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倩
?
顫音奏法的掌握和運用
尹 倩
(廣東音樂曲藝團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170)
[摘 要]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傳統(tǒng)箏曲左手顫、按、揉、滑等技法已經相當豐富了。這些技法可以控制樂曲的風格韻味,美化聲音,潤色旋律,達到“以韻補聲”的效果,可以說左手技法是古箏演奏的靈魂。而在這些左手技法中,顫音是最為基礎也是初學者接觸左手技法的第一節(jié)課程,本文就如何掌握各種顫音奏法進行解析。
[關鍵詞]顫音的幾種奏法 掌握 運用
箏曲派生出不同特點的流派,如:山東箏派、河南箏派、陜西箏派、浙江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等。各箏曲除了樂曲結構、調式各有不同外,主要區(qū)別在于左手的顫、按、滑、揉的“作韻”技法?!绊崱笔且魳飞A的最高形態(tài),是音樂的精髓,左手“作韻”被視為古箏演奏的生命、靈魂。長期以來,各地區(qū)形成了十分豐富的左手技法,它給予樂曲以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旋律,使之動人心弦,賦予樂曲無比的生命力,同時是古箏這件古老樂器得以流傳至今的根源所在。而古箏左手“作韻”的技法中,“顫音”奏法是最為基礎、必不可少、必須掌握的演奏技法之一。
顫音,是左手掌握“作韻”的第一步。一般顫音時左手食、中、名指三指自然彎曲呈半握拳狀態(tài),指尖輕壓在箏碼的左側10—16mm的弦段上,手腕放平,上臂起支撐作用,肘彎屈,其彎屈程度隨著高低不同的弦位進行變化,前臂通過腕帶動指尖下壓到箏弦上,然后上臂、腕提起,手和腕放松,使弦音恢復原音高。按照上述方法無限反復,使弦音產生均勻的音波,以不改變右手所彈奏之音的音高為準。“顫音”奏法,符號為“w”。
開始練習時,一定要慢練,待方法基本掌握后再逐漸加快,直至達到要求為止。一般顫音要隨樂曲節(jié)奏的快慢進行顫動,頻率不可太快或太慢。
初學者首先要使肩、臂、腕放松,這是學好顫音的關鍵。如果臂、腕、手緊張,就容易導致手腕僵硬哆嗦地抖動;如果肘關節(jié)僵死,就會導致整個肩膀上下扇動。這樣出來的顫音,會使弦音升高,顫弦時間不能持久,或頻率不均,且生硬,使人聽起來非常不舒服。如果不認真學習并掌握正確的顫音奏法,一旦養(yǎng)成壞毛病就很難克服。不但奏不出樂曲所要求的效果,甚至起破壞樂曲韻律的作用。根據不同流派的顫音特色有以下幾種顫音。
(一)河南箏派
河南古箏流派是在河南大調曲子和說唱音樂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主要流傳在河南的南陽、泌陽、遂平、葉縣等地。受到說唱音樂和后來的河南曲劇音樂的影響,河南箏派表現力強,其樂曲風格高亢粗獷、抑揚頓挫、雄壯豪邁。在顫音演奏技法上有“小顫音”和“大顫音”兩種獨特風格的技法。如《嘆顏回》描寫孔子的弟子顏回夭亡后,孔子悲痛惋惜的心情,樂曲運用了大量的“小顫音”彈奏手法,為樂曲增添了感傷的情緒。以左手食、中、名指的指尖扶弦,利用左臂肌肉暫時的緊張形成抖動而產生的,頻率快,振幅小,左手在完成“小顫音”后,要馬上放松左臂肌肉,為左手隨后的演奏做好準備,如果保持肌肉緊張,就會影響左手后面的樂曲演奏。一般使用“小顫音”技法來演奏的音樂,其情緒較為悲切和哀怨。
“大顫音”多運用在旋律跌宕起伏,音樂形象鮮明生動,情緒強烈、激動的樂曲上,使音樂表現富有戲劇性。如《鬧元宵》,以左手食、中、名指的指尖扶弦,肘、腕、指間關節(jié)靈活松弛,在顫弦時加大力量,把力傳達到指尖,要求顫動強,振幅寬,通常要超過小二度。
另外還有“點顫”技法,如《天下同》:
右手彈奏“l(fā)a”音的同時,左手迅速、短促、猛烈地點壓弦,借以產生驟然而激蕩的效果。
左手進行點顫時。不能生硬地打弦,而應在“點”的同時加入“顫”,動作要松弛自然。
(二)山東箏派
傳統(tǒng)的山東古箏主要流傳在山東魯西南的菏澤地區(qū),其音樂特點古樸,典雅,旋律流暢。山東箏派的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四段錦》、《慶豐年》、《鳳翔歌》、《漢宮秋月》等等。一般來說,樂曲的快板多著重于右手的彈奏技法,慢板則著重左手的顫、揉、滑、按等技法。而山東的民間藝人為左手“作韻”技法的特點總結為:“虛點實按,揉拈攝空”。
山東派箏曲以“揉顫”為主,它要求色調鮮明,音韻適度,根據樂曲的情緒調節(jié)揉顫的頻率快慢和幅度的大小。以肘為軸心,左手食、中、名指的指肚觸弦,整個手臂的自然重力通過前臂、手、指下壓到弦上,往下按弦時用力,上提原位時放松。在清淡、高雅的曲調中,顫音產生的頻率可以較慢;在強烈、激動的曲調中,顫音產生的頻率密、顫速快。
(三)浙江箏派
早在唐代,白居易就寫過《聽夜箏有感》一詩:“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fā)新生不愿聞。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闭f明當時古箏在浙江地區(qū)已流行。浙江箏受江南絲竹音樂的影響,其音樂明朗、綺麗。早期的浙江派代表曲目有:《三十三板》、《燈月交輝》、《高山流水》(與河南派的《高山流水》不一樣,只是曲名相同而已)、《云慶》等等,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應屬《高山流水》。此曲的左手顫音演奏技法也是很有特色的。
如:
為了強調延長音有含蓄的節(jié)奏感,第1小節(jié)的“l(fā)a”音進行有節(jié)奏的顫動,我們稱為“節(jié)奏顫音”。在第2小節(jié)大撮“l(fā)a”音做了“重顫”處理,這時左手演奏時加強前臂下打的力量,肌肉緊張要相對大一些,使之“l(fā)a”音的韻味更濃郁,更有地方特色。
(四)陜西箏派
箏,又稱“秦箏”,據《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諫秦始皇書曰:“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泵鑼懥水敃r民間箏歌的生動場面。由此可見,早在公元前兩百多年,陜西秦箏就得以廣泛流傳。陜西秦箏受到當地的戲曲“秦腔”、“線腔”、“碗碗腔”、“眉戶”和大型器樂演奏形式“西安鼓樂”、“榆林小曲”等民間音樂整理、改編、創(chuàng)作而成。其音樂既有蕩氣回腸、激昂慷概的悲壯氣勢,又有如泣如訴、委婉凄切的悲涼?!懊紤簟焙汀巴胪肭弧笔顷兾鞴~派的一大特色,演奏時為了更好表現出樂曲中“凄凄切切斷腸聲”,“指滑音柔萬重情”的意境,在按弦的同時加上大量的顫音。如《姜女淚》:
左手在“l(fā)a”弦上把“l(fā)a”音滑到“do”音高后,右手大指進行托劈,左手再由“do”音下滑到“si”音高上,并且在滑奏的同時左手加以大幅度的顫音。這種顫音奏法可稱為“長滑顫音”。在滑音的同時加上大幅度的顫音把孟姜女悲怨、憤懣的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五)潮州箏派
潮州箏派流傳人多,流傳地區(qū)廣,調式十分豐富,有“輕三六調”(簡稱“輕六調”)、“重三六調”(簡稱“重六調”)、“活三五調”(簡稱“活五調”)、“反線調”、“輕三重六調”等。潮箏左手技法十分豐富,非常重視左手“作韻”、“以韻補聲”的演奏技法,通過不同調式和該調式的特點、樂曲的內容、情感變化的需要,左手的按、滑、揉、顫處理也不一樣。如“活五調”是由的音階構成的,它的“2”音比十二平均律略高,但又不到“#2”,在演奏此音時左手要帶“顫”。在樂曲處理時潮州箏曲左手最為常用的手法則是以左手食、中、名指扶弦,前后橫推箏弦,造成弦音搖曳的效果。這種技法要根據樂曲的不同需求,對顫動的振幅、振頻、速度和力度上隨時加以調整變化。例如活五調《柳青娘》:
此時“re”音的顫音幅度較寬。有時為了加強樂曲的韻律在高低八度兩條弦上,作“八度顫音”;左手中指扶在八度的低音弦上,大指扶在八度的高音弦上,中指向里拉,大指向外推,兩指進行同時
動作,顫動時動作要緩慢、細致、輕淡。如《昭君怨》重六調:
潮洲箏曲音程的跳動不大,左手“作韻”的起伏變化細膩微妙,樂曲文靜委婉、流麗柔美。右手彈弦后,左手加以潤飾,這就是潮州箏人所說的“彈按尾隨”的演奏手法。
(六)客家箏派
綜上述,左手“作韻”是表現各流派的韻味、特色之靈魂所在。北方的山東、河南流派,曲調跳躍,起伏大,力度強,剛柔相濟,顫音潑辣;南方的潮州、客家流派,曲調古樸、典雅、流暢,顫音纖巧細膩。
各種不同的顫音技法,在運用的時候,要根據不同的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和情感變化、作品的音樂風格、民族的地方傳統(tǒng)特點而選擇不同的顫弦方法。即使在同一首樂曲中,也不要千篇一律地采用同一種顫弦技法,應在速度、力度、波頻上隨時加以變化、調整。老一輩演奏家為古箏事業(yè)嘔心瀝血,獻出他們畢生精力,創(chuàng)造出獨具風格特點的顫弦方法,這也是古箏兩千多年不衰奧秘之所在。
參考文獻:
〔1〕閻俐,徐杰,周延甲,沈燕,耿耿.秦箏.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陜西秦箏學會,1997(1)第1058號(S):P4-36;
〔2〕李萌.中國傳統(tǒng)古箏曲大全(上、中、下).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1): P1-125;
〔3〕李萌.潮州箏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1):P4-12;
〔4〕上海音樂出版社.中國古箏名曲薈萃.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11):P253-290。
作者簡介:尹倩(1984--),女,三級演奏員,研究方向:古箏專業(yè)。2014年獲第三屆廣東音樂曲藝大賽樂隊一等獎。2014年獲第五屆廣東音樂創(chuàng)作大賽三重奏一等獎、三等獎。2014年獲評“2014年度羊城優(yōu)秀音樂家”獎。現任廣東音樂曲藝團有限公司古箏演奏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