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建,鄧文韜
(寧夏大學 西夏學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
開封宋代繁塔夏州李光文題刻考述
于光建,鄧文韜
(寧夏大學 西夏學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摘要]河南省開封市宋代繁塔內(nèi)保存的夏州黨項李光文題刻雖然只有13個字,但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夏州黨項上層人物在宋都開封活動和信奉佛教的唯一實物資料,補充了正史資料的缺失;該題刻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無專門研究。該文通過梳理李光文生平事跡以及任職履歷,可知李光文可能于宋開寶七年(974)四月至九年(976)十月到開封繁塔捐施財物。經(jīng)考證,該題刻對宋初夏州黨項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宋代;開封;繁塔;夏州;李光文;捐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開封市宋代繁塔內(nèi)有近二百方宋代石刻,有佛經(jīng),有供養(yǎng)人題記,還有歷代文人墨客的登塔留題。第一、二層塔的南門洞里,東西兩壁共鑲嵌佛經(jīng)刻石二十四方,有北宋書法家趙安仁楷書的《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十善業(yè)道經(jīng)要略》《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第二層北洞里刻著許多修塔捐施人的姓名及錢物,其中有一方是夏州黨項上層人物李光文捐施建塔題刻?!侗本﹫D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①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37),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4頁。收錄有該題刻拓片圖版,該題刻高24厘米,寬12厘米,楷書,陰刻。共兩行,滿行八字,共13字(見圖1)。
由于該題刻湮沒在近二百多處繁塔捐施題刻中,且沒有時間落款,尚未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但該題刻對研究宋初夏州黨項歷史具有重要學術界價值,本文試就相關問題予以考述?,F(xiàn)據(jù)拓片錄文如下:
第1行:夏州番洛都知兵馬使
第2行:李光文 施
圖1 李光文題刻拓本
根據(jù)題刻中的捐資者“李光文”及其當時所任“夏州番落都知兵馬使”職官可知,此題刻當為宋代初年題刻。李光文即《宋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典籍中所記載的宋代黨項夏州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克睿之弟“李克文”。據(jù)《宋史·夏國傳》記載,“克睿初名光睿,避太宗諱改“光”為“克”①〔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3983頁。,李光文改名為“李克文”即因避太宗諱。他曾歷任銀州刺史、綏州刺史、豐州刺史、麟州防御使等職,并在李繼捧入朝后權知夏州事兩年多時間。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審旗文管所保存的《大宋故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光睿墓志銘》中其名為“李光文”,任職為“衙前都知兵馬使”②杜建錄、白慶元等:《宋代黨項拓跋部大首領李光睿墓志銘考釋》,《西夏學》,2006年第1輯,第81-86頁。。該題刻中的“番洛”即傳世漢文典籍中的“蕃落”,陜北、內(nèi)蒙古烏審旗出土的唐五代宋初夏州黨項墓志銘中也稱為“番落”。如《后周綏州刺史李彝謹墓志銘》中李彝謹曾祖李重建在唐朝時曾任“大都督府安撫平夏番落使”③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等編:《中國藏西夏文獻》(第18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52頁。。夏州為唐代內(nèi)遷黨項聚居地,“其原慶、靈、夏、延又管諸蕃落降者,為羈縻州”④〔唐〕李林甫:《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64頁。。夏州故址位于今陜西省靖邊縣統(tǒng)萬城遺址。夏州蕃落都知兵馬使即夏州管內(nèi)蕃兵總帥,為節(jié)度使麾下重要的武職僚佐。
關于宋代夏州蕃落都知兵馬使李光(克)文,傳世漢文典籍亦有零星記載。李克文就是太平興國九年(984)率領族人赴大宋都城汴京入朝,向宋朝獻出銀、夏、綏、宥四州之地的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繼捧的叔父。《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3太平興國七年(982)五月癸巳:“綏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繼捧之從父也?!雹荨菜巍忱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519頁。
同時,李光文還是五代時期夏州節(jié)度使、西平王李彝殷之四子,宋初夏州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光(克)睿的親弟弟。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審旗出土的《大宋故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光睿墓志銘》中不但記載了李光睿生平事跡,志文中還詳細記述了李光睿兄弟八人的姓名及其任職,這為我們了解李光文生平事跡和世系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材料。“元昆之長曰光普,見任定難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次曰光新,見任管內(nèi)蕃漢都軍指揮使。寵弟五人,長曰光文,衙前都知兵馬使。次曰光憲,見任綏州刺史。次曰光美,見任衙內(nèi)都虞侯。次曰光遂,見任管內(nèi)蕃部越名都指揮使。次曰光信,見任馬軍都指揮使?!笨芍?,開封繁塔捐資題記中的“夏州番落都知兵馬使李光文”為李彝殷八子中的第四子。李光文兄弟八人按長幼排序依次為李光普、李光新、李光睿、李光文、李光憲、李光美、李光遂、李光信。
太平興國三年(978),權知夏州事、授檢校太保、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克睿去世后,其長子衙內(nèi)都指揮使、檢校工部尚書李繼筠權知夏州事,授檢校司徒、定難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然而,二年后的太平興國五年(980),李繼筠又英年早逝,史書未記載死亡原因。由于“初繼筠卒,子幼不得嗣”⑥〔清〕吳廣成著,龔世俊校注:《西夏書事校證》,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5頁。,其弟李繼捧襲職。但是李繼捧卻因“失禮諸父”,導致“宗族多不協(xié)”,家族內(nèi)部權利爭奪的矛盾日益尖銳。例如,太平興國六年(981)秋八月,銀州刺史李克(光)遠襲夏州不克??诉h素暴悍,與弟克順等率兵襲夏州,繼捧偵知,伏兵以待,克遠兵至,入伏敗死⑦〔清〕吳廣成著,龔世俊校注:《西夏書事校證》,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6頁。。同時,李繼捧的親伯父綏州刺史李克文也與其產(chǎn)生了奪權斗爭。太平興國七年(982)五月,綏州刺史李克文,向宋太宗上表,認為李繼捧難以勝任擔當夏州定難軍節(jié)度使重任,請求朝廷派遣人員到夏州與他共同管理夏州事務?!埃ń椫荽淌防羁宋模┍硌岳^捧不當承襲,請遣使與偕至夏州,諭繼捧令入朝?!痹诶羁宋牡牟讲骄o逼之下,李繼捧不得不親率族人入朝覲見宋太宗,向宋朝獻出了銀、夏、綏、宥四州八縣之地,并提出愿意留居東京。鑒于夏州黨項定難軍尾大不掉,形成地方割據(jù)勢力,威脅中央集權,宋太宗審時度勢,利用夏州黨項定難軍節(jié)度使內(nèi)部的權力斗爭,藉此接納了李繼捧留京的請求,于是以李克文權知夏州,作坊副使尹憲同知州事①〔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519頁。。隨即派遣使者前往夏州遣發(fā)夏州李氏族人赴東京。這一舉措?yún)s引起了李繼捧族弟李繼遷的反對,引發(fā)了李繼遷聯(lián)合族人逃入夏州東北三百多里處的地斤澤,走上恢復故土,抗宋自立的斗爭之路。
太平興國九年(984)五月,李克文在權知夏州事的同時,還兼任了西京作坊使、順州刺史,云麾將軍以及麟州防御使。“癸丑,以西京作坊使、順州刺史李克文起復云麾將軍、麟州防御使,依舊知夏州事”②〔宋〕錢若水修,范學輝校注:《宋太宗皇帝實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68頁。。六月,李克文入京覲見,向太宗獻上了唐王朝賜給其先祖的傳家之寶——鐵券丹書。此時,其職官僅有“麟州防御使”一職?!疤脚d國九年(984)六月……乙酉麟州防御使李克文來朝,以唐僖宗賜其祖夏州節(jié)度使拓跋思恭鐵劵朱書御札上獻”③〔宋〕錢若水修,范學輝校注:《宋太宗皇帝實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76頁。。
太平興國九年(984),宋軍在與李繼遷的數(shù)次交戰(zhàn)中,屢次戰(zhàn)敗。朝中有人議論李繼遷之所以能夠?qū)铱怂诬?,是由于朝中有間諜告密,李繼遷才對朝廷議事用兵策略了如指掌。而朝中文武大臣都將潛伏的間諜懷疑為歸順朝廷、留居東京的李繼捧。受此疑似間諜案的牽連,李克文知夏州事、西京作坊使、麟州防御使等職官被革,改任為博州防御使。“九月……言繼遷有悉知朝廷事,蓋由李繼捧漏洩。乃出繼捧為崇信節(jié)度使,李克憲為道州防御使,與博州防御使李克文并歸治所”④〔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tǒng)類》,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第41頁。。當年,知夏州事尹憲和都巡檢曹光實經(jīng)過周密偵查部署之后,對李繼遷發(fā)動了一次夜襲,宋軍不但大獲全勝,斬首五百級,焚燒四百多帳,同時俘獲了李繼遷的母親妻子⑤〔元〕脫脫等撰:《宋史》卷485《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3986頁。。由是可知,984年李克文確實不再擔任權知夏州事,朝廷對夏州黨項李氏族人歸附宋廷的誠意產(chǎn)生了懷疑,權知夏州事完全由朝廷派遣的、曾與李克文搭檔的同知州事尹憲獨自擔任。直到景德二年(1005)十二月,李克文去世,其職務仍然是博州防御使?!熬暗露辏?005)十二月,博州防御使李克文卒”⑥〔清〕吳廣成著,龔世俊校注:《西夏書事校證》,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40頁。。所以,在982年,李克文逼迫侄子李繼捧交出夏州定難軍節(jié)度使權力后,自己權知夏州事也僅有兩年多長時間。
傳世文獻只記載了李光(克)文去世于景德二年(1005)十二月,卻沒有記載其生于何時。但我們可以根據(jù)其三兄李克睿和七弟李光遂生年進行推算。如上所述,李光文在兄弟八人中排行第四,杜建錄先生等人根據(jù)《李克睿墓志》中其三哥李克睿卒于太平興國三年,享壽44歲的記載推算出李克睿生于后唐末帝清泰二年,即935年。又據(jù)李光文七弟李光遂墓志記載,李光遂生于乙巳年,即后晉開運二年(945)⑦杜建錄、白慶元等:《宋代黨項拓跋部大首領李光睿墓志銘考釋》,《西夏學》,2006年第1輯,第81-86頁。,李光文和李光遂之間又有李光憲、李光美兩位弟弟,在由此可推算,李克文可能生于936年至940年間。
另據(jù)文獻記載,李光文育有一子,原名李繼元。大中祥符年間,李繼元向宋真宗上書,言自己與李繼遷為兄弟感到甚為羞恥,希望改名為“守元”。“繼元為閤門祗候,上表言己與繼遷本五從兄弟,名同上字心甚恥之,愿改名守元。真宗詔從之。擢備庫副使,厚其廩給”⑧〔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116頁。。天禧二年(1018),李光文之子李守元又任辰州都巡檢使率兵入白霧團參加鎮(zhèn)壓蠻族叛亂,“擒蠻寇十五人,斬首百級,降其酋二百余人”①〔元〕脫脫等撰:《宋史》卷485《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4177頁。。同年五月甲戌,李守元擢升為西京作坊副使。
李光文施財題刻沒有時間落款,那么李光文是什么時候去繁塔施財?shù)哪兀?/p>
第一,李光文繁塔捐施時間不早于繁塔修建時間。
繁塔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城外東南3里,是宋代初期在享有京都四大名寺之一的天清寺內(nèi)修建的一座六角形樓閣式磚塔,原名為“興慈塔”,也稱“天清寺塔”,因其坐落在繁臺上,故又稱為“繁塔”。繁塔原為9層,繁塔塔身外部通體嵌砌有方磚,每一磚上都鑿有圓龕,龕內(nèi)雕刻坐佛,一磚一佛,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由于黃河多次在開封決口,泥沙大量淤積,繁塔底下大部被掩埋,上部被損毀。直至清朝初期,又在剩下的三層上部修建了一個平臺,在平臺上修建了一個實心七級小塔,使其呈三層大塔上面摞小塔的奇特造型,一直延存至今②藍瀅:《開封繁塔研究》,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18-22頁。。繁塔是當年登高望遠、俯瞰大宋京都繁華美景的不二勝地,因此“繁臺春色”曾被宋人譽為汴京八景之一(見圖2)。
圖2 開封宋代繁塔現(xiàn)狀
關于開封繁塔修建時間,由于文獻記載闕如,歷來莫衷一是。直到1984年9月,文物部門在維修繁塔施工中,曾在一層塔心室地下1.7米至1.8米深處,挖出石刻兩方,其中一方石刻上刻有“大宋開寶年,歲次甲戌,四月己卯朔,八日丙戌,收藏定光佛舍利,比丘鴻徹有愿,親下手造磚塔一座”③王瑞安,魏千志:《開封宋代繁塔》,《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6年創(chuàng)刊號,第36-41頁。。終于徹底解開了繁塔始建年月之謎,即開封繁塔肇建于開寶七年(974)四月。所以李光文捐施題刻不早于開寶七年(974)四月。
第二,捐施是在繁塔修建過程中。
李光文捐施題刻是鐫刻于塔內(nèi)額石上,即塔內(nèi)蹬道頂上砌筑的條石。條石厚0.25米,寬約0.17米,長1.50米左右。由塔北入,有東西兩條蹬道,可上至二層和三層塔心室(見圖3)。每塊額石上都刻有北宋捐施人發(fā)愿文,李光文捐施題刻位于東蹬道自下而上第66塊條石。據(jù)文物部門統(tǒng)計,繁塔內(nèi)現(xiàn)有額石155塊,其中有2塊已殘損無字。室內(nèi)碑石17塊,未刻字者10塊。外壁砌石刻2塊。另有出土石刻1塊,甬道石壁刻經(jīng)24塊。繁塔現(xiàn)存碑石199塊,其中有字碑刻共187方④開生:《開封繁塔石刻記》,《中原文物》,1990年第4期,第44-60頁。。
圖3 繁塔內(nèi)部蹬道額石題刻⑤藍瀅:《開封繁塔研究》,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87頁。
值得注意的是,從碑刻題記可知,開封宋代繁塔不是由當時的官方撥款興建,而是天清寺出面組織,由民間集資修建的。捐助者上自政府官員,下到黎民百姓、僧侶客商捐錢施物,因資金缺乏一邊募捐籌資,一邊施工,修建進程緩慢。從捐施題記來看,直到宋咸平年間仍在修建。同時,這些額石及室內(nèi)碑刻,字跡大多相同,由是可知,題記并非捐施者自己刻寫,當系捐施者捐獻錢財或修建材料后,經(jīng)過寺內(nèi)接受捐施的人員記錄,再由專人將捐施者姓名和發(fā)愿文統(tǒng)一鐫刻于石。也就是說,李光文到開封捐施是在繁塔修建過程中所作功德,并非佛塔修建完工后去捐獻。
第三,捐施題刻說明李光文曾親赴宋都開封。
該題記是李光文向宋都開封天清寺內(nèi)正在修建的繁塔捐施財物,故他應該是親自到開封。那么他何時去了開封呢?綜上所梳理的李光文生平事跡,有明確文字記載李光文來京師開封只有兩次。
一次是太平興國七年(982)十一月己酉日。太平興國七年五月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繼捧率族人入朝,由于宋朝自開國以來,夏州定難軍“累四世未嘗入覲”,宋太宗對這次李繼捧的朝覲“甚嘉之”,不但在崇德殿親自接見了李繼捧,還對其進行了豐厚的賞賜,“賜白金千兩、帛千匹、錢百萬。祖母獨孤氏獻玉盤一、金盤三,亦厚賚之?!薄@罾^捧也向太宗陳述了定難軍所管銀、夏、綏、宥諸州宗族內(nèi)部爭權奪利的現(xiàn)實問題?!爸T父、昆弟多相怨”,遂主動提出了“愿留居京師,獻其所管四州八縣”的愿望。太宗詔許后,“遣使夏州護緦麻已上親赴闕,授繼捧彰德軍節(jié)度使”①〔元〕脫脫等撰:《宋史》卷485《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3984頁。。太平興國七年十一月己酉,宋太宗又詔時任綏州刺史的李克憲和銀州刺史的李光文入京,“先詔綏州刺史李克憲、銀州刺史李光文皆赴闕,”但李克憲自恃功高,“偃蹇不奉詔”,拒命不行。朝廷遂遣通事舍人袁繼忠諭降,曉之以利弊,“天子以夏州歸順,錫以車旗,予以銀幣,將擢其諸父、昆弟并居方面,寵榮極矣。綏、銀僻在羌夷,民貧地瘠,朝廷召公等入京,共享富貴。今克文詣闕,綏州孤立無援,若猶懷顧望,一旦兵臨,羌人嗜利忘義,勢渙心離,悔何及耶”②〔清〕吳廣成著,龔世俊校注:《西夏書事校證》,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78頁。!李克憲猶豫良久后,最終乃隨袁繼忠入京。宋朝授李克憲單州刺史,授克文豐州刺史,并且在京師都賜給府邸。
另外一次是在太平興國九年(984)六月乙酉日。此次赴京入朝覲見時李光文任麟州防御使,并權知夏州事。這次入朝他將傳家之寶——唐僖宗賜其祖夏州節(jié)度使拓跋思恭鐵劵朱書御札,獻給了宋太宗③〔宋〕錢若水修,范學輝校注:《宋太宗皇帝實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76頁。。當然,這次赴京也是宋太宗遣使召見,并且是攜帶家屬。“太宗遣使召之,克文應詔攜其家屬入京,以唐僖宗所賜其祖思恭鐵券及朱書御札獻。太宗宴之崇德殿,嘉獎備至,賞賚無算”④〔清〕吳廣成著,龔世俊校注:《西夏書事校證》,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4頁。。
第四,李光文不但到開封,其職官還是“夏州蕃落都知兵馬使”。
如上所述,雖然文獻記載了李光文于太平興國七年(982)十一月己酉和太平興國九年(984)六月乙酉兩次親自入朝,但這兩次入朝李光文的職官分別是“銀州刺史”和“麟州防御使,依舊知夏州事”,并不是題刻中的“夏州蕃落都知兵馬使”。夏州蕃落都知兵馬使是夏州定難軍節(jié)度使所屬衙前公職。
通過梳理李光文生平事跡以及任職履歷后發(fā)現(xiàn),只有在李光睿任定難軍節(jié)度使時,其職官才是夏州衙前都知兵馬使。宋代州級地方列為公人的衙前,又稱衙吏、衙職,或曰衙前職員、衙前將吏等,衙前職級自都知兵馬使至第六名教練使,共13階⑤苗書梅:《宋代州級公吏制度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第101-108頁。。北宋前期,在節(jié)度觀察州即所謂節(jié)鎮(zhèn)州,設“衙前置都知兵馬使,左右都押衙、都教練使、左右教練使、散教練使,押衙、軍將……”等⑥〔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卷95《職官四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如前所述,蕃落是唐以來,對內(nèi)遷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的稱呼。唐、五代、宋初均專門設置有夏州蕃落使一職管理境內(nèi)的黨項蕃部。故“夏州蕃落都知兵馬使”即夏州定難軍“衙前都知兵馬使”。宋乾德五年(967)李彝殷去世后,宋朝授李光睿定難節(jié)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檢校太保、使持節(jié)都督夏州諸軍事、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隴西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四月二十七日李光睿卒。由是推算出李光文任夏州蕃落都知兵馬使的時間是在乾德五年(967)至太平興國三年(978)間。
第五,李光文繁塔捐施在趙光義登帝位之前。
如前所述,李光睿、李光文等兄弟因避宋太宗趙光義諱而改名“光”為“克”。而繁塔位于宋都開封,題刻中是“李光文”而不是“李克文”,說明李光文的這次開封繁塔施捐活動是在宋太宗趙光義登上帝位之前。趙光義于開寶九年(976)十月登帝位,故李光文在開封繁塔捐施是在開寶九年十月之前。
由是觀之,綜合繁塔修建時間、繁塔額石題刻性質(zhì)、李光文職官以及姓名未避宋太宗諱等因素,李光文是在開寶七年(974)四月至開寶九年(976)十月之間曾到開封,并完成了向天清寺繁塔捐資施助的功德。而在傳世文獻中都沒有李光文在這段時間入朝的記載?!端问贰贰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等載,在李繼捧入朝之前,夏州定難軍“自上世以來,未嘗親覲者”。但這只是說自宋朝建立后,至李繼捧赴京以前,夏州歷任定難軍節(jié)度使都沒有親自來京師覲見。實際上,定難軍節(jié)度使還是委派使者去宋都開封或朝貢或赴闕述職。如,建隆三年夏四月,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彝興遣使入朝,貢三百匹馬,宋太祖非常高興,命玉工專門為李彝興打造了一條玉腰帶?!吧戏矫窆ぶ螏?,親臨視之,召其使問彝興腹圍幾何,使言彝興大腰腹,上曰‘汝帥真福人也?!烨彩挂詭зn之,彝興感服”①〔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67頁。。又如,開寶五年(972),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光睿在聽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除將帥兵權,罷黜藩鎮(zhèn)節(jié)度的消息后,內(nèi)感不安,遂“遣使貢獻,表請入朝”②。所以說,李光文很可能就是在開寶七年(974)至開寶九年(976)間受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光睿之命入朝貢獻時,去了宋都四大名寺之一的天清寺,向正在修建的繁塔捐施了功德。
綜上所述,李光文雖然一生未曾擔任定難軍節(jié)度使一職,但他是對宋初夏州黨項定難軍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在夏州定難軍內(nèi)亂之際,正是由于他向宋朝上書,迫使李繼捧率族人入朝,向宋朝交出銀、夏、綏、宥四州八縣祖業(yè),留居京師,才導致了李繼遷等人走上恢復故土,抗宋自立的道路,拉開了黨項西夏割據(jù)建國的序幕。開封繁塔內(nèi)東蹬道中的“夏州蕃落都知兵馬使李光文施”額石題刻,雖然只有短短的兩行13字,但這為我們了解李光文以及宋初夏州黨項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首先,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夏州黨項上層在宋都開封活動的唯一實物資料。其次,通過這簡短的題刻,可知早在李光睿任定難軍節(jié)度使時,李光文曾入朝京師開封,補充了正史資料的缺失。再次,李光文“夏州番落都知兵馬使”之職,也恰好應證了《李光睿墓志銘》中其“衙前都知兵馬使”的職官,二者互為例證,也補充了正史資料中對夏州定難軍這一職官的缺失。同時,這也是定難軍時期夏州黨項上層統(tǒng)治者信奉佛教的唯一實物資料。
附表 李克(光)文任職履歷表
(責任編輯:趙旭國)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304(2016)03-0019-06
[收稿日期]]2015-12-01[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6-06-12 00:22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武威西夏墓出土木板畫及木板題記整理研究”(13CMZ013);寧夏大學人才引進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BQD20144004)。
[作者簡介]于光建,男,甘肅武威人,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西夏歷史與文獻研究;鄧文韜,男,回族,湖北武漢人,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博士生,主要從事西夏學研究。
Stone Inscription of LI Guangwen from Xiazhou in Fan Pagoda in Kaifeng in Song Dynasty
YU Guang-jian,DENG Wen-tao
(The Academy of Xixia Studies,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Ningxia,China)
Abstract:Only 13 stone inscription characters remain by LI-Guangwen from Xiazhou in Fan Pagoda in Kaifeng city,in Song Dynasty,but this is currently the only materials about the upper ruler of Xiazhou Tangut in Kaifeng city who believed in Buddhism,which supplements the lack of official data.It is ignored by academia and of no specific studies so far.On the basis of Li Guangwen'life story and official records,this article argued the time that Li Guangwen donated property to Fan Pagoda was in the 4th month of 7thyear of Kaibao Era(974 B.C.)to the 12thmonth of 9thyear of Kaibao Era(976 B.C.)in Song dynasty.It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study of Xiazhou Tangut nationality histo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ong Dynasty.
Keywords:Song dynasty;kaifeng;fan pagoda;xiazhou;LI Guangwen;do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