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祚俊
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初中語文古詩文、嘗試完成賞析類試題的時候要注意采用各種方法,促進學生積累知識點,學會如何表達觀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他們的成績。
一、前后勾連,知人論世
學生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該詩文時的特定環(huán)境,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將各種知識前后勾連,達到知人論世的效果。
如《赤壁》這首詩歌,作者杜牧生活在晚唐,他有著很大的抱負,但是當時的唐朝統(tǒng)治者卻窮奢極欲,國家內(nèi)憂外患,面臨藩鎮(zhèn)割據(jù)和回紇、吐蕃貴族統(tǒng)治集團的侵擾。在這種背景之下,杜牧經(jīng)過三國時期的古戰(zhàn)場赤壁,對三國時期的歷史產(chǎn)生懷古之情,于是才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歌,表達了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學生如果能夠在品讀詩歌的時候感受到這種情懷,便能更好地完成對這首詩歌的品讀。教師可以將《赤壁》作為范例,指導學生學習如何串聯(lián)各種歷史知識,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分析整首詩歌。
古詩文中的各種知識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勾連的,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在了解詩文背景和作者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品讀詩文,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試題。
二、注重積累,規(guī)范表達
學生在解答賞析類試題的時候經(jīng)常面臨一個問題:明明心中知道答案,但是就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學生缺乏日常積累,無法掌握規(guī)范化的表達方式。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要讓學生重視日常積累,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賞析《桃花源記》的時候,很多學生都能夠感受到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作者陶淵明向往田園生活、不愿意和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懷,表達了對烏托邦式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然而在完成賞析類試題的時候,學生卻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平常閱讀詩文的時候就注意積累這方面的知識,學會如何規(guī)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仍以《桃花源記》為例,可以向?qū)W生提出一些有助于思考的問題,如:“桃花源民風淳樸,平等自由,但是大家想一下,在東晉時期這樣的地方真的存在嗎?為什么?”“有人說《桃花源記表達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人認為是陶淵明在逃避現(xiàn)實,你是如何認為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思考表達了對《桃花源記》的看法,在討論中,學生可以不斷積累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提高規(guī)范表達的能力,學會如何用更準確的語句來解答古詩文試題。
在指導學生運用規(guī)范化語句來表達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讓學生拘泥于所謂的“正確答案”,而要在把握文本特點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用更準確的詞句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善于透視,舉一反三
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透視,把握情景交融、虛實相間、動靜相生的關系同時整理各種典型古詩文的特點,舉一反三,進行知識遷移,將自己對典型古詩文的賞讀方法用到賞讀其他文章上去促進對詩文的全面理解。
如在學習《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學習中積累常用的文言文知識,理解作者所講述的好學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求學態(tài)度。除此以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理解文章的體裁?!靶颉狈殖少浶蚝蜁蜻@兩種類型,書序相當于前言,主要起到介紹作者生平、介紹成書過程和創(chuàng)作宗旨的作用,而贈序則用來表達離別時候的思想感情,往往會帶有一些個人的觀點,所以這種序?qū)嶋H上相當于議論性的散文。在了解了這點之后,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透視文本,掌握贈序的基本結構,了解贈序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并讓他們嘗試進行擴展閱讀,分辨自己閱讀的是書序還是贈序,并嘗試概括闡述其思想觀點。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賞析此類議論性散文,更好地完成試題。
閱讀心理學家羅森布拉特說過,讀者不是單純追求作者在文本中表達的各種意思,而是要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作品中的各種意思。品讀詩文也是如此,應該讀出更多個性化的內(nèi)容,促進對詩文的全面透視。
作者簡介:江蘇省如皋市吳窯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