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誠
貫通新舊雅俗的學界常青樹——范伯群評傳(下)
文|黃 誠
本來范、曾二人的合作是會繼續(xù)下去的,但在“文革”后,各校都搞集體科研。那時要申請項目,就得由一人牽頭,組織一個課題組,即寫作班子,還要求顯示出有年齡層次的學術梯隊,否則很難得到批準。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牽頭全國十幾所高校編寫《中國現(xiàn)代文學運動·論爭·社團資料叢書》,分給范伯群所在的江蘇師范學院(今蘇州大學)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的集體題目是編寫《鴛鴦蝴蝶派文學資料》。而曾華鵬所在的揚州師范學院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的集體題目是注釋《魯迅·野草》,這兩個課題的“性質(zhì)”相差得也太遠了,無奈之下他們十多年的合作也不得不基本中斷。在接受研究鴛鴦蝴蝶派這個課題時,范伯群是有情緒的:教研室里大家對這一流派并不熟悉,最好能換一個更易受到學界重視的題目??墒堑玫降幕卮鹗牵壶x鴦蝴蝶派中不少作家是蘇州人,這個與你們地方史料有關,你們不搞誰搞?范伯群想想也覺得有理,就接受下來。
把不熟悉的東西熟悉起來,唯一的辦法就是“鉆進去”。你得首先去通讀它的原始資料。范伯群的口頭禪是“一切憑原始資料說話”。因此除教學任務之外,他整整坐了三年圖書館。先在蘇州圖書館的特藏室里,后來再到外地的許多圖書館去訪書。那時這些書都是“禁書”,在有些大館里那些封存書庫的門鎖要兩個人同時用兩把鑰匙才能打開,就是要嚴防這些書的外流。而且這一流派主要作品是長篇章回體,據(jù)1962年出版的《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所載,這一流派的作品有兩千多部。他們的雜志又不像左翼刊物,常被國民黨查封,通俗雜志種類又多,出版的時間段又長。找書困難,期刊眾多,這些作家的生平也大多不詳,要找他們的家屬更是難上加難。新文學作家的第二代好找,因為他們有一種光榮感,可是鴛鴦蝴蝶派在“文革”中是一頂政治帽子,他們的第二代都“隱姓埋名”,唯恐沾邊。當外面?zhèn)髡f蘇大中文系要研究鴛鴦蝴蝶派,就有個別后代來信說,我父親不屬于這個流派,請你們不要把他寫進去。這些困難簡直令課題組寸步難行。范伯群帶了課題組成員,走遍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大連,到處訪書,找刊物。通過各種線索,甚至通過解放前的公安局戶卡找家屬,有的家屬就說,你們說我的上代是鴛鴦蝴蝶派,請不要踏進我的門。一直到這個項目在1986年被批準為國家社科“七五”重點項目后,情況才有所好轉(zhuǎn),阻力也小了許多。
范伯群在坐圖書館的三年中,有系統(tǒng)有計劃地讀了這一流派許多有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和眾多廣泛流行的報刊。他逐漸感到這個流派有許多作家和作品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還是有一定貢獻的,不能加以粗暴地否定,更不能以“逆流”一言以蔽之。他發(fā)現(xiàn)有一些編著現(xiàn)代文學史的作者,并沒有讀過這一流派的作品,只是抄錄了過去一些文壇權(quán)威對它的否定性結(jié)論。文壇權(quán)威雖然稱得上“權(quán)威”,但不是每一個他們所下的“結(jié)論”都是正確的。他開始覺得這三年的冷板凳經(jīng)歷使他有了重新評價的底氣。范伯群是研究新文學起家的,今天他也以嚴肅的研究新文學的學風去認真對待鴛鴦蝴蝶派。他將這一流派作為一個學術問題有系統(tǒng)有步驟地進行研究。首先,許多同行根本沒有看過他們的作品,他就將這一流派的一些中短篇代表作編成選集,讓大家先看一看他們發(fā)表的究竟是什么“貨色”,他為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鴛鴦蝴蝶——〈禮拜六〉派作品選》,這部作品選現(xiàn)已收入“中國文庫”;再由臺灣業(yè)強出版社為十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出版一套他們的中短篇佳作選,這套書共計十冊;后來江蘇文藝出版社也重印了簡體字版。第二步是他與課題組同仁在一起,共同撰寫了46位鴛鴦蝴蝶派作家的評傳,按分類編成十二冊。第三步,他與課題組成員分工寫出通俗小說類型史,如徐斯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俠的蹤跡》,湯哲聲撰寫《偵探小說史略》《幽默滑稽小說史略》《通俗期刊史》等,陳子平出版了《宮闈歷史演義小說史略》,芮和師發(fā)表了《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大事記》等,而他自己則在“社會、言情小說”類型上下功夫。在這個基礎上,各人分工負責一個小說類型,才由他主編成一部140萬字的《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上下冊)。欒梅健為范伯群的通俗文學研究寫了推介文章《讓文學女神雙翼翱翔——記范伯群教授》,在臺灣《國文天地》月刊上發(fā)表,而編者在按語中寫道:“長期被學者否定與批判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在近年來逐漸受到學界的重視,這其中的一位功臣便是蘇州大學中文系的范伯群教授。80年代中期開始,范先生把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重心轉(zhuǎn)移到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中去,這令當時鄙視通俗小說的學界嘩然。然而他卻默默地開始搜集并著手整理資料,進行理論建設。經(jīng)過十年的研究與探索,終于取得豐碩成果,引起學界的興趣與重視,重新評價通俗小說?!痹诜恫簞倢⒀芯恐匦霓D(zhuǎn)移時,學界的確有若干議論,有的覺得太可惜了,范、曾二位在現(xiàn)代新文學研究中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何必再去研究一向被人們唾棄的鴛鴦蝴蝶派呢?也有人嘲笑他是去研究一堆垃圾。“一堆垃圾?你看我怎么去‘變廢為寶’。等著瞧吧!”范伯群心中暗暗地回答。由于他掌握了大量的資料,足于說明這個流派對現(xiàn)代文學史是有一定貢獻的,他們中一些優(yōu)秀的作家也應該有進入現(xiàn)代文學史殿堂的資格。如果深入地研究下去,也可能會為現(xiàn)代文學史開拓出一片新的疆土。因此,他并不是為翻案而翻案,如果僅僅是為翻案,那么只要寫幾篇文章就可以了。但他認為這是一個“長線課題”。即使一個人終其一生,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因此他與同事共同為蘇州大學中文系合開了新的招收通俗文學研究的碩士點和博士點。這樣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就后繼有人了。
范伯群(左四)在《填平雅俗鴻溝——范伯群學術論著自選集》首發(fā)式暨學術研討會上
在他埋頭苦干的過程中,恩師賈植芳教授也給予他莫大的鼓勵與幫助,賈先生也以為過去新文學作家描寫與塑造的重點是兩類人物,那就是知識分子與農(nóng)民;對中國都市廣大市民則相對陌生,而通俗文學作家就生活在都市當中,熟悉并反映了廣大市民的喜怒哀樂,因此他們與新文學呈互補狀態(tài),不能隨意加以否定。在資料方面賈先生也盡其可能,予以幫助。范伯群找遍了各圖書館無法覓到的代表作,賈先生知道上海某書局有一個五層樓的舊書庫,可惜沒有編目,要找書就極其困難,近乎是“大海撈針”。他還是通過關系托人將有些代表作幫范伯群找來,這使范伯群感激不盡。在《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要出版時,賈先生又為這部書寫序:《反思的歷史,歷史的反思》。在開端他寫道:“……伯群先生是我50年代的老學生,1955年‘反胡風’時,他和其他同學因我的關系受了不少牽累,而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又是他主持的這個項目的成果鑒定小組的負責人,深知這個項目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因為這兩層關系,作序也就成了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我就愉快地接受了。”
2000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這部鴻篇巨著,8月在蘇州大學召開了“《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賈植芳、錢谷融、嚴家炎、章培恒、楊義、吳福輝等專家學者出席指導,哈佛大學李歐梵教授、時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主任的王德威教授和葉凱蒂、陳建華等近二十位國外的專家學者也光臨發(fā)表高見。北京大學教授嚴家炎稱這是一項“不尋常的拓荒性學術工程”,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讀范先生主編的這部著作,我真有豁然開朗、別有洞天之感。它用大量實實在在、經(jīng)過鑒別的史料,富有說服力地得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結(jié)論?!睍r任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對這部著作也鼓勵有加:“這無論是對近現(xiàn)代文學整體研究格局、學術領域的開拓,還是我們文學觀念的寬容性和開放性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切入我們現(xiàn)代文學整體工程中去,做了我們過去沒有做的東西?!崩顨W梵教授說范先生所選的鴛鴦蝴蝶派的一些代表作,他在哈佛研究生的課堂上作為“文本”,與研究生進行詳細的討論,其中都市的空間意識和敘事者的視角,都有許多內(nèi)容與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
《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在學界獲得了多種榮譽:2003年榮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獎”,2006年榮獲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二屆王瑤學術獎優(yōu)秀著作一等獎”;2010年出版新版修訂本;2011年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圖書出版工程”;2012年榮獲“第四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2013年榮獲圖書出版最高獎項——“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其中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的“第二屆王瑤學術獎優(yōu)秀著作一等獎”。該學會成立30多年來一共評選過三次“王瑤學術獎”,其中第一、第三次評選一等獎均空缺,因此《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是該學會三次評獎中所榮獲的唯一一個一等獎,它獲得評委全票通過。學會評委會從專業(yè)角度高度評價了這部獲獎作品:
范伯群教授領導的蘇州大學文學研究群體,十幾年如一日,打破成見,以非凡的熱情來關注、鉆研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顯示出開拓文學史空間的學術勇氣和科學精神。此書即其集大成者?;驶拾偎氖f字,資料工程浩大,涉及的作家、作品、社團、報刊多至百千條,大部皆初次入史。所界定之現(xiàn)代通俗文學概念清晰,論證新見疊出,尤以對通俗文體類型(小說、戲劇為主)的認識、典型文學現(xiàn)象的公允評價、源流與演變規(guī)律的初步勾勒為特色。而通俗文學期刊及通俗文學大事記的史料價值也十分顯著。這部極大填補了學術空白的著作,實際已構(gòu)成對所謂“殘缺不全的文學史”的挑戰(zhàn),無論學界的意見是否一致,都勢必引發(fā)人們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整體性和結(jié)構(gòu)性的重新思考。
不僅僅是學術界對他的研究成果表示了肯定,就連創(chuàng)作界對他的研究也作了非常形象化的評價。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原主席、著名散文家艾煊在《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作家評傳叢書》出版時,就以《找回另一只翅膀》為題,用散文的筆法寫道:“粗砂中有閃亮的黃金,矸石中有發(fā)光發(fā)熱的煤,和闐河的亂石堆中有昆侖美玉,需要細細地淘揀,才能得到黃金與美玉。范伯群先生是有心人,花了十年時間,在清末民初的文學長河中淘金揀玉……范伯群先生的研究成果,用一句簡括的話說,那就是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找回了另一只翅膀?!睆拇?,“另一只翅膀”成為文學史界一個熱門的話題。
2001年1月,范伯群教授“下課”(實際上是退休,但他常戲稱自己是像運動場上的教練“下課”),從此,他的編制雖還屬于蘇州大學,但他與它只是領取退休金的關系了。退休后的范伯群一下子閑了起來,這讓他有些無所適從。這時,他大學時代的同學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章培恒知道他的處境后,就對他說:“你就到復旦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來吧?!狈恫赫f:“我是現(xiàn)代文學專業(yè)方向,到你古代中心來豈不鬧成了笑話?”章先生說,他在復旦大學剛建一個“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的博士點,正在特聘現(xiàn)代文學專業(yè)的專家,以便共同研究古今演變。被聘請為該中心的專職研究員后,范伯群就在該中心承擔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下做相關子課題研究,中心為他提供了繼續(xù)進行文學研究的客觀條件,包括住宿條件和研究經(jīng)費的資助,特別是能長時間泡在上海圖書館看過去想看而不能看到的許多資料,從而成就他的另一個學術之夢:以近30年的積累,自己獨撰一部通俗文學史專著。一直以來,范伯群的研究大多是與人合作完成的,或者是作為主編、副主編出現(xiàn)。他有時會有這樣的焦慮:別人會怎么想,這個人怎么都是合著或主編,他自己能單獨寫文章么?還是僅靠集體努力,從他的職務之便出發(fā),加上他的名字或冠以主編的頭銜?其實集體著作看來有省力的一面,但也有很多令人揪心的時候。有時絕大多數(shù)的合作者完成了,卻總會有那么一兩位拖后腿的合作者,遲遲不能完稿,而交稿或結(jié)項的期限卻已經(jīng)到了;再有就是交來的文章水準參差不齊,有的如果要修改,幾乎得全部推翻等等尷尬局面,總之集體項目的難處也不一而足。另外,他昔日的研究團隊,曾經(jīng)的學生們現(xiàn)在也都是博士生導師了,各人都能獨當一面,這些人也在做主編了,頭上都有自己的一片天,他也不忍心再去打擾他們了。
范伯群曾對恩師賈植芳教授說:“大家雖肯定了我和我的合作者們做了一項拓荒性的學術工程,可是拓荒不過是在研究領域中開墾了一片空白的處女地,它往往是粗放型的,還有待于精耕細作。我退休后沒有別的什么能耐,但我成了‘時間富裕戶’‘光陰大款’,‘時間就是本錢’,我可以將‘本錢’投資到精耕細作的二期工程中去。”他常常會想起楊義研究員向他們所提出的要求,楊義曾說:“以后要談到通俗文學,就繞不開你主編的《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但你還應該向‘繁華落盡獨精純’的境界奮進?!睘榱送瓿蛇@本獨著,僅搜集資料,他就跑遍了各大圖書館,特別是近現(xiàn)代資料館藏最豐富的上海圖書館,幾乎就是他的研究“根據(jù)地”。《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一書的作者李楠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在《不知老之將至》一文中這樣說道:“我認識范伯群先生,知道他在辛勤地趕寫這部插圖本通俗文學史,大約是在4年前。那時候,我天天到位于淮海中路的上海圖書館去翻閱小報,常常會碰到他在閱覽室里正襟危坐,埋頭研讀發(fā)黃變脆的舊報刊?!栝嗁Y料數(shù)量大,又抓得緊,為了節(jié)省從復旦大學到上海圖書館每天來回奔波的這點兒時間,索性住到附近一家廉價的招待所,白天鉆進‘故紙堆’里翻騰,晚上回到旅社整理資料,樂此不疲??瓷先?,從外觀到內(nèi)在的氣質(zhì)、心勁,他根本不像一位70多歲的老人?!狈恫鹤约阂舱f:“我覺得這座28層樓的上海圖書館真是一個寶庫。它的藏書之富,特別是近現(xiàn)代時期的藏書,據(jù)說比國家圖書館多出三分之一。從中我也悟出一個道理來,像這樣館藏豐富的圖書館,許多資料在‘等’我們?nèi)ラ_掘?!?/p>
除了上海圖書館外,范伯群也是復旦圖書館的???,有時也會到北京、天津、蕪湖和蘇州等地的圖書館看書,進行原始資料再搜集工作。經(jīng)過五年的不倦努力,范伯群終于完成了獨著的78萬字的《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這部著作的體例與以前的《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不同,將過去分成“社會言情”“武俠會黨”“偵探推理”“歷史演義”“滑稽幽默”“通俗期刊”“通俗戲劇”“大事記”8大塊的結(jié)構(gòu),隨著各種通俗小說類型盛衰升降的歷史發(fā)展周期,寫成了一部線性動態(tài)發(fā)展的通俗文學史。除了在內(nèi)容上又增加了若干新資料之外,它的另一個顯著特色是書中有300多幅插圖,其中包括通俗文學作家的肖像、期刊創(chuàng)刊號封面、小報剪影、著名長篇小說單行本書影、插圖以及風俗風情圖等等,內(nèi)容十分豐富,其中有很多是難得一見的珍貴版本的圖片??梢哉f,每幅插圖都凝聚著范伯群的心血,都隱含一段被艱辛發(fā)掘的歷程。曾出版過《創(chuàng)刊號風景》一書的藏書家謝其章先生談到他自己的這本書中的創(chuàng)刊號圖片常被別的作者大“扒”特“扒”,有的甚至被肢解得面目全非。他說,他對范伯群“書中的300多幅照片一一查證,徹底服氣了”。范伯群沒有“扒”他的一張照片,而是利用公共圖書館的資料,作為覓照的來源。范伯群有他“覓照”的原則——取之有道。一個“覓”字十分傳神地道出了其中的甘苦。夏志清教授見到這部“插圖本”后,來信說:“連序文尚未讀,先看全書照片、插圖,真是美不勝收?!惨蛐值乐x,給不知多少年輕讀者看到了當年作者、刊物、小說的形象。”范伯群談到這些插圖時如數(shù)家珍,在本書的“代后記”——《覓照記》中這樣說:“相對而言,我的這部書的特色倒是在圖像上。因為涉及通俗文學的論著目前還是較多的,但系統(tǒng)地搜集有關晚清民國通俗文學圖片的卻還少見;所以讀者翻看之余,或許會產(chǎn)生一種新鮮感?!贝_實,書中的許多圖片資料在幾十年甚至百年以后還是第一次被一位研究者如此鄭重地開啟它們的塵封歷史,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有被范伯群稱為“現(xiàn)代通俗小說開山之作”的《海上花列傳》1894年的初版書影,有轟動一時的《江湖奇?zhèn)b傳》的作者向愷然的照片,有不太為現(xiàn)今學者注意但在當時很有新鮮氣象的通俗雜志《新聲》的創(chuàng)刊號封面,還有當時以出版通俗文學著稱的大東書局的外觀,“畫報熱”中幾十種畫報的刊頭,所有通俗刊物的封面照片都用的創(chuàng)刊號,不用創(chuàng)刊號的,就加以說明,甚至斷定,國內(nèi)已不存有創(chuàng)刊號這一期刊物。這些不可多得的圖片不但為通俗文學,也為通俗文化保留了過往年代的真切影像??磿R圖,沒有了閱讀學術著作的正襟危坐之感,而能親近歷史,體驗到那個時代人與社會的生活情態(tài)。
這部按照歷史推進的線索和通俗文學發(fā)展的周期努力構(gòu)建出來的獨立的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體系,學人評價為“體大思周、樸素嚴謹”。賈植芳先生親自為之作序并贊揚說:“伯群先生在70歲以后,還兢兢業(yè)業(yè)地從原始資料的深挖做起,在此基礎上醞釀新論點,構(gòu)想新格局……我以為他的這部新書,資料更充實了,論點更深化了,歷史脈絡梳理得更為清晰,發(fā)展周期的升降起伏的勾勒也顯得全局在胸,了如指掌,他還為現(xiàn)代文學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留下一份豐富的圖像資料。”他的恩師給他這份“作業(yè)”打了高分:“如果說這部新著與5年前的《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相比,我只想說一句話:‘這是設計精巧、施工精心的優(yōu)質(zhì)二期工程’?!崩顨W梵教授也為之作序,他寫道:“范伯群教授數(shù)十年來苦苦耕耘,務期將通俗文學從‘逆流’的地位挽救回來,為之‘平反’,并積極倡導雅俗兩種文學‘比翼雙飛’的研究前景,令我欽佩萬分?!碧岢觥爸貙懳膶W史”的原倡學者陳思和教授對范伯群的通俗文學著作評價是:“從1988年學術界提出‘重寫文學史’以來,20年過去了,我們現(xiàn)代文學史第一次遇到了認真的‘重寫’的挑戰(zhàn)。解決通俗文學與新文學的文學史關系,不是個別人一時的沖動,自從提出‘20世紀中國文學’的大文學史概念,貫通了近現(xiàn)代文學史視野以來,就是一個不得不面對并且給以解答的問題。國外漢學界先走一步,提出了‘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質(zhì)問,其實晚清與五四的關系也就是范先生所要著力解決的通俗文學與新文學的關系問題,把原來文學史書寫為尖銳的敵我斗爭的新舊文學沖突,融化為新舊并存,多元共生的文學格局,實在不是一個局部的文學事件的重寫,而是對現(xiàn)代文學史敘述的基本策略的改變……”2008年,《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獲新聞出版總署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圖書獎。
《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出版后,范伯群總結(jié)他大半生的學術道路是一個“三部曲”:第一部是“起家”,他是從研究新文學起家的;第二部是“轉(zhuǎn)移”,他將自己的研究重心轉(zhuǎn)移到研究通俗文學領域中去;他說現(xiàn)在是應該走第三部的“回歸”了:那就是我既懂了一點新文學史的知識,又涉獵了通俗文學的入門游,現(xiàn)在應該回歸到整體的現(xiàn)代文學史的研究中來。所謂“回歸”,主要并非再重新去寫作品論或作家論,而應該考慮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整體架構(gòu)等全局性的問題。當復旦大學中文系要為他主辦一個《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時,他提出這個會議應該定名為“建構(gòu)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多元共生新體系暨《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學術研討會”,他的作品只能擺在副題的地位。他在會上的主題發(fā)言只用了十分鐘。他說,他同意楊劍龍先生所提出的“文學史應該簡化”的意見,但有一個小小的補充,那就是“文學研究應該繁化”,我們應該在“繁化”的基礎上去進行大刀闊斧的“簡化”:“晚清與民國時期,中國文壇是‘眾聲喧嘩’的,但為什么到了我們手中,卻成了一元化的文學史呢?許多作家、作品、社團流派、許多文學期刊與報章副刊,沒有經(jīng)過‘文學的法律程序’,也不容許辯護‘律師’的陳述,就匆匆拉到‘刑場’上去‘處決’掉了。因此,我面對這座28層的上海圖書館里正發(fā)黃變脆的報刊、書本,心里常常覺得不大放心:這里面是否有‘文學的冤魂’?我總覺得應該再作一次‘普查’與‘甄別’。查過了,在這些舊案的‘案卷’中確實沒有‘枉死者’,我們也就心安理得了。我們應該遺忘那些應該遺忘的,我們應該發(fā)現(xiàn)那些不該遺忘的,予以‘鉤沉’而加以‘激活’,這才是對歷史負責?!彼踔琳J為現(xiàn)在還不是寫一部現(xiàn)代文學史的時候,現(xiàn)代文學的起點還在探索與爭論中。從多元共生的文學史觀出發(fā),古今演變、雅俗之爭、新文學內(nèi)部之爭、解放區(qū)與國統(tǒng)區(qū)(其中也包括國民黨文學)、臺港澳以及全球華人文學,還有少數(shù)民族、現(xiàn)代時段所寫的古體詩詞等等中的優(yōu)秀作品都應該在我們的研究視野之中,正如嚴家炎先生所說的:“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共生,占主流地位的白話文學與不占主流地位古體詩文共生,漢語書寫的與非漢語寫的文學共生。當然,這些目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狈恫赫J為,教材是一個問題,不在教材內(nèi)的可以以開選修課作為暫時的彌補;當務之急是各“元”應該寫自己這一元的專門史,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構(gòu)成一部嚴格選擇的、各有地位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簡史”;至于要深入研究,就按研究方向去求教各“元”的專史。這是他站在“回歸”的立場上,按他的現(xiàn)代文學整體觀所發(fā)表的一個意見,以后是否可行,以后的實踐將會得出結(jié)論。但總的說來,他認為,“一元獨步”的現(xiàn)代文學史不符合“現(xiàn)代”那個時段文壇的整體面貌。而過去所提的“文學應是‘雅俗一體兩翼’的‘兩只翅膀論’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提出“多元共生”則更為學術化,也更為體現(xiàn)現(xiàn)代文學時段復雜多樣的構(gòu)成。因此他將退休后所寫的30多篇論文,結(jié)集題名為《多元共生的中國文學現(xiàn)代化歷程》,由復旦大學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
范伯群又根據(jù)他的文學的整體觀提出,從“明末的馮夢龍們→鴛鴦蝴蝶派→網(wǎng)絡類型小說”是中國市民大眾的一個“文學鏈”。中國古代文學中第一次出現(xiàn)市民文學的代表作家是馮夢龍、凌蒙初等人,他們是古代農(nóng)耕時代的市民文學的杰出代表。到了清末民國時期,市民社會比明末更為成熟,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從此就再也沒有市民文學的提法了,究其原因,乃是市民文學被鴛鴦蝴蝶派這一帶有貶意的名稱所替代。而他則認為鴛鴦蝴蝶派中的優(yōu)秀或較優(yōu)秀的作家就是馮夢龍的謫系傳人,他們是現(xiàn)代工商社會的市民文學,而類型小說是直到清末民國時期在鴛鴦蝴蝶派作家手中才正式定型的,每個小說類型,都有他們的代表作家,這是不爭的事實。而當階級社會逐漸退隱,市民社會重新回歸時,有幾億讀者的網(wǎng)絡類型小說,與鴛鴦蝴蝶派有著血緣的關系,他們是科學信息時代的市民大眾文學。馮夢龍時代是木刻雕版,鴛鴦蝴蝶派時代是機械化印刷媒體,而信息時代的網(wǎng)絡小說則是去紙張去油墨化的數(shù)字化媒體。市民大眾文學與科學媒體也是同步發(fā)展的。范伯群提出應該摘去帶有貶意的鴛鴦蝴蝶派的帽子,給他們戴上“民國市民大眾文學”的桂冠。這一提法,也是基于他“回歸”的現(xiàn)代文學總體觀之上的。
2013年,范伯群出版了他的學術論著“自選集”——《填平雅俗鴻溝》。他在“自序”的結(jié)尾中寫道:“就目前耄耋之年的精力而言,寫單篇論文尚可,要再搞一個較大的項目,就力不勝任了。這才真正叫做‘時不待我’,有點‘老大徒傷悲’的意味了?;仡欉@治學‘三部曲’,我大概只是為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報了一個正式‘戶口’,也許它不再是‘黑戶’了;再有就是在雅俗鴻溝中填了幾鏟土而已。但作為一個教師,大概最懂得‘江山代有才人出’,因此‘傷悲’是大可不必‘徒’的。填平這條鴻溝的艱巨而細致的工程也自有后來人。過去常在‘夕陽無限好’之后,緊接著是一聲‘只是近黃昏’的輕輕惋嘆。但我堅信,在‘夕陽無限好’時,一輪‘明月正東升’?!赵鹿馊A,旦復旦兮’。填平有期,填平必定!”
范伯群先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君子之風,令人敬佩。人之一生最難忘懷的莫過于思想與事業(yè)上的引路人,對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恩師更是如此。范伯群在復旦讀書時中文系的系主任是郭紹虞教授。郭教授那種嚴于律己、每日三省吾身的老知識分子態(tài)度給了他深刻的人生啟示——要學作文,先學做人。他一直以來都按照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即便他享譽文壇以后,對老師仍是念念不忘。談到恩師,不能不說賈植芳先生。雖然他因為賈先生而受難,但他從來沒有忘記賈先生的“教誨之恩”。賈植芳出獄后在復旦大學印刷廠當勤雜工人。范伯群知道后,見面仍然向他滿含深情地鞠躬。在當時嚴峻的政治氣候下,大多數(shù)人切實地遵循著明哲保身的處事原則,范伯群卻在這炎涼的世態(tài)里“為長者折腰”,充分顯示了他的高尚品格。當賈植芳先生的冤案被徹底平反后,范伯群與曾華鵬又力邀先生出山,由先生領銜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社團流派》一書,這本書由江蘇教育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80萬字的巨著成為師生三人合作的永久紀念。對于老師,他們始終懷著崇敬之心,每次他們將合著的作品寄奉給賈先生時,總要恭敬地寫上“飲水思源”四個字??上У氖牵Z先生于2008年作古,在先生的追掉會上,作為學生代表的范伯群用他的悼詞表達了一個學生對恩師永恒的追思:“在這56年的歲月里,追隨先生左右,我時時深感,能成為賈先生的學生,對我來說,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你用90余年的生命,寫出了一個光輝的‘人’字。你是人生的楷模?!辟Z植芳先生常說:“我生平最大的收獲,就是把‘人’這個字寫得還比較端正?!逼鋵?,作為嫡傳弟子的范伯群何嘗不是如此。
范伯群先生的為人還表現(xiàn)在他們對杜黎均20多年苦苦的尋找上。1956年范伯群與曾華鵬把他們合寫的《郁達夫論》《王魯彥論》寄往《人民文學》編輯部。不久之后他們收到了《人民文學》編輯部長達七張紙的回信,這個回信的編輯就是杜黎均。對于這個伯樂,范伯群與曾華鵬衷心感謝,一直想當面向他道謝。可是杜黎均在負責編發(fā)了他們的首篇論文后不久,就被劃為右派從文壇上消失了。20多年間,他們苦苦地找尋這位“恩人”的下落,一直未果。直到粉碎“四人幫”后的1979年,他們偶然在《北京文學》上發(fā)現(xiàn)了這個被念叨了20多年的名字,不禁欣喜若狂,立即寫信給杜黎均訴說對他深深的感謝。在給杜黎均的信中,他們謙虛地說:“兩個與你素不相識的小人物在您的扶植下回到了文學的營壘。我們找您找了二十多年,一直懷著對您深深的敬意?!倍爬杈诨匦胖幸哺锌灰眩骸柏ザ嗄陙?,我就像路邊的小草,任人踐踏,沒有想到兩位從未見過面的朋友,還一直惦記著我。”1981年,范伯群和曾華鵬到北京參加魯迅誕辰100周年的會議時,與杜黎均見了面。他們的第一次握手竟然是在神交的25年后,三個人都不禁感慨系之。
古語說“文人相輕”,然而在范伯群與曾華鵬兩位好友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卻是“文人相敬”。從1951年相聚于復旦、1957年合作發(fā)表第一篇論文開始,到2013年曾華鵬先生仙逝,兩人相知相交62年,可以說不是兄弟,勝似兄弟。在逆境中,他們相扶相攜;在榮譽面前,互謙互讓。兩個人對合作是這樣商定的:確定論題、經(jīng)過討論之后,就決定由一人執(zhí)筆,一人協(xié)助,誰執(zhí)筆就將誰的名字列在前面,稿費不論多少,一律平分。他們認為,錢財是身外之物,雙方絕不會計較。當然,幾十年間的合作肯定有爭論的時候,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們采取的是“冷處理”,把爭論的問題放一放,轉(zhuǎn)而去研究其他學術題目,等過一段時間之后,兩人發(fā)現(xiàn),對于原先爭論的問題兩人都有了新的認識。這種爭論不僅沒有損害心心相印的友誼,反而促進了友誼與學術道路的發(fā)展。在悼念曾華鵬先生的文章中,范伯群深情地說:“華鵬,這62年來,我們情同手足,親如兄弟?!彼寡源_矣。
范伯群先生也深愛他的學生,他做項目時,總要帶上他們共同合作,他要帶他們一起“出山”,共同走到國內(nèi)學術隊伍的前列去,因此,他從不埋沒研究生在他項目中所付出的任何勞動,有時他寧可隱身在后,幫助他們修改文章并把他們推上前臺。雖然他在自選集中說不能再承擔較大的項目了,但在86歲高齡,他又承擔了一個大型新項目。他總是說,在耄耋之年再爬一個小坡吧。這次項目的主要合作者是蘇州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三代通俗文學專業(yè)方向的博士們。他們現(xiàn)在分散在各地的高等院校,但范伯群先生之于他們是有極大“向心力”的。他們在校時,就經(jīng)常到范伯群先生家中去請教專業(yè)上的許多問題,有人也自愿做范先生的助手,他們都是他身邊的“學術志愿者”,甚至成了“忘年交”。
范伯群先生做主編也有他的“規(guī)格”,那就是不僅要認真審稿,而且也要身體力行,撰寫其中的一兩個分課題,他決不做掛名主編。這次他帶領第三代的課題是“通俗文學與通俗文化互文性研究”。他認為,通俗文學是通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但通俗文學卻又能反哺通俗文化。經(jīng)通俗文學作家的生花妙筆,可以使通俗文化某一現(xiàn)象得以凝固,得以定型,也得以承傳;有時由于通俗文學的傳神的筆墨,使一個文化現(xiàn)象成為某一城市的一張名片;也由于通俗文學的形象化的記錄,使后代可以知道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歷史沿革……將通俗文學與通俗文化作“互文”研究,這個項目又是一次初步的嘗試與探索。他還想將第三代帶“出山”。他不僅為第二代指路,也為第三代鋪路。不僅在生活上,他也想在學術承傳上將一個學術的“人”字寫得端正些。
范伯群先生
作者附言:
本人系范伯群先生再傳弟子,2009年7月至今,即一直擔任范伯群先生學術助手。為了寫作本傳記,除了當面向范先生采訪相關材料外,我還參考了大量文獻資料,既包括范先生、曾華鵬先生自己的文章,也包括大量的評論文章和傳記類文章。由于篇幅體例的限制,文章題目不一一列出,在此,謹向范先生及相關作者如賈植芳先生、曾華鵬先生、陳思和先生、欒梅健老師、徐德明老師、劉祥安老師、張濤甫老師、李楠老師、馮鴿師姐、王木青師姐、李國平師兄等師友表示感謝。
范先生和曾華鵬先生長達一個甲子的友誼,三十余年的學術合作,被譽為學術界“雙打選手”“文壇雙星”。傳記上半部分重點突出二位先生,近似合傳,因為,范先生的傳記繞不開曾先生,更為重要的是為了紀念這段文壇佳話,紀念二位先生患難與共、扶持前行的真摯情誼!如今曾華鵬先生已然作古,但是,這段深情厚誼依然感人至深。為此,要感謝古平老師,吳新華、劉小湄老師,安明明老師等前輩,他們的文章,為我們留下了關于范、曾二位先生攜手合作的珍貴資料,為本文上半部分的寫作提供了幫助。
先生常說:作為學者,平平淡淡做學問,沒有什么大起伏,學術經(jīng)歷才是人生的主要經(jīng)歷,因此,本文以先生的學術歷程為主,兼及其他。其實,先生48歲前,飽受政治運動之苦,只是,先生的樂觀與襟懷,讓他在回首人生苦難時,能夠云淡風輕。除治學外,先生提攜后進,培養(yǎng)弟子,為人處世,都堪稱模范,但由于體例與篇幅的限制,這些方面都未能夠在評傳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也是缺憾。希望以后還有機會,把先生為人師表、處世楷模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
(完)
責任編輯/斯 日