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姿羽
摘 要:合同解除作為一項法律制度,并非伴隨著合同的產生而產生,而是在合同法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得以出現的。在羅馬法時代,法律重視合同信守原則,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其債務時,另一方只享有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而不享有消滅雙方債務的合同解除權,因此,在原則上合同解除權不被羅馬法所承認。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是公平原則從形式正義向實質正義的轉變真正催生了合同解除制度,“契約必須嚴守”的規(guī)則逐漸被打破,隨著實質正義的價值越發(fā)受到重視,合同信守原則在一些細微、個案領域不斷被突破。合同解除制度也正是這樣一個突破口。
關鍵詞:合同解除權;概述;建議
一、合同解除權的概述
(一)合同解除權的概念
合同解除制度主要是通過賦予守約一方的單方解除權來保障合同目的能夠盡量快速地實現,從而保障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高效與活力,避免合同義務由于被違約方長期拖延履行導致設定的合同目的難以實現,進而導致社會經濟活動運行受到消極影響。本文僅討論法定解除,不討論合同的協商解除和約定解除。
(二)合同解除權的性質
對于合同解除的性質問題,主要分為責任說與權利說。責任說認為合同解除是對違約方的一種懲罰,即一種違約責任表現形式。在合同解除中,解除權的行使通常會給相對人帶來不利后果。但在特定的情形下,合同解除有可能對相對人也是有利的。如果此時還將合同解除認定為一種責任,是不恰當的。權利說顧名思義則認為合同解除是一項權利。當事人可以通過選擇解除合同來脫離合同的束縛,要求違約方賠償自身的損失。但如果履行反而會對當事人有利,當事人也可以選擇不解除合同,而是繼續(xù)履行。是否解除合同是當事人選擇的自由??梢姍嗬f更為合適。
既然合同解除權是一項權利,但究竟屬于何種權利?合同法規(guī)定,合同解除權行使的方式是在當事人因約定或法律的規(guī)定,條件成就即告解除,不以對方當事人的同意為要件,通知在到達對方當事人的時候即發(fā)生合同解除的效力,最終雙方的權利義務終止??梢姾贤獬龣喾闲纬蓹嗟奶攸c,其性質應屬于形成權。
(三)合同解除權的特征
第一,合同解除權的行使受除斥期間的限制。解除權一旦行使,不僅剝奪對方當事人期待接受合同履行的權利,而且使整個法律關系恢復到合同訂立以前的狀態(tài),影響很大,因而對解除權在時間上進行限制是合理的。
第二,行使解除權的意思表示一般不得撤銷。依據《合同法》的規(guī)定,解除合同的通知到達對方時生效。這就意味著行使解除權的意思表示一經到達對方當事人,整個債權債務關系即告消滅。
第三合同解除權的行使具有不可分性。形成權不是獨立的財產權,應當受其所在法律關系的拘束,原則上不得單獨讓與,只能附隨其法律關系進行移轉。另外,當合同當事一方為多數人時,行使解除權的主體之間具有不可分離的關系。
第四,合同解除權的行使一般不得附條件或附期限。合同解除權制度設立的目的在于矯正失衡的合同關系以盡快穩(wěn)定法律關系,如果在解除權的行使上再附加條件,則會使合同關系更加不確定,這有悖于解除權制度設立的初衷。另外,如果解除權的行使附條件,則是對相對人極大的不公平。相對人不應再受到附條件或期限造成的懸而未決狀態(tài)的不利影響。
二、我國的合同解除權
(一)主要表現是部分合同主體濫用合同的解除制度,隨意解除合同關系,從而導致合同相對方陷入困境
還有部分合同主體以《合同法》第97條為依據,對已經履行完畢的合同以似是而非的理由予以單方解除,并隨之任意處分合同標的,從而導致相關市場主體的經濟關系發(fā)生一連串的突然變更。這些不當解除行為都與合同解除制度自身的設計缺陷或合同解除制度的邏輯漏洞有關。
(二)合同解除權行使方式過分任意化
我國《合同法》第97條規(guī)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己經履行的,根據合同的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北緱l規(guī)定在立法上承認了合同解除權行使可以產生溯及既往的效力,同時也允許在特殊情況下,合同解除權行使只向后發(fā)生效力??梢钥闯鲞@條規(guī)定基本符合合同解除原則上無溯及力的立法初衷,但在特定條件下合同解除權的行使可以視為具有溯及力的原則。該條規(guī)定不足之處在于,《合同法》只明文規(guī)定非違約方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即對非違約方的利益作了充分保護,使非違約方在請求違約方承擔責任的具體方式上存在過分的任意性。
三、完善合同解除權的建議
(一)改進預期違約制度和完善遲延履行制度
由于預期違約制度與不安抗辯權制度存在沖突,應對《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進行重構:一是以預期違約制度代替不安抗辯權制度,將《合同法》規(guī)定的“一方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義務”和第68條、第69條的內容一并納入到默示預期違約的適用范圍;二是合并《合同法》第94條和第108條的相關規(guī)定,將預期違約行為進行分類,規(guī)定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不同的認定標準、構成要件、效力和救濟措施。
(二)限制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方式
合同關系的解除,其后果不但是雙方之間的由合同確立的合作關系的解除,更是支撐合同關系的雙方的權利義務指向的合同標的實質變化,這也是宣布解除合同一方的最主要的目的,這種處分往往非常迅速,在宣布合同解除后很快就被實施。既然如此,相對方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效力的實際意義何在?倒不如直接起訴或仲裁要求賠償。換句話講,賦予相對方對合同解除行為提起異議之訴,倒不如相對方直接起訴或仲裁向對方要求違約賠償。因此,沒有異議期制度保障的異議訴訟或仲裁并不能對異議方的實際合同權益帶來實質性的保護。
(三)明確合同解除不具有溯及力
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是由合同解除的效力決定的。合同解除具有使基于合同發(fā)生的債權債務關系消滅的效力。對于解除合同以前的債權債務關系如何處理,這涉及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的問題。所謂合同解除有溯及力,是指合同解除使基于合同發(fā)生的債權債務關系溯及既往的消滅,合同自始沒有成立。合同解除無溯及力,是指合同解除使基于合同發(fā)生的債權債務關系只向將來消滅,解除之前的債權債務關系仍然有效。
參考文獻:
[1]秦菘:《合同解除權的法律限制》2012年3月
[2]張諾諾:《合同解除權研究》2005年12月
[3]楊任:《合同解除權制度研究》2008年3月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