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麗俊
〔摘要〕自我損耗指個體經(jīng)過一段需要自我控制資源的活動之后,自我控制的能力會被耗竭的狀態(tài)。自我損耗會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負性影響。本文根據(jù)自我損耗理論的相關研究,分析中學生與自我控制有關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思考克服自我損耗的途徑和方法,并反思這一理論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自我損耗;自我控制;中學;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10-0004-03
一、從中學生案例看自我損耗的負性影響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其道德品質(zhì)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學生面臨著生理、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加上緊張的學習任務和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很容易在學業(yè)、自我意識、人際關系、社會適應、情緒情感等方面出現(xiàn)問題。下面是筆者咨詢工作中的學生案例:
案例一 為學習成績惶惶不安的學生
進入重點中學后,該來訪學生十分努力但成績無進步,焦慮不安。覺得自己很笨,擔心同學背后笑話自己只會死讀書,成績還很差。因為成績不突出,老師也不喜歡自己,終日擔心自己會越來越糟糕。
案例二 “總有同學在背后說我壞話”
該來訪學生總認為有同學背后說自己壞話,說自己惡心且性格孤僻。心里非常難過、傷心,沒有辦法靜下來安心學習,總是想這件事情,煩躁不安。
案例三 為打游戲債臺高筑的學生
該來訪學生經(jīng)常把省下來的生活費用來打游戲,后來發(fā)展到向同學借錢。幾乎欠所有朋友的錢,難以兌現(xiàn)還錢承諾,失去朋友的信任。曾無數(shù)次下定決心不再打游戲,把欠賬還清,但每次都失敗,內(nèi)心無比痛苦。
案例中幾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認知偏差、消極情緒、人際關系沖突和行為問題等方面。已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有一定比例的中學生存在心理與行為問題,如學業(yè)困難、行為沖動、人際沖突、犯罪、網(wǎng)癮等[1]。研究學生案例發(fā)現(xiàn),中學階段的很多心理和行為問題與學生的自我控制有關。而自我損耗效應是當前有關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控制失敗的最具前沿性的理論。近幾年,針對自我損耗影響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于認知、情緒及人格特質(zhì)等領域,自我損耗是生活和學習中諸多適應不良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2]。本文從心理能量損耗的角度解析中學生因自我控制機能失敗出現(xiàn)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思考如何有效開展學校心育工作以達到緩解中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目標。
二、以自我損耗理論解讀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Hagger 等人[3]將自我損耗定義為:自我經(jīng)過一段需要自我控制資源(self-control resources)的活動之后,自我控制的能力會被耗竭,這種狀態(tài)被稱為“自我損耗”。自我損耗理論中,自我控制是個體努力改變不合理的認知、情感和沖突以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一種有限資源。Baumeister、Vohs和Tice[4]等人提出了自我活動損耗心理能量的理論,認為所有的執(zhí)行功能需要的是同一種資源,一個領域的資源損耗會減少另一領域的可用資源;自我控制成功與否取決于心理能量的多少;自我控制的過程就是消耗心理能量的過程,心理能量被消耗后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類似于肌肉疲勞后需要休息才能恢復[5]。
筆者試著用自我損耗理論分別解析上述案例。案例一中為學習成績惶惶不安的學生,該來訪學生的主要問題是認知出現(xiàn)偏差,表現(xiàn)為自我效能感低,消極地評價自身對外部環(huán)境的控制能力,典型的悲劇解釋風格,對未來的預計持有悲觀態(tài)度。案例二中感覺背后被說壞話的學生,該生的表現(xiàn)為性格敏感多疑,情緒長期處于消極、低落的狀態(tài),采用偏執(zhí)的主觀認知模式,認為同學都討厭自己,因而嚴重損耗自我心理能量,出現(xiàn)心理和行為問題。案例三中沉迷網(wǎng)絡游戲的學生是一例典型的自我控制機能失敗的案例,在自我損耗降低后,面臨誘惑時容易出現(xiàn)沖動行為。在雙任務范式的自我損耗心理實驗中發(fā)現(xiàn),當通過思維抑制、沖動控制、抑制偏見、自我呈現(xiàn)等方式引發(fā)自我損耗時,被試隨后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個體在損耗自我控制資源后會出現(xiàn)多種與自我控制相關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如厭學、曠課、網(wǎng)癮、認知偏差、人際關系沖突等[6]。
總之,影響自我損耗的因素有主觀認知、情緒情感體驗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所以,當自我心理能量被損耗時,中學生往往選擇消極的認知模式,造成悲觀的情感體驗,甚至形成偏執(zhí)的人格特征,因而容易出現(xiàn)學業(yè)問題、情緒情感障礙、人際交往問題、網(wǎng)癮和吸煙酗酒等心理和行為問題。持續(xù)的壓力使學生長期處于心理能量不足的狀態(tài),會引起心理枯竭,從而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筆者以自我損耗為理論基礎,結合日常工作中的經(jīng)驗,嘗試分析中學生因自我控制失敗而損耗心理能量出現(xiàn)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如下圖所示:
三、自我損耗理論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啟示
根據(jù)自我損耗理論的相關研究,結合中學生與自我控制有關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思考幫助學生如何從自我損耗中恢復,從而有效緩解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是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筆者試著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方面思考,策劃各類心理健康活動,希望有助于中學生自我損耗的恢復,提高其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健全發(fā)展。
(一)關注學生主觀認知
學生在自我損耗后易出現(xiàn)認知偏差,低估自己的能力,消極地評估自身對外部環(huán)境的控制能力,對未來的預期也更悲觀。中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背后,通常隱藏著悲觀的自我評價或消極的自我暗示,如“我處處不如別人”“我是個不受人歡迎的人”“我是個徹底的失敗者”“我是個糟糕至極的人”等。因此,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應當采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關注每位學生的個人優(yōu)勢和潛能,并使優(yōu)勢和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建議學校開設主題為“自我意識”的心理健康課或團體活動,如“學會悅納自我”“你好!我也好!”“插上積極的翅膀”等,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覺察,覺察并糾正自己不合理的認知模式,建立積極而合理的自我評價和心理暗示,以此有效恢復自我損耗,逐步提升心理能量,避免不良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出現(xiàn)。
(二)促成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
在Tice 等人的研究中,通過觀看幽默短片或者贈送意外禮物的方式誘發(fā)被試的積極情緒,起到克服自我損耗的效果,避免被試在隨后的自我調(diào)控任務上的表現(xiàn)受損,這表明積極情緒可以有效地克服由自我損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7]??梢姡e極情緒體驗能降低由于自我損耗帶來的自我控制失敗。建議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依據(jù)心理學情緒ABC理論,以“情緒情感”為主題,通過“我的情緒我做主”“活出樂觀的自己”“我的情緒披薩”等心理健康課或心理活動課,幫助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以緩解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的負面影響,有助于形成積極而合理的認知模式,從源頭克服因自我心理能量損耗而帶來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同時,呼吁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為課堂增添積極情感和幽默風趣元素,營造輕松而愉快的校園學習氛圍。最后,家長也需關心孩子的情緒情感體驗,與學校一起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成長的外界環(huán)境,以此增強積極情緒體驗,降低因自我損耗而出現(xiàn)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三)開展自我控制訓練
國外研究表明,合理的自我控制會帶來積極結果,如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出色的工作績效、和諧的人際關系、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應對方式等[8]。因此,建議學校利用榜樣效應,大力宣傳身邊自我控制力強的學生事例,喚起中學生自我控制訓練的意識,引導學生認識到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設計主題為“意志品質(zhì)”的心理健康課或主題班會課,如“陽光總在風雨后”“堅持就會成功”“壓力讓我更堅強”等,以此幫助學生逐漸提升個人自我控制能力,減弱自我損耗的負面影響。
(四)樹立未來規(guī)劃意識
相關研究表明,當個體處于自我損耗時,更關注短期的、暫時性的滿足,而忽略長遠目標[9]。學校還需開展人生規(guī)劃方面的未來取向教育,樹立未來人生規(guī)劃的意識,拓寬學生的眼界,培養(yǎng)遠大的人生理想。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從目標制定、目標管理和目標執(zhí)行三個方面著手,開展系列心理健康輔導或活動課程,如“我的未來不是夢”“目標,由遠及近”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幫助中學生因關注眼前的得失,過度損耗心理資源,導致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出現(xiàn)。建議在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德育處的統(tǒng)一部署下,編寫適合本土的校本課程“中學生生涯規(guī)劃教學設計”。為學生長遠發(fā)展考慮,將中學生的生涯規(guī)劃納入課程體系中,以促進學生樹立人生規(guī)劃的意識,并引導學生如何進行人生規(guī)劃。
(五)倡導勞逸結合
休息(尤其是睡眠)應該是最為常見的自我能量恢復方式。當個體處于自我損耗狀態(tài)下,休息可以使得自我調(diào)控所依賴的能量獲得有效的恢復或補充,因而恢復自我損耗心理能量。據(jù)經(jīng)驗可知,當個體經(jīng)過充足的睡眠之后,自我調(diào)控的能量會大大提高,工作或?qū)W習效率也會隨之提高。通過休息和鍛煉,可以有效地幫學生從生理層面逐漸恢復體能,提高身體素質(zhì)。心理學也強調(diào)身心互動的原則,當學生的體能通過休息和鍛煉得到恢復,那么自我心理損耗能量也會隨之有所恢復,降低出現(xiàn)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可能性。另外,建議學校德育部門開展形式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勞逸結合的樂趣并有所收獲,提高學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以此恢復學習方面出現(xiàn)的自我損耗感。
本文從自我損耗理論角度指出了學生自我損耗的負性影響,探尋克服或降低自我損耗的途徑與方法,思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研究自我損耗理論的影響因素日漸豐富完善,但在研究中學生心理和行為問題還有其他的因素和變量值得考慮,需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洪鑫. 中小學生心理素質(zhì)調(diào)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5,21(5):563.
[2]譚樹華,許燕,王芳,宋婧. 自我損耗:理論、影響因素及研究走向[J]. 心理科學進展,2012,20(5):715-725.
[3]Hagger M S,Wood C,Stiff C,& Chatzisarantis N L D. Ego depletion and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0,136,495–525.
[4]Baumeister R F,Vohs K D,Tice D M.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J]. Current Direction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7,16(6):351-355.
[5]Baumeister R F. Ego depletion and self-control failure:An energy model of the self's executive function[J]. Self and Identity,2002,1,129–136.
[6]Tangney J P,Baumeister R F,Boone A L. 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less patholoy,better grades,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2):271-322.
[7]Gailliot M T,Baumeister R F. The physiology of willpower:Linking blood glucose to self-control[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7,11(4):303-327.
[8]Franklin C A.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trol and alcohol-induced sexual assaultvictimization[J].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2011,38,263–285.
[9]李秀葵.自我損耗模型對中學生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啟示 [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03):16.
(作者單位:安徽省宣城中學,宣城,242000)
編輯/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