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梅
(鄭州工商學院 文法系,鄭州 451400)
?
模因視角下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模式有效性探究
高文梅
(鄭州工商學院 文法系,鄭州 451400)
摘要:以模因論為理論基礎,將模因復制和傳播的四個階段應用于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教學,分析了模因理論對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影響,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聽說能力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模因論;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模因的復制;模因的傳播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突出問題反映在很多教師對大學英語聽說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單一,只重視“聽”而忽視“說”,有的甚至為了提高英語四六級的通過率采取應試教育方法,結果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很多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啞巴英語”的受害者。當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都在努力進行課改,尋求新的教學模式。
“模因理論”是近年來語言學界新興的理論,為語言演變引入了信息復制的觀點,也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引發(fā)了我們對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外語教學模式的思考。
一、模因論與語言模因
模因論 (memetics) 最核心的術語是模因,該術語最初由新達爾文主義倡導者Dawkins提出,Dawkins將其定義為文化領域內人與人之間相互模仿、散播開來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傳下來[1]。模因本身就是一個信息包,西方學者Blackmore在《模因機器》一書中提到“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廣義上稱為‘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它就可以稱為模因”[2]。從語言學角度來講,任何一種語言形式,只要是不斷地被復制和傳播,都可以被認為是語言模因。
然而模因的復制和傳播也要遵循大自然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律。陳春香認為,只有那些生命力強的強勢模因才能存活時間更長,傳播范圍也更廣[3]。Heylighen認為,一個模因要成功地被復制必須經(jīng)過四個階段:同化、記憶、表達、傳輸[4]。(1)同化階段:呈現(xiàn)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模因載體的顯著程度必須足以引起宿主的關注,宿主才能將該呈現(xiàn)的模因納入自己的認知體系。在語言教學中,教師必須將學生感興趣的語言模因通過各種方式如聽力和閱讀等輸入給學生,否則這些模因將成為弱勢模因,被學生宿主下意識地過濾掉。(2)記憶階段:模因在大腦記憶中保存的時間。模因在宿主大腦中的記憶也是有選擇的,越是簡單的模因、越是能激發(fā)宿主興趣的模因,在記憶中停留的時間就越長,傳播其他宿主的可能性越大。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多強調背誦的重要性,延長語言模因在學生宿主大腦中的記憶時間,這樣學生在進行口語和寫作等語言輸出時才能更好地復制、傳播原模因信息。(3)表達階段:為了能廣泛傳播,模因必須由記憶模式轉化為宿主能夠感知的體系,這個過程就是表達。(4)傳輸階段:模因借助各種載體從一個宿主過渡到更多宿主的過程。教師應通過各種形式如討論、情景對話、角色扮演、采訪等鼓勵學生傳播語言模因。表達和傳輸階段都是語言輸出的過程,這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形成一個循環(huán)的回路。
模因理論對語言教學的積極意義已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何自然從模因的視角揭示了語言傳播的自然規(guī)律,并以實例論證了模因理論對外語教學的促進意義[5]。張文鳳研究了模因在傳統(tǒng)外語教學中的體現(xiàn)和運用[6]。姚晶用實驗證明了模因論指導下的外語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7]。然而針對模因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體應用的研究主要涉及寫作和閱讀方面[8-10],而將該新興理論應用于民辦高校這一特殊群體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研究卻微乎其微。
本文為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模因視角,并將模因復制和傳播的四個階段貫穿到教學中。在模因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通過課堂觀察、學生作業(yè)反饋、教師和學生訪談等方法搜集研究數(shù)據(jù),隨時了解教師和學生在模因教學模式下的各種信息反饋,以便及時調整實施方案,對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更好地促進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教學。
二、針對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教學情況的調查分析
(一)研究對象
本次調研對象為河南省某獨立學院2014級國際貿易專業(yè)學生,共兩個班,每班55人。所使用教材為鄭樹棠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第一冊。
學生入學基礎一般,聽力基礎普遍較薄弱,很多學生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發(fā)音訓練,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純粹是“啞巴式英語”的填鴨式訓練,對英語聽力和口語沒有足夠的重視。
(二)研究時間
2015年9月—12月。
(三)研究手段
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包括問卷調查,課堂觀察,座談,學生和教師日志。
(四)研究步驟
1.發(fā)現(xiàn)問題
學期開始,筆者在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上發(fā)現(xiàn)學生做題能力較差,很多同學甚至連短對話之后的問題都聽不懂,做題時感覺無從下手。有些學生只能聽懂個別單詞,聽力技巧極其欠缺。在進行對話口語訓練時,學生普遍存在分不清單詞和句子的重音,元音的發(fā)音不夠飽滿,輔音的發(fā)音中國化,習慣在輔音之后加元音,有的甚至弄不清連讀、不完全爆破等最基本的讀音規(guī)則,以至于小組討論時成員之間互相聽不懂對方中國式的英語,交流難以順暢地進行。
2.分析問題
為了找出問題的原因所在,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針對課堂上存在的問題召開了班級座談會。問卷和座談內容主要包括英語學習習慣、練習聽說的技巧和途徑、主要困難等方面。發(fā)放問卷 110 份,收回有效問卷108 份,筆者通過表格總結了學生聽說訓練中存在的問題,見表1:
表1 聽說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1)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中國的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掌握有效學習方法的前提條件和必要保證,然而83%的學生反映他們在高中階段英語課堂上習慣于被動地聽老師講解語法和單詞的用法,尤其是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學生,課堂上很少有發(fā)言的機會,聽力也很少練習,因為聽力和口語在高考時不計入總分,他們學習英語像學習歷史、政治等學科一樣,把英語當作知識來學習而非交流的工具去使用。
(2)聽力技巧欠缺,對聽力資源沒有充分的利用。86%的學生反映沒有接受過聽力技巧方面的訓練,練習聽力和口語的途徑單一,聽力的訓練僅限于課堂上老師播放課文相關的錄音,口語練習的機會幾乎沒有。近幾年智能手機的使用在學生群體當中也越來越普遍,然而,通過座談了解到73%的學生僅僅把手機當作娛樂的工具,沒有充分發(fā)揮手機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如下載聽力資料、訪問英語學習網(wǎng)站等。
(3)聽說訓練中遇到的主要困難。聽英語材料時,37%的學生反映僅僅能聽懂個別單詞,很多熟悉的單詞聽到時也覺得模糊,對單詞的反應不夠靈敏,尤其是單詞連讀時,如:Put it on,這樣一個很常見的句子在連讀時很多學生不能準確地說出所聽到的內容;32%的學生反映聽聽力時大多數(shù)情況下能聽懂單個的句子,但是邊聽邊忘,聽完大腦一片空白,短時記憶能力較差;背景知識匱乏,25%的學生反映有時對聽力材料的話題不熟悉,造成理解的困難;接近65%的學生反映不能準確地通過音標拼讀單詞,讀英語時語調平淡;座談時筆者了解到大多數(shù)學生在用英語口語交流時心理緊張,不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是英漢夾雜,常用的口語句型掌握的較少。
三、模因理論在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上的實施
針對調研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結合模因復制和傳播的特點,筆者嘗試將模因理論貫穿于日常的教學中。
(一)同化階段
在該階段,通過各種方式將學生這一目標宿主所感興趣的聽力和口語材料輸入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模因的注意和理解。
鼓勵學生進行聽音練習,實現(xiàn)語言模因重組。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語音知識的訓練,通過讀繞口令、看短視頻、領讀、跟讀等方式讓學生邊聽邊模仿。在最開始的時候學生會慢慢的模仿發(fā)音,把每一個音標都發(fā)準確之后再提高速度,最后到自己能夠脫口而出為止,并在語音訓練中強化連讀、不完全爆破等讀音規(guī)則。
聽前給學生提供聽力材料中出現(xiàn)的高頻詞匯和復雜句式,通過多種方式的模因輸入訓練,提高學生對單詞和句子等語言模因的反映靈敏度。如在講第二單元“Chilling out with the Folks”時,聽短對話之前,筆者把十個短對話分成兩組,先讓學生對每組反復出現(xiàn)的單詞和復雜句型有所了解,如:chilling out with the folks; leave sb alone; sleeping in; rebellion; be worried about sb doing.接下來,通過簡單的講解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利用所給單詞和句型造句,要求學生結合單元的主題以口語的形式表達出來,其他組員進行跟讀,之后再交換角色。比如在練習be worried about sb doing這個句型時,學生說出的句子有:I’m worried about myself failing the exam; My parents are worried about me sleeping in; My mom is worried about me eating so quickly等。這樣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生可以在不同的語境中反復聽到這些重要的語言模因,在聽聽力材料時自然就能很快捕捉相關的模因信息。
倡導多感官全方位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聽力材料,如電影片段、新聞報道等,讓學生大量接觸聽力材料這一載體,但要注意控制材料的難度,要選擇那些經(jīng)典的易于學生接受的材料,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聽力材料才能成為強勢模因。
(二)記憶階段
背誦與跟讀是最簡單的語言模因復制和積累的方式。在記憶階段,筆者主要通過對學生背誦與跟讀的訓練擴大學生的記憶存儲,延長強勢模因在學生目標宿主大腦中停留的時間。如在講解第四單元“Making a Good Impression”時,筆者讓學生做完聽力題后兩人一組練習下面聽力文本的跟讀:“To leave a good impression in an interview, you must be able to talk about the company.Before you see the interviewer, do some reading.Understand the company’s special needs, so you can tell your interviewer how you can fill those needs.And then, you can explain why you should get the job.” 在訓練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在大腦中加深了對重要模因信息的記憶,如:“To… in…, you must be able to….Before you…, do some….Understand…, so you can…….”
同時隨著背誦量的積累,學生逐漸把自身的認知融入到大腦中存儲的模因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重新組織、編碼,在語言輸出時就能根據(jù)語境激發(fā)出所需要的語言模因并進行創(chuàng)造。
(三)表達階段
在記憶與跟讀的基礎上,將聽力和口語教學結合起來,積極創(chuàng)造各種語境幫助學生從記憶儲存中提取相關的語言模因,鼓勵學生運用記憶中的語言模因表達自己的思想,并根據(jù)語境有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語言輸出,創(chuàng)造新的語言模因。
在上一階段提到讓學生跟讀部分聽力文本強化學生對“如何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語言模因的記憶,在本階段要求學生模仿該文本談談如何學習英語。一開始有些學生只能說出兩三個簡單的句子,通過課堂上的交流筆者了解到主要原因在于詞匯量的匱乏。于是把學生表達時可能用到的關鍵詞板書到黑板上,如:devote to, preview, recite, sense of language, improve, language skills, partner, communicate, English corner, enlarge vocabulary等。鼓勵學生靈活應用聽力文本的句型和黑板上的關鍵詞,將這些重要的語言模因重組,形成自己的風格。課堂氣氛逐漸活躍起來,學生所表達的內容豐富多樣。下面是其中一位學生的部分表達內容:To learn English well, you must devote to learning.Before you come to class, do some previewing.Find a partner, so you ca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improve your speaking skill.
此外,在課堂上選擇一些難度適中,內容貼近生活的文本讓學生復述,在復述之前將文本中的關鍵詞提供給學生,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模因的記憶,同時也練習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將聽和說有效地結合起來,再現(xiàn)了強勢語言模因。
考慮到大一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學習程度和特點,開始時盡量降低課堂任務的難度,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課堂觀察和學生日志的反饋,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學生英語聽說課堂上的自信心增強了很多,不再覺得英語遙不可及,同時通過對關鍵詞和句型的反復練習,學生對單詞的反應更為靈敏,聽說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四)傳輸階段
在此階段,鼓勵學生課堂上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語言模因得到有效的傳播,同時學生可以在交流的過程中,將他人表達中好的語言模因逐漸轉化為自身的模因體系,增加了強勢語言模因的積累,擴大了對語言模因的認知和存儲。
此外,鼓勵學生課外開展與英語學習相關的活動,如英語角、陽光英語俱樂部、演講比賽等。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的開展,學生可以更多地參與到真實的語言交際中,不斷地吸納他人的語言模因,并將自身存儲的語言模因進行再創(chuàng)造,進一步影響他人,擴大了模因復制和傳播的范圍,也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四、結論
模因理論對于英語聽說課程的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語言模因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精選聽力和口語材料,通過各種形式將聽力材料輸入給學生宿主,借助模因復制和傳播的方式有效地引導學生宿主進行模仿和套用,同時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各種語境,鼓勵學生發(fā)揮自主創(chuàng)造性,靈活使用語言模因,提高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本文探討的是模因論應用于個案研究的結果,模因論的廣泛推廣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課堂驗證,但作為模因論的核心理念,模仿和創(chuàng)新一直以來都是英語學習者有效的學習手段和目標。本文通過探討模因論對大英聽說課程教學的影響,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學者能提出更完善的模因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 OUP, 1976.
[2]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1999.
[3]陳春香.語言模因視閾下的英語專業(yè)語法教學[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1(2):120-125.
[4]Heylighen Francis.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C]//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Association Internet, de Cybernetique, Namur),1998: 418-423.
[5]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54-64.
[6]張文鳳.基于模因理論喚醒對傳統(tǒng)外語教學模式的再認識[J].課程·教材·教法,2008(11):53-58.
[7]姚晶.模因論視域中的大學外語教學與多媒體資源整合研究[J].外語學刊,2013(2):120-125.
[8]陳成輝,肖輝.“聽說寫一體”寫作教學模式實驗研究:模因論的視角[J].外語界,2012(6):66-73.
[9]唐婷.模因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四級寫作教學探索[J].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2(2):139-141.
[10]曾淑萍.基于模因論的大學英語四、六級寫作教學方法新探[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210-211.
(責任編輯謝春紅)
收稿日期:2016-05-05
基金項目:2016年度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西方文化特性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相關性作用研究”(162400410414)
作者簡介:高文梅(1983—),女,河南開封人,碩士,鄭州工商學院文法系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3.024
中圖分類號:H3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715(2016)03-0118-04
A Probe into the English Teaching Mode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GAO Wen-mei
(Law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Zhengzhou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metics, the author applies the four stages of the rep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nd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o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The result shows that memetics teaching mode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Key words:memetics;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 reproduction of memes; transmission of m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