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丹+劉輝
摘要: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課堂上的“低頭族”給一線教師帶來巨大的困擾,激發(fā)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是改變這一局面的著手點,本文就此工作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突出學生“探索”+教師“引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低頭族”;學習動機;探索;引領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9-000-01
信息化社會賦予現(xiàn)代人越來越豐富的信息渠道和資源共享平臺,身處其中的任何一個個體無疑都不同程度的依賴信息資源所帶來的便利,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我們和信息獲取工具的“如影隨形”,“低頭族”“手機病”由此而來。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也深受影響,課堂上的“低頭族”不在少數(shù)。
如何有效改變這一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現(xiàn)象,成為值得每一位教學一線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暗皖^族”嚴重阻礙了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教師的教變成了孤立的講述,得不到任何的反饋。學生與教師原本是課堂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整體,卻也隨著“你講你的,我看我的”的局面而日漸割裂,這一局面正一步步的腐蝕教師的教學激情和自信心。
透過“低頭族”這一現(xiàn)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要歸結為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性,缺乏學習的原動力。那么是否可以用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喚起學生內在的動力,重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是指一定教學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tài)變?yōu)榛顒訝顟B(tài),形成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合理分解學習目標增加目標的接受性、合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加學生自信心、合理選擇學習材料增加學習趣味性、合理運用關注與鼓勵增加學生成功的體驗感,多種方式綜合作用以更好的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是為了完成培養(yǎng)具有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最終目標,教師有責任通過反思、交流、選擇等教學研究過程,有目的地設計、實施、評價和改進教學,從而使得教學活動更好的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基于上述考慮,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引入參與度更高的環(huán)節(jié)才能讓課堂上眾多的“低頭族”重新回到課堂上來,因此,學生“探索”結合教師“引領”的新模式在我校環(huán)境微生物實驗課上展開嘗試。
一、學生“探索”
學生“探索”,指的是探索性學習,變教師首先講解為學生首先自學,自學活動主要抓住課前,適時利用學生方便易得的網絡資源如騰訊、微信等常見手機客戶端聯(lián)絡平臺,上傳教師預先編輯準備的簡短視頻材料,內容與微生物實驗課程內容緊密相關,包括實訓目的、原理、步驟等幾個要點,讓學生只利用課下幾分鐘就能輕松了解即將上課的內容,由于大學生本身學習能力的增長和豐富活潑的想象力,對平時喜聞樂見的渠道獲得的信息迅速加工內化,很有可能在此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新見解,這對后續(xù)課上與教師的溝通進行了有益的鋪墊;另外學生的自學能力參差不齊,通過視頻材料的觀看,會不同程度掌握實驗原理、步驟、操作手法,給教師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學生自學中存在的理解誤區(qū)和應著重講解的操作難點提供最直接最生動的材料,讓教師的講述變得更加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二、教師“引領”
教師“引領”,突出的還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教師僅僅起“引”和“領”的作用。在課前自學的基礎之上,來到課堂,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目的和講解程序方面簡短的解說,給出實際任務引導學生提供實驗思路、回憶呈現(xiàn)自學內容,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給其充足的發(fā)揮空間。隨著課程的展開,請不同的學生進行分步展示,將整個的實驗內容劃分為幾個子步驟,展示過程盡量簡短,除展示者之外的學生負責觀察和糾錯,教師在旁監(jiān)控并適時評價展示效果和糾錯效果。此過程通過學生之間的展示與糾錯,可較好的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內容的易接受度;學生之間相互批評相互交流首先形成了初步的學習印象,配合教師及時的點播和提示,對理解的誤區(qū)、操作的不足及時進行糾正和彌補,就能讓學生盡快對標準化科學化的教學內容存儲理解基礎之上的學習印象;分步展示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環(huán)節(jié)的要點和突出難點進行歸納總結,便于形成更完整更系統(tǒng)的學習記憶。最后進入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各組實驗過程,發(fā)現(xiàn)個別問題即提供個體化的指導,進一步輔助學生精準完成全過程的操作。
“引、領”階段的設計利于課堂上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教師只“引領”而不之接“給予”,更好的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時刻帶學生思考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他(展示人)有沒有做錯、錯了會怎樣、怎樣才對、對了又會怎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學生沒時間再去作回“低頭族”。
當然這個過程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綜合學科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等多種知識,進而不斷發(fā)展自己關于本門課程教學的學科教學知識,增長自己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掌控等方面的教學能力,才能最終按照自己的設計傳遞出正確完整的知識技能要點。
通過對傳統(tǒng)授課模式的改革,引入學生“探索”結合教師“引領”的新模式,學生課上“低頭族”的現(xiàn)象已基本得到控制,能夠跟隨教師的設計開展相應的課堂參與活動,課堂氣氛較前有明顯改善,知識技能要點的掌握程度也有了大幅度的進步。通過課后與學生交流,表明新模式下對教學內容的體驗感明顯加強,駕馭學習內容的成就感明顯增加,逐步的變“要我學”為“我想學”,內在的動力和潛力逐漸被挖掘出來。
為了更好的將學生“探索”結合教師“引領”的新模式不斷完善、發(fā)展下去,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更緊密的梳理與整合,注重高職院校講求實用性強的特點,將學科教學知識與實踐技能融合,形成學科知識、教學知識、學生知識、情境知識這四種知識由淺入深的動態(tài)結合,真正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學得會,真正保證學生的體驗感和成就感,才能有利于翻轉課堂從理念變?yōu)楝F(xiàn)實;教師不斷加強自身全面的理論性知識、概念性知識、技術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等多方面的學習與提高,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導向,將教學客觀能力轉向實踐智慧,并靈活運用于課堂,才能更加科學有效地開展教學。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李亞丹(1984-),女,中級工程師,博士,研究方向:微生物應用。
通訊作者:劉 輝(1976-),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環(huán)境生物監(jiān)測和環(huán)境生態(tài)。
項目基金: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廳項目湘財教指[2015]54號15C0015資助
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