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玉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
男女退休年齡規(guī)定不平等的合憲性分析
趙培玉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摘要:退休制度的爭論一直存在,“周香華案”中對男女退休年齡的規(guī)定不同是否有違憲嫌疑,男女在退休年齡上的差別是否應該調整等相關問題引發(fā)關注。本文通過對男女平等、“歧視”、退休金的爭論進行分析,說明我國男女退休年齡規(guī)定不平等的合憲性,同時指出其合憲之處是為了保護女性,實現(xiàn)男女實質意義上的平等。
關鍵詞:退休年齡;平等;性別歧視;退休金
我國現(xiàn)行的退休年齡是男性職工須年滿60周歲,女工人滿50周歲,女干部為55周歲 。我國有關退休年齡的觀點:1、延長退休年齡:一些學者從退休年齡的敏感性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推遲退休年齡能夠有效減緩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支付壓力[1];2、支持差齡退休:若推遲退休年齡,不僅導致社會勞動力的結構偏老,還會引起社會財富分配上的變化,這種用老不用青的現(xiàn)象使得社會財富更多的流向老年人,青年“啃老”的現(xiàn)象也會愈加嚴重[2]。從勞動力成本的角度來分析,延遲退休年齡,勞動者的平均成本將會增加,會使得經濟的競爭力不斷降低,不利于經濟的持續(xù)迅速發(fā)展[3]。3、推行彈性退休:特點在于彈性、靈活性強,它是指勞動人員在退休的年齡、形式、收入方面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的退休政策[4]。
2005年周香華女士起訴中國建行平頂山中心支行,認為自己應和男職工同齡退休,被告為其辦理退休手續(xù)的決定違反了憲法中男女平等原則,構成對女性的歧視,法院依《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的規(guī)定,認為被告平頂山支行的決定符合現(xiàn)行國家政策和法規(guī),原告的請求于法無據不予支持。
本案中,公眾主要從平等權與對女性歧視的角度切入退休年齡不平等的規(guī)定具有違憲性,這種觀點應深入剖析該規(guī)定的內在涵義、立法目的及其存在的合憲性,不能簡單認為男女不同年齡退休就違反性別平等。判斷該規(guī)定不平等的合理性要考慮兩點:一是這種年齡上的差別是否能夠真實的反映出男女在勞動生產效率上的差距;二是這種規(guī)定的不平等在勞動者、企業(yè)與政府三者之間的利益是否達到合理的平衡[5]?,F(xiàn)行的退休年齡規(guī)定于建國初期,當時考慮的主要是就業(yè)狀況、經濟條件、人均預期壽命及男女生理條件的不同。解放前,女性的就業(yè)機會較少,工齡比男性短也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該規(guī)定的目的在于保護女性,旨在促進男女間的實質平等。
男女平等不論是作為原則還是價值目標都不被爭論各方所反對,但將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男女平等適用于男女同齡退休方面,還需要有足夠說服力的論證:法律規(guī)定的退休年齡的不同是如何打破平等原則的?男女平等中的“平等”強調的是機會上的還是結果上的?在法律討論的范圍內,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平等的衡量標準是什么?因違反平等原則而構成歧視中的“歧視”應如何界定?并非所有的區(qū)別對待都是不公平的,牽扯到特殊保護的方面,衡量平等的標準時,還需結合特殊保護的具體情形進行綜合認定。
在周案中,法律對于男女退休年齡規(guī)定的不平等,不管是從立法目的還是實行效果上都是特殊保護的表現(xiàn)形式。實際生活中,法律只能先保障形式上的平等,才能逐步實現(xiàn)實質意義上的平等,再者,對于一些特殊問題,為了確保實質上的平等,法律不得不采取“差別對待”,這主要也是考慮到公平原則與效力原則之間的權衡。平等保護就是要對不同的群體在分配方面進行不同的分類對待,違反法律平等保護的只有那些不合理的歸類[6]。分類正當性的認定,必須滿足兩點要求,第一,立法的目的必須合憲;第二,法律必須是為了達到合憲性這一目的的合理方法;立法上的分類是為達到目的手段,如若沒有這種聯(lián)系,其分類便失去了法律上的意義,成為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歧視性”標準[7]。特殊保護是差別對待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形式,基于合理差別的特殊保護符合實質平等的要求,是對形式平等的補充糾正,不構成不平等。
周案中,人們主要集中于原告繼續(xù)勞動可獲得的利益與退休之后的收入之間的差距,只注重到勞動者“就業(yè)”后的利益而忽略了用人單位的利益。這種不同的爭議主要還是退休金與就業(yè)收入之間的差距,企業(yè)與職工之間的勞動關系結束之后,對女性職工的經濟來源的影響是負面的,而退休金的影響則是正面的,若把這兩方面綜合起來,因個體的差異性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退休金與就業(yè)收入之間是一種替代關系,只是社會背景的不斷變化,國家經濟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稅收、再分配的政策影響,退休金與就業(yè)收入之間的差距日益拉大,才使得支持男女同齡退休的呼聲加大。若能有效的改善退休前后經濟的收入狀況,處理好退休金與就業(yè)收入之間的關系同時兼顧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方的利益,男女退休年齡不同的合憲性就不言自明。
綜上所述,以男女退休年齡不平等而存在違背憲法平等原則的說法,只是單純的對性別平等中的平等進行表面意義上的解釋,并未從社會整體的協(xié)調發(fā)展層面來認識和解決女性發(fā)展與男女之間的性別平等問題,沒有深入分析男女平等的實質意義。我國的退休政策可在給予男女合理差別的基礎上,相應的調整退休制度,整合各方利益主體,使勞動力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也使得勞動者在退休之后的保障措施更加完善。
注釋:
①指《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此外還有《國務院關于高級專家離休退休若干問題的暫行規(guī)定》
參考文獻:
[1]鄧大松、劉昌平.中國養(yǎng)老社會保險基金敏感性實證研究[J].社會保障制度,2002(4).
[2]姜向群、陳艷.對我國當前推遲退休年齡之說的質疑[J].人口研究,2004(9).
[3]Martins. P., Novo, A and P. Portugal. Increasing the legal Retirement Age: The Impact on Wages, Worker Flows and Firm Performance (2009). IZA Discussion Paper No.4187.
[4]朱棱.論法定退休年齡的界定與調整[J].遼寧大學學報1999(5).
[5]朱應平.論我國平等工作權的憲法保護[J].法學,2002(8).
[6]張步峰.男女退休不同齡制度的憲法學思考[J].法學家2009(4).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066-01
作者簡介:趙培玉(1989.10),河南商丘人,西北政法大學刑法學專業(yè)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