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兵
摘 要:小學語文相對來說是最簡單的一門學科,不用費勁記憶,不用看到一篇課文推理其中可能隱含的條件,也不用用我們不熟悉的文字進行閱讀與朗誦,只需要單純欣賞和品讀就可以,但是簡單也并不意味著在學習時可以在學習時心不在焉,或者不認真深刻思考問題,小學語文課堂中應(yīng)有貼近靈魂的叩問這能夠帶領(lǐng)學生思考問題,也能讓學生形成自己的關(guān)于問題的思考能力和答案,本篇文章主要講述為什么小學語文課堂要有貼近靈魂的叩問以及叩問靈魂的方式。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堂;貼近靈魂;叩問;原因;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317-01
一、為什么小學語文課堂要有貼近靈魂的叩問
貼近靈魂的叩問不同于平時的提問,它是在平時提問基礎(chǔ)上的一種升華,它分很多種提問方式,可以進行道德的叩問、進行利益的叩問,也可以進行情感的叩問、價值的叩問等等,讓學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問題。小學的教學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小學生不愿意主動思考問題,不是他沒有這種能力,而是他們?nèi)狈@種意識,尤其是在語文課堂上,輕松的氛圍讓他們?nèi)菀仔纬蓱卸韬妥砥涑傻拿?,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深入靈魂的叩問能夠改掉他們不愿意思考問題的習慣,讓他們積極進行思考與交流,一方面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交流和思考中學到課本以外更多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了解什么才是人生中最應(yīng)該追求的和最有價值的事,讓他們能更快地成長。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靈魂叩問的方式
前文中已經(jīng)提到過,靈魂叩問的方式不止一種,教師要結(jié)合教學實際進行提問,不能無緣無故的提問一些與所學知識無關(guān)的一些問題,否則不僅會讓學生更加疑惑,也不能激發(fā)他們思考問題的興趣,接下來主要講幾種叩問的方式。
1、價值的叩問:值不值得。
小學四年級的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課文講述了在非典時期一名護士長葉欣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對每個病人進行救治,最后自己不堪重負最先倒下的故事,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價值的叩問:葉欣這么做是否值得,為什么。葉欣救了別人犧牲了自己,這種做法給我們什么啟示。學生就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目地的進行思考,葉欣這樣做是否值得,她揪了別人不惜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如果學生給出的答案是值得,那么教師就不用再引導學生思考,告訴他們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比時個人利益永遠要服從集體利益,如果學生說不值得,那么教師就有必要繼續(xù)引導學生閱讀這篇課文,讓學生自己想象如果葉欣護士長在當時十萬火急的情況下選擇對病人不聞不問,優(yōu)先保全自己會有什么后果,如果學生是當時的一位非典病人,他急需救助,可是護士長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對他進行治療,學生又會有何想法。如果護士長的態(tài)度不是先集體后個人,那么當時要犧牲的生命就遠不止一條,通過這種進一步的引導,相信學生會有所想法和改變,他們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guān)系,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把這些道理從課堂上帶出去,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道德的叩問:該怎么做。
小學課文的學習中有一篇文章是《特殊的葬禮》,這篇課文講述了1986年巴西總統(tǒng)菲格雷特身穿黑色禮服主持葬禮,但這場葬禮是為了賽特凱達斯瀑布而舉行的,塞特凱達斯瀑布以前是很壯觀的一條瀑布,但是近年來由于人類的無節(jié)制的開發(fā)、開采和破壞,塞特凱達斯瀑布早已沒有了原本的壯觀景象,它更像一個日薄西山的老人,奄奄一息,隨時有去世的可能,教師可以就這篇課文對學生進行道德的叩問:人類對自然一味的索取和破壞是正確的嗎,我們該怎么做,學生在閱讀時可以看到瀑布由往日的波瀾壯闊、一瀉千里到現(xiàn)在的安靜與奄奄一息,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會問自己:我們這樣做對不對,我們該怎么做,最后會給出正確的回答,人類在開發(fā)自然資源時要有節(jié)制,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味破壞自然,我們該對自然進行保護,教師可以在認同學生觀點的同時給出正確答案:我們不能對自然無節(jié)制地進行開采,這樣不止資源會枯竭,我們也會遭到自然的報復,人類與自然是好朋友,自然給予人類所需的一切養(yǎng)分,人類也要懂得回報自然,一味的索取不僅會讓自然受到極大的破壞,從長遠看,我們?nèi)祟惖睦嬉矔艿礁蟮膿p害,如果學生對這篇課文中人類的做法不反對,教師就要讓學生把自己代入想象,如果學生的家鄉(xiāng)有這樣一條瀑布,學生每天可以去玩耍,家里和整個村子的用水都依賴這條瀑布,可是忽然有一天有人發(fā)現(xiàn)了這條瀑布的價值不僅僅是提供水源美化環(huán)境這么簡單,他還有更大的利益可以開發(fā),于是就發(fā)動全村人對瀑布進行破壞,只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到后來瀑布幾乎變成了死水,學生也不能再到瀑布前玩鬧,原來的村子失去了原來的生機,學生會作何感想,通過代入情感再讓學生進行叩問,學生就能知道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
3、情感的叩問:是否正確。
小學四年級有一篇課文叫做《桂花雨》,文章講述了作者小時候經(jīng)常盼著搖桂花,在多年以后離家之后還是覺得家鄉(xiāng)的桂花最香,文章的結(jié)尾有這樣一句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的叩問:這種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家鄉(xiāng)的桂花比外地的更香。讓學生在閱讀時能夠主動進行思考,閱讀完后也會想起家鄉(xiāng)的特色,把自己的情感也帶動出來,覺得不管是什么,還是家鄉(xiāng)的最好,作者這種描寫方法是正確的。
除了以上三種方式外還有很多課文可以進行靈魂的叩問,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chǔ)上對課文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同時也能培養(yǎng)自己的三觀,對于小學生來說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
參考文獻:
[1] 潘亞平. 叩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shù)[J]. Dushi Jiajiao, 2012(5):129-129.
[2] 寧紫紅. 試論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靈魂[J]. 儷人:教師, 2015(14):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