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
[摘 要] 革命戰(zhàn)爭年代,紙媒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具體形式,是中國共產黨宣傳馬列主義方針政策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具有政治、文化、軍事等教育功能。紙媒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 革命戰(zhàn)爭年代 紙媒 教育功能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發(fā)揮的有利作用[1]p438。張耀燦在其編纂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明確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對教育對象和社會生活所能發(fā)揮的積極的有利的作用和影響[2]p57。紙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即紙媒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遞給人們,以其傳遞內容和傳遞方式對人們加以正確引導,從而對人們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行為的養(yǎng)成產生積極的作用或影響。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新型人民軍隊,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工農武裝割據政權,獨立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更是翻開了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新篇章。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形成時間早、發(fā)展規(guī)模大、堅持時間久,一度發(fā)展為僅次于中央蘇區(qū)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戰(zhàn)略陣地,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的發(fā)展壯大蓄積力量。其中,紙媒作為土地革命時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和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革命斗爭的開展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對紅軍力量的壯大,對革命斗爭的推動,對增強根據地軍民的團結協(xié)作都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紙媒的特征分析
大眾傳播載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載體,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通過各種大眾傳播工具向廣大群眾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人民群眾在接受廣泛的社會信息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2]p261。大眾傳播載體有多種具體形式,例如報紙、期刊、書籍、廣播、電視、電影、錄音、錄像、網絡等,其中,報紙、期刊、書籍等以紙張為載體的媒體,統(tǒng)稱為紙媒。紙媒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之一,承擔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其具有形式多樣性、內容豐富性、覆蓋廣泛性等特征。
1.形式多樣性。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各級黨組織、政府在馬列主義和中國共產黨政策方針的指導下創(chuàng)辦了多種報刊,有《紅旗》《蘇維埃周報》《盧森堡》《戰(zhàn)斗》《群眾》《火線》《紅日畫報》《紅光日報》等等。據統(tǒng)計,這一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各級黨組織、政府積極創(chuàng)辦和發(fā)行了50多種刊物。除報刊雜志以外,宣傳馬列主義和蘇維埃革命的小冊子在革命根據地群眾之間也得到廣泛傳播。為適應新民主主義革命教育的需要,根據地政府還領導當?shù)貙W校編寫了一批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新式教材,宣傳革命斗爭的理想信念,提高群眾的思想素質和政治覺悟。
2.內容豐富性。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不僅創(chuàng)辦了多種黨報、機關報,軍隊以及各社會團體、協(xié)會等也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報刊和雜志,內容涉及經濟、軍事、健康、衛(wèi)生等多個方面,其中包括一些專業(yè)性報刊,如《紅日畫報》《顯微鏡報》等。根據地學校編寫的新式教材內容亦非常豐富,“語文課本中包括革命理論、工農專政、武裝斗爭、共產黨、蘇維埃、工農紅軍、黨的政策、階級路線、烈士事跡等”[3]p13,通過教材的講授向根據地學生灌輸馬列主義和革命理論,宣傳革命思想,號召當?shù)厝罕娭С趾蛥⒓痈锩窢帯?/p>
3.覆蓋廣泛性。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以大別山為中心,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全盛時期包括有20余縣的地區(qū),擁有約350萬人口。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根據地的中共中央分局、鄂豫省蘇維埃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都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刊物,有《列寧周報》《蘇維?!贰都t色戰(zhàn)士》等。地方上,黃安縣委有《群眾》,孝感縣委有《火線》,商城縣委有《咆哮》《少年先鋒》,赤城縣委有《紅日》,霍山縣委有《雪花報》,霍邱縣委有《紅光日報》,等等。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創(chuàng)辦的報刊充分滿足了向根據地群眾深入廣泛地宣傳馬列主義、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革命斗爭精神的需要。
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紙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紙媒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發(fā)揮了其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政治、文化、軍事等多個方面提高了根據地群眾的政治覺悟、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水平,凝聚和壯大了革命隊伍的力量。
1.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霸诟顡l(xiāng)村,革命的價值判斷體系并未隨著革命政權的建立而立即形成,習俗和慣例依然維持著鄉(xiāng)村的秩序?!盵4]p50革命根據地要想發(fā)展壯大,必須打破當?shù)馗嗦浜蟮姆饨ㄅf秩序,傳播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提高根據地群眾的思想政治覺悟,號召人民群眾參與革命斗爭?!案鶕鼐帉懙摹读袑幊跫壭W國語教科書》中,載有《反對帝國主義歌》《租界》《地主》《紅軍來了》等課文和歌謠。”[5]p82其中《地主》一課依據當?shù)貙嶋H情況編寫了以下內容:“地主有很多田地,自己決不耕種,把田地租給窮苦的農民替他耕種,他收租,在房里坐著享福,吃現(xiàn)成的,過寄生蟲的生活,最反對土地革命?!盵6]p235新式教材的內容緊貼群眾生活,揭露了封建地主壓榨剝削的本質,使群眾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必須起來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加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奪取政權組建工農政府,人民群眾才能當家做主,真正得到解放。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當?shù)氐奈幕逃浅B浜螅挛幕?、新思想難以傳播進來,這大大制約了根據地的建設和發(fā)展。為解決這一問題,革命根據地各級政府制定了多項發(fā)展當?shù)匚幕逃聵I(yè)的政策,采取了許多有力措施。編寫統(tǒng)一的新式教材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芭f式學校的教材充斥了‘三民主義的、孔孟之道的、耶穌教會的以及一切地主、資產階級思想的材料’?!盵7]p1落后的舊式教材已經無法滿足根據地革命進步的需求,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黨和政府指示,新式教材必須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結合黨在這一時期的方針政策統(tǒng)一重新編寫、審定。根據地統(tǒng)一編寫的新式教材內容非常豐富,包括革命理論、工農專政、武裝斗爭、黨的政策等,例如,“《列寧初級小學國語教科書》中載有《反對帝國主義》《租界》等課,以啟迪少年、兒童的愛國心”[5]p82。這些舉措使根據地群眾不僅獲得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解放,還傳播了革命思想、提高了當?shù)厝罕姷母锩X悟,使群眾獲得了文化上的解放。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群眾的知識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政府還組織編寫識字課本,幫助群眾識字,提高廣大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和政治覺悟。群眾的思想素質和政治覺悟得到了提高,保衛(wèi)土地革命勝利果實的愿望和決心也受到鼓舞,參軍參戰(zhàn)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能夠更好地擔負起支援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的任務,這為根據地革命事業(yè)和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和輸送了大批骨干力量。
3.思想政治教育軍事功能。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都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隨著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fā)展,他們創(chuàng)辦了各式各樣的革命報刊,如中共鄂豫皖特別區(qū)委員會創(chuàng)辦的《列寧周報》《黨的生活》,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創(chuàng)辦的《消息匯報》《紅色戰(zhàn)士》《紅軍生活》。各縣也結合傳播馬列主義和激發(fā)群眾革命斗爭精神的需要,創(chuàng)辦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貼合當?shù)貙嶋H的刊物,例如中共黃安縣委創(chuàng)辦的機關報《戰(zhàn)斗》《紅旗》、機關刊物《群眾》,中共麻城縣委創(chuàng)辦的機關報《戰(zhàn)斗》,等等。這些報刊雜志緊密配合根據地的革命斗爭和各項建設,宣傳馬列主義和黨的方針政策,增強群眾的革命覺悟和革命斗志,發(fā)動革命群眾參與到革命斗爭中去,壯大了黨和紅軍的力量。由于群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根據地廣大群眾踴躍支前,參軍的場面到處都是,根據地呈現(xiàn)出軍民魚水相依的局面,“每逢紅軍與白軍作戰(zhàn)的時候,總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從四面八方幫助紅軍,妨礙白軍的行動”[7]p3。根據地黨和紅軍不僅向人民群眾宣傳革命思想,更是借助報刊、傳單、革命標語口號等形式將革命思想的火種播撒到敵人中去,從內部瓦解反動力量,削弱敵人的斗志,最終贏得革命斗爭的勝利。
三、紙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啟示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共組織牢牢掌握住紙媒這一宣傳馬列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政治、文化、軍事等多個方面大力發(fā)揮紙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提高了當?shù)厝罕姷乃枷胨刭|、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達到了團結群眾力量、調動群眾革命熱情、號召群眾擁護黨和紅軍、鼓舞群眾參軍參戰(zhàn)的目的,推動了根據地的建設和紅軍的壯大,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這對于在當今社會如何有效發(fā)揮紙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黨和政府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依然有重要的啟示。
1.重視紙媒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地位。紙媒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之一,也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力工具和渠道。紙媒是傳遞信息的傳統(tǒng)媒介,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信息的傳播途徑單一,人們接收信息了解社會的渠道有限,紙媒是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來源,因此,紙媒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視。在當今社會,報刊、書籍、雜志依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人們接收信息、了解社會、學習知識的重要渠道之一。以紙媒為媒介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強化紙媒在當今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始終是黨和政府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輕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融合新媒體,擴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渠道。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新興媒體涌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三十七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88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0.3%。網絡對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的影響從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溝通娛樂的工具擴展到購物、交通、醫(yī)療等方方面面,人們對網絡的依賴性逐漸增強,并實現(xiàn)了從單向型的信息接收者向互動型的信息提供者和發(fā)布者的角色轉變。因此,既要保持紙媒與新媒體傳遞信息內容的一致性,也要重視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多樣化。融合紙媒與新媒體,利用新媒體的便捷性、即時性、交互性,整合紙媒與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兩者相輔相成多渠道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改進傳播技術,強化紙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無論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還是新中國成立之后乃至當今,紙媒一直是黨和政府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喉舌,傳播主流思想和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法律修養(yǎng),具有極高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然而隨著數(shù)字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閱讀習慣的轉變,在與眾多新媒體和其他傳統(tǒng)媒體的競爭中,紙媒的閱讀量下滑,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必然受到沖擊。2009年,被譽為“媒體中的媒體,新聞中的新聞”的全國新聞行業(yè)的權威性報紙——《中華新聞報》宣布停刊,成為首家倒閉的中央級媒體,讀者數(shù)量銳減、報紙銷量下滑是壓死《中華新聞報》這尊駱駝的稻草之一。因此,在競爭愈加激烈的當今社會,紙媒這一傳統(tǒng)媒介需要借助強大的科技力量改進其傳播技術,以應對新媒體的沖擊,穩(wěn)固其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強化,才能確保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發(fā)揮。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程少明.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宣傳工作[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7(2).
[4]吳曉榮,何斌.土地革命與江西蘇區(qū)農民心態(tài)的變遷[J].農業(yè)考古,2009(6).
[5]路海江.鄂豫皖蘇區(qū)的文化教育事業(yè)[J].史學月刊,1994(6).
[6]郭家齊.紅安縣革命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
[7]李飛.鄂豫皖蘇區(qū)文化教育建設淺析[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3).
責任編輯/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