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猛
摘 ? 要:瀏覽國外影視作品改編的研究,時間上,主要集中在21和22世紀;研究對象主要偏向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研究;研究方法上,一般是以文學文本為標準,進行對比研究。農村題材電視劇的改編研究,因上映的數量本身就少,國內外的研究基本還是空白。本文試圖抓住農村題材電視劇中地域主義的思想轉換,提出一個新農村題材電視劇改編研究的框架,從而解決了農村題材電視劇改編的核心問題:以經典小說為藍本,地域思想為指導,進行形象化的地方特色改編。
關鍵詞:農村題材;電視劇;改編
中圖分類號:G90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112-02
一、農村題材影視作品改編研究簡述
在國外,關于影視改編的研究,主要集中歸納在二十一世紀的研究狀況。就研究對象而言,主要集中在經典文學作品的改編上,如2005年Sooyoung Chung對英國經典小說在美國的電影改編研究;2006年Andre Garean討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的傳播意義;Sharon Mendez Rodrigaez在2009年分析《傲慢與偏見》的電影改編,Peter Babiak與Alicia Anne Sutliff-Benusis在2011年不約而同以莎士比亞的電影改編為研究對象。在研究角度或方法上,主要有文化與技術研究這兩塊,如Joseph. N. Todaro在2004年就通過族裔辨別性(ethnic sensibility)來透視意大利裔的美國小說的電影改編;2009年,Heather Erin Emmens通過文化身份研究了當代英國小說改編電視劇的女同性戀身份的問題。技術方面,2003年Corinne Lhermitte通過翻譯理論、符號性理論以及闡釋的視覺文化接受理論探討了Proust 與Duras電影改編的美學;2009年Cheryl Anne McAllister研究了兒童文學改編電影的簡單化問題(oversimplification)2012年,Candace Ursula Grissom以迷惘的一代的作為對象,研究了他們的電影改編藝術:忠實轉換、更新闡釋與主題修改等。也有綜合這兩方面的研究,如2007年Gregory W. Wright把二十、二十一世紀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放在歷史的文化環(huán)境中,并通過互文性的視角來進行研究。以上均為有代表性的碩博論文。在著作方面,2002年Sue Paarrill以Jane Austen作品的影視改編為例,通過歷史比較的方式研究了改編問題;2011年Mary H.Snyder以小說家的的視角分析了文學到電影的改編,同年,Audrey L. Becker和Kristin Noone編輯出版了綜合有關文學、電影和數碼媒體改編的論文集。2012年Deborah Cartwell編輯了《文學、電影與改編導讀》。總之,在二十一世紀,國外的影視改編研究涉及面較廣,研究角度呈跨學科跨領域的趨勢。但對農村或小鎮(zhèn)題材的影視改編研究尚未發(fā)現(xiàn)。
在國內,影視改編的研究,從研究對象來看,也主要集中在經典文學作品的改編上,如四大名著的改編。涉及農村題材的改編也主要是一些零碎的、集中在某部電影或電視劇的改編上,如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沈從文的《邊城》以及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村題材的影視作品本身就少,2013年劉哲旋引用2007年至2012年廣電總局五年的電視劇數據表明,每年的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占該年總數的比例不超過9%。針對農村題材影視的研究當然也就比較滯后。歸納其研究主要有這三個方面:(1)集中在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研究,如2009年陳紅以趙本山的系列為對象研究其小品敘事;2012年趙淑梅的博士論文就全面探討了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2013年楊成杰的碩士論文也討論了電視劇“東北現(xiàn)象”等等;(2)概述與批判型,如倪學禮概述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發(fā)展,劉哲旋全面而較詳實地梳理了2007年到2011年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發(fā)展。反思與批判的有:廣電總局辦公廳主任朱虹指出了農村電視劇的三個不足(缺乏心靈的震撼力、創(chuàng)作背景過于單一、人物形象類型化;薛晉文也認為農村電視劇要追求現(xiàn)實題材的深度與廣度;張新英對農村題材電視劇現(xiàn)代性困境的剖析等等;(3)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獨特性,如李躍紅對電視劇中農村女性現(xiàn)象的探討;張新英的電視劇中城鄉(xiāng)對立敘事分析,薄小玲、蘇頑鵬以及王慧分別對農村題材地域和鄉(xiāng)土文化進行了討論。最后,雖然對影視理論的研究較多,如毛攀云的碩士論文《中國電影改編理論研究》、吳素玲的論著《電視劇藝術類型論》、魏南江的著作《中國類型電視劇研究》等等,但到目前為止,國內特別針對農村題材電視劇改編的系統(tǒng)研究還處于空白狀態(tài)。
二、農村題材電視劇改編設想
小鎮(zhèn)在許多批評家和社會學家那里,一般劃定為連接城市與村落的樞紐社會聚落。然而,為研究方便,本課題取更為廣闊的涵義,不僅包括上述定義的小鎮(zhèn),也包括費孝通(1947)所論述的村落: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Cook and Swauger(1977)對小鎮(zhèn)的定義更符合本課題:小鎮(zhèn)應該在地理空間上“小”到一般能步行的范圍,并且大家都熟悉小鎮(zhèn)的大部分事情。此定義抓住了“小鎮(zhèn)”的核心,即小鎮(zhèn)是熟人社會。這種“小”也說明了小鎮(zhèn)具有一定的地方性: 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據費孝通1947年解釋)。也正是由于這種限定性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經過歷史的沉淀而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是地域主義的表征之一。地域主義(regionalism)是一個涉及領域較廣的概念。有政治、經濟、建筑、社會文化和文學等等。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強調某一地域的差異性:政治上的地方權力或利益、經濟上臨近地域的優(yōu)勢、建筑的地域風格、社會文化的地域文化認同、文學作品的地域書寫等等。同樣,影視作品作為一種媒介,與文學作品更為切近,因而文學地域主義也適用于影視作品。2005年牛津美國文學詞典對地域主義(regionalism)下了定義:應用于文學的一個術語,強調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并且集中呈現(xiàn)該區(qū)域的歷史、禮儀和民間方式,因為這些都塑造了人物的生活或行為。此外,它更強調基本的哲學上或社會學上的地域區(qū)別,作家往往以文化人類學家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區(qū)別。這個較為完整的定義中蘊含著幾層意思:地理空間、地域文化和地域思想。又有丁林棚(2008)分析加拿大地域文學時的分類:形式地域文學(對地理、氣候等自然景觀的描寫)、功能地域主義文學(注重地域文化內涵表達,樹立文化形象)以及神秘地域主義文學(個人主觀構建的地方),還有較新的城市地域主義文學。本文認為,這種對地域主義文學的分類強調了各自地域形式的側重點,但有時較難分開。比如形式地域主義文學與功能地域主義文學(地理自然景觀本身也蘊含這地域文化的表達)。因此,本文認為這都是地域主義的幾個層面,應該融合在一起:符號形式層(地理空間),文化內涵層(活動方式),哲學思想層(地域思想)共同構成地域主義。
其次,關于農村題材電視劇的概念,吳素玲(2006)從內容與功能上作了準確概述:表現(xiàn)農村的基本現(xiàn)狀和農民的生活、思想經歷,反映農村經濟發(fā)展及其對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和思想變遷予以影像寫照的電視劇。此定義中的農村即本課題的 “小鎮(zhèn)”。農村的基本現(xiàn)狀與農民生活反映的是農村的地域生活方式(即地域文化實踐),而思想經歷與思想變遷則折射出對于農民地域思想的提煉。該定義以動態(tài)歷史的視角來概述農村題材電視劇的性質。從優(yōu)秀的改編電視劇《福貴》、《平凡的世界》到《油菜花香》,無不真實第反映了時代變遷所帶來農民地域思想。
最后,至于影視作品改編(文學到影視)的理論,毛攀云(2010)總結為三種類型:忠實觀、創(chuàng)造觀以及戲說觀。從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是以原著為衡量標準的來進行分析的。這樣從某種程度上會抹煞影視作品的獨立性。為更好地研究影視作品改編規(guī)律與成果,本文把原著與影視作品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試著提出一個新的改編理論基礎框架如下:文學作品→改編思想→影視作品,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影視作品的產生以文學原著為基礎,但改編之后,它是一個獨立的藝術品,有著自己的藝術規(guī)律,但同時又通過改編思想與原著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改編思想又是通過編劇與導演的解碼與編碼來體現(xiàn)的。在此理論框架下,具體到農村題材電視劇的改編,可以歸納出研究理論模型如下:
文學作品地域主義農村題材電視劇,符號形式曾文化內涵層和哲學思想層又共同通過文學作品與電視劇之間的編碼解碼構成地域主義。其中符號形式層又由自然風景和建筑景觀構成,文化內涵層主義由人物的地域活動來體現(xiàn),哲學思想層又通過地域的道德情感來展現(xiàn)。
改編中所用的編碼解碼方式包括:文學影視交融、敘事順序調整、情節(jié)內容增減、畫面鏡頭特寫、敘事空間轉換等。其次,農村題材電視劇與鄉(xiāng)土文學或小鎮(zhèn)文學作品之間不僅僅是衍生與母體的關系,而更重要的是獨立又關聯(lián)的關系。這種關聯(lián)性是通過地域主義思想來鏈接的。同時,地域主義思想是由文學作品與農村題材電視劇之間的改編中介來體現(xiàn)的。因此,透過改編的編碼與解碼的方式,可以看到文學作品與農村題材影視作品的核心思想,即地域主義思想的共同再現(xiàn)。
三、農村題材電視劇改編研究設想意義
研究設想之現(xiàn)實意義:首先,以地域主義視角來探索農村題材電視劇改編成功的規(guī)律,從而探尋出農村題材電視劇發(fā)展的成功出路,即以地域主義為指導,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改編。其次,農村題材電視劇改編中的地域主義思想不僅使電視劇具有厚實的文學地域性,也傳遞了農村的獨具特色地域面貌,挖掘出農民的本土精神;與此同時,改編的農村電視劇中呈現(xiàn)的地域文化對當地的旅游開發(fā)也存在一種宣傳增值效應。
研究設想之理論意義:第一,通過地域主義來審視農村題材電視劇改編,抓住了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真正核心,即地域性,同時又拓展了電視劇改編研究的新視野。其次,重新闡釋了文學與影視地域主義,即應包括地域空間(符號層)、地域活動(文化層)以及地域思想(思想層),這幾層次之間是相互影響而融為一體 。最后,突破簡單對照方式,建構新的影視改編研究的框架,從而開拓了影視改編研究的新思路。
★基金項目:1.2014年江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WGW1413, 2.南昌師范學院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計劃資助,編號: NSTD20143003
參考文獻:
[1]Cook, M. David and Swager, Craig G: The Small Town in American Literature(2nd edition) [M]. 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1977.
[2]Pearson, Roberta E. and Simpson, Philip:Critical Dictionar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heory[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1.
[3]Wright, W. Gregory: Textual Evolution: Adaptation in 20th and 21st Century Literature, Film and Culture[D].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h.D. 2007.
[4]丁林棚.加拿大文學中的地域和地域主義[J].國外文學,2008(02).
[5]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萊寧格爾.牛津美國文學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7]蒲振東.表征、語境與解碼:文化研究視角下的名著改編電視劇 ——基于兩版電視劇《紅樓夢》的個案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2.
[8]吳素玲.電視劇藝術類型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