展施加影響的。學生個體的認知參與的調動,可以從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要與學生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例如,以學生對足球的熱愛,可以創(chuàng)造出以足球為線索的道德沖突事件。
文章將道德認知德育模式應用與我國小學高年級德育教育,其核心是道德認知沖突事件或情境的創(chuàng)造[5]。目前,在我國并沒有現(xiàn)有成功的實例可以學習,此外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的測評以及道德認知沖突事件或情境的創(chuàng)造都是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需要花費較多的精力。但期望就此能為我國學校德育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新思路。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陳連珠.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對我國德育改革的啟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9年1月.
[2]李文清.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及其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03年 11月.
[3]王莉瑛.對德育模式問題的思考——以西方德育實踐為例.[J]科技與教育2009.10.
[4](美)柯爾伯格著,魏賢超,柯森等.道德教育的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鐘啟泉,黃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