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丹
摘要:金銀花是常用中藥材,而綠原酸被認為是金銀花中重要的活性物質之一。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分析、歸納、總結近年來金銀花中綠原酸的提取、純化及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進展,以期為金銀花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金銀花;綠原酸;提??;純化;生物活性;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16)06-0059-03
金銀花(Flos Lonicerae)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開的花,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保肝利膽等功效,是常用中藥材之一。金銀花之所以具有清熱解毒等功效,是因為其中含有一種有效成分——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綠原酸是一種多酚類化合物,分式子為C16H18O9,易溶于水、醇、丙酮等,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腫瘤、降血壓、降血脂、提高白細胞數(shù)量、增強免疫調節(jié)、增香護色等作用。近年來,通常以綠原酸的含量高低來評價金銀花質量的好壞[1]。國內對金銀花中綠原酸的提取、純化及其生物活性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本課題在查閱收集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綜述近幾年金銀花中綠原酸的提取、分離純化、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以期為今后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1 提取方法
1.1 溶劑提取法
金銀花中綠原酸的提取一般用水和醇溶液為溶劑提取,但用水作溶劑存在測得的綠原酸含量偏低、難以過濾等缺點,所以目前大多采用醇提法[2]。李春燕等人對比了藥典方法、回流提取法、超聲提取法、水煎法以及萃取與不萃取等不同處理方法提取金銀花中綠原酸的得率,結果顯示,不同提取方法對金銀花中綠原酸的提取率影響較大,其中醇提回流提取不萃取方法所得綠原酸提取率最高、為4.16%[3]。
1.2 超聲波輔助提取法
綠原酸提取時不能高溫、強光及長時間加熱,而超聲波提取能克服綠原酸的不穩(wěn)定性,采用全物理過程提取,沒有水提法難以過濾之慮和醇提法溶劑使用成本高、溶劑回收難的問題,是較為理想的提取方法。袁飛的研究表明,各因素影響超聲波提取綠原酸的順序為溶劑類型>預處理>提取時間>物料比,優(yōu)化的最佳提取工藝為以60%乙醇為溶劑、物料比1∶30、提取時間45 min、遠紅外微波1 min,得到的綠原酸含量比水和乙酸乙酯提取的高近2倍[4]。
1.3 微波輔助提取法
李燕婷等人通過采用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確定微波輔助提取金銀花中綠原酸的最佳工藝為乙醇體積分數(shù)60%、微波處理時間9 min、微波功率300 W、料液比1∶10(g∶mL),提取率為3.779%,該法與傳統(tǒng)提取方法相比,操作時間明顯縮短,且無需回收溶劑[5]。尤秀麗等人采用超聲波和微波雙輔助提取技術得到的綠原酸提取率較單獨采用超聲波或微波輔助得到的綠原酸提取率高[6]。采用微波技術會造成提取過程溫度的迅速上升,影響綠原酸的提取率,所以在提取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溫度。
1.4 其他提取方法
除了以上常用的提取方法外,也有很多研究采用了其他提取技術,如酶解法輔助提取、酶法輔助聚二乙醇(PEG)-200提取、微波輔助聚二乙醇(PEG)提取、破壁法輔助提取、超臨界二氧化碳提取等,均取得了較好的提取效果。
2 純化方法
2.1 大孔樹脂柱層析純化法
利用大孔樹脂分離純化綠原酸,其工藝簡單、成本低、產(chǎn)率高,現(xiàn)較多采用。蘭雪萍等人分別考察各種類型的大孔樹脂對金銀花中綠原酸分離純化的影響,結果表明,NKA-2大孔樹脂、HPD450大孔樹脂、ADS-21型大孔樹脂和D101型大孔樹脂均對綠原酸有較好的純化效果,可用于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7]。
2.2 膜分離純化法
范遠景等人比較3種微濾膜MF1,MF2和MF3,4種超濾膜UF1,UF2,UF3和UF4,及2種反滲透膜RO1和RO2對綠原酸提取液的過濾特性,結果表明,MF1,UF1和RO2膜的過濾性能明顯優(yōu)于其他同類型膜[8]。
2.3 其他純化方法
除了上述分離純化方法外,其他方法也較為常用,如凝膠柱層析、聚酰胺柱層析等。
3 生物活性
3.1 抑菌、抗病毒作用
金銀花中綠原酸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酵母菌、黑曲霉、枯草芽孢桿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其抑菌效果主要受溫度影響,綠原酸抑菌效果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是當溫度超過60 ℃時,抑菌效果明顯下降;pH值和紫外燈照射時間對其抑菌效果影響不大,不過綠原酸在酸性條件下的抑菌效果略好。徐躍成的試驗結果表明,綠原酸對革蘭氏陰性菌(志賀氏菌、沙門氏菌)的抑菌活性比革蘭氏陽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更強,綠原酸水溶液抑菌效果與0.1 mg/mL的卡那霉素的抑菌效果相當[9]。金銀花主要活性成分綠原酸可以抑制煙曲霉生物膜胞外基質的形成,其抑制作用呈濃度依賴性。王林青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安全濃度范圍內,金銀花和山銀花綠原酸類提取物在體外對PRV,NDV分別表現(xiàn)出顯著的阻斷病毒吸附,抑制病毒感染作用和中和病毒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關系;而且金銀花綠原酸類提取物能促進淋巴細胞增殖及協(xié)同LPS,ConA的作用[10]。
3.2 抗血栓作用
樊宏偉等人研究金銀花中綠原酸、異綠原酸類化合物的體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H2O2損傷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結果表明,金銀花中有機酸類化合物有抗ADP誘導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對H2O2損傷綠原酸雖然未觀察到直接對抗作用,但具有預防性保護作用[11]。
3.3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劉豪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金銀花95%乙醇提取物中綠原酸、總黃酮和總酚含量分別為123.99,242.62和48.76 mg/g;95%乙醇提取物清除
·OH和DPPH·能力也最強,清除率分別為90.69%和65.64%[12]。石奇的研究結果表明,金銀花綠原酸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能力與綠原酸濃度在一定范圍內呈線性關系。金銀花綠原酸添加量為0.5 mg/mL時,對OH·的清除率比VC效果略好;添加量為0.4 mg/mL時,對O2-·的清除效果明顯優(yōu)于VC[13]。
3.4 解熱和抗炎作用
雷玲的研究結果表明,金銀花水提取物(綠原酸、木犀草素)于10 mg/mL具有抗內毒素作用,金銀花為5.625 g/kg時具有解熱作用,為45 g/kg時具有抗炎作用[14]。
3.5 防腐作用
楊明陽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綠原酸對貢梨、紅富士鮮切片都有保鮮效果,對圣女果的保鮮作用差[15]。詹曉如提取分離金銀花活性成分綠原酸,然后將其用于醫(yī)院常用幾種制劑防腐試驗,結果表明,0.02%綠原酸具有與0.03%尼泊金乙酯相同的防腐作用,證明綠原酸可以用于制劑防腐,以消除化學防腐劑毒副作用[16]。
3.6 防曬作用
張英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金銀花提取物在280~350 nm內具有良好的紫外吸收性能,金銀花防曬霜體外評價SPF值與金銀花提取物中綠原酸含量有關[17]。
4 結語
金銀花作為傳統(tǒng)的中藥,對機體具有廣泛的作用,是國家第一批藥食兼用植物,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保健作用,而其有效成分綠原酸是發(fā)揮作用的主要成分。目前關于金銀花綠原酸的研究仍需進一步深入,還要做大量的試驗研究,以促進金銀花更大規(guī)?;a(chǎn)和新型保健用品的開發(fā)。
參考文獻
[1] 李杰,王學廷,吳銀萍,等.金銀花中綠原酸提取方法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4,2(16):4 970-4 973.
[2] 田洋.黃芪甲苷提取與純化工藝研究進展[J].農(nóng)業(yè)科技與裝備,2015(10):42-43.
[3] 李春燕,曾婷,陳遠谷.金銀花中綠原酸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較[J].食品科技,2015(9):46-48.
[4] 袁飛.正交實驗優(yōu)化金銀花中綠原酸超聲提取工藝[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4(5):913-914.
[5] 李燕婷,周文富.金銀花中綠原酸的微波輔助提取工藝研究[J].化學與生物工程,2011(10):65-69.
[6] 尤秀麗,池路花,曹蕓梅.響應面法優(yōu)化微波超聲雙輔助提取金銀花綠原酸工藝[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4,35(12):272-276.
[7] 蘭雪萍,郭思杙,李焰芳.金銀花中綠原酸的大孔樹脂純化工藝[J].食品科技,2015(8):223-228.
[8] 范遠景,馬凌云,徐曉偉.膜技術分離金銀花綠原酸提取液工藝研究[J].食品科學,2010,31(20):43-46.
[9] 徐躍成.金銀花中綠原酸的提取分離及其抑菌作用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8.
[10] 王林青. 金銀花、山銀花體外抗病毒與免疫增強活性研究[D].鄭州: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8.
[11] 樊宏偉,李英斌,孫敏.金銀花中有機酸類成分抗血栓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3):33-36.
[12] 劉豪, 張冬青,劉碩.金銀花不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6(1):48-52.
[13] 石奇.金銀花綠原酸的酶解工藝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應用化工,2015(9):1 643-1 646.
[14] 雷玲,李興平,白筱璐.中藥藥理與臨床金銀花抗內毒素、解熱、抗炎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2(1):115-117.
[15] 楊明陽,王光蘭,劉倫沛.金銀花中綠原酸提取及其在果蔬保鮮中的應用[J].凱里學院學報,2013,31(6):66-73.
[16] 詹曉如,鄭小吉.金銀花活性成分綠原酸對制劑的防腐效果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1):75.
[17] 張英,林峰,饒長全.金銀花中綠原酸防曬作用研究[J].日用化學工業(yè),2014 (8):448-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