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剛
摘 要:無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其本質都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并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成長,兩者都是以傳授知識為導向。本文通過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進行分析,進一步提出教育應該從學生本身出發(fā),促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健全的人格
當前我國社會處于高速發(fā)展的轉型期,社會對畢業(yè)生提出了更多樣化、更高的要求,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國家積極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素質教育被提升到了教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層面,國內教育界掀起了各種改革思潮。在這些思潮中,有一種現象十分值得廣大學者、教育者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這就是在加強素質教育的同時,出現了全面否定應試教育、輕視知識的思潮。這是一種狹隘的教育發(fā)展觀,應該得到及時的糾正,即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應肯定應試教育中的基礎作用。無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是以傳授知識為導向,差別僅在于兩者的知識類型不同、知識范圍不同等。而傳授知識并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提升學生的幸福感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一、以傳授知識為導向的教育
正因為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都是以傳授知識為導向,所以,才會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出現“輕視知識”的思潮以及對該思潮的反思。
(1)應試教育以各類考試為導向,傳授應付考試所需要的知識,這些知識被限定在考試大綱的范圍內,缺乏靈活性,不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等,和學生發(fā)展及社會需要脫節(jié)。評價應試教育的最主要標準就是考試成績的好壞,這樣過于單一的評價體系造成的結果就是:①學生學得很累、很枯燥,為了應對考試而忽略對個人興趣的培養(yǎng)。②教師教得很累。一方面,要按照上級部門和考試大綱的要求進行教授;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學生的發(fā)展,不能為了教而教。而且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績效、教學質量和收入水平等都和學生的學業(yè)考試成績掛鉤,這樣就限制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自由發(fā)揮。③教育體系長期處于嚴格的行政監(jiān)控之下,將知識傳授、知識掌握錯當成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忽視學生本身的發(fā)展。
(2)素質教育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導向,但當前的教育政策環(huán)境沒有發(fā)生改變,導致素質教育的推行舉步維艱,并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同時,素質教育可以看做是應試教育的進化版,仍然是以傳授知識為導向,但相對于應試教育,它具備以下優(yōu)勢:①在進行課程設置的過程中,更多地對知識的范圍和內容進行了擴充,除了考試大綱所要求的知識,還增加了諸如藝術、繪畫等興趣課程,豐富了知識體系。②推行更加生動、靈活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所謂“輕視知識”的思潮是個偽命題。因為應試教育在向素質教育過渡的過程中,知識的傳授沒有被輕視,反而是更被重視;所傳授知識的內容和范圍還進一步得到了擴充和發(fā)展;知識傳授的方式也更加靈活、多樣。
二、以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為導向的教育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都是以知識傳授為導向的教育,重心都在“知識傳授”,而不是關注學生本身。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人為本理念要求教育及教育活動應該以學生本身為導向,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不斷提高學生的幸福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提出:“人類發(fā)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復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fā)明者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边@樣的人不是單一向度發(fā)展的人,而是靈與肉協調、情與理均衡、言與行統一的人,是人格健全、個性豐滿、全面發(fā)展的個人,也是能恰當地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社會人,所以以塑造人為主要特征的教育活動必須自覺地把塑造健全的人格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
(1)注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特點,進行差別化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fā)展。每個學生由于生物性的差異、成長環(huán)境的差異等,因此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和特點。而怎樣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點來進行課程開發(fā)和設計,才能夠更好地開發(fā)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是教育者必須重視和研究的課題。
(2)根據學生的生理發(fā)展特點,密切關注與其生理發(fā)展階段相應的心理健康及發(fā)展問題,進行分階段式的教育。學生在校期間,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生理各方面都在經歷從兒童向成人發(fā)展的成熟過程,這必然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各種不適應,如果這些不良情緒不能很好地解決,將會以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表現出來,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和精神困擾,阻礙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和成長。學校教育中應根據學生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設計和開展教育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預防其中出現一些心理和行為問題,應及時發(fā)現已經存在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并進行心理干預等。
(3)不斷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通過良好的師德和教學活動來影響學生。學校教育活動的實施主體是教師,教師通過教育活動,將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專業(yè)知識、職業(yè)道德等人文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傳授給學生,并通過以身作則來進一步影響學生,全面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最終獲得完善的人格。
(4)在學校內部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體系,配備足夠的心理健康教師和咨詢專家。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已經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重視。如各級各類學校都開設心理健康課、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但由于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資源,很多心理健康老師都是由其他代課教師兼任,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沒有配備應有的心理學專家等,造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有名無實。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數量,建立和完善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體系,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制度的建立、師資的配備、場地及設施的配置、課程的設計及開設等,全面推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
(5)促進學校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校園文化和溝通體系,從學校管理層面來促進學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校園文化對學校師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學校應該從上而下地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校內部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校園文化,從學校管理層面來對學生施以優(yōu)良的影響。在校園文化中,學校溝通體系的建立尤其值得重視,順暢、有效的溝通體系對學校教學、學生發(fā)展,都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兩種以“知識傳授”為導向的教育方式進行分析,進一步引出學校教育應“以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為導向,從學生本身出發(fā),進行學校管理、教學體系建設、課程設置等,最終培養(yǎng)出具備健康健全人格的學生。
參考文獻:
[1]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04,(3).
[2]蔡元培.中國人的修養(yǎng)[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
[3]郝 歡.論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價值追求[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2,24(6):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